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饮食看季节
人们各方面的关系都随着气候、季节变化。人受到春夏秋冬四季气候、东南西北地理变化,以及生存条件状况、饮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季节安排饮食,对人进行滋补。同样也要综合考虑,在饮食宜忌方面,因时因地制宜。比如,炎夏之季,适宜服食清凉、生津、止渴、除烦、解暑的食物,忌吃温热上火、辛辣肥腻、香燥损阴食品。到了寒冷的冬季,又宜多吃温补助阳之物,忌吃生冷大寒之品。北方天寒,宜吃温暖,南方多火,宜吃清淡。
一般来说春季宜升补,夏季宜清补,秋季宜平补,冬季宜滋补。中医传统主张认为,秋冬需养阴,春夏需养阳。因为在古代农业社会,人们冬天多无事,需静养;养阴可降低新陈代谢,使储存大于消耗,对夏天的损失进行调整修补,储备能量等春夏消耗。而且阴能转阳,阴足才能持久抗寒。春夏季机体新陈代谢加快,饮食中生冷食物较多,阳气外溢,较易损伤,所以要养阳。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与古代农业社会不一样,冬天不是静养休息,而是一年四季不停地忙于工作,参与竞争。所以,现代人喜欢秋冬补阳,抗寒、增强活力,而夏天多补阴,清热、降火。
一般情况下中老年人还是冬天以静养为主,适当补阴,夏天注意适当补阳为好,这符合生物钟规律。因为老年人生活自由度大,自己易掌握,而年轻人社会竞争激烈,不能自主。民间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冬天人活动少,消化功能差,易内热郁积,萝卜微凉,可健胃消食,清热解毒。夏日生冷食物多,易损脾胃,生姜微温,有暖胃肠、解毒等作用。但要注意,补阴补阳还是要以机体状况为依据,季节是考虑的其次因素。
我国古代饮食禁忌
在很早前古人就注意饮食禁忌,经实践积累了大量经验。在此基础上,后人进行了广泛的实践,逐步发展。
汉代以前有《神农食忌》、《黄帝杂饮食忌》;东汉时期,张仲景《金匮要略》有“禽兽鱼虫禁忌并治”和“果实菜谷禁忌并治”,提出了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饥饱失常、饮食不节,就会影响人体的正常机能。
《内经》认为,人能长寿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饮食有节”。“节”就是节度与控制,要求吃饭时要有规律,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不过冷过热,不暴饮暴食,食物的种类要调摄合理,不偏食,不零食等。如不知节制饮食,就会生病。
《内经》还认为,过食肥甘厚味,容易产生内热,甚至会引致痈疽疮毒;过冷过热,不仅伤害脾胃,还能伤肺;偏食偏嗜,不仅会引起多种疾病,甚至会影响寿命。如不知节制饮食,就会生病。《灵枢》中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素问》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就说的是食无定时无定量,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的害处。《素问》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殃”;并且告诫人们要“饮食有节”,“谨和五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经常保持人体“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如果饥饱失常、饮食不节,就会影响人体的正常机能。
食物与中药的禁忌:如元鱼忌荆芥;鲫鱼忌厚朴、麦冬;牛肉忌仙茅;猪肉忌黄连、甘草、桔梗、乌梅、胡黄连、苍术、百合;猪心忌吴茱萸;猪血忌何首乌、地黄;羊肉忌半夏、菖蒲;萝卜忌人参;葱忌蜂蜜;雀肉、大蒜忌白术;狗肉忌大蒜、杏仁、商陆;鳖肉忌白芥子、薄荷、白矾;鸭蛋忌桑葚……诸如此类,在历代本草书中还很多,病家可在实践中再次观察验证。
养生饮食要有规律
在我国古代养生强调“饮食有节”,即饮食必须定时、适量、有规律。饮食安排的规律性,一般来说,饮食的规律性是按照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安排而定。使摄入的热量和各种营养素适应人体的消耗,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保证进食与消化过程协调一致,使吃进的食物能充分地被消化吸收。
俗语说:“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少。”根据一天三餐食物分配比例,早餐应占全日总热量的30~35%,午餐应占全日总热量的40%,晚餐应占全日总热量的25~30%。
无论是对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来说,吃好早餐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影响整天精力的大问题。由于早餐对血糖的多少具有直接影响,特别是影响大脑的能源物质,故劳动中消耗的能量常常通过早餐得到补充,以保持旺盛的精力。因此,平时人必须保持血糖的正常水平,才会感到全身舒适、精力充沛、思路清晰、反应敏捷。
饮食时应专心一致,如果在进食时三心二意,一而看书或思考问题,一面饮食,这样既不能品尝食物中的滋味,又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论语·乡党》中指出:“食不语、寝不言。”《千金翼方》也说:“食勿大吉”。
其次是饮食应“畅情”,古人曾说过,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实际上,良好的情绪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而情绪不好常常导致不食,食则不化。所以,现在很多餐厅都有悦耳的音乐伴顾客用餐,以增强食欲。这在古代医书上亦曾提到。像《寿世保元》中提出:“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
饮食还应细嚼,在进食时应该细嚼缓咽,这是促进消化吸收的重要环节。像《千金要方》上讲到,“食当烹嚼”,在《养病庸言》中更详细地劝说人们“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
《医说》中则劝诫人们应该“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良嚼令细”。只有这样才能从饮食中取得营养。但有人吃东西“囫囵吞枣”,“狼吞虎咽”,这种人显然反映急欲进食的饥饿样子。
然而,饮食时要注意的问题必须与饭后的保养联系起来,否则会导致“前功尽弃”。古人十分重视饭后的保养,主要有提倡饭后缓行、饭后摩腹、反对饱食急行。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非常喜欢散步,尤其是饭后的“散步逍遥”、“务令腹空”,使胃中不会因积滞而导致疾病产生。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当然,对于体弱多病、年老体虚的患者,更应该要积极提倡饭后缓行,稍事活动,以促进消化、吸收。在《千金翼方》中指出:“食毕行走踟蹰则长生。”《摄养枕中方》中也指出:“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其中均说明饭后缓行对健身有重要意义。
常见养生方法
气虚养生法
气虚体质的主要特点是形体消瘦或偏胖,平素身体倦怠、乏力,面色发白,语声低怯,常自汗出,动则尤甚,心流心跳,舌淡苔白,脉虚弱。
饮食调养方
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山药、籼米、莜麦、马铃薯、大枣、胡萝卜、香菇、豆腐、鸡肉、鹅肉、兔肉、鹌鹑、狗肉、牛肉、鲢鱼、青鱼。若气虚甚者,当选用“人参莲肉汤”补养。具体作法是:先将10克人参、10枚去芯莲于放在碗内,加水发泡,加人冰糖30克,将盛药物的碗置蒸锅内,隔水蒸炖一小时,食用时,喝汤,吃莲肉。常吃效果显著。
血虚养生法
血虚体质的主要特点是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心悸失眠,手脚有时发麻,舌质淡,脉搏又细又无力。其养生方法是: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脚有时发麻,舌质淡,脉搏又细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