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中国50年的历史巨变
1.由一个受帝国主义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变成了完全独立的,拥有主权完整的和民族尊严的社会主义独立自主国家。
2.由一个反动专制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变成了人民当家做主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正在得到实施并日益完善的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结束了几千年剥削阶级的反动专制统治,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人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民主权利。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一定时期,在民主与法制方面,犯“左”的错误,确实做得不好。然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正在向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目标迈进。
3.由一个贫富落后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以现代工业为主,国民经济得到巨大发展,正在向现代化目标大步迈进,将成为富强的国家。新中国成立时,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7%。人均年国民收入仅为27美元,钢年产量仅为15 .8万吨。这里有两个简单的比较数字:1949年,以人均占有计算,钢产量,中国为1 .19斤,印度为4 .19斤,美国为5779斤;发电及人均占有,中国为8.2千瓦小时,印度为14 .3千瓦小时,美国为2153千瓦小时。这证明,我们国家不仅比发达国家落后,也比像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落后。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国民经济有巨大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主要农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七位。
4.由一个有大量文盲、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变成了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事业等得到巨大发展的国家。到1998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文盲,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5%,受中等和高等教育人员比重迅速上升。据科学家估计,旧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200年,新中国成立50年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已缩短为50年,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变化。
5.由一个广大民众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饥寒交迫、民不聊生的国家变成了全国人民大多丰衣足食、人民生活水平正在走向小康的国家。1997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090.10元,城镇居民人均达到5160.30元.1998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比1978年的2 .5亿下降到只有4200万,成为世界贫困人口减少最快的国家,与世界上目前还有13亿贫困人口,且以每年2500万的速度增长,形成鲜明对照。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全国人民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到1997年,全国人口已实现小康初级水平的占86 .52%。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说已经温饱有余,正在接近小康。
6.由一个充满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军阀林立而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全国各族人民空前团结,中国大陆实现空前统一的国家。
7.由一个有国无防、屡受外国侵略和欺凌的国家,变成了拥有强大国防力量、国家安全有充分保障的国家。
8.由一个没有独立外交和没有国际地位的国家,变成了能够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国际威望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50年的历史巨变获得的辉煌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及以其为指南是根本原因。
二、社会主义理论实践探索与创新
新中国成立50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生历史性巨变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回顾历史,正反两方面经验十分丰富,其历史经验可以总结许多条,然而最基本的历史经验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探索与创新,这是一条带根本性、决定性的基本经验。在中国社会主义建立及其发展的50年期间,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党的八大胜利召开
在这7年期间,毛泽东提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探索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论述。1956年9月党的八大会议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论述。强调以农业为基础,处理好农轻重关系。三是允许个体私有经济和自由市场存在和发展的论述。四是经济管理体制要处理好中央、地方和企业三者的关系,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力的论述。五是政治体制不照搬苏联模式的一党制,也不搞西方式的两党制,是实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论述。这个阶段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探索和创新是在社会主义传统模式———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为基本特征———的框架中的探索和创新。一方面应该肯定是积极有益的探索;另一方面也应该承认这种探索与创新是局部的,而不是全面的,是改良的,而不是根本性的。
(二)第二阶段是1957年反右派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
在这22年期间,从反右派扩大化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从“四清”割资本主义尾巴到重点整党内走资本主义当权派;从反修防修到“文化大革命”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这一阶段是在“左”的思想主导下,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与创新经历了一个严重曲折过程。其主要表现在“四个错误估计”:一是错误估计国内政治形势,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以阶级斗争为纲。二是错误估计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提出社会主义越纯越好,急于过渡到共产主义。在所有制上搞单一公有制,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在体制上搞高度集中,一味求纯、求公、求高,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三是错误估计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顾客观条件,一味反右倾,提出15年超英赶美,急躁冒进,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口号等等。四是错误估计国际形势和所处时代性质,提出战争不可避免。在这一阶段,“左”的理论为主导,曲折为主要形态,时间较长,后果严重。然而,“左”的理论在实践中遭受到惩罚,碰得头破血流的情况下,1961年开始三年困难时期,被迫一时纠“左”。比如:重新提出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要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提出社会主义可分为“不发达”和“发达”两个阶段,现在还处在不发达阶段,急于过渡是错误的论述;要重视发展商品生产和尊重价值规律的论述,批判陈伯达的消灭商品经济的错误观点;提出允许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市场和个体私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的论述。这是为克服和渡过三年困难时期提出的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创新。然而这些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实践时间很短,很快被1966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中断了,而且“左”上加“左”,把“左”的理论推向极端。比如提出:小生产随时随刻产生资本主义;批判资产阶级法权;商品生产和八级工资制都是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等。这导致十年动乱,全国人民遭受一次大灾难。
(三)第三阶段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在理论上全面开展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并根据新的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不断总结新经验,把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探索和创新推向一个新阶段。在这期间,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和形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毛泽东思想之后,又发展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阶段,即邓小平理论阶段。其核心是冲破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模式的理论。这一伟大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具有革命性质,冲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二是提出社会主义新模式,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三是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五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论;六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七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理论;八是一国两制的理论;九是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理论。
三、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回顾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和创新的曲折发展过程,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创新的突破性发展,很值得总结经验,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理论是客观事物规律的反映,客观事物是运动和发展的,而理论必然要随着客观事物发展而发展;客观事物也只有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中,客观事物才能顺利发展,达到完美的境界。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反映,而社会主义是一个发展过程,社会主义理论也是发展的,不是凝固的。尤其是不同国家、不同历史,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社会,有其不同的特殊规律,社会主义理论也应有其不同的特色和内容。然而,社会主义在基本方面、本质方面又有共同性。因此,在理论与实际关系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又要从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条件出发,反映特殊规律,要有创新和特色。只有这样的理论成为行动指南,社会主义才能顺利健康发展,达到完善程度,否则社会主义道路难免曲折,甚至出现历史大倒退。这在国际国内的历史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既要着重防止那种把理论看成凝固不变的教条,照搬一成不变的模式,反对理论上探索和创新,又要防止在理论探索和创新中偏离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致使社会主义走偏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使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二)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理论导向和理论学术自由讨论的关系
从根本上讲,二者是统一的。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和创新,是为了更准确地反映社会主义发展客观规律,为了更好指导社会主义实践,使之健康发展。然而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认识和反映其规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产生不同的认识、提出不同的理论观点,这是很自然的。这无非会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不同认识和不同理论观点都是相对真理,只不过是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的空间环境、不同事物的侧面、不同实践活动的反映。这种不同观点的自由讨论和争论具有互补性,使真理更加完善和成熟。第二种不同认识和不同理论观点,各自均具有真理和谬误两个方面,经过自由讨论和争论,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真理克服谬误,对发现和发展真理是有益的。即使不能统一,也搞清了哪些是共同认识,哪些是分歧,求同存异,这对发展真理也是有益无害的。第三种不同认识和不同理论观点,一方是真理,一方是谬误,这通过争论,可能真理克服和取代谬误,即使不能完全克服和取代,通过争论也能推动真理深化,使真理得到考验。况且通过争辩,必将使更多人认识真理、掌握和运用真理,反面教育更多人坚持真理,为最后战胜谬误创造条件。这里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机械地坚持理论上政治舆论导向,只准一种声音,反对多种声音的百家争鸣,甚至随意给人戴自由化的帽子等;另一种是借用自由讨论,背离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脱离了实践探索和创新的主题。
(三)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和借鉴利用外国资本主义文明关系
一方面,社会主义具有开放性,加之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国际经济全球化是相联系的,孤立封闭是建不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因此,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文化文明的成果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另一方面,要坚持主体是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中国国情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它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差别。借鉴利用要为中国主体服务,借鉴利用的东西也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要有所创造,有所发展,更不能全盘照搬照抄,不分好与坏、正确与错误也是不对的。要切实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把开放、学习、借鉴、利用资本主义文明说成是搞资本主义,违背社会主义方向;一种是不加区别全盘照搬照抄,脱离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
(四)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目标模式与现行体制政策的关系
这两者既是一致的又是有差别的。目标模式是指未来和整体而言的,与现行体制政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里要处理好两层关系:一层是未来发展方向目标和现行体制政策。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目标模式是不够的,还有更高的共产主义目标。低目标是高目标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这个起点和基础搞好了,高目标实现才有可能。不要用高目标来否认低目标,有人反对现行的体制和政策,就是混淆了目标模式和现行政策的关系。另一层是整体目标模式和局部目标模式的关系,两者从根本上也是一致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条件,发展的目标模式及其过程也是有差别的。
(此文系1999年11月在浙江省举办的新中国成立50周年研讨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