结合“十二五”规划,尽早制定北京中长期低碳发展规划和北京低碳发展路线图,确立今后各发展阶段推进低碳发展的目标、途径和工作重点,明确一系列重点支持的优先领域和重大项目,为低碳发展提供指导。要总结北京奥运会的经验,统筹推进首都城市的科学规划、科学建设和科学管理。要切实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
加强工作的统筹协调,推动城市规划、土地使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有机衔接,保证规划的实施,发挥规划对城市建设发展的宏观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带动作用。
要重点推进顺义、通州、亦庄三个重点新城及南城和西南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这些地区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构建低碳产业体系,调整人口结构
优先发展服务主导型、创新驱动型和生态友好型的服务产业。落实北京重点制造产业调整及振兴实施方案,加快推动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现代制造业和现代都市工业优化升级。加快培育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以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加大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力度,把北京建成全国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高端制造基地。
落实区县功能定位,优化低碳空间结构
加快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发展。生态涵养发展区是首都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保障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发挥多个积极性,健全区县合作帮扶机制,逐步形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把新城建设作为首都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快建设11个规划新城,使新城成为有效疏解城区人口功能、承接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成为城市新的增长极,成为首都宜居城市建设的典范。
提升自然环境承载力,打造低碳生态城市
拓展城乡绿化空间。将空间集中、规模较大的城市绿地建设成为开放式休闲公园;配合老旧城区改造拓展配套绿色空间;建设郊区城乡结合部景观绿地网络,打造新城绿色缓冲带。
加强生态修复治理,结合太行山绿化、京津风沙源治理,继续实施荒山绿化工程,加快宜林荒山、疏林地和未成林地的绿化建设;持续推进低效功能林地升级改造,着力提高森林碳汇功能。
改善水域环境。加强水源地保护,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
解决废弃物处理难题,使废弃物处理低碳化
做到源头减量,上游减量。必须将废弃物治理的视点从最终处理前移至产生废弃物源头,视点前移的核心是在社会物质的运转过程中(包括生产、流通和排放过程)节省并循环利用资源,少产生废弃物或避免产生废弃物,切实做到源头减量、上游减量。
分类收集是关键。必须改变市民随意抛掷废弃物、无意识分类处理废弃物的习惯,只有如此,生活废弃物分类收集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分类收集应该和处理设施相配套,若分类收集与后续处理设施没有形成系统,分类收集将失去实际意义。
推行废弃物处理产业化。所谓废弃物产业是以降低污染和开发利用废弃物资源为主要目的产业,其主要是通过废弃物中各类有用物质的回收利用和循环再生来寻求经济的最佳值。
建设超大规模废弃物处理场。超大规模废弃物处理设施的建设可以很好地体现投资规模效益,降低运行费用,集中解决突出的技术难题。
加强科学管理。面对现实,必须把废弃物处理发展规划与北京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与加强科学管理统一结合起来,所以要迅速提高行业自身素质,各部门要做到分工协作,责权分明。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实现低碳节能战略
强化新建建筑节能标准。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强化源头控制力度,研究制订并执行高于国家的地方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广绿色建筑标准,加大对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的执行监察力度;鼓励采用新型结构体系、新型墙体材料和可再生能源,建设抗震节能型农民新住宅。建设一批绿色示范建筑。以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为重点,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的绿色建筑典范。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倡导低碳出行方式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加强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客运系统中的骨干地位,按照“安全、质量、功能、成本和效率”相统一原则,加快轨道交通新线建设。
积极推广新能源环保汽车。对接科技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程,在公交、环卫、出租等公共服务领域开展以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为重点的规模示范应用;加快天然气加气站建设,扩大天然气汽车应用规模;实施泊车熄火等行为节油措施,并对公交、环卫等公共服务领域用车试点安装节油装置。
加快建设慢行交通系统。修订或废止不利于自行车交通的管理规定,将自行车纳入全市交通规划,在道路两侧设立自行车专用道;在中关村西区、广安门内大街、商务中心区等重点地区和历史文物保护区,规划建设一批步行、自行车交通示范街区;在客流集中地区增设安保设施齐全的自行车停车场,完善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接驳换乘系统。
逐步完善智能交通体系。加快推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和便民交通服务系统建设,完善智能交通体系。重点研究建设交通信号区域控制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交通管理基础设施与道路交通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完善轨道交通网络化指挥调度系统和地面公交智能调度指挥系统。
知识链接1哥本哈根50项措施建设低碳城市
丹麦的哥本哈根宣布到2025年,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性城市。其计划分两个阶段实施,目标是到2015年把该市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20%,第二阶段是到2025年使哥本哈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到零。
所谓碳中性,就是通过各种削减或者吸纳措施,实现当年二氧化碳净排量降低到零。丹麦大力推行的是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这使得哥本哈根的电力供应大部分依靠零碳模式,在电力基础上实行热电联产,进行区域性供热。另外该市有严格的建筑标准,推广节能建筑。丹麦也推行高税能源的使用政策,当前每度电支付电费所包含的税额高达57%,如果不采取节能方式,用户则会付出高额的代价。
还有更有趣的节能方式,比如城市绿色交通,包括电力车、氢动力车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其推行“自行车代步”。如果驾车行驶在哥本哈根的大街上,总是会被一个又一个的红灯所阻挡。如果骑上一辆自行车匀速蹬踏,倒是可以几乎一路绿灯畅通无阻。这是因为在哥本哈根市内,所有交通灯变化的频率是按照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设置的。这正可以反映出哥本哈根市对各种交通工具的重视程度:自行车居首、公共交通第二、私人轿车最末。哥本哈根还被国际自行车联盟(International Cycling Union)命名为2008年至2011年的世界首个“自行车之城”。这个城市已经把自行车代步作为一种城市的文化符号,作为一种城市文化。1997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哥本哈根时,哥本哈根市政府送出的一份官方礼物就是一辆特别设计的自行车,名为“城市自行车一号”。该城市也有很好的自行车代步服务,全市有一百多个免费自行车停放点,以20丹麦克朗的价格就能自行租借,把车还回至任何一个停放点时,就可以将20克朗的押金拿回。但如果没有把自行车停放在规定的区域,罚款则高达1000欧元。
哥本哈根还鼓励市民垃圾回收利用,同时依靠科技开发新能源新技术。丹麦的风能很丰富但是不能储存其能源,通过风力所产生的电能电解水之后,产生氢能则能够储存。哥本哈根为低碳目标采取的措施累计有50项,它同时是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大会主办城市。哥本哈根的低碳模式值得我国城市学习,但比如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城市尺度仍然是汽车的尺度,完全以自行车代步也会有问题。
业内人士也对我国低碳模式的策略提出建议:一是城市规划要有低碳理念,规划是一个大前提,建筑物朝向、通风以及城市的交通都要为低碳的模式创造条件。第二,城市的产业结构应该是发展低碳经济,城市交通应该是绿色出行。比如哥本哈根准备继续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为自行车建造更多、更安全的专用道路以及停车场。从而让汽车停车更困难、成本更高。以前城市要建大型的停车场、住宅小区建足够的停车位,现在反而要反思。第三,城市建筑要发展节能环保省地型的建筑,城市的生态应该是汇碳环境,城市的生活方式应该是一种科学健康的方式。
知识链接2阿联酋兴建世界首个“零碳零废物”的城市
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正式启动了名为“马斯达尔”(阿拉伯语意为“资源”)的项目,兴建世界第一个完全依靠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生态城”。它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座“零碳”和“零废物”城市。这一项目由英国着名现代派建筑大师福斯特勋爵及其设计事务所担纲。
按照规划,这个占地6平方公里的绿色小城周围将由传统的城墙环绕,考虑到沙漠地区夏季气温非常高,街道宽度将只有3米左右,全部由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纺织物遮盖起来。城外铺满大镜子,将太阳光聚焦发电,同时还修建风力发电站,向城市提供电力和能源。
小城内也有完善的交通系统,从任何一个地方出发到最近的交通网点和便利设施的距离都不超过200米,小汽车在这里将毫无用处。此外,城市周围将种植棕榈树和红树林,形成一个环城绿色地带,在改善环境的同时,这些树木可以提供制造生物燃料的原料。阿联酋政府独为建设这座生态城划拨了50亿美元,
福斯特说:“零碳和零废物,这在世界上来说是第一个。这给我们带来了设计上的极大挑战。马斯达尔项目为未来的可持续性城市设计设定了新的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