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80100000061

第61章 书生做军阀——逼良为娼(1)

读三国的人,往往以为三国的开端,是一帮饥寒交迫的农民在闹腾;三国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一帮武人在砍杀;三国的结局,是一帮武人砍砍杀杀的结果。其实不然,真正决定三国历史走向的,是一群特殊的人——书生。

一说到书生,让人联想到的是风花雪月、无病呻吟的娘娘腔,或者手无缚鸡之力、十年造反不成的可怜虫。

三国不同,那是一个刀与剑、铁与血的年代。书生做不成书生,只好放下书本和毛笔,持枪跃马,拔剑出鞘,加入世纪大混战。

正如农民放下锄头拿起兵器一样,书生放下毛笔拿起刀剑,有些力不从心甚至不伦不类。农民习惯使用锄头,拿起兵器,却把自己砍杀。而书生,毕竟读了书,有的还读了很多书,所以很快就适应了兵器,少数人还大显身手,功成名就,比如曹操。也有些书生,虽然读了书,读了很多书,却适应不了兵器,弄得家破人亡,身败名裂,比如袁绍、袁术。

曹操和袁绍,是三国早期最有名的两个书生,其中又以曹操为最。谁说三国,都离不开说曹操和袁绍。

其实,曹操和袁绍的前辈皇甫嵩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书生。

现在,我们来看看皇甫嵩。

⒈业余军事家

对付农民有一套

学过中学历史的人都知道,皇甫嵩是镇压黄巾起义的头号刽子手,阴险狡诈,诡计多端。

的确,与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作战的,主要是皇甫嵩、朱俊和曹操,其中最主要的是皇甫嵩。

在中国军事史上,皇甫嵩恐怕连二流的军事家都算不上。

首先,皇甫嵩虽然镇压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但没打几场战役,每次打败一支农民军,一两次战斗即解决问题;打仗的对手,又是刚放下锄头拿起兵器的农民——有的战士手上拿的还是锄头,何况这帮农民拖家带口、饥肠辘辘、毫无训练、纪律涣散,没什么战斗力,与他们作战也用不上什么策略、技巧。

其次,也是根本的原因,皇甫嵩原本是文官,黄巾起义之前,他的官职是北地郡太守,打仗不是他的本业,镇压黄巾战场上的出场,实属“逼上梁山”,不得已而为之。在军事史上,可能归为业余军事家一类。

《后汉书·皇甫嵩传》载:“嵩少有文武志介,好《诗》《书》,习弓马。”说明青年皇甫嵩本是个治书习武的书生。

公元184年春,皇甫嵩与朱俊一起赴颍川、汝南平叛,战事进展顺利,至八月,即把颍川、汝南两郡的义军荡平,皇甫嵩受命转战张角兄弟领导的冀州黄巾军。

皇甫嵩离开颍川,北上与冀州黄巾军作战,途中给中央政府上了一道表章,把在颍川、汝南作战的具体情形向中央政府做了详细汇报,并把消灭黄巾的功劳统统推让给朱俊。朱俊“于是进封西乡侯,迁镇贼中郎将。”

战争中,一个将领将功劳归功于下属,一点也不奇怪,也谈不上高尚。因为,所有下属的所有功劳,都最后归结于自己;又可以用这种“高尚”的行为激励下属,可谓一举两得。皇甫嵩不同,他与朱俊是平级将领,各领一军,不争功、不冒功已是难能可贵,还将自己的功劳推给友军首领,可以说是高尚的、可贵的了。

好在那时的汉灵帝刘宏对待皇甫嵩似乎不至于太糊涂,也不像西园卖官时那样抠门。张角兄弟领导的冀州农民军被平定后,皇甫嵩封槐里侯(县侯),食槐里、美阳两县八千户,晋升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也算是好人有好报吧(这里说的好不好,与政治无关,是指个人的品行德性)。

问题是,好人的背后,总会有恶毒的眼睛盯住。

几乎在张角起义的同时,边章、韩遂、北宫伯玉等在凉州(今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起义。公元185年春,北宫伯玉等寇掠三辅(即关中),皇甫嵩移镇长安。

去年(公元184年),皇甫嵩征讨张角时,路过邺县(今河北省临漳市),发现中常侍赵忠在家乡的住宅逾制(超过规定的标准),奏请中央政府没收之。皇甫嵩回朝后,另一个中常侍张让要求贿赂五千万,皇甫嵩不予理睬。

这两个大宦官恨得咬牙切齿,便联名诬告皇甫嵩在西方战场劳师费饷,怯战无功,于是皇甫嵩于该年秋被召回京师,削去左车骑将军职务,贬封都乡侯。朝廷改派车骑将军张温率董卓、周慎对付凉州农民军。凉州的民变越闹越大。

公元188年,中央政府只好再次起用皇甫嵩,升其为左将军,统帅前将军董卓的部队与王国率领的农民军作战。

十一月王国包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陈仓镇),董卓建议立即进攻农民军,皇甫嵩不同意。农民军围城八十余日,至公元189年二月,粮尽力竭解围而去。皇甫嵩下令追击,董卓认为“穷寇勿迫、归众勿追”,拒绝追击。皇甫嵩只好用自己的直属部队追击,大获全胜。狂傲的董卓怒火中烧。

从此,董卓与皇甫嵩结仇。

公元189年初,朝廷征董卓回朝任少府,试图解除董卓的兵权,董卓拒绝。稍后,灵帝病重,任命董卓为并州牧,诏命董卓将所属部队移交给皇甫嵩统领,董卓拒不从命。皇甫嵩上书向朝廷报告。灵帝谴责董卓,董卓更加憎恨皇甫嵩。

胆大妄为的董卓擅自脱离皇甫嵩的统辖,率军驻扎在河东郡(今山西省南部运城地区),接近首都洛阳。

公元189年四月,灵帝去世;八月,大将军何进与宦官同归于尽,董卓进京,废立皇帝,控制中央政府。

公元190年正月,以袁绍为首的关东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为了解除西线的皇甫嵩(此时驻军今陕西省兴平市)与关东联军夹击之虞,董卓征调皇甫嵩回首都洛阳任城门校尉。皇甫嵩一回到洛阳,即被逮捕下狱,董卓准备除之而后快。

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与董卓素来友善,听说老爹放弃军队回了首都,意识到事态严重,立即从长安径奔洛阳。此时,皇甫嵩早已下狱,皇甫坚寿立即找董卓申诉。

董卓正与文武大员们置酒高会。皇甫坚寿跪倒在董卓案前,叩首顿足,痛哭流涕,夹叙夹议,陈情陈义,在座者无不动容涕泣。蛇蝎心肠的董卓也被感动,也就放了皇甫嵩一条老命。

公元192年,董卓被诛以后,秉政的王允将皇甫嵩升为征西将军,随即升为车骑将军,再拜太尉。王允死后,皇甫嵩被免职,稍后又被任为光禄大夫、迁太常。

公元194年,李傕、郭汜作乱于长安时,皇甫嵩病逝。

皇甫嵩在董卓及其余孽们的魔爪下得享天年,也算是个奇迹。对于个人及家族的安危来说,也算是善始善终。

其实,皇甫嵩的生命历程中,存在过而且确确实实存在过一个历史的“如果”。

废铁是怎样炼成的

董卓是公元189年八月底进驻洛阳的。上文说过,这一年的春夏,中央政府已洞察到董卓的狼子野心,让他改任文官,可董卓不愿放弃军权,抗拒诏命。

皇甫嵩的一个堂侄叫皇甫郦的,对皇甫嵩说:“本朝失政,天下倒悬,能安危定倾者,唯大人与董卓耳。今怨隙已结,势不俱存。卓被诏委兵,而上述自请,此逆命也。又以京师昏乱,踌躇不进,此怀奸也。且其(指董卓)凶戾无亲,将士不附。大人今为元帅,仗国威以讨之,上显忠义,下除凶害,此桓、文之事也。”

皇甫嵩回答说:“专名(指董卓违抗诏命)虽罪,专诛(指没有朝廷的旨意诛杀大臣)亦有责也。不如显奏其事,使朝廷裁之。”皇甫嵩便将董卓的情况汇报给朝廷,董卓对皇甫嵩益加痛恨。

此时,董卓是受皇甫嵩统制的。董卓违抗皇命在先,皇甫嵩杀之于后,不是不可以。后世之人也为皇甫嵩可惜,如果皇甫嵩除此巨贼,就不会有稍后的董卓之乱。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当时的实际情况,为皇甫嵩着想一下,皇甫嵩的不杀董卓,是情有可原的,很难说是历史的“如果”。

董卓在西线的部队,名义上是国防军,实际上是他的私人雇佣军,而且多是凶狠善战的羌人。皇甫嵩被朝廷再次起用,只是带了一些自己的直属部队,去统帅董卓,人数上比董卓原统率的部队要少得多;而且,皇甫嵩是新来的统帅,素无恩信于董卓之军,对皇甫嵩来说,军心不附。贸然杀掉董卓,能否镇得住董卓的兵将,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另一方面,正如皇甫嵩自己所说,董卓虽然抗命,但朝廷并无旨意下达于皇甫嵩诛杀董卓。没有得到授权,擅杀国家大将,至少是授人以柄,是要冒杀头风险的。政治风险加上军事风险,足以使皇甫嵩不敢杀董卓。

我说的历史的“如果”是指,公元190年,关东联军起兵讨伐董卓的时候,皇甫嵩完全应该、完全可以、完全可能与袁绍联手,东西夹击董卓。

董卓甫一进京,就擅自废立皇帝,又残暴不仁,可谓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政治上完全反动,行为上专横残暴,“全党共讨之,全民共诛之”也不为过。这次的讨伐董卓,与上次皇甫郦要求杀董卓不同,政治上、道义上、形势上都是应该的、必须的、可行的。

董卓只带了几千人进洛阳,后来吞并何进兄弟和执金吾丁原(吕布的义父、领导和刀下鬼)的部队,才有一支直属于自己的像样的武装力量。董卓能在洛阳调动的部队应该不是很多,新近归附的部队军心不稳,战斗力不会太强。后来孙坚在阳人大败吕布、胡轸,斩都督华雄,可以印证这一点。

此时皇甫嵩在扶风郡的部队有三万人之多(董卓带走的,只是他的直属部队,其余归皇甫嵩统带。可以想象,德高望重的皇甫嵩一旦统领这支部队,军心很快稳定、归附),都是精兵强将。在力量对比上,皇甫嵩应占上风——即使不计算关东联军的力量。

皇甫嵩的威望,在全国军队中无人能比。此时,曹操尚未出道,皇甫嵩是全国最能打仗的将领。更重要的是,只要皇甫嵩在西线行动,关东联军受到鼓舞、策应,就不会一盘散沙、无所作为,至少孙坚、曹操的行动会发挥更大的效果。

董卓对皇甫嵩集猜疑、嫉恨于一身,皇甫嵩放弃军队到洛阳去,肯定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哪怕为了保住老命和妻子儿女,跟董卓还得一搏。

分析当时的形势,与关东联军联合,以清君侧的名义讨伐董卓,不仅有必要性,而且有可行性,拿我们外科医生的行话来说,有明确的“手术指征”,而没有明显的“手术禁忌症”。

皇甫嵩受命上路之前,他的长史(秘书长)梁衍曾经劝过他:“汉室微弱,阉竖乱朝……今征将军,大则危祸,小则困辱。今(董)卓在洛阳,天子西来,以将军之众,精兵三万,迎接至尊,奉令讨逆,发命海内,征兵群帅,袁氏逼其东,将军迫其西,此成擒也。”

读史的人要注意一个细节。关东联军起兵是在公元190年正月,董卓逼迫献帝西迁是在二月,董卓本人一直在洛阳坚持到次年三月,董卓并未随献帝西去长安。

也就是说,如果皇甫嵩不听董卓的命令,率领自己的部队迎接正在西来的天子,凭他的实力和威望,利用这个极好的机会,肯定能将献帝控制在自己手里,然后“奉天子以令诸侯”。别说梁秘书长,连我也搞不懂,这上好的买卖,皇甫老哥为什么不干他一票——于公于私,于名于利,都是大大的利好啊。

如果皇甫嵩将献帝控制在自己手里,与关东联军联手,东西夹击董卓,几乎可以肯定,董卓要完蛋。洛阳和长安这两座伟大的城市,不会毁于一旦。打败董卓以后,凭皇甫嵩的品行、威望、能力,东汉中央政府应该能做到政令、军令的统一。

这样一来,既没有此后董卓的余孽血战于长安,也没有以曹操、袁绍为首的书生军阀们混战于关东。再这样一来,袁绍兄弟不至于身败名裂,曹操也只能去做他的“治世之能臣”,而成不了“乱世之奸雄”。

关东联军讨董卓的时候,刘协这孩子已经9岁。皇甫嵩死于公元194年,这个时候献帝已经14岁。如果皇甫嵩战胜董卓掌了权,心情愉快起来,说不定多活个十年八年,这时刘协已成大小伙了。汉献帝刘协是块做皇帝的料,成年之后,来个什么“某某中兴”,不是不可能的,东汉王朝再苟延残喘几十年也是完全可能的。

可惜……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上文说的是皇甫嵩做的事,再来看看皇甫嵩这个人。

老实人善终

从《后汉书·皇甫嵩传》可以看出,对于自己的部属,皇甫嵩是个忠厚长者。每次行军布阵,都要等士兵们吃饱了,自己才吃饭,等士兵们睡下了,自己才安歇,可谓是爱兵如子。

对于国家和政府,皇甫嵩是个奉公守法的好干部。他的不杀董卓,除了基于情势外,还跟他的中规中矩的行为规则有关。

公元191年四月,董卓入长安时,命令御史中丞以下官员在道路两旁跪迎,主要目的在于羞辱皇甫嵩。当董卓走到皇甫嵩面前时,拉着皇甫嵩的手,笑容可掬地问道,老哥呀,这下你服了吧?皇甫嵩磕头如捣蒜,忙说道,服了服了,惭愧惭愧。董卓终于释怀。

已故度辽将军皇甫规是皇甫嵩的亲叔叔,死后留有一个年轻漂亮的遗孀,董卓强娶之。这个女人却是个贞烈女子,坚决不从,还当面把董卓骂得狗血淋头。董卓大怒,将她活活打死,也不见皇甫嵩有什么动静。

五年后的公元197年,在南阳,同样是婶母受辱,一介武夫的张绣(董卓部将张济的堂侄),降而复反,差点要了曹操的老命。书生跟丘八比,就是能忍。

看看皇甫嵩在政治上的所作所为,就知道废铁是怎样炼成的。但地地道道的读书人皇甫嵩,在那样的年代有个善终,保全了子孙,对于个人来讲,的确是个不错的结局。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离我们年代不太遥远的曾国藩。

同样,“曾剃头”双手沾满农民兄弟的鲜血,被定格为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历史教科书也说他阴险狡诈、诡计多端。

可今天到书店看看,书架上摆满了曾国藩的著作和有关他的著作,这是很有趣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至少说明,剔除政治的因素,撇开某种需要,曾国藩个人的品行学识、所作所为,还是有许多值得今人学习、借鉴之处。

曾国藩的品行德性、为人处世与皇甫嵩如出一辙。但曾国藩有两点是跟皇甫嵩不同的。

其一,曾国藩的学问做得大,做得深,做得透,著作等身,现在还为书商和出版社赚大把的银子。其实,曾国藩对于战争,并不是什么职业军人,战术上谈不上深谙其道。四十五岁以前,曾国藩为人耿直,四处碰壁,四十五岁以后,处事佐以黄老之道,也就有些顺风顺水。

曾国藩的最后成功,在于一个“道”字。这个“道”是指人性人心以及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如今很多想当官、想当大官的人,花不少银子和时间“钻研”曾国藩的著作,不时也引用几句曾国藩的名言,看起来很是那么一回事。实际上,今人读曾国藩的书,多数只会寻章摘句,断章取义。读不懂一个“道”字,努力出屁也是枉然,甚至是东施效颦。

其二,曾国藩所带的军队与皇甫嵩的部队迥然不同。皇甫嵩的军队是正儿八经的国防军。当然,国防军的兵员大部分也来自于农民,但体制毕竟与湘军是不一样的。与太平军作战的湘军,“团长”以上军官是读书人,中下级军官和士兵全是地地道道、正儿八经的农民,没有一个流氓无产者。湘军在给养上,中央财政基本上只给政策,不给军饷。

自然,领导金田起义的洪天王站在道义上正义的一边,带着一大帮饥寒交迫的农民革命、造反。可是,“黑五类”、“地主阶级的狗崽子”、“臭老九”、“曾博士”(曾国藩是进士出身,跟我一样获得博士学位)将农民组织起来,武装起来,跟洪天王领导的农民们干了一场,最后赢的还是“博士”带领的农民。

可见,有时候,赢的不一定是道义,而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道”,赢在成本和技能。

同类推荐
  • 乱世摄政王

    乱世摄政王

    高扬意外来到一个社会风气不太好的朝代,他吃了给皇帝准备的超级大力丸,发现自己热血冲动、雄壮威武,如果不去给寂寞的贵妇人们当男宠真是可惜了。可是,他得到了一个更高大上的头衔和一个听起来更激动人心的任务,那就是作为摄政王,守护一位刚即位的萝莉女皇。在风雨飘摇的乱世,这相当于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但高扬十分喜欢,十分有激情。古代搞政治,就是要拉拢一部分人,打击另一部分人。不过好像朝中权贵个个盛气凌人、趾高气昂,谁都看不起玉树临风、风流倜傥的他啊?!玛德,既然拉拢不动你们,那就拉拢你们的女人!
  • 远古文明养成记

    远古文明养成记

    被村人耻笑,被老婆退亲,被……那又如何?看我右手斧,左手锄,如何部落争锋!中原逐鹿,猎猎战旗,看谁立马横刀!
  • 狼烟燎原

    狼烟燎原

    苍山月,破西疆,夜色微澜,何处起狼烟;风里烟,迷九州,孤枳霖泽,残棋濒燎原。
  • 唐时道

    唐时道

    一朝被陷害,从此隐姓埋名。本为豪门,却需自家女人接济。本为大家,却自断经脉不施展武功。本为绝世,却需独戴面具,不以真面目示人。开元盛世,不入江湖,焉知江湖!
  • 石器风云

    石器风云

    身处石器时代,一切都是为了生存,高大的剑齿象,凶猛的华南虎,巨大的棕熊,飞奔的犀牛,潜水的巨鳄,都是猎杀对象。石器时代最贵的什么?人口。想要弓箭?可以,拿人口来交换。想要陶器?可以,拿人口来交换。想要盐巴?可以,拿人口来交换。
热门推荐
  • 校花妹妹总裁老婆

    校花妹妹总裁老婆

    一个身坏绝技学生来到了一所中学,从此他的拥有了4大校花缠身,与霸道总裁吃喝拉撒和警花腻歪的生活了。
  • 狄蒙的旋律

    狄蒙的旋律

    累了,弱者会选择勉强自己,而强者则会选择稍作休息,这就是两者的区别。怪物林立的世界,他是汹涌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坚毅的精神?不屈的性格?汇聚在他身边的人纷纷摇头。“他才不是那种拥有伟人属性的家伙。”---------------------------------------“知道现在那些家伙是怎么称呼你的吗?”他轻笑,怎么称呼都无所谓,只不过是一种称呼罢了。【偏日系轻黑暗小说】
  • 郡主有喜,风光再嫁

    郡主有喜,风光再嫁

    她乃是皇帝亲封的寿昌郡主,却不受夫家待见,萧玉琢抖了抖衣袖,身为穿越女怎么能丢了现代人的脸面,喂,那个谁,你不是要休妻么?休书拿来,什么,你后悔了?来人,本郡主要休夫,踹开了渣男,肚子里却冒出一个孩子来“禀郡主,您已有身孕两月余。”萧玉琢瞪着太医,眼角抽搐,这是摆明了不让她当私敛面首的单身贵族啊,只是杵在眼前,非说自己是孩子他爹的这位将军,说好的两不相欠,相忘江湖呢?他说,阿玉,我官拜大将军不为光宗耀祖,只愿护你母子周全。她说,我不用你保护,只愿得一人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妖魔罪

    妖魔罪

    何为正义?何为正道?它有准确的定义吗?还是说你们,就是正义你们的道,就是正道如果是这样那么带着你们的正义到地狱宣传你们的正道好了。(此文男主病娇向,俗称神经病?????)
  • 蜜爱101天:帝少,天黑了

    蜜爱101天:帝少,天黑了

    不小心上了个钻石BOSS,他要上回来,而且要上一辈子。BOSS撩妻花样多,我要肿么破?新婚第二天......“去你妹的半生积蓄!”杨恩菲扶着腰哭诉。“以前的都给你攒着,以后的也都交给你。”某人宠溺轻笑。“给我攒着?你家包子哪儿来的?”杨恩菲挑眉。某人翻身,居高临下,邪魅一笑:“孩子娘,我来帮你回忆下包子是怎么来的。”<爽到飞+宠到爆+甜在心间,爱到心底>
  • Q版语文

    Q版语文

    有出版界周星星之称的林长治继《沙僧日记》后的又一搞笑力作。作者将三十一篇我们耳熟能详的语文经典课文彻底打造成无厘头爆笑故事,内容诙谐幽默,情节出奇,对白趣怪。三只小猪会造房子、孔融爷爷是功夫高手、孔乙己偷窃盗版光盘、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演艺界新星、司马光砸缸时碰到了流氓兔和机器猫,《背影》中的父亲在月台上做起了托马斯全旋......
  • 杜门毒女

    杜门毒女

    她的容貌,不算倾国倾城,却倾了他的心;她的才智,不算风华绝代,却算计了天下。她为求生,代嫁他府;他为夺权,韬光养晦。一场隐瞒与阴谋的婚姻,又乱了谁的心!他日,他登上帝位,她却潇洒离去。待他认清自己的心,却发现她的身边早已有了另一个他,两人十指相扣。她,无意入江湖,却陷入江湖纷争;他,邪教魔头,亦是她不愿提起,也不曾相见的师兄。同过生,共过死。他的无情终因她而化为绕指柔,她的冷清也因他而化冰为水,透出暖意。美人泪,划过脸颊。目光注视的是谁?又倾了谁的心?(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神圣灵界

    神圣灵界

    天地五行逞英雄,阴阳二气分乾坤。雷神降世图皇霸,双龙汇聚上九重。
  • 徘徊在分岔口

    徘徊在分岔口

    如果说遇见你是一种错,那我宁愿永远错下去。但老天为什么要和我开一个那么大的玩笑?想爱却不能爱,就算看着他绝美的眼睛也要说出违心的谎话。“我不喜欢羽翼之链,就像我不喜欢你一样。”
  • 断情崖边请回首

    断情崖边请回首

    夕阳红艳,枫叶漫天,断情崖边,舍却一切只为换回决绝的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