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必隆言道:“臣等刚刚得知皇上龙体有恙,便急急地赶进宫来……臣等来迟,请皇上恕罪。”
实际上,鳌拜与遏必隆等人早就知道了康熙“病”倒的消息,只是康熙一直没有公开对外宣布,他们也就佯装不知。待康熙连着几次没去上朝,许多大臣都纷纷向鳌拜打听皇上的究竟时,鳌拜这才约了遏必隆一起入宫来探听康熙皇上的“虚实”。因为不管怎么说,康熙把朝中的大权“交给”了鳌拜,鳌拜也的确有义务去“关心”皇上的生活。
鳌拜言道:“臣等几次早朝,均未见到皇上龙颜,心中委实惶恐不安……风闻皇上龙体有恙,臣等起初不敢相信。皇上正值年少,何来病恙?可此时此刻,亲见皇上龙颜,臣等方才相信那些风闻不幸是真的……臣斗胆相问,皇上是何故染了病恙,又染了何种病恙?”
鳌拜嘴里问得似乎很认真,但心里却这么想道:皇上啊皇上,你小小年纪便整天地花天酒地,若不被酒色淘空了身体那才叫怪呢。
也就是说,鳌拜以为,康熙一定是因为酒色过度才患上了疾病,而这种“酒”病“色”病,一般的医生和药还很难治好。只听康熙缓缓地言道:“鳌爱卿,朕其实没有病……朕只是觉得……心里很难受……”
鳌拜暗笑道:皇上啊,你已被酒色淘空了身体,当然“心里很难受”了。但鳌拜说出的话却充满了关切。“皇上,既然龙体有恙,那就该让那些御医诊治,不然,皇上整日躺在这里,臣等又如何放心得下?皇上即使不为臣等着想,也该为大清江山和万千百姓着想啊!”
康熙恍恍惚惚地望着鳌拜言道:“鳌爱卿如此关心于朕,朕当感激不尽……只是,那些御医根本就治不好朕的病……因为,朕患的这病不是来自身体,而是来自大清东北……”
康熙的身体似乎太过虚弱了,只说了这么一小段话,便累得气喘不已。不过,康熙的这一小段话,却使得鳌拜和遏必隆大感意外。遏必隆不禁问道:“皇上的病……为何来自大清东北”
康熙动了动嘴唇,却没有说出话来。那种欲言又止的模样,康熙装得非常到位。而鳌拜却渐渐地有些明白了:“如果微臣没有猜错,皇上龙体有恙,是与那罗刹士兵侵扰大清东北有关……”
大约是从十七世纪三十年代末开始,沙皇俄国(罗刹)的士兵就不间断地窜入清朝东北地区,烧杀奸掳,无恶不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清朝政府一直对此没有作出相应的举动。此刻。康熙说他的“病”是“来自大清东北”,莫非真的是“与那罗刹士兵侵扰大清东北有关”?
只见康熙悠悠地吐了一口气道:“鳌爱卿真的是最了解朕的人啊……朕的病,确实与那些罗刹士兵有关……”
遏必隆虽有些明白,但还没有真正明白。“皇上,那些罗刹士兵纵然可恶,但却远在大清东北,与皇上并无多大关系啊,皇上怎么会因此而患疾病?”
鳌拜不屑地瞥了遏必隆一眼。“遏大人今日为何如此糊涂?想那东北,乃是大清王朝的发祥之地,现在,那些罗刹士兵在那块土地上为非作歹,皇上能不心急如焚?”
遏必隆终于大彻大悟道:“哦……皇上心急如焚,自然就会龙体有恙……”
康熙轻轻喟叹道:“知朕者,鳌爱卿也。朕这一段时间里常常在想,朕并不想做多少事情,更不想做多大的事情,朕只想过一种平平安安的快乐生活。可是,那些可恶的罗刹兵,偏偏不让朕过得安稳,窜到朕的东北来,占朕的土地,杀朕的百姓,看他们那架势,好像还要窜到朕的京城来……朕再无能,也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大清江山被那些罗刹国士兵骚扰,更何况,东北还是大清朝的发祥之地,没有东北,又哪来的这大清江山?如果朕不能保东北一方安宁,将来又以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唉……每念于此,朕就寝食难安……再美的酒,朕都觉得没有滋味;再美的女人,朕也感到讨厌。就这么着,朕便病倒了……”
康熙许是太激动了,说完这番话后,只顾张着大嘴喘息。遏必隆像是被康熙感染了,一时竟不知所以。鳌拜却不紧不慢地言道:“皇上为保大清江山安宁,劳累成疾,微臣着实万分感动……但不知,皇上可想出什么万全之策来?”
康熙勉力苦笑了一下。“朕哪有什么万全之策?朕只有一个想法,却又不知该如何实施……”
鳌拜道:“皇上可否将那个想法说出来?也许,臣等可以为皇上排忧解难呢!”
康熙的眼睛确乎一亮,但旋即就又黯淡下来。鳌拜似乎看出了康熙的心事,于是就笑着言道:“皇上莫非不相信臣等?”
康熙赶紧言道:“鳌爱卿误会了……朕本来的想法,是叫鳌爱卿做朕的差,兼黑龙江总督,代朕去大清东北巡视查看……可现在看来,鳌爱卿年事已高,早就不能经受多少鞍马劳顿之苦。朕的这个想法,也未免过于荒唐……只是,除去鳌大人和遏大人等,其他年轻力壮的大臣,朕既不了解也不相信他们,这叫朕……该如何是好?”
鳌拜“哈哈”一笑道:“皇上如此看重老臣,老臣真是幸莫大焉。若不是放心不下朝中之事,老臣还真的想做一回皇上的钦差,到大清东北去转上个一年半载,看看那些罗刹士兵到底是何胆量敢在大清的土地上为所欲为、无法无天……只可惜,老臣一时离不开京城啊!”
康熙接道:“是呀,若鳌爱卿不在朝中,朝中之事就没有人做主了……朕的这个想法也实在太过偏颇了……”
鳌拜却又道:“皇上不必过于焦虑。老臣虽然不便离开京城,但老臣却可以向皇上推荐一名合适的人选去往东北。皇上意下如何啊?”
康熙仿佛来了不少精神。“鳌爱卿推荐的人选,朕肯定满意。快说,鳌爱卿所荐何人?”
鳌拜咧了咧大嘴道:“老臣所荐之人,乃老臣之弟穆里玛……”
鳌拜故意停顿了一下,等着康熙的反应。康熙略略皱了皱眉头道:“鳌爱卿之弟穆里玛,现在不是朝中的兵部尚书吗?”
“正是。”鳌拜道,“老臣以为,让兵部尚书做钦差大臣。兼黑龙江总督之职,去往东北巡视,也许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康熙似乎有些犹豫。“鳌爱卿,大清东北现在不很太平,令弟去了之后,会有生命危险的……”
鳌拜立即正色言道:“为保大清江山太平,个人的安危又算得了什么?皇上放心,如果穆里玛真的去了东北,老臣定会仔细地叮嘱他一番。”
康熙点下了头。“那好吧,就让穆里玛做朕的钦差去黑龙江一带总督。鳌爱卿须叮嘱于他,不可轻易地与那些罗刹士兵发生冲突,待东北一带略略平静了之后,便叫他速回京城。”
鳌拜又咧嘴笑道:“皇上如此关爱臣之兄弟,臣这里就代穆里玛向皇上谢恩……”
康熙笑了,而且精神也一下子好了起来。“赵盛、阿露。朕的身体已经康复,快来扶朕去饮酒玩耍。”说完,撇下鳌拜和遏必隆,径自离去。
遏必隆有些愕然地对鳌拜道:“鳌兄,皇上是不是……太乐于玩耍了?”
鳌拜转动了一下牛眼道:“遏老弟,皇上如此玩耍,岂不是很好?”
遏必隆会意地一笑。跟着,鳌拜也忍俊不禁地再次大笑起来。很明显,遏必隆也好、鳌拜也罢,当时的心中都是非常得意的。
只是,鳌拜和遏必隆不知道,真正应该得意的,还是康熙皇帝。康熙煞费苦心地装病,其目的就是想把鳌拜的一个得力干将“调”出京城,或者是鳌拜的兄弟穆里玛,或者是鳌拜的侄子塞本得。现在,鳌拜主动要把穆里玛派往东北,康熙的心中当然十分得意。
康熙的这一目的之所以能够顺利地达到,是因为康熙早已经把鳌拜的为人摸得一清二楚。归纳起来,大致有这么两个重要原因,一是鳌拜被康熙的一系列假像迷惑住了,心中早已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二是“黑龙江总督”一职对鳌拜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东北虽不很太平,但“黑龙江总督”却是大清朝的封疆大吏,鳌拜虽在朝中作威作福,但其手下却几乎无人担当像“黑龙江总督”这样称霸一方的高官,这对鳌拜企图真正控制整个大清江山显然极为不利,故而,现在有了这么一个机会,鳌拜当然就不会放过了。
总而言之,指挥着千军万马的穆里玛是被康熙“想方设法”地弄到东北去了。东北一带虽然也有一些清朝军队,但不仅人数很少,而且也驻扎得分散,那穆里玛纵有三头六臂,也很难在东北形成多大的气候,更何况,康熙也不会给穆里玛太多的发展时间。如此看来,把穆里玛弄出京城,无疑是康熙的一次重大胜利。
没有了穆里玛,就剩下那个塞本得了。塞本得是镶黄旗的都统,京畿一带的清军几乎全在他的控制之下。只要塞本得还留在京城,康熙就不敢对鳌拜采取什么行动。所以,康熙和索尼等人密谋了许久,于一六六九年的五月,以台湾郑氏集团不断袭扰福建一带为“借口”,并征得鳌拜的“同意”,给塞本得挂上“兵部侍郎”衔兼“福建总督”职,将塞本得打发到福建去了。
穆里玛去了东北,塞本得去了福建,京城里虽然还有遏必隆、班布尔善、葛褚哈、玛尔塞及济世等一些鳌拜的死党,但用康熙的话来说就是:除了穆里玛和塞本得,这些人都不足为虑。
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亲往乾清宫,称赞康熙“做得巧妙”,并提醒康熙“时机已经成熟”。而索尼则在通过索额图呈给康熙的一封信中说得更为直截了当:皇上,可以动手了!
是呀,康熙八岁登基,到一六六九年,他整整“忍”了八年。这八年岁月,该需要何等的意志和毅力啊!俗话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康熙“是可忍”了八年,现在已经到了“孰不可忍”的时候了。
一六六九年的五月底(即康熙八年四月),康熙在乾清宫外最后一次检阅了由索额图和明珠所训练的那十几个少年的武艺。这十几个少年,已在宫中秘密地习武多年,一个个都练成了一身好武艺,尤其精于擒拿格斗之法。康熙对这最后一次的检阅非常地满意。
一六六九年的六月初,康熙在乾清宫的寝殿内召见索额图和明珠。在这之前,康熙请大学士熊赐履和魏裔介拟了两道“圣旨”。康熙将一道“圣旨”交给索额图道:“你速去东北,将那穆里玛捕获归京。”
索额图郑重地承诺道:“臣若抓不回穆里玛,臣就死在东北!”
康熙点点头,又将另一道“圣旨”交到明珠的手上。“你速去福建,把那塞本得抓回来!”
明珠神情肃然言道:“臣若完不成任务,臣就跳进大海!”
康熙又点点头,最后吩咐道:“你二人此行,绝不可事先泄露身份。穆里玛和塞本得都是凶猛歹恶之徒,你们应多带些得力人手同去,如果穆里玛和塞本得拒捕,你们便……就地正法!记住。千万不能让他们二人逃脱。”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为了取得对鳌拜斗争的彻底胜利,康熙也就顾不得什么仁慈了。结果是,索额图和明珠分别去了东北和福建,很轻易地就将穆里玛和塞本得抓捕归京。之所以会“很轻易”,是因为穆里玛和塞本得没作任何抗拒。他们之所以没作任何抗拒,是因为他们以为康熙皇帝不会也不可能把他们怎么样。显然,穆里玛和塞本得这回是想错了。
索额图和明珠秘密地离开京城后不久,康熙就找到了自己早课的师傅熊赐履和魏裔介。因为熊、魏二人已经知道了康熙皇帝过去那“花天酒地”的生活全是假装的,现在要对鳌拜一伙动手了,所以熊、魏二人对康熙的态度就异常地谦恭和热情。俩人刚见着康熙的面就异口同声地问道:“皇上有什么吩咐?”
康熙微微一笑道:“没什么太大的事情,只想请两位师傅再替朕拟一道圣旨。”
熊赐履连忙问道:“皇上这回又要抓什么人?”
抓捕穆里玛和塞本得的“圣旨”就是熊、魏二人草拟的。康熙静静地回道:“朕要抓鳌拜!”
魏裔介赶紧言道:“老臣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康熙言道:“朕想请两位师傅把鳌拜的罪状好好地罗列一下。”
熊赐履急急地找来笔墨纸砚。“臣遵旨!”
很快,熊赐履就一气呵成地给鳌拜定下了十条大罪状,诸如“结党营私、犯上作乱、滥杀无辜”等等,每一条都足以给鳌拜定个死罪。然而,康熙浏览了一下那“十大罪状”后,却轻轻地摇了摇头道:“朕以为,这些罪状还不够多……”
那魏裔介忙着言道:“请皇上稍候,让老臣再给鳌拜加上几条罪状。”
只见魏裔介,笔走龙蛇,片刻工夫,便又在鳌拜的头上增加了另十条罪状。谁知,康熙看了之后仍然摇了摇头。“朕以为,像鳌拜这样罪大恶极之人,只列他二十条罪状,恐群臣不服啊!”
熊魏二人对视了一眼,便不言不语地奋笔疾书起来。稍顷,整整三十条鳌拜的罪状便呈在了康熙的眼前。康熙终于点下了头。“有这么三十条,大概也就能说得过去了……烦请两位师傅把这些罪状再整理一番,朕到时候会用得着的。”
于是就来到了六月上旬的一天,午后。一个老太监颤颤巍巍地出了紫禁城,朝着铁狮子胡同内的鳌府而去。这个老太监不是别人,他是康熙的近侍赵盛。赵盛是奉康熙之命去鳌府通告鳌拜一件十分重大的事情。这件“事情”重大得足以让鳌拜乖乖地走进紫禁城。至于这件“事情”是真是假,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赵盛缓缓地走进了铁狮子胡同,走进了鳌府,走到了鳌拜的面前。鳌拜见赵盛独自前来,便知道定然是发生了什么不寻常的事。然而赵盛一开始还故意绕弯子,只说康熙皇上请鳌拜进宫一次,就是不说发生了什么事。在鳌拜的再三追问下,赵盛才装作很不情愿的样子。吞吞吐吐地问道:“鳌大人可否还记得令千金兰格格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