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34100000008

第8章 主要思想

曾巩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一生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里他阐述了自己较为丰富的思想,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史学和宗教等方面的思想。

曾巩的思想有其渊源。曾肇在其《子固先生行状》里说:“其言古今治乱得失是非成败,人贤不肖;以至弥纶当世之务,斟酌损益,必本于经。”《宋史·曾巩传》里也认为其言“原本六经”。也就是说他的思想源头在于六经。曾巩在《新序目录序》里感叹:“天下之士各自为方而不能相通,世之人不复知夫学之在统、道之有归也,”那么曾巩的“学”统在哪,“道”归于何呢?这些可以在他的著作中找到答案。他在《洪范传》里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始于知至、意诚、心正然后身修,身修然后国家天下治。以是为大学之道,百王莫不同然。而见于经者,莫详于尧。”在曾巩看来道在“明明德”,要实践之,则应“知至、意诚,心正”,而其源则在《洪范》《大学》里头,他又说:“观《洪范》《大学》之所陈,知治道之本。”他也在不同的场合里也一再要求推广这“大学之道”,他在《熙宁转对疏》中说:“讲明旧学而推广之。”在《筠州学记》中又说:“讲先王之遗文,以致其知。”而“大学之道”出自《大学》,其作者为曾参。曾参是曾巩的祖先。他们也以有这样的先祖而感到荣耀,其弟曾肇在《子固先生行状》亦说:“今家南丰者,自高祖讳延铎始也。初,蒧及参父子俱事孔子。蒧乐道忘仕,孔子与之。参以孝德为世称首。而参孙西,耻自比于管仲。其世德渊源所从来远矣。”曾巩继承和发扬了曾参的思想,写就了天下道德文章。正如《行状》里所说:“天以道德文章钟于公身,以侈大前烈,开觉后嗣,实命世之宏材,不待文王而兴者欤!”

曾巩思想有其现实基础。他的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虽然为官,但其父因受诬而被罢,从此家道中落,不久去世。而他也在乡间耕读十余载,且担当起养教弟妹等十余口人生计的责任,直到三十九岁时才考中进士而入仕途。因而他有很长的时间是艰难地生活在底层。入仕后,又一直任地方官,辗转数地,对于百姓有了更多的接触与了解。他深深地感到,天下应以民为贵,以民为本。于是民本思想是他一切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

曾巩的民本思想渊源则在于儒家的“仁”及“仁政”。他在《战国策目录序》里很赞同刘向的“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的观点,因而天下应广开“仁义”之路,他认为宋太祖就是这样一位“仁心爱人”的皇帝,他所实施的统治“其仁如天”,于是自他而下有许多官员也是施仁政,如赵抃在越州救灾,“其仁足以示天下”。

正是源于此,曾巩的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重“化”的教育思想。在曾巩看来,“化者,所以觉之也,教者所以导之也。”简言之,就是要通过教育使百姓能觉悟起来,自觉地去做合乎于“仁”合乎于“义”的事。并且通过长期的教化而使老百姓遵守“仁”“义”道德规范成为一种风尚,成为一种风俗,“教化既成,道德同而风俗一”,这样就可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无须使用刑政了。他认为,古代用刑不过是教化的一种工具而已,是教育百姓的一种方式。他在《洪范传》里说:“先王之刑刑也,其养民之具,教民之方。”当然,教化是要建立在百姓能有饭吃、不受冻的基础才能进行的。如果在此基础上不能教化好百姓,才能用刑惩处,而用刑又是不得已的事。他在《洪范传》里做了一个较为精当的阐述,他说:“使民足于养生送死之具,然后教之,教之不率,然后刑之。”“而民犹有不率者,故不得不加之以刑,加之以刑者非已而不已也”另一方面,作为施刑者也应“责己而恕人”,对于他们的罪过应详察,分清是非过错失误,还是犯罪;是吃不饱,还是教育不到位,然后定罪施刑。他说:“民之有罪也,必察焉,非眚也,非过也,终也,其养之有所不足,其教之有所不至,则必责己而恕人。”他在《与王介甫第二书》中说:“夫我之得行其志而有为于世,则必先之以教化,而待之以久,然后用可以为治,此不易之道也。”要完成教育之任务,则在学校,他在《洪范传》中说:“养之于学,所以使之讲明,文之以礼乐,所以使之服习,皆教之具也。”在《劝学诏》里也说:“先王兴庠序以风四方,所以使学士大夫明其心也。”同时还要改革与之相配匹的科举制度,因为“今之学校,非先王教举之法,今之科举,非选王造士之制”,他认为不仅要加强教化,使之成为风俗,还要使用好的选材办法,选出优秀人才,并使之成为一种导向。一方面要沿用、完善科考选材的办法,其次是使用“特举”的办法,将一些有特别能力的人选拔出来。

其二,“政以养民”的民本思想。曾巩在《洪范传》里对于“政以养民”的重要性作了总结性阐述,他说:

民能保极,则不为外物戕其生理,故寿。食货足,故富。无疾忧,故康宁,于汝极,故攸好德。无不得其死者,故考终命。人君之道失,则有不得其死者,有戕其生理者,故凶短折。不康,故疾。不宁,故忧。食货不足,故贫。不能使之于汝极,则刚者至于暴,故恶;柔者不能立,故弱。此人君所以考己之得失于民者也。

从政策层面上看,政策法制的制订要从长计议,“不急于朝夕之近效”(《熙宁转对疏》),要顺应民心,做到“不改其业,不违其欲”。(《为治论》)再者就是要给百姓的生产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如兴修水利,为了百姓的生产更有保障,则修渠浚湖,他盛赞古人李冰等治水之功,并强调“三代沟浍之法替,而赴时务功,此不可不重也。”(《水利》)他自己在多地任上注重水利建设,如在越州治鉴湖,齐州修北水门等。再如:保障百姓的生存,主张大力实施社会救助。这是曾巩一条极其宝贵的政治思想。首要复建义仓,古之义仓的作用就是“使岁穰输其余,岁凶受而食之。”然而,由于官吏“往往窃前世恤民之法而为当今之敛民之调”(《议仓》)使本来一个好端端“以赈乏为本、以恤民为先”的救赈制度变成害民的一条途径。于是他主张,效仿隋唐时期的做法建立义仓,恤灾消祸。他指出:“复隋唐之法而建其仓,探隋唐之本而行其义,则恤灾弭患、安民泰俗无大于此者。”并且还主张沿用旧制,建管好常平仓。常平仓即“岁熟增价以籴,岁歉减价以粜。用赈贫民,复旧制也。”同时,曾巩主张贷给灾民钱粮,以便他们恢复生产,保障生活,他说:“赐之以钱五十万,贷之以粟一百万石,而事足矣”,这样老百姓“得钱以完其居,得粟以给其食,则农得修其畎亩,商得治其货贿,工得利其器用,闲民得转移执事,一切得复其业,而不失其常生之计。”这是一种深谋远虑之举,也是为百姓造福,为国家长治久安之举。事实上,曾巩在任地方官期间就积极实施社会救助。曾巩在越州时,“岁饥,度常平仓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洪州时,“岁大疫,公储药物饮食,在所授病者,民以不夭死。”实施了这些做法的地方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其三,“改易更革”的改革思想。有一些人认为曾巩后期与王安石不相合,是因为曾巩反对王安石变法,非也。曾巩也是主张变法的。他在《礼阁新仪目录序》里说:“改易更革,不至乎拂天下之势,骇天下之情,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意矣。”当然他所强调的是在合先王之意的前提下进行改革,而不是要逆天下之势背天下之情。同时在曾巩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又是必要的,因为古今的情势不一样,习俗也不一样,法制长期施行也必将产生弊端,约束人们的“礼”,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也将难于遵守,这样礼、法都将出现与社会现实不相适应的地方。“失则必改制以求其当。”要“因今之器,顺今之变以行之。”(《为治论》)在曾巩看来,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古代与当今的社会现实是不一致的,所以社会制度等也会与之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也会有弊端,这就必然要对制度等进行改革,以求适应新的社会现实,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这样就没有必要守着先王之成法而永久不变。他说:“由是观之,古今之变不同,而俗之便习亦异,则亦屡变其法以宜之,何必一一以追先王之迹哉?”对于这一问题,他反复地强调,在《战国策目录序》里也说:“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这里所指的“法”即他常说的“法制数度”,而“道”则是儒家之道,也就是儒家所言“仁”与“仁政”。为此,曾巩也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措施,如他在《本朝政要策》里就提出数十条治政策略,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人事、宗教等多个方面。在其他著作中也提出过一些措施,如他在《时俗辨》里就强调:“曰复流亡,曰弛岁敛,曰劝耕殖,曰兴水利,如此者皆益民也。”如果这四项措施能落到实处,这则有益于百姓,拿他的话来说,则是“百姓可厚而仁政可举也,先王之所以为天下者,归然而已矣。”

其四,“节用裕民”的理财思想。为了解决财政紧张问题,曾巩主张“节用”,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而不应是增收老百姓的税赋解决困难。他强调财用的重要性,他在《再议经费劄子》里指出:“财用”是国家的根本,要使国家富裕强大,则必须增加财政收入。但又不能沿用过去简单苟且的办法,而应修改法度,以更新更合理的办法去增加财政收入,也要制定措施节约支出。就这一问题,他专门写了《议经费劄子》和《再议经费劄子》二文,强调:“制国用者,必于岁杪,盖量入而为出。”要节用,如果能做到节用,即使贫困也能较快地富裕起来,如果用之不节,即使富裕也很容易致贫。他说:“用之有节,则天下虽贫,其富易致也……用之无节,则天下虽富,其贫亦易致也。”他还认真地分析古代财用情况,充分肯定古人的节用观念。曾巩特别肯定了荀子“节用裕民”,“善藏其余”的理财思想,他认为“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在《财用》中说:“荀卿言富国之道曰:‘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所谓裕民者取之有制,使之优厚之谓也。”要想百姓富裕起来,向他们索取应有节制,让他们财富多起来,节用则是要量入而出。理财是为富国,而富国则应先富民,这才是理财之根本。那么,如何才能“节用”呢?曾巩提出了“乘丰而储备,利商而通货,练兵而去冗”的办法。其实对“冗”之问题,不仅有“兵冗”还有“官冗”,由此还产生“冗费”。他在《户部尚书制》里说:“使官用有节,而余蓄可至。”对此,在《再议经费劄子》中,他细细地算了皇祐、治平年间的收支账,觉得开支太大。如果能去“冗官”“郊费”则可去“冗费”,每年可节省三亿,而在皇祐、治平三十年间的节约就相当于国家十五年的储蓄。他分析说:

皇祐、治平岁入,皆一亿万以上,而岁费亦略尽之。景德官一万余员,皇祐、治平皆三万余员;景德郊费六百万,皇祐、治平皆一千万以上,是二者费皆倍于景德。使皇祐、治平入官之门多于景德者,可考而知,皇祐、治平郊费之端多于景德者,可考而知,然后议其可罢者罢之,可损者损之,使岁入如皇祐、治平,而禄吏、奉郊之费同于景德,则二者所省盖半矣。则又以类推而省之,以岁入一亿万计之,所省者十之一,则岁有余财一万万,所省者十之三,则岁有余财三万万,以三十年之通计之,当有余财九亿万,可以为十五年之蓄。自古国家之富,未有及此也。

在他看来,冗官、郊费消耗了大量资财,直接导致了国家财政紧张,裁冗官、减郊费应该是节省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朝廷应该“议其可罢者罢之、可损者损之”,以达到节用富国的目的。曾巩阐述其节用主张时,也涉及冗兵对财政的影响。对于冗兵问题,一是要加强士兵的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减少士兵数量;另一方面,还可以改变募兵制度。当时的募兵制度已经造成了庞大军费的支出,给国家造成了重大负担。他直呼“害不有大于此者耶!”他在《论贫》中认为:“古者有常农无常兵,今也有常兵无常农,兵日以愈蕃,农日以愈贫,治之所以未孚者以此也。”他认为“今也有常兵无常农”是造成国家贫穷的重要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学习古人“无常兵”的办法,将招募来的兵士农时耕种,闲时操练,做到耕种与练兵两不误。他建议:“莫若择旷田,募今投而为兵者伍而耕。暇而隶武,递入而卫。”(《论贫》)同时,曾巩还认为,要节用,还要加强对钱币的管理,使钱币的制造和流通规范有序。如果私人铸币泛滥、币制混乱则会导致百姓“有困穷耗费之苦”、国家“无丰盈羡给之余”的状况。对此,他撰《议钱》,提出建议:“不若去四患而立四利。何谓四利?塞兼并一也,严法令二也,禁异物三也,节浮费四也。四利既立,四患可除。当今之宜,莫便于此。”他还认为节用不是一两个官员或者说仅是朝中的事,而是各级政府、官员都有节用的责任,他在《洪范传》里说:“所省多者,其任责重;所省少者,其任责轻,其所处之分然也。”曾巩在实际工作中也践行之,在任明州知州时,他接前任手修缮州城,他一接手即对工程进行重新核算,降低成本;且充分利用旧城的砖块等旧料,大大地减少工费。“公程工赋,裁省费十六,民不知役而城具。”曾巩的经济思想是针对当时社会实际所提出,也是他多年在地方为官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得到上下一致的肯定。以至于神宗皇帝也评价说:“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

其五,安边固国的军事思想。曾巩有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目睹边境纷争不断,战事频仍,他总是在寻找良策,解决这些问题。加之自己曾任多地知州军事,对于军事问题多有考虑,也曾多次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向朝廷陈述,希望采纳。也在一些诗文中表达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军事主张。如《胡使》诗,诗云:

南粟鳞鳞多送北,北兵林林长备胡。

胡使一来大梁下,塞头弯弓士如无。

折冲素恃将与相,大策合副艰难须。

还来里闾索穷下,斗食尺衣皆北输。

中原相观叹失色,胡骑日肥妖气粗。

九州四海尽帝有,何不用胡藩北隅?

宋廷每年都向边境的辽、夏等国送上钱币及财物,企图买得安宁,然而事实上一天也不得安宁。曾巩认为应该用辽、夏国的人来抵御辽、夏国,以求得边境的安宁与国家的稳固。像这样的诗还有很多,再如《秋日感事示介甫》,其中有句:“沙碛有遗虏,旌旗多远行。生民苦未息,吾党耻论兵。”诗里对于朝廷苟且偷安,不能从军事上解决边境问题感到无奈,也对此背景下痛苦无尽的百姓表示同情。

他上《请减五路城堡劄子》议兵家之事。他在劄子开篇就指出:“臣尝议今之兵,以谓西北之宜在择将帅,东南之备在益戍兵。臣之妄意,盖谓西北之兵已多,东南之兵不足也。”在曾巩的眼里,西北兵多,应重在择将,东南兵不足,则重在增兵。同时,领兵打仗就如弈棋,也是要讲究策略的,做到多寡相宜,攻守相赴。他指出了当下军事的要害之后,即提出了择将、用兵、守边、应敌、抗虏等策略。他说:

夫将之于兵,犹弈之于棋。善弈者置棋虽疏,取数必多,得其要而已。故敌虽万变,途虽百出,而形势足以相援,攻守足以相赴,所保者必其地也。非特如此,所应者又合其变,故用力少而得算多也。不善弈者,置棋虽密,取数必寡,不得其要而已。故敌有他变,途有他出,而形势不得相援,攻守不能相赴,所保者非必其地也。非特如此,所应者又不能合其变,故用力多而得算少也。守边之臣,知其要者,所保者必其地,故立城不多,则兵不分,兵不分,则用士少,所应者又能合其变,故用力少而得算多,犹之善弈也。不得其要者,所保非必其地,故立城必多,立城多,则兵分,兵分则用士众,所应者又不能合其变,故用力多而得算少,犹之不善弈也。

打仗靠的是兵,而兵则要养。古人云“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可见养兵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何来养呢?曾巩提出了“屯田”之策。他在《本朝政要策》中把“屯田”作为国家的重要策略来论述。屯田可以兼兵农之责,既可发展农业生产,又可发展壮大军队,既可减轻农民负担,又可提高军队的供给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是一件利国利民利军的良策。同时,曾巩还就“添兵”“兵器”“任将”等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主张国家要保证一定数量的兵力,但不能过多,关键是要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要修兵械,造利器,做到兵甲坚固,兵器锐利,这样才能为打胜仗创造条件;将帅是克敌制胜的关键,他认为应向宋太祖学习,对于将帅应恩威并用,“抚而遣之”。他说:“太祖之置将也,隆之以恩,厚之以诚,富之以财,小其名而崇其势,略其细而求其大,久其官而责其成。每朝必命坐,赐与优厚,抚而遣之。”这样将帅得到优厚的待遇与地位,就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充分地发挥才能,勇敢地指挥作战,打胜仗就有把握了。

其六,“法戒”的史学思想。嘉祐五年(1060年),欧阳修推荐曾巩担任馆职,次年春,曾巩出任史馆编校书籍之职。这样他在馆阁一待就是近十年,他校勘了一批史书,如《陈书》《战国策》《梁书》等。晚年,他又回到史馆任修撰、管勾编修院,并专典史事,修《五朝国史》。曾巩在长期的史馆工作中,对于史学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形成了自己的史学思想。曾巩认为,修史的意义就在于明治天下之道。在《〈南齐书〉目录序》中说:“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将以是非得失兴坏理乱之故而为法戒,则必得其所托。而后能传于久,此史之所以作也。”修史的目的就是总结历史经验,并将之传承下去,为后世之“法戒”,惩恶劝善。在《〈梁书〉目录序》中曾巩明确说:“夫学史者将以明一代之得失也,臣等故因梁之事,而为著圣人之所以得及佛之所以失以传之者,使知君子之所以距佛者,非外而有志于内者,庶不以此而易彼也。”在这里,他总结梁国亡国之因是一味奉佛,不修圣人之道。曾巩是一位史学良才,神宗皇帝曾说曾巩“以史学称于士类,宜典五朝史事。”清末著名史学家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里说:“自来文章家推欧、曾二公有史材。”曾巩对于修史提出了自己见解与要求。他在《〈南齐书〉目录序》里说:“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他从“明”“道”“智”“文”等四个方面对史书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只有达到了这四方面的要求,才能称得上是一部好史书。要写出这样一部好的史书,作为该史书的修撰者自然就要是一位高人。撰史者应是一位有道德修养的人,即“蓄道德”者。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到“公”(公正)与“是”(实事求是)。他在《寄欧阳舍人书》中说:“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只有“蓄道德者”才能达到“公与是”的要求。他进一步阐述说:本来史书是起“法戒”作用,并传之久远,“然而所托不得其人,则或失其意,或乱其实,或析理之不通,或设辞之不善,故虽有殊功韪德非常之迹,将暗而不章,郁而不发,而梼杌嵬琐奸回凶慝之形,可幸而掩也。”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修史,则编写出来的史书意不明,事不实,理不通,辞不当。此外,曾巩对于史家之文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他认为史家之文应是古代刘向、扬雄提出的“直文”,即正如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所说:“然自刘向、扬雄博及群书,皆称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于是,曾巩从文辞上对萧子显所撰《南齐书》进行批评:“子显之于斯文,喜自驰骋,其更改破析刻雕藻缋之变尤多,而其文益下,岂夫材固不可强而有邪?”他对文的要求是“足以发难显之情”。当然,他还要求“辞工”,因为“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寄欧阳舍人书》)。这不是为了卖弄文藻,而是达到“辨而不华,质而不俚”的实录式的史书要求。

其七,经世致用的文学思想。曾巩之文得到举世公认,且世代流传,这得益于他本人的文学思想。文章千古事,曾巩对文学的要求很高,他首先要求的是作家的人品,甚至要求作家要有史家的品质,只有好的人品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在曾巩看来,只有道德修养好的人才能写出“文章兼胜”的作品,只有如欧阳修那样“既有德而且有言”,才能写出如“六经之羽翼,道义之师祖”(《上欧阳学士第一书》)般的作品,这样文章才能传之后世,影响后人。有了德还要有能,如果没有能也写不出如此之好的文章。这则要练内功,要有知识储备。曾巩在为晏殊《类要》所作的《类要序》中作了分析。在曾巩看来,晏殊是一位“于是时为学者宗,天下慕其声名”的人物,他之所以能成为这样的人,“公之得于内者深也。”而“内者深”又从何来?这就要有丰富的知识,经史子集、谱谍、方伎等都要懂得,并融化于心。他说:

及得公之所为《类要》上中下帙,总七十四篇,凡若干门,皆公所手抄。乃知公于六艺、太史、百家之言,骚人墨客之文章,至于地志、族谱、佛老、方伎之众说,旁及九州之外,蛮夷荒忽诡变奇迹之序录,皆披寻紬绎,而于三才万物变化情伪,是非兴坏之理,显隐细巨之委曲,莫不究尽。公之得于内者在此也。公之所以光显于世者,有以哉!

曾巩能写出传之于后世而不朽的文章,他也是广泛地学习古籍、方志,兼收并蓄,化为自己的内在的东西,他在《南轩记》里对于自己的学习情况作了一个回顾,他在此文中写道:“顾吾之所好者远,无与处于是也。然而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笺疏之书,与夫论美刺非、感微托远,山巉冢刻、浮夸诡异之文章,下至兵权、历法、星官、乐工、山农、野圃、方言、地记、佛老所传,吾悉得于此。”所以说,要想写出好文章,作者就应加强学习,广泛积累各种知识。他一再告诫人们要加强学习,如他在《墨池记》指出了王羲之书法成就的取得并非天生而成,而是后天学习、练习而成的。他说:“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作文亦如学书。

曾巩主张文章应载“道”。他认为,古代治理国家,首先要使天下人的道取向求一致,使天下各地的风尚相似。所以全国虽有九州之广,万千民众,千载岁月,但其教化历来明了,相沿成俗,所遵守的道德一致,所传播的学术一致。所以《诗经》《尚书》里的诗文,历经数千年,作者也非一人,但他们所阐述的道理都是一致。于是他在《新序目录序》里说:“世之人不复知夫学之有统、道之有归也。”他在《寄欧阳舍人书》称赞欧阳修的文章就是载道之文,必能传之久远。他说:“然蓄道德而能文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在文章风格方面,他受恩师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他先期的文章所追求的是一种豪放奔腾之风格。正如欧阳修所言,“昆仑倾黄河,渺漫盈百川。”中书舍人王震在元丰八年(1085年)所撰的《南丰先生文集序》中说:“南丰先生以文章名天下久矣。异时齿发壮、志气锐,其文章之慓鸷奔放,雄浑瑰伟,若三军之朝气,猛兽之抉怒,江湖之波涛,烟云之姿状,一何奇也!”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加深,他的文章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所主张的则是自然天成,不加雕琢,言有尽而意无穷。他在《祭欧阳少师文》开篇即说:“惟公学为儒宗,材不世出。文章逸发,醇深炳蔚。体备韩马,思兼庄屈。垂光简编,焯若星日。绝去刀尺,浑然天质。辞穷卷尽,含意未卒。读者心醒,开蒙愈疾。”此称赞先师欧阳修的话也体现了曾巩的文学主张。他后来也拿这一标准去衡量诸如李白、王安石等人的作品。曾巩的这一文学主张直接影响着他对文章的语言要求。其总体要求是“辞穷卷尽,含意未卒”,而具体地说,则应如苏洵之文那样言有尽而意无尽,且收放自如。他在《苏明允哀辞》里说:“盖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尽管对于文章的语言提出了如此之要求,但在他看来,“道”的表达重于言辞的要求,把“道”说清还是首要的。对于这样的作家则多持赞扬的态度,如他对傅权为文赞美有加,他在《回傅权书》里说:“辱惠书及古律诗、杂文,指意所出,义甚高,文辞甚美。”对于那些把语言放在首位的作家,他是持批评态度的,他在《答李沿书》中就对李沿提出批评,他说:“夫足下之书,始所云者欲至乎道也,而所质者则辞也,无乃务其浅,忘其深,当急者反徐之欤!”文以载道,是终归是要服务于社会,教化民众,即人们所常言经世致用。他在《〈南齐书〉目录序》里说:“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正是此理。正如曹丕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曾巩的文学思想在当时和后世,特别是明清时期产生重要影响,影响着中国数百年文学的发展。

同类推荐
  • 杰克·伦敦(名人传记丛书)

    杰克·伦敦(名人传记丛书)

    杰克·伦敦来自社会最底层,幼年的他几乎没有享受过爱与家庭幸福,他因贫困而辍学,做过苦力、当过船员,甚至一度沦为小混混。但他从没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地创作,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作家梦想。本书生动地叙述了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曲折的一生,把他人生的每一个精彩转变展现给青少年读者,了解并学习杰克·伦敦不凡的经历和勇于搏斗的精神。
  • 草根宰相诸葛亮

    草根宰相诸葛亮

    绚烂如繁花,闪耀似群星,但英雄总有归去之时,千古风流,终化尘土。不过,他们曾经那么轰轰烈烈地活过:大丈夫生于乱世,当提三尺剑立不世功——这足以感动我们,也足以慰藉英雄壮志未酬的雄心。
  • 蒋介石传

    蒋介石传

    蒋介石是民国政治舞台上的一个关键人物,是中国国民党历史上的中心人物。中国大陆对蒋介石的研究缘起于20世纪60年代,自80年代以来,拓宽了研究领域,在多方面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但同时,由于多种原因,在蒋介石研究领域里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与不足。杨树标老师通过多年积累,修正了该研究领域的一些缺陷和偏差之处。可以说,这是一本真实再现蒋介石生平的历史书,适合众多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阅读。
  • 京剧大师梅兰芳

    京剧大师梅兰芳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张海新编著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为丛书之一,介绍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戏剧人生。 《京剧大师梅兰芳》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营国巨商:吕不韦

    营国巨商:吕不韦

    《营国巨商——吕不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蛮荒逆神

    蛮荒逆神

    天地玄黄四圣界,蛮荒居其中个,蛮荒残破,四界繁盛,四界之人横行蛮荒。猪脚穿越而来,前有神明挡路,后有魔鬼追逐,不修炼就没有活路。为了在蛮荒世界中生存下去,他不得不咬牙走上这一条坎坷之路......
  • 中华语典(权威珍藏版)

    中华语典(权威珍藏版)

    本书对传统国学经典中的精华,历代名著中的名言警句,长期流传于民间的歇后语、俗语、谚语、谜语、绕口令,经久不衰的经典对联,历久弥新的各种典故等等进行了整理汇编。把这些形象鲜活、言简意赅、历经千年沉淀却盛传不衰的语言文字,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再现于读者面前。无论是先哲的至理名言,还是才子的诗词歌赋;无论是智者的真知灼见,还是平民的家长里短,都让人受益匪浅。它们或音韵优美,或意味深长,或幽默风趣,或哲理深刻,使人在文化享受中提高文化修养。
  • 英雄联盟之符文之力

    英雄联盟之符文之力

    他,即将成为战争学院的新英雄!却中途夭折,穿越异界。独属于他的技能,专属于他的武器。看主角,如何在异界,继续他的英雄之旅......一人一剑,快意江湖。一从袖里青蛇去,君山洞庭空水云!PS:新书求收藏推荐票砸来。
  • 斩道纪

    斩道纪

    悠悠宙宇,数十万个轮回,天皇消失,大道已死,究竟是何人所为?这天地间隐藏了太多的秘密,诡异的生命禁地,神秘的九曲天书,它们为何存在这世上?少年叶生在乱世中出生,斩尽天下妖魔,只为寻求自己心中的大道,探索着天和地的隐秘。你说我叶生是天道的一部分?那我叶生不修了你这道也罢,我修的,是逆天的自我之道!任你有多少不容,我有魔罐在手!我是叶生,天若不容我,我便斩了这道,逆了你这天!
  • 绝世杀手:神医废柴妃

    绝世杀手:神医废柴妃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国际杀手,一场意外的穿越,让她成了众人口中的傻子、丑八怪。他是东陵国手段最残忍,感情最冷血的璃王,却独独对她温柔宠溺,死缠烂打。第一次见面,她就不待见他,"看什么看,没见过美女啊!乡巴佬!"他嘴角微抽,“额,是没见过你这样自恋的美女!”后来,“我说,你能不能别老是对我动手动脚的。”某女无奈的翻白眼。“这不能怪我啊,我这双手它不由自主的就要往你身上跑,我也没办法啊?”某男无耻的回她……这是一场现代杀手和古代王爷的美丽邂逅。
  • 感情该何去何从

    感情该何去何从

    额头上有温热的东西落下来,我知道那是他的唇,他又伸手揉了揉我的头发,然后起身走开了。我默默地掉了眼泪,这两天的眼泪总是离奇的多。我也不知道自己哭的是什么。大概是情况比我预想的好太多了,本以为自己彻底成了一片深海里的舟,可是遇上了一艘足以收纳的船。
  • 亿万隐婚:国民男神请自重

    亿万隐婚:国民男神请自重

    为了得到六亿遗产,喻鸣丰用尽手段逼迫单翎签订下契约婚书,互相厌恶的两人矛盾不断,一个嘴甜心苦,一个面冷心热。当遗产背后的阴谋浮出水面,暧昧和温情顷刻破碎,单翎死心离开,再见面时已是天才国际注册会计师。此时的喻鸣丰坐拥千亿资产的,却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他想重新来过,却愕然发现,单翎早已放下一切,甚至有了孩子……
  • 重生之墨离

    重生之墨离

    小丫头发现她家姑娘那日闯婚闹得人尽皆知之后痴傻病好了,不爱皇族四皇了,不仅如此,连墨家主也变得怪怪的,墨家三姑娘要横着走没人竖着走……四子心好痛……
  • 剑踏八荒

    剑踏八荒

    一念起,一剑落;斩尽日月星辰,屠灭诸天神魔。道衍三千,吾之剑,尽夺天地造化!阵源八百,吾之剑,可逆阴阳乾坤!武扫六合,情断封魔以证道;剑搅风云,踏破山河乱九霄!少年携剑入世,争锋真武;浩瀚八荒,苍茫大陆,敢问谁主沉浮!
  • PK野蛮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