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新农村建设的好班长群众致富的领头人——记会宁县郭城驿镇红堡子村党总支书记蔺守强
〔组织点评〕
蔺守强同志数十年如一日,同当地群众一道为过上好日子艰苦奋斗,心中唯有群众是他干事创业的精确定位,他用他的人格魅力引领同事、感召民众、凝聚人心,相信在他的带动下,红堡子村人民的日子会过得越来越红火。
——会宁县郭城驿镇党委
〔个人感言〕
当村干部不能想着钱,一个人活在世上,给大家做一些事心里就踏实了。以后退下来,老百姓说你这个人还可以,做了点事,自己心里就更踏实了。
蔺守强,1987年参加工作,现任红堡子村党总支书记。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能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勤奋学习,扎实工作,团结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做出了突出的业绩。
多年来,他带头认真学习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文件精神,支持各级党委、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2006年红堡子村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市级试点村,通过积极组织村组干部、党员和村民大会,学习、宣传党的政策和新农村建设有关精神,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召开专题讨论会,研究制订了红堡子村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和实施方案,理清了工作思路,进一步激发了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广大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上达成共识,凝聚合力,共同奋斗。
在实际工作中,他深刻认识到,只有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团结带领群众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一是着眼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带头调整结构,强化支柱产业发展。为了调整结构,他多次组织村组干部、党员和科技致富带头人到外地参观、学习先进经验,并请专家进村入户,举办培训班,向群众讲解农业科技知识,示范和推广农业新科技,使红堡子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科技村”。通过积极推广,红堡子村突出了早熟马铃薯套种和小杂粮购销两大产业。2007年,该村运用早熟马铃薯套种玉米的高效栽培模式,种植面积达5000亩,总产值达100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达2200元,占全村人均纯收入的70豫。二是着眼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建设,带头弘扬美德,建设家园。红堡子村在每年的6月2日都要举办村农民文化艺术节,进行文艺演出和书法、绘画、刺绣等展览,并评选表彰“五好家庭”、“致富能手”、“孝敬老人的好媳妇”等,通过积极组织开展争创文明村组、文明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乡村文明建设。他通过积极努力争取,投资50万元,建成红堡子村文化活动室1栋,并争取到企业捐赠图书5000册,建成了村图书室,解决了村民读书难的问题,丰富了群众生活。以村容村貌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动员村民积极参与,自觉搞好农村环境治理。通过组织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已完成村内道路拓宽硬化6条3.63公里,并组织村民在庄前屋后栽植树木达15000株,在村内主巷道种花1000米。召开村民大会,开展向群众征集宣传标语等活动,讨论制订了《村容村貌管理公约》,并利用村内广播、黑板报进行广泛宣传,营造优美整洁的居住环境。三是着眼于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带头遵纪守法。粮食补贴、农资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能否及时落实,是每个村干部的责任,也是一件凝聚民心的工作。作为班子带头人,他十分重视这些工作,严格按照要求,做到村务公开,各种补贴实现“一折通”,对农村低保等,通过多次公示,做到公平公正,使群众放心满意。
为了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他积极组织成立了小杂粮购销协会,协会设立党支部,红堡子村成立党总支,成为全县第一个设立党总支的村。并制定了“农民党员设岗定责制”和“村组干部为民代办制”,成立了“党员为民服务站”,对全村无职党员确定了17个工作岗位,上岗党员66名,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党员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村里的各项工作。坚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凡村内的重大事项都由党员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针对农户关注的热点问题——农田灌溉,组建了红堡子村用水协会,实行参与式管理,提高了水费收缴的透明度,明确了渠道维修的责任,切实维护农户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他严于律己,想尽一切办法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广大群众谋利益、办实事,在全镇广大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受到了大家一致的好评。
蔺守强同志获奖情况
1991年、1992年、1997年,被中共会宁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1998年,被中共会宁县委、县政府评为“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
1999年,被中共会宁县委评为全县“最佳村干部”;
2004年,获“中共甘肃省委基层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2008年,在北京参加百名优秀村官论坛,荣获“中国农村改革30周年、百名优秀村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