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武则天下决心要召回李显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让李显为太子准备。只不过,武则天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小儿子李旦再一次表现出高风亮节的一面,很痛快的就将太子之位让给了自己的哥哥。
武则天为何会舍近求远的重新召回远在他乡的李显,是处于两个考虑。第一,李显远离京城已经有十几年了,在朝中早已经没有自己的势力可言,易于武则天控制。这不像自己的小儿子李旦,李旦虽然表现出与世无争的一面,但是仍然有很多名臣暗地里结交李旦,为李氏重掌大唐出谋划策。李旦经过两让皇帝,其名望已经享誉朝廷内外,其身边不乏像安金臧这种死命保主的人。李旦似有羽翼丰满的架势,上次二妃离奇死亡后,李旦出乎意料的镇定,更是让武则天觉得自己小儿子深不可测,武则天觉得现在李旦已经不好轻易操控。第二,武三思设计杀害了李旦的两位爱妃,李旦现在顾忌自己还在世,尚能忍辱负重。倘若自己百年之后,李旦登基为帝,必定会清算武姓一族,到时候自己武家恐怕也会在血雨腥风中被收拾的一干二净。第三,前不久,有一伙谋反的人,竟然拿远在房州的李显作为谋反的筹码,号称要拥立李显为帝,光复大唐天下。李显作为皇子,虽被流放,但其影响力之大,是武则天始料不及的。李显看似已经成为废棋,然而在别有用心的人手里,李显这步棋走好了,足以打自己一个措手不及,到时候自己岂不是更加的麻烦。综合考虑,性格懦弱又有点愚笨的李显成为了武则天立太子的最佳人选。
当李旦决意要辞掉皇嗣子身份,让给自己哥哥的时候。李旦有一个心腹之人颇为不理解的问道“主公,身为皇嗣子,等武皇百年之后,必定会登上大殿为帝。近日,小的听宫里人说,武皇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眼看皇帝宝座即可唾手可得,主公为何要在如此关键时刻,自愿放弃皇嗣子的继承权,让位于哥哥。李旦听了手下心腹的一番话,不由得冷笑道“武皇,别说身体每况愈下,就算她只有一精气神在,谁都别想从她手里拿走那至高无上的皇权,我自己也许是命运的使然的,已经两度称帝,可这两次,有哪一次逃脱过被武皇操控的命运,我就是像一个傀儡玩偶一般被死死捏在武皇的手里,每天如履薄冰生活着,这样的皇帝坐着有什么意思。武皇此番招自己哥哥回来,其用意已经不言而喻,就是不放心哥哥远在他乡流放被别有用心的人拿住,作为谋反的资本。此番回京,哥哥如果不及早被确定为太子的话,依照宫中的险恶,对于一个已经失势的王爷,难保不会有小人出来挑拨离间。长期下去哥哥命运恐是凶多吉少。那人听了以后恍然大悟的说道”主公宅心仁厚,为了哥哥的身家性命能够得到保全,不惜舍弃皇嗣子的身份,此等高风亮节,实在让我这等下人惭愧不已。
其实李旦心里还有一个想法没有说出来。如今谁要成为皇位继承人,必定会成为武三思的眼中钉,就连自己的母亲都会对哥哥的一举一动严加监视,稍有不慎就会被母亲猜忌怀疑,难保不会再次被流放,更严重点的会祸及到自己一家老小的身家性命。李旦请辞皇嗣子身份,也是想找个理由,避免为众矢之的斗争目标。一来,远离政治漩涡,让母亲的减少自己的猜忌和监视,自己也好暗地培养自己的势力。最重要的一点也可以保全一家老小的生命安全。
武则天和李旦就这样各取所需,将李显再一次推到了唐朝历史的政治舞台。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正式改立李显为储君。李旦则贬为亲王,封号相王,他的五个儿子(李成器、李成义、李隆基、李隆范、李隆业)被封为郡王。
李显被重新立为太子之后,其喜悦之情不敢溢于言表。因为有了上次血淋淋的教训,这次的李显也学乖了,夹着尾巴做太子,在他强势母亲面前,李显只想做一个安静的乖儿子。然而,这太子之位还没做多长时间,李显就接到了母亲下的旨意,命他河北道元帅,率军讨伐突厥。这下又一次把本来就胆小怕事的李显吓尿了,又一次握着自己的妻子手说道“这天亮了,没一会,咋又黑了?母亲命为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做元帅,况且也不给我派一兵一卒,这不是明摆着让我去送死么?妻子韦氏看着自己的丈夫,一有事就开始寻死觅活的窝囊样子,就气不到一出来劝道:“夫君莫怕,以咱老李家威望想招几万兵还不是什么难事,况且你母亲又没说让你一个人率兵作战,我听闻宫里人说狄老已经被母亲选为副帅,有英明睿智的狄老坐镇,你可高枕无忧。”听完妻子的一番话以后,李显悬着的心才稍微的放下一点来,不过此次讨伐突厥事情进展确实出乎所有人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