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25500000014

第14章 史学常识(2)

类书

类书是分类编排各种资料的供检索的工具书。相当于今日的百科全书。类书是中国古代文献学上的一大创造。类书的编纂是从前人积累的文献典籍中,选录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的整部、整篇或整段原始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汇编。所以,人们通常把《永乐大典》称之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类书一般采用分类编排,先划分成若干大的部类。例如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通常设帝王、后妃、职官、州郡、政理、产业、人、礼、乐等部;属于社会生活方面的,一般设居处、服饰、器物、珍宝等部。在每个大部类中,再分若干小类,每小类下先录书名,再录材料,并注明出处;材料按原书时代先后顺序排列,也有的类书按韵、按字次编排。

中国古代的类书,一般认为始于三国魏文帝曹丕时期刘劭、王象等编撰的《皇览》,以后历代均有纂修。现存最早而较完整的类书,是唐代虞世南所编的《北堂书钞》。

唐代以后,官方编纂类书成为惯例,存世有《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和《白氏六帖》、《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类书。明成祖永乐年间,解缙、姚广孝编《永乐大典》22877卷,卷册最具规模,惜毁于战火,缺失甚多,今约仅及原书1/30。清代康雍时期陈梦雷、蒋廷锡编《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分6编、32典、6109部,成为今日中国之最大类书,达到了古代类书编纂的高峰。

类书不仅保存了我国古代大量的接近原作的珍贵资料,以供校勘典籍、检索、诗词文句、查检典故成语出处之用,而且为研究者直接提供了专题研究的资料。

前四史

前四史指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和东晋陈寿的《三国志》四部史书。

三国时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东晋时期的《三国志》,总称为“前四史”。

史学观点

一字褒贬

“一字褒贬”是指《春秋》编撰史书的思想和方法。《春秋》为孔子所整理,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又是最早的编年史,记载了鲁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共242年的史事,内容主要是各诸侯国间会盟、战争等政治事件。孔子因伤王道不行、诸侯专咨而作《春秋》,以正王化。孔子不是以议论来表示自己的褒贬,而是在记事中选用褒贬之词来达到寓褒贬,别善恶的目的。凡于人名,褒则称字,贬则称名,其引文用笔,常用一字寓意褒贬。如记叙鲁隐公元年五月郑庄公讨伐其弟公叔段,孔子只用“郑伯克段于鄢”六个字,表面上看,是客观地记事,实际上却含非常明显的贬义。左丘明曾做过解释:“段不弟(同悌,指弟不尊重兄长。)故不言弟。如二君,故言克。称郑伯,讥失教也。”孔子以“礼”作为褒贬的标准。所以,当时的君大夫之属,“凡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荣过于天子之命服;得《春秋》一字之贬者,其辱过于天子之刑戮”。这就是影响深远的“春秋笔法”。后人称为“以绳当世”、“立天下仪法”、“为后王制法”。孔子本人将这种寓褒贬、别善恶的做法为著述的宗旨和灵魂,深沉地感慨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孟子很推崇孔子的做法,认为孔子这样做是针砭世事以垂法后人,虽无天子之位,而行“天子之事”,并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高度评价了孔子褒贬书法在政治上和道义上的威慑力量。

书法不隐

古代史官修史,对材料处理、史事评论、人物褒贬,各有原则、体例,谓之“书法”。“书法不隐”就是不隐瞒历史,是先秦史官的书事原则。晋灵公荒淫骄横。他常站在楼上,用弹弓射路上的行人,以取悦身边的美人。有一次厨师煮熊掌不合他的口味,晋灵公便把厨师杀了,并分尸八块,抛尸荒野。相国赵盾对这些残暴的行为非常愤慨,屡次向晋灵公苦苦进谏。晋灵公不但不听,还怀恨在心,要秘密除掉赵盾。赵盾只得逃亡避难。逃亡途中,赵盾的侄子赵穿立晋成公为国君,赵盾复任相国。史官董狐在史简中写道:“赵盾弑其君。”并宣示于朝臣,以示笔伐。赵盾见后极为震动,便前去找董狐解释自己并无杀君之罪。董狐坚持说:“你身居相位,国君被杀时虽然离开了都城,但并未走出国境;国君被杀后,你也没有惩办凶手,杀君罪名国相不负,当属何人?”后来,孔子听到了这件事,他评论道:“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书法不隐”是由先秦“国史”及其“书法”的性质与功能所决定的。先秦史官在记录史事时,遵奉着他们看来是国之“大本”、“大经”的“礼法”为基本标准,“君举必书”,在陈述史事的同时,“寓褒贬义”,“明善恶”,向人们表示一定的行为准则,以维护邦国、家族的安宁长久。这种“书法”便是当时的价值评价标准。

正统之辩

“正统”是古代评判某一政权是否合法的标准,一个政权是否“合法”,就看它是否符合“正统”。符合“正统”的,就是合法政权;不符合正统的,就是“伪政权”。

“正统”首倡于汉代,班固著《典引》中写道:“汉继尧运,以建帝业。天乃归功元首,将受汉刘。”这是将“正统”作为一个政治概念的开始。“正统”一词作为宗法概念也开始于汉代,《汉书》中写道:“宣帝即位,由武帝正统兴,故立三年,尊孝武庙为世宗,行所巡狩郡国皆立庙。”以上两段记载道出了正统观念的精髓,即正统之辩,通常在两种情况下发生:一种是在王朝更替时候,编写前朝史书的人为了本朝的利益,在编写前朝历史的过程中发生政治概念上的正统之辩;另外一种情况是在皇位继承发生危机的时候,就会发生宗法概念上的正统之纷。

三国时期蜀魏的正统之争,成为后世的理论基础。曹魏为正统是因为皇位来源于汉献帝的禅让,是为政治概念上的“正统”;而蜀汉的正统是因为刘备家族为汉室宗族,是为宗法概念上的“正统”。至于谁为正统,便各说各有理,争论不休。

实录

“实录”是史家记录历史的标准和原则,即“不虚美,不隐恶”,如实记载历史事实。“实录”是西汉时期班彪班固父子在评价《史记》时提出的。随着修史过程中“直书”与“曲笔”激烈斗争,“直书”、“实录”成为衡评史家、史著的主要标准,被历代史家强调和论述。班固在论赞中引用其父班彪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说:“然自刘向、杨雄博及群书,皆称迁有良吏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直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可见,实录的标准在于文直,即史文“质直”的表述史事。

史馆修史与私人修史

古时史书编纂一般有两条途径,一为官修,一为私撰。一般来说,官修史书都是国家通过设馆修史来完成。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正式确立史馆修史制度。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中集中论述了史馆修史,系统而深入地考察了史官制度的历史沿革与利弊得失,充分肯定了史馆修史的成就。

史馆是国家设立的机构,具有相当规模,由一些有学问和较高历史造诣的史官主持、担当史馆工作,合众人之力能集思广益,取各家之长,成书既快,质量也比较高,如唐代贞观年间史馆修《晋书》、宋代司马光带领刘恕、刘玢、范祖禹等史学学者历经20年于崇文院修《资治通鉴》,以及清乾隆年间纪晓岚率领当世名家160余人历经十余年编成《四库全书》都是很好的例证。而且史馆藏有大量图书可供修史使用。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后期,典籍掌故,藏于秘府,私人很难参阅,而修一代之史又需要参阅大量资料。史馆修史既能广泛利用官藏图书,又能利用众人之力,即使是相当浩大的工程,也容易完成。从这方面讲,史馆修史比私人修史史料来源更广泛、真实,史料掌握更全面、充分。

但是古代史家私人修史也有一定的优势,他们能够秉公于朝,书法无隐,无愧于心,有自己的旨趣和评判标准。自南北朝以来,修史之局,深居九重,设于皇宫禁内,虽然可以起到杜绝请托之事,避免修史中的诸多曲笔,但史馆人多嘴杂,对如实撰写的史实很快便张扬出去,很难保密。历史上不少史官因秉公直书而得罪权贵,身遭不幸,家破人亡,这些也使史官们有所顾虑,不敢直笔而书。所以不少有志的史家都热衷于私人修史,如唐朝著名史家刘知几就是因为史馆修史不能够忠于历史,而毅然选择辞去官职,自己修撰历史,编撰了史学巨著《史通》。

史家三长

“史家三长”是唐代史家刘知几对史家修养提出的独到见解。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的论点。所谓史才,是指搜集、鉴别和组织史料的能力,叙述事实、记载言语和撰写文章的能力,以及运用体例、编次内容的能力,这是作为史学家的基本要求。所谓史学,是指掌握丰富的史料、历史知识及与历史有关的各种知识。所谓史识,就是史学见解和观点,核心就是秉笔直书、忠于史实的修史态度。刘知几论史识有三个特点:第一,他注重“博采”和“善择”,反对无选择罗列史料,以多为胜。第二,刘知几提出“兼善”和“忘私”。兼善是兼取各家之善,不要拘泥一家的成见。忘私是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要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第三,刘知几提出“探赜”。探赜就是要探求众论的烦言,实事求是,反对臆说,要能够采取审慎的态度去处理问题。刘知几认为,“三长”必须兼备,最难得的是史识,其次是史才,再则是史学。刘知几的“三长”说,被时人称为笃论。

“史家三长”对后世影响深远,清代章学诚加以继承,并认为史学只讲才、学、识是不够的,还当讲史义与史德。所谓史德,是指著述历史的写作态度,即史学家的思想修养问题。

历史名人

炎黄二帝

“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炎帝是传说中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一说即神农氏(或神农氏的子孙)。相传其母名任姒,有一日游华山,看见一条神龙,马上就怀孕了,回来后就生下了炎帝。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所以号为炎帝。炎帝小时候异常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衣足食;为了让百姓不受疾病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

黄帝传说是上古时期姬姓部落的首领。据记载,黄帝号轩辕氏、有熊氏,姬姓,一说姓公孙,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相传其母叫附宝。一天傍晚(也有说是夜晚)突然看见北极光,然后就怀孕、生下了黄帝。据传黄帝统一了中国各部落,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

炎帝部落自西方游牧进入中原,与以蚩尤炎黄二帝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今河北省)。炎帝部落得到黄帝部落的援助,打败蚩尤。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据说,阪泉在河北怀来县)发生了三次大冲突。黄帝族打败了炎帝族,由西北进入了中原地区。

黄帝族与炎帝族,又与居住在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民族和部落中,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而,炎黄子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据古文记载,大约在四千余年前,黄河流域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灾害,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灾难。部落联盟首领尧,派鲧去治水。鲧用堵塞围截的方法,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不但没有把洪水治住,水灾反而越来越严重。后来舜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巡视治水情况,将鲧治罪,处死在羽山,选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大禹请来了有治水经验的人,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寻找根治洪水的办法。经过实地考察,他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要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用“疏导”的办法根治水患,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为了便于治水,大禹还把整个地域划分为九个大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州。

禹亲自参加治水劳动,为群众作出了榜样。在大禹的领导下,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顺利地流入大海。他们又回过头来,继续疏通各地的支流,排除原野上的积水深潭,让它流入支流,使“水由地中行”,上流有所归,下流有所泄,使九河不至于为患,东方水患得到治理,于是人民可以“降丘宅土”,发展农业生产。正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载:“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据说,由于辛勤工作,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手上长满老茧,小腿上的汗毛被磨光了,长期泡在水中,脚趾甲也脱落了。

商汤建国

汤是商王朝的建立者,原来是商族部落领袖,主癸之子,传说名履,又称成汤、武汤、武王、天乙。据史书记载,商族从始祖契到汤,曾先后迁居八次,至汤定居于亳。夏自孔甲即天子位后,荒淫无度,夏朝力量渐衰,至桀为天子时更甚。汤在伊尹﹑仲虺二相的共同辅助下,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今河南宁陵)以及夏的联盟韦(在今河南滑县)、顾(在今河南范县)﹑昆吾(在今河南许昌)等部落﹑方国,力量逐渐壮大,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伐夏。汤与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桀大败,逃至南巢(在今安徽巢湖),汤放桀而归于亳。此后三千诸侯大会,推举汤为天子。汤三次推让,诸侯不从,于是汤即天子之位,建立商朝。

汤建国后,鉴于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又作《汤诰》,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就要“大罚殛汝”。对那些亡了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汤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诗·商颂·殷武》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十三年后,汤卒。

盘庚迁殷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甚至把都城给淹了,不得不迁都。

盘庚是商汤的第九代孙、商朝的第十九个王,他即位的时候,商朝国力日渐减弱,有些小国和少数民族也起来反叛,加上水涝、干旱等等自然灾害,内外交困使得商朝的统治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

盘庚为了根除弊病,挽救商朝的衰亡,决定将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

盘庚软硬兼施,完成了迁都的计划,可是老百姓到了一个新地方,很多地方不适应,就闹着要回老家。贵族也乘机捣乱,煽动大家要求搬回老家去。盘庚态度强硬,毫不妥协地警告奴隶主贵族不要捣乱,否则必遭严惩。过了几年,局面才安定下来。由于盘庚的治理,商朝在这时政治上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和文化因此有了更大的发展。那时候,铜的冶炼技术大大提高,商代的青铜器冶炼、铸造工艺达到了新的技术高度,更加扩大了青铜器的制作范围。

同类推荐
  • 知行合力:宁夏电力公司职工文化创新成果集

    知行合力:宁夏电力公司职工文化创新成果集

    本书是一本集中展示宁夏电力职工文化生活成果的图书。全书收辑了职工围绕“三集五大”活动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的演讲、发明、建议、征文以及格言警句等不同方面的内容文章数十篇,从而也集中展示了宁夏电力职工的精神面貌和追求。建议出版。
  • 相声“三字经”

    相声“三字经”

    《相声三字经》是一本介绍相声历史和演变的书籍,它用一种说唱文学的语言与形式去演绎另一种说唱文学的历史。相声艺术博大精深,以“三字经”的形式讲述相声的发展史更是别树一帜。书中不仅详细地介绍了相声的表演技巧、语言习惯,还有相声界的大师、前辈等名人,还请来徐德亮为“三字经”的内容作注释,使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便于阅读。
  • 发明发现未解之谜

    发明发现未解之谜

    本书带您走进人类发明和发现的世界,领略这些发明产生背后的故事,以及笼罩在这些发明发现上的神秘谜团,并挑选了多幅珍贵照片,帮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这些发明发现对人类的深远影响,以及它们带来的未解之谜。
  • 台州有意思

    台州有意思

    台州是个怎样的城市?这里的每个小地域都拥有不一样的城市表情,彼此之间略微差异的水土养出了个性十分不同的台州人。台州人的N种生活表情都那么有意思!不信?来翻翻这本书,保准能让你乐个开怀,还能让你更了解台州,这个南国大地上与众不同的城市。
  • 对话美国:谈天说地看细节

    对话美国:谈天说地看细节

    本书是一本中美两国两个普通人之间的民间对话集,对话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并对中美之间的异同进行了各个角度的对比。对话者的平民身份使得对话也更具平民意味,也更具采信度,其识见多是源自各自的生活领悟,所以反映的是中美大众的真实的生活状态及观念。
热门推荐
  • 红楼梦林黛玉续传—水润珠华(三部曲)
  • 无敌信仰系统

    无敌信仰系统

    少年带系统魂穿异世,热血澎湃,所向披靡,杀戮血腥,所过之处,皆有无数人崇拜信仰,更能兑换万物,一切,皆在此书中!
  • 最牛农民

    最牛农民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哦,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哦......。十年九旱,颗粒无收,极度的贫穷地区,被遗忘的偏远山区。我是一个落榜的学生,发誓要让这片地区富裕起来,让这里的人们都过上好日子。黄土高坡种水稻,黄土高坡种热带水果,黄土高坡养鱼,,,,,,什么华西村,什么中关村都将在幸福村面前臣服,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都发生在我有了那枚戒指之后。神秘组织、三教九流和绝世强者都对戒指垂涎欲滴,不过都将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首席逃妻,99次错爱

    首席逃妻,99次错爱

    [一次意外的醉酒与一次意外竟一不小心睡了个男的??等等...他怎么还有点眼熟?]和不认识的男人见面三天就结婚?迟窈窕大喊:“大叔我们不熟!”“不熟?”某男笑了笑并且越发靠近她,“我喜欢了你八年?你说我们熟不熟?”
  • 腹黑女魔头

    腹黑女魔头

    六大家族之首韩家二小姐逃婚了,她后来来到了盛馨高中读书,可谁想到,自己的哥哥姐姐还有弟弟也在那里读书,并且自己的未婚夫也在那里,没办法,自己只能隐瞒身份,经过一系列的事情之后,找到了真爱!
  • 枕边异闻

    枕边异闻

    我叫余晓薇,下面要讲的故事,并不全是我的经历,确切地说,是我的枕边人们讲述的经历。别想歪哦,对我来说,枕边人很多时候就是睡在我枕头旁边讲睡前故事的人。何况,讲故事之外的那些事儿,我也不会随便拿出来给大家讲。总之,请大家以一种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看待枕边异闻。(什么鬼……)最开始的时候,枕边故事大多关于爱恨情仇,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切都变了味儿。当出现第一个讲诡异故事的枕边人之后,似乎推开了某扇全新的大门。那之后,只要有故事的夜晚,我再也没有睡过一次安稳觉。我的生活也开始变得完全不同。我想,也许把这些故事讲出来,就像有什么苦闷就需要倾诉一样,讲述,然后痊愈。所以,我把这些故事告诉给大家。
  • 和美女校花同居的日子
  • 家有灵妻是个宝

    家有灵妻是个宝

    爱情不需要太过轰轰烈烈,淡淡的也可以很美。幸福淡淡的,才能如细水长流般直到永久。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若是偶而路过觅园,你会看到一个红衣的长发女子站在开满荷花的湖边。一个人在自言自语,别害怕,因为她已经发现你了。其实你不用害怕,她只是在跟她的“朋友”谈话,刚好被你看见了而已。
  • 一路裸奔

    一路裸奔

    没有硝烟的商战,却比战火纷飞的战场更激烈更残酷;商海沉浮、名利双收的背后哪一个环节不是内幕重重、险象环生?年少轻狂的莫言、布扣子,在不满足现状的情况下南下打拼,追求自己的理想。他们在追求美好未来的道路上,一路高歌裸奔……从初次生意获利到被人算计破产;从贫困青年到商战精英……他们在充满坎坷、布满陷阱的商场中摸爬滚打,逐渐磨砺成一把寒光闪闪、锋利无比的钢刀!商场如战场,职场如沙场,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相信《一路裸奔》都会使你受益匪浅!
  • 渚宫旧事

    渚宫旧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