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92300000041

第41章 当代浙江50年的巨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命运,结束了旧中国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历史。浙江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获得了彻底解放,成为新社会的主人。但是,刚刚获得解放的浙江人民面对的却是国民党留下的一副烂摊子。据历史资料,1949年,全省稻麦杂粮产量只有抗战前6年平均产量的三分之二,蚕茧的产量只有抗战前的五分之一,茶叶、桐油的产量只有抗战前的三分之一。全省主要传统手工业产品的产量也显著下降,例如,丝绸比抗战前减少50%,土纸比抗战前减少五分之四,草帽、草席只有抗战前十分之一。工业生产同样处于困境。1947年底,除了属于官僚资本的3家工业分公司和其他10家工业公司外,全省总共只有330多家工厂。这些工厂绝大多数属于轻工业,或者是机器修理业,设备简陋,厂房陈旧狭小。此外,全省160多家小型商业和交通运输业,也是困难重重,营业很不景气。广大手工业者和小商贩,在国民党统治下,遭遇苛捐杂税、敲诈勒索和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困境,生计濒于断绝,纷纷被迫停业,城乡人民陷入黑暗和苦难的深渊。到1949年解放时,全省国内总产值14 .9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3元,工业固定资产只有1 . 03亿元,这就是旧中国留下的经济技术落后和社会百孔千疮的浙江。

面对困难,浙江人民毫不气馁。自1949年5月浙江获得解放到1999年,浙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为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浙江,奋斗了50个春秋,谱写了艰苦创业的光辉史篇。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开放20年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4400多万浙江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发奋努力,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写下了浙江发展史上辉煌的篇章。

50年来,是浙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不断变革完善,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日益充分发挥其优越性的50年;是浙江社会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日益加快发展,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迅速上升,由以传统农业为主经济技术落后的经济小省发展成为现代工业为主的经济技术较发达的经济大省的50年;是浙江从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率先市场取向改革,经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过渡性双轨体制,发展到全面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50年;是浙江由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最终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50年;是浙江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摆脱贫困,解决温饱,进而达到小康,并开始向富裕转变,城乡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50年;是浙江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由计划经济传统观念向市场经济现代观念转变,人的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50年。这是浙江发展史上的伟大历史丰碑。

5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前30年,浙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既有成功经验又有失败教训,经济顺利快速发展与天灾人祸造成经济发展停滞倒退相互交替,在曲折中前进。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14 .98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1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5 .9倍,年均增长6 .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49年73元增加到1978年的331元,增长4 .53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毅然地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错误方针,坚定地贯彻执行了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路线,浙江经济出现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局面,是新中国成立后50年中最好的时期。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24亿元猛增到1998年的49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3 .4%,比前30年年均增长率高出6 .5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平均增长率高出3.7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331元提高到11247元,年均实际增长率12 .5%。浙江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12位升到1998年的第4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第14位升至第4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实现了由落后的农业社会向先进的工业社会的历史性跃进。在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二、三产业比例,由1949年的68 .5∶8 .0∶23 .5,变为1978年的38 .1∶43 .3∶18 .6,这为浙江走向工业化社会奠定了初步基础。改革开放20年,三次产业比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98年其比例为12 .7∶54 .3∶33.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也进行了重大调整,以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市场需求。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出重要一步。

50年来,浙江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现已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省份。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加之全国高度集中统一计划经济体制,浙江经济较长期处于“封闭型”状态,对外开放程度很低。从1949—1979年的30年,浙江基本上不直接经营对外进出口贸易业务,而只是按照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组织出口商品的收购和调拨,仅为国家提供出口货源。1978年,浙江省出口商品收购金额达到11 .66亿元,比1952年的1 .16亿元增长9倍多,年均增长率为9 .3%。20世纪50年代初期出口商品几乎全部是农副产品及其粗加工品,到1978年,轻纺工业品占 67.48%,重化工业品占 8 .97%,农副产品则降为23 .55%。改革开放20年来,浙江大步走向世界,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开放度达到一个新水平。从1979年宁波市率先实行对外开放,到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全省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的纷纷建立,已经形成一个以宁波、温州沿海开放城市和杭州国际旅游城市为先导,以8个国家开发区和5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以及34个开放市县为主体,全省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从1980年浙江自营出口第一年开始已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伙伴关系。1978年,全省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0 .7亿美元,到1998年已达到156 .98亿美元,增长223倍多,年均增长31 .3%,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变。1997年,全省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已提高到89 .1%,其中机电产品占25.2%o 浙江出口贸易名列全国第6位。199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8%,其中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外贸成为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外资成为推动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从1980年批准第一个外商投资企业以来,截至1998年底,全省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 .59万个,协议利用外资金额27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5亿美元。通过利用外资新建了一大批企业,改造了一大批国有和集体企业,并对交通、通信、能源等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部门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造和建设。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利用外资引进了一大批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了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加快了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据1997年统计,全省外商投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87 .39亿元,占全省乡及县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已达26 .5%,税金41 .98亿元,利润36 .18亿元,已投产的外商投资企业大都经营情况良好,企业效益不断提高,销售利润逐年增长。在1996/1997年度中,中国最大500家外商投资企业中,我省的浙江青鸿国际电脑有限公司、杭州中策橡胶(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松下家用电器有限公司等20家外商投资企业榜上有名。外商投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逐步拓宽,投资结构趋于优化。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和对外交往的增多,境外来浙人数日益增加,国际旅游业得到很大发展。目前,全省共有涉外饭店310家。1997年接待境外旅游人数81 .1万,旅游创汇收入3 .4亿美元,分别比1983年增长了3 .4倍和22 .7倍。

50年来,浙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浙江解放初,基础设施落后并且严重失修,设施运行水平很低,甚至不能正常运行。1949年,全省能通车的公路2197公里,其中全天候公路只有935公里;内河通航里程也只有3575公里;铁路沪杭线和浙赣线破坏严重,通车里程只有487公里。浙江交通运输经过修复———开拓———改造,到1978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621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11723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达到972公里,比1949年分别增长7 .5倍、2 .3倍和1倍。民航从零起步,1978年民航里程达到5007公里。改革开放20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1万亿元;其中国有单位投资约5000亿元,相当于改革前30年投资总和的100倍。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得到加强。1980—1998年,全省仅国有单位用于交通、通信、能源、水利建设的投资就达1700多亿元,是浙江基础设施建设史上投资最大、建成项目最多、成就卓著的时期。同时,相继完成了沪杭、浙赣复线和宣杭、金温铁路工程建设进入高标准、高速化阶段。改革开放20年,新建公路2万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建成了沪杭甬高速公路,并正在加紧建设甬台温、杭金衢、杭宁、金丽温等高速公路。民用航空机场由1个增至7个,航线由4条增至164条,形成了一个比较发达的空运体系。邮电通信事业得到长足发展。1998年末全省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20 .5部,其中城镇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60 .2部,均居全国领先水平。近20年电力装机容量增长5倍多,一批大型电厂(站)和输变电工程相继竣工投入使用,使浙江进入了网络健全、布局合理、高度灵活、供电可靠的以“大机组、大电厂、大电网、超高压、高自动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电力工业新阶段。

50年来,浙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相继地实现了从贫困型转变为温饱型,从温饱型转变为小康型。前30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总消费水平从1949年62元增加到1978年的193元,提高2倍以上,年均增长3.5%以上,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总消费水平由1952年138元提高到1978年409元,提高2倍;农村居民人均总消费水平从1952年77元提高到1978年164元,提高1倍以上。这30年浙江人民生活水平虽然有较大改善,然而,温饱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仍处于贫困型生活水平阶段。改革开放20年,人民得到更多实惠,人民生活达到一个新水平。在解决温饱基础上,实现小康目标,这是历史性巨大变化。1998 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37元,年均增长7 .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15元,年均增长9 .1%,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1978年分别增长23倍和25倍。城乡居民生活全面改善,生活质量发生新变化。农村居民饮食结构显著改善,衣着消费趋向城市化,绝大多数农民新建了住房,人均生活用房面积38 .5平方米,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大量进入农家,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和黑白电视机107台,洗衣机21 .7台、电冰箱31台、电话机16 .2架、组合音箱6台、照相机4 .4架、录像机6.8台。城镇居民食品消费已从量的增加转向质的提高,年人均动物性食品消费量达55 .9公斤,人均居住面积10 .9平方米,每百户居民拥有彩电100 .97台、黑白电视机33.94台、空调器35 .2台、电冰箱97.4台、洗衣机87 .3台、组合音响10 .71台、录像机28 .97台、照相机38 .97架,电脑和影碟机已成为城镇居民的新的消费热点,百户拥有量分别为3 .1和12 .2台。城乡居民人均储蓄达到6400元。改革开放20年,浙江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得到实惠最多,城乡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50年来,浙江教育科技事业迅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新中国成立后,浙江教育经历了17年稳步发展、“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停顿倒退和改革开放20年高速发展的过程。在前17年中,有计划地发展了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事业,积极推动小学教育普及,举办自学、民校和职工夜校,在全社会开展以扫除文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运动,采取多种政策措施扩大工农及其子女入学的机会。1949年,全省小学共有1 .63万所,在校小学生84 .1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不到30%),教职工4 .54万人。全省普通中学189所,在校生5.4万人,教职员工0 .58万人,浙江成人教育和幼儿教育更为落后,文盲占人口80%以上。1949年,普通高等教育共有4所,在校生0.31万人,教职员工1442人。到1965年,小学增加到9 .41万所,在校生增加到466 .5万人,教职工增加到4 .95 万人;普通中学增加到 617 所,在校生增加到29 .01万人,教职工增加到2 .06万人;高等学校增加到13所,在校生增加到1 .65万人,教职员工增加到0 .74万人。“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浙江教育事业遭受严重摧残。改革开放20年,浙江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在这期间,改革高校招生制度,恢复和发展高等和中等师范教育,展开以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体制改革,改革教育结构,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等。经过20年的努力,浙江教育在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示的指引下,在深化改革的同时,各级各类教育得到迅速恢复和协调发展。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体制的建设,教育事业费的开征,“希望工程”的实施,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使基础教育薄弱状况有了很大改变,到1989年,全省基本普及初等教育;1996年,浙江省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全省范围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基础教育的民办教师问题;1997年,全省通过了国家的“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文盲)验收,成为全国第三个实现“两基”的省区,各项指标多居全国前茅;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情况已经得到重大改变,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民族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等得到了加强。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得到巩固。面向21世纪的浙江教育,呈现出生机勃勃发展态势,1998年,全省高校布局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国内外关注的新浙江大学成立,全省有普通高校32所,在校生11 .35万人,研究生近6000人;成人高校28所,在校生11 .33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50所,在校生17万人;职业中学552所,在校生27万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51所,在校生10 .8万人,进行各类文化技术培训的成人教育机构 17212所,每年有170 万人接受培训;普通中学3128 所,在校生217 .7万人;小学16922所,在校生365 .2万人;幼儿园14068所,在园幼儿105 .9万人。全省学龄儿童入学率从1979年的97 .4%提高到99 .92%,与1949年30%入学率相比提高2 .3倍。在兴办浙江教育事业中,社会力量办学功不可没。具有重教、助学优良传统的浙江各界人士,从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兴起社会力量办学,90年代进入快车道。从举办成人教育开始,现在已覆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各个领域,共计举办各类各级学校488所,在校生近60万人。扫盲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1949年至1995年全省共扫除青壮年文盲463 .75万人,青壮年文盲率从1949年的80%以上下降至1995年的3%。当前,面向21世纪的浙江教育,呈现生机勃勃的态势。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科技事业由小到大、由初级到高级的迅速发展。解放前,浙江科学技术事业基础极为薄弱,1948年科研机构仅有科研人员100余人,其中相当于工程师职称的只有16人,分布在全省各地、各单位的科技人员1302余人。浙江解放后,先后将农业改进所改建为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建立省卫生实验院、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和海洋水产研究所、省建设材料试验所等科研机构10个,有科技人员300余人,有计划地开展作物育种、栽培、水产养殖和医药卫生以及工业技术的试验研究。浙江大学、浙江农学院等高等学校300多名教师进行基础性和适应性研究。1956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1957年,浙江省制订了科技试验研究计划,科技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到1965年全省共取得科技成果700多项,其中18项获省优秀科技成果奖。“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科学事业遭受摧残,学术团体解散,部分科研机构被撤销,人员下放,一大批科研工作者遭受迫害,部分科研研究设备和资料损坏散失。然而,广大科技人员出于对科学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克服重重困难,继续进行试验研究,普及推广技术,特别是1972年以后,科学技术事业有所恢复和发展。到1976年,全省科研机构117个,科研人员2978人。10年中,共完成科技成果720多项,其中获省优秀科技奖176项;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重要论断,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浙江省的科技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上。

1992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快经济发展的决定》,确定了“科教兴省”的发展战略。这20年,浙江科技事业得到长足发展。(1)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国家科委、国家统计局组织的全国科技进步监测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到1998年,全省已有52个县(市)通过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验收。全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90年的30%提高到近几年的40%。1998年,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60亿元左右,比1993年增长2 .4倍,年均增长18 .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 .2%。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 .5%,在全国各省市名列前茅。(2)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程度大大提高。科技工作认真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使得技术开发与推广、高新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的结构日趋合理。改革开放20年来,浙江瞄准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中的一批重大技术关键问题,组织攻关,取得累累硕果。农业方面,一大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使农业生产水平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工业方面,一大批主要工业产品得以更新,涌现了一大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附加值高的新产品。1998年,新产品产值率已达到14%,比1991年提高5 。2个百分点;诞生了新一代拳头产品和重点产品;工业企业的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3)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迅速崛起。液体分离膜技术、氟化工技术、以单晶硅为代表的半导体技术、生物疫苗技术、现代通信、新材料、计算机应用、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规模生产。1993—199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翻两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3%提高到1998年的15 .7%,高新技术产值位居全国第6位。(4)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基础性研究工作进一步加强。到1998年底,全省已建成以“跟踪世界先进科技水平,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优势领域”为目标,装备较好,人员精良,管理高效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30个。另外,浙江还拥有国家和部委重点实验室18个,国家工程中心4个,在各高校中还设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3个,部、省级重点学科42个。(5)科技成果的质量与水平得到提高。“八五”时期,全省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就达85项,取得省级科技成果奖1386项。1997年,全省共有29项成果分别获国家级科学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是获国家级科技奖励数量最多,且奖励等级最高的一年。同年,浙江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国第4位,全省专利技术实施率达到35%以上,高于全国25%的平均水平。

随着经济、教育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人口增长得到控制,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改革开放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不断增强,全省出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崭新局面。

50年来,浙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浙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了历史性巨大变化,获得了辉煌业绩。特别是在改革开放20年的伟大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发展路子:一是,从农村改革起步,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推进了农村工业化。到1998 年底,全省乡镇企业103 万家,有职工788 .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7 .6%,在全省工业经济中,乡镇企业“五分天下有其四”,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从而形成了比较符合浙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经济结构。二是,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大胆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1998年,在全省工业中,按增加值计算,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占14 .1%,集体经济占42 .3%,城乡个体私营经济33 .6%,中外合资与港澳台投资企业占10%,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城乡集体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改革开放20年来,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浙江的国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全省国有工业总资产增长27倍,1998年,浙江国有工业总资产名列全国第13位,利税总额名列第8位,利润总额名列第7位,分别上升10位、7位和11位。总资产与山西省、吉林省相当;净资产第12位,与黑龙江省、四川省比肩;利税总额高于北京市、辽宁省、四川省。浙江国有企业不仅“块头”不小,而且资产质量、盈利能力不但没有削弱,从而发展得更快更好,整体实力和控制力进一步增强。浙江国有企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虽然不高,但在整个工业经济中仍占重要地位。1998年,国有企业上缴税金95 .9亿元,占乡及乡以上企业的40 .5%,比产值比重高14个百分点;省政府授予的省级名牌产品222个,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35%;国有单位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58 . 5%,包括金融企业在内的国有企业拥有庞大的资产,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实践证明,国有经济和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完全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相得益彰。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实施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改组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为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模式和途径,为国有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和下岗职工安置提供了广阔空间和众多机遇,为政府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了财力保证。三是,坚持大市场、大流通、大生产的发展思路,培育了一大批规模较大,档次较高,辐射力较强的富有浙江特色的专业市场。到1998年底,全省共有各类专业商品交易市场4619个,比1979年底增加了3297个,市场成交额达3210亿元,比1979年增长283倍。自1993年以来,浙江商品交易市场年成交额、单个市场年成交额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4年的全国百强市场中,浙江省的市场独占24家,被誉为“市场大省”。从培育和发展专业市场起步,建设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开放式的商品流通网络,造就一支宏大的经营者队伍,推动商品和要素的流动,较好地解决了浙江资源不足与产品市场空间狭小的矛盾,形成了原材料与产品市场两头在外的经济运行方式。四是,特色产业、专业市场和小城镇联动发展,并依托小城镇的集聚辐射功能,大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区块式、多样化的区域特色经济。五是,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积极探索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的项目建设社会化投资和产业化经营。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和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这就是浙江在改革开放20年中的成功实践和基本经验,也是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就。

回眸50年,成就辉煌,展望未来,前程似锦。迈向21世纪的浙江,正处在由提前实现小康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制订了《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省委书记张德江在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加快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跨世纪发展宏伟目标。浙江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战略步骤是:到2005年三分之一的市、县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10年争取近三分之二的市、县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目前,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在迈向新世纪的征途中,将始终保持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埋头苦干,迎难而上,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为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此文系1999年9月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举办新中国成立50周年纪念讨论会交流论文)

同类推荐
  • 从一大到十八大:中国共产党历届党代会典藏

    从一大到十八大:中国共产党历届党代会典藏

    本书回顾中国共产党93年的光荣之路,梳理从一大到十八大许多难得一见的珍贵史料,还原了党史众多扑朔迷离的深度问题,再现了中共众多重大决策过程的争议、观点和转折。但对不少历史故事的表述又体现出趣味性的一面,寓活泼于严肃,相得益彰,给人全然不同的读史感观。历史波澜壮阔,从不枯燥,党史也是如此。本书深入浅出,以史鉴今,担当未来,记录历史风云变幻的瞬间。常读党史,重读党史,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 中国现代化思想史论

    中国现代化思想史论

    本书内容包括:现代化理论、价值与制度、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建设、社会秩序、国际环境、中国模式等。
  • 基层工会日常工作手册

    基层工会日常工作手册

    为了把广大基层工会干部和职工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贯彻落实工会十五大精神落实到基层、落实到行动中,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工会干部培训与日常工作业务指导,使得基层工会能够不断推出新举措,指导基层工会工作在各方面的创新发展。
  • 中国发展大战略: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中国发展大战略: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本书内容包括:毛泽东邓小平对现代化历史主题的认同和深化,战略目标:从“四个现代化”到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战略步骤:从“两步走”到“三步走” 等。
  • 迈向小康之路:一个基层理论工作者的思考与探索

    迈向小康之路:一个基层理论工作者的思考与探索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回顾我党领导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及取得的伟大成就,无一不是科学理论指导的结果。我们讲这样的理论、钻研这样的理论底气足、热情高。
热门推荐
  • 马上就上手的96个赚钱小生意

    马上就上手的96个赚钱小生意

    本书从上班族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挑选了96个易做易学的赚钱小生意,告诉上班族们如何利用业余时间来创业致富,为自己增添额外的收入来源,让自己的生活越过越好。
  • 向历史名将学谋略与智慧

    向历史名将学谋略与智慧

    本书以《史记》中将领们的故事为底料,吸纳睿智精华成一家之言,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对名将、猛将们的人生作了详细归纳,有十分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本书透过生动笔触,通过巧妙裁剪,互相衬托,在现实矛盾困惑中分析历史武将的处事方式及其经验教训,总结和评判其文化性格。
  • 魔王天煞,凤临天下

    魔王天煞,凤临天下

    当废柴穿越变天才,即可俯视天下.....当魔王遇见她,心中已有定数:此生非她不娶。从此,高高在上的魔王开启了城墙脸皮模式~当她登上最强者的高峰,望着脚下的失败者,淡淡的开口:“逆吾鳞者,死!”专宠1v1,女强男更强!
  • 乔安辞职记

    乔安辞职记

    海归才女乔安在顶尖国际基金沉浮五年,最终辞职--这样的故事与流行正能量的时代格格不入。乔安不是不相信努力,而是觉得有时候比努力更强大的力量,不可抵挡地拨动着命运的表盘。
  • 梦倾一生

    梦倾一生

    嗜?嗜钱嗜血更嗜情!尔等不服,便战!生命不息,热血不停!一路彼岸花盛开,心中奈又谁了解。这个世界,从来就是胜者王,败者寇。情场,亦是如此........
  • 豪门宠婚,首席的金玉良缘

    豪门宠婚,首席的金玉良缘

    初见,为气死那个没品的男人,她六千块买他十分钟。再见,她代友相亲,差点被他逮进民政局。第三次见面,她在上,他在下。他不屑趁人之危,她势必让他就范……隔天满城头版——她“强”了豪门长子,必须奉子成婚!双喜临门!摸摸纤纤美腹,她无力望天:“子在哪里,喜在哪里……”一场预谋,她不仅被人抢了男友,还被设计强上他。她质疑:“你娶我,真的为了你的清白?”他似笑非笑地凝着她:“不,是为了让你名正言顺地玷污我的清白……”凝着他意味深长的笑容,她却越来越心慌意乱——似乎她被迫闪婚,只方便他婚中捉妻,而她是他早早锁定的猎物……失恋后的第十天,她嫁进本城最大的豪门而不自知。他是跨国大财团的少东,尊贵儒雅,淑女们趋之若鹜。独她用完就想跑。她避他,鄙他——却发现他慢慢主导了她。他逗她,斗她——却发现他再也离不开她。身为老公,他理所当然地粉碎她身边所有的烂桃花。他宣言:幸福的女人背后,好男人都只需一个!******婚后浓宠,不可错过。
  • 淡定的人生不寂寞

    淡定的人生不寂寞

    本书记载了100多个爱情、亲情和哲理故事,并附点石成金的人生感悟,让人感动,给人激励。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平实、平和的文字,揭示了爱情、婚姻、生活、人生的真谛,以及夫妻之间、情侣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它告诉我们,无论男女,做人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要学会放下、活在当下。守住属于自己的一份平淡的生活,保持淡定,就能收获幸福。 当一个人把寂寞当作人生预约的美丽,怀着淡定从容的心态去面对,也就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寂寞了。
  • 婷婷玉立

    婷婷玉立

    哎呀!洛婷,你慢点呀小心呀!!!啊?雀儿,你说什么,什么慢点啊!!你快点吧,好不容易知道雷帆今天在这附近的景区拍戏,这么难得的近距离见心中男神的机会,再不快点等人家拍完就赶不上了。
  • EXO之最美莫过再相遇

    EXO之最美莫过再相遇

    本文是写EXO哥哥们的,主讲勋鹿灿白繁星,可以提意见,另外,本文是贴吧转载,原楼主已经授权!不喜勿喷!谢谢!
  • 昼的紫夜的白

    昼的紫夜的白

    《昼的紫夜的白》是一部关于亲情、成长和社会变迁的个人体验的诗性作品,讲述从1951至2050年的个人记忆和历史真相,以及未来人类命运的可能性。小说讲述一个名叫紫音的姑娘,穷尽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母亲和爱人,有时在现实中,有时在梦境里,有时在乡村,有时在城市,有时在过去,有时在现在。???“紫”与“白”既是小说中的男女主角,又是梦想与存在的色彩象征。作家在独白式的故事讲述中,舒展开社会历史文化的广阔画面,并由不同历史画面的不断切换,产生出音乐复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