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钓鱼比晴天复杂。在春季、夏季、秋季,雨天比晴天的气温要低,而且是由热到凉的降温。下雨时,空气新鲜,水中的溶氧量增加,鱼儿就格外活跃,食欲大增。钓鱼人常常有这样的体验:有些塘口,平时很少钓到鱼,尤其是多年未干涸过的塘口,若是在下雨天来这里垂钓,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下雨过程一般可分为间歇性雨、连续性雨和阵性雨三类;按雨量大小又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和雷雨五种,局部地区还得加上梅雨和雨季两种特殊情况。就下雨过程来说,在下间歇性雨的间歇时间内,鱼吃钩率高。阵雨前因气压低,鱼浮头不食,不可垂钓;阵雨之后大量新水带着氧气和食物进入水中,使鱼活跃,食欲增强,是垂钓的好时机。在刚下连续性雨时,鱼吃钩率低,须待几个小时以后,水里新水增多,使鱼活跃,皆趋近水边觅食,此时在雨中垂钓效果很好;当阵雨过后,钓鱼效果也不错。
就雨量大小而言,小雨指1小时内雨量少于2.5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在10毫米以下。下小雨后期,鱼儿食欲增强,一些大鱼也靠近水边抢食,此时穿着雨衣垂钓,效果很好。中雨指1小时内的雨量在2.5~8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在10.1~25毫米,此时垂钓效果好;雨后突晴,则垂钓效果更佳。大雨指1小时的雨量在8.1~16毫米,24小时内的雨量在25.1~50毫米,除鲇鱼、黄颡等野鱼外,一般鱼类不肯进食,垂钓者也看不清浮标,难以掌握提竿时机,且雨大导致身上的雨具多,不灵活,故不宜垂钓;但雨后如水色不太混浊、水流速度不太快,则可垂钓。暴雨指1小时内雨量超过10毫米,24小时内雨量在50毫米以上,一般雨中不可垂钓。雷雨也称雷阵雨,此时易遭雷击,禁止垂钓;但雷雨一过,天晴气压高,水中溶氧丰富,鱼类食欲旺盛,倒是垂钓的好时机。雨季指低纬度热带地区在一年中降雨比较集中的时期,在此期间,水温适宜鱼类生长,当雨停歇以及雨较小时,皆为垂钓的好时机。
溶氧和钓鱼的关系
在夏天天气闷热或气压较低时,在一些小型水体中的鱼类会把头露出水面来呼吸,鱼类专家称为“浮头”,如果情况继续恶化时,会发生鱼类大面积死亡,称之为“泛塘”。发生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水体里的溶氧量不够,鱼必须被动地吸呼空气中的溶氧以维持生命,这时鱼是没有摄食欲望的,这就叫“鱼浮头,不咬钩”。首先受害的是鲢鱼、鳙鱼,它们耐缺氧的能力最差,只要天气稍为闷热,它们就不爱摄食。这时鲤鱼、鲫鱼也都会浮在水面上,它们比鲢鱼、鳙鱼耐缺氧能力更强一些,但只要天气闷热,虽不马上浮在水面,却不会咬钩吃食。鲇鱼、黑鱼耐缺氧的能力更强一些,别的鱼不咬钩时,唯独它们照样咬钩进食。
钓鱼的人如遇上这样的天气,或见到鱼儿浮头,就是再好的鱼食,它们也不会领情。怎么办?一是收竿不钓;二是耐心地等闷热消除后再钓。
但是,水域中的溶氧量不都是均匀一致的,局部水域的自然条件不同,溶氧量的多少也有差异。例如:在池塘的进水口附近的流动水的周围就好些;在一堆腐败植物旁边下钩,可能就不如在池塘中茂盛水的生植物的旁边垂钓效果好;天气闷热、气压较低的无风天气,就不如有风天气好,尽管水面波动,垂钓效果仍较好;久雨初晴、雷雨之后和大风之后的天气均宜垂钓。
判别溶解氧的含量
判断水中溶解氧含量的高低需“二看”:一看鱼情。前面讲到水中缺氧,鱼就浮头,这样的水域不宜垂钓。如果没有鱼浮头,但有鱼特别是鲫鱼在半水或草下悬浮不动,那也表明水中含氧量不足,亦应果断转移。不同种类、不同大小的鱼对缺氧的忍耐力也不相同。鲫鱼的忍耐力最强。在溶解氧极其稀少的情况下仍能坚持较长时间。其他鱼种的耐氧力依次为鲤鱼、青鱼、草鱼,鳊鱼的耐氧力最差,水中含氧稍微下降,它逃得最快。不论哪种鱼,鱼体越大,耐氧力也越大、浮头最晚,但当缺氧达到一定限度——低于1毫克/升时,鱼越大,死得越快。二看水情。与空气接触的水的面积越大,溶解量也越多,如果风吹水面,波浪连绵,不但接触面增加,而且波卷浪翻,把空气搅拌于水中,溶解氧会成倍增加。如果水面被水草大面积覆盖,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小,这种水域的溶解氧含量就微乎其微。氧气溶解于水与水温也有关系,水温越高越难溶解。遇到气压很低、无风或风很小的闷热天气,阳光直射水面,热量不易散发,水面温度上升很快,不但造成蒸发,使上层水域中的氧分子逸出,而且沉积水底的腐殖质受热迅速分解,在分解过程中一方面消耗了中、下层水体中的溶解氧,另一方面产生了沼气等有毒气体,水面便冒出一串串水泡。
就时间而论,早晨和晚上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比中午高,但在养鱼池,早上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比中午低,下午3时左右为最高;就水面而言,明水面比水草下含量高。风浪水面比静水面含量高;就深浅说,浅水比深水含量高。当然,这是指一般情况,如遇特殊天气、特殊情况则另当别论。
水的透明度与水色和钓鱼的关系
“水至清则无鱼”。一般池塘水的透明度在30~35厘米比较理想,适于垂钓;呈黄褐色或油绿色,且混浊度小的水域,是鱼喜欢栖息和觅食的水域。
水的透明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浮游生物量多,透明度小是肥水的标志;反之,浮游生物量少,透明度大则是瘦水的反映。水的透明度除受浮游生物量的影响外,还受泥沙、天气、鱼类本身的影响。如风浪大,水被搅混,透明度就低;阴天,光线差,透明度也低。鲤鱼喜在池底拱泥找寻食物,故也可使水变混浊,使水的透明度降低。
如水呈淡黄色,透明度在30~40厘米,这种水域的鱼类食欲一定旺盛,尤其喜食动物性钓饵。如水呈淡绿色,透明度在20~30厘米,鱼类食欲旺盛;如果鱼类多的话,不论用植物性钓饵,还是动物性钓饵,均易钓到鱼。如水呈黄绿色,透明度在20厘米左右,鱼多且食欲旺盛,用各种钓饵均可,是垂钓的最佳水质。如水呈深绿色,透明度在10厘米左右,说明水质肥,适合鲢、鳙、非洲鲫鱼生长;在天气晴朗、气温适宜时,这种水色中鱼吃钩率高,但遇阴天、气压低,或天气转变、温差过大时,就会缺氧,鱼浮头不食。如水呈淡褐色,透明度在20厘米左右,鱼食欲旺盛,沉底钓、悬钓、浮钓效果均好。水呈深褐色,浓厚,透明度不到10厘米,水质肥,遇阴雨、气压低、长期阳光暴晒时,鱼多因缺氧而浮头不食,难以钓取。
水的颜色是由水中浮游生物的色泽决定的。褐色水说明水中多为硅藻,绿色水以绿藻和隐藻为多,暗绿色水中以团藻、裸藻为主。工业污染水,水色有红、褐、乳白等颜色,水中成分较复杂。硅藻、隐藻、金藻等浮游生物,以及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浮游动物易被鱼类消化。这些浮游生物含量高,则鱼类生长快。反之,水色清淡,水中浮游生物少,则鱼无食,自然生长缓慢。到河边钓鱼时,须首先注意水色。
观察水色一是为了判断鱼情,另一目的是为了选择适宜的垂钓水域。水色太浅,鱼儿容易见到水面的竿影人动,不敢在钓区水域洄游觅食;水色太深,则鱼儿又不易发现钓饵。因此适宜垂钓的水色应该是清中有浑,这样既可模糊鱼儿的视线,不易发觉岸边的活动,又不影响鱼儿找到钓饵。一般在30厘米以下的水草、石头等物隐约可见,则说明水色适宜。另外,还要根据不同季节来选择水色,“春钓浑,冬钓清”,就是指不同季节而言。春天和初夏,鱼儿活跃喜游,活动能力强,反应敏锐,如水不混浊,水面和岸上的活动易将鱼儿惊跑;而冬天鱼儿活动能力低,反应迟钝,只有水色清澈,多撒些诱饵,增加招引力,才能使鱼儿发现食饵。
风和钓鱼的关系
风与垂钓也有密切的关系。钓鱼人常常可以看到,若水面起风,水中有波纹,鱼儿就十分活跃,这时钓鱼效果就好。俗话说:“风动水动,水动鱼动”,风会使水面起波浪,扩大水与空气的接触面,有效地增多水中的溶氧;风又会将陆地、空中的生物吹入水中,使鱼类得到食物。
风包括风向和风力两大要素。风向指风的方向,垂钓者习惯上采用8个方位来表示,即东风、东南风、南风、西南风、西风、西北风、北风和东北风。
刮东风天要下雨,这时空气的湿度增加,鱼儿不活跃,伏在水底不动,食欲自然不好。有经验的钓鱼者常说:“刮东风,要扑空。”如果只刮东风不下雨,或者东风初起,雨过天晴,钓鱼也会有收获。西风暴烈,空气干燥,鱼也烦躁,常浮到水面。刮西风时外出钓鱼多数要扑空。南风、北风都是适合钓鱼的天气。夏季刮南风,气温降低,天气凉爽,水中碧波荡漾,氧气充足,鱼儿活跃,特别是3~4级的风最适宜钓鱼。秋、冬季多北风,有些肥水塘的鱼最喜欢刮北风的天气,鱼儿也显得活跃。特别是多年未干涸的水质较肥的水塘,若有较强烈的北风,钓鱼会有意外的惊喜。这些塘口的鱼平日很少游到近岸处,常常在塘的中央深水区生活,因有了异常的气候才格外活跃,游到浅水区。
刮东南风、东北风、西北风这三种偏向风时,鱼在四季吃钩率皆较高;唯有刮西南风时,鱼在春、夏、秋三季吃钩率均较差,甚至不吃钩,而冬季严寒季节吹西南风时,天气暖和,鱼吃钩率反而高。当然,冬季吹西南风时,鱼上钩率还与天气的阴晴、气温的高低、水位的深浅有关。
风力即风的强度,常用风级来表示,0级风适宜海钓,在内陆大水面如江、湖、水库上垂钓(包括冬钓)亦佳。但春末夏初及初秋晴朗天气时,0级风天气闷热,水面(尤其是小水面)易缺氧、闷热,鱼浮头不食,吃钩率差,特别是中午前后不宜垂钓。一级风适合海钓和内陆大水面垂钓,尤其是春秋季节鱼吃钩率高,夏日如不是吹西南风,内陆小水面上也可垂钓。二级风是垂钓的好时机,无论是海钓还是陆地淡水钓,除特殊情况外,一般鱼吃钩率均高。三级风无论海上还是陆地,均为垂钓的好时机。海上船钓可选近岸背风处下钩,海滨迎风处以投钓吃钩率高;内陆各水面(除溪流外)如无水污染、鱼病、水面结冰,以及鱼池底部因天气、水温均热,而使食物残渣与鱼类粪便发酵,而造成水中缺氧等特殊情况,鱼均活跃,食欲旺盛。四级风海上船钓有危险,宜停止,海滩垂钓应选背风或避风处;在陆上大水面的风尾处难以用手竿垂钓,但背风、侧风处则鱼吃钩率仍高;在池塘小水面及侧风沟渠处垂钓效果也很好。五级风海上船钓应停止,但海滩背风处尚可垂钓,但鱼吃钩率差;在内陆中、小水面上也仍可垂钓,但举竿困难,钩砣难以抛入垂钓点,且波浪起伏,难以看清浮标,而风力会使线及浮标不断移位,鱼吃钩率差。五级以上的风称之为大风,一般应停止垂钓。十二级台风所到之处鱼类及水生动物则惊慌失措纷纷避难。但风暴大都伴有降水过程,除寒潮外,其他风暴过后皆是垂钓的好时机。
潮汐和海钓的关系
海洋潮汐通常每天两次,白昼的称为“潮”,夜晚的称为“汐”。每月朔望时,月亮、太阳和地球成一直线,这时引力最大,潮汐也最高,称为“大潮”。每月上下弦时,太阳、月球和地球的位置构成直角,互相之间引力抵消不少,潮汐也低,称为“小潮”。每次涨潮最高时为“满潮”,最低时为“落潮”,从满潮到落潮约需6小时;从上次满潮到下次满潮,约需12小时。
涨潮时海钓最好,因鱼类活跃,纷纷随潮水到近岸觅食。此时无论滩钓、矶钓、船钓,均最佳。大潮的涨潮时期,潮位较平时高,海水汹涌,升得快,流动快,鱼类吃钩率高,但因潮流大,易出危险。中潮是介于大潮与小潮之间的潮位,为海钓的有利时机;大潮后的中潮涨潮时更佳,鱼吃钩率既高,又不至于因潮水太大而发生危险。小潮引潮力小,涨潮时潮位低,海水升得慢,流动缓,仅有小型海鱼吃钩,难以钓到大中型鱼类。
不论大潮、中潮、小潮,落潮时均不能钓鱼。因潮水退得快,鱼儿有预感,不再近岸觅食。当然,船钓远离海岸,效果要好些,但鱼儿吃钩率不如涨潮时高。
另外还有几种潮:一是“涨潮”,即潮水退后,水位差小,潮流不稳,鱼不食,不宜垂钓。二是“干潮”,即潮水退到最低处时的水位,此时鱼群游往海中,海边钓不到鱼。三是“潮满”,即潮涨到顶峰,此时潮水不动,鱼类食欲转差,一般也钓不到鱼。四是“赤潮”,即海水呈赤紫色,这是由于微生物(藻类)繁殖过快所致,此时水中缺氧,鱼类食欲减退或停食,严重时成群死亡,不宜垂钓。
水流和钓鱼的关系
古话说“流水不腐”,只有流水水质才清纯、氧气多,鱼儿食欲旺,静水则多是死水,水质常因各种原因而腐败,故即使选静水垂钓,一般也都拣风口处,由风把水吹起波浪,引起局部流动,使鱼聚拢过来,以提高吃钩率。
无论大海还是江河、溪流,可分为流水和静水两大类,而钓鱼多选流动水域。那么,在多大的流动水域中钓鱼为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