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她向来是一个群体的中心,不管是远远向往着的群众,还是登堂入室加入她的沙龙的客人,我们得到的画像,总是一群男人如壁脚灯一样地抬头仰望她,用柔和的光线烘托她,愈发显得她眼波灵转,顾盼生姿。
1.大众情人
她的名字,如今早已隔着时代的些许烟波,隔着那些时代男人的款款深情,绝唱成民国时代美丽的符号,成为西子湖边一抹镂空的剪影。
她是那个时代上空的临水照花人,因为她不仅拥有智慧、美丽、优雅,还有绝世无双的事业、爱情与友情。围绕在她身边的三个男人,他们纠结着她一生的美丽与哀愁:一个与她比翼双飞,成就“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佳话;一个“轻轻的走了”,成就诗坛金童双璧的凄美绝响;一个则为她终身未娶,演绎民国末世的爱情传奇。
在民国风云际会的变革中,也许只有林徽因这个名字配得上这样的殊荣。
她在20岁便以才貌双全闻名于上层文化圈,1924年4月23日泰戈尔访华之际,陪同在侧的她更被当时上流社会叹为“人艳如花”。
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是理性与智慧的化身,她的传奇经历,她的生不逢时,她的多病,使她的人生变得更为鲜活,也使她成为了一个传奇。
生于官宦世家的她,同时接受了中西方思维的熏陶,成为了一个在生活和情感上独立的女子。在她的一生中,始终站在男权主义社会的塔尖,而她的大雁塔也因着她的优雅睿智、聪慧伶俐而成为了“太太学堂”永远的女主角。
或许正是她身上的这些魅力的光环,深深地迷倒了挂着“离婚”头衔的大诗人徐志摩,而在这个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面前,她却可以以最完美的姿态华丽转身。
她永远都是站在高处看风景的女人,用理想和理智战胜情感对她来说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如果用现在的语言来形容的话,她便是有着强大灵魂的女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她常常是平静而又清醒地凝视着世间一切风云激变,从容淡定面对着一切的流离失所。在民国的动荡时局中,她成为了婉约优质的知性美女。
她视爱是一种享受,这种超然的姿态令她在爱的滋润中享受着人间的悲喜,她得到了她想要的爱情,也为了这爱情付出了一生。她用同样的虔诚不同的方式,把爱给了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
回首她的一生,人们仿佛忽然发现,原来她不仅是那个繁花似锦、睿智优雅的女子,她似乎成为了那个年代所有男人的理想目标,甚至是那个年代知识阶层男人梦寐以求的红颜知己,她用她的人格魅力征服了那个时代的所有的知性男人。
2.寂寞的童年
1937年4月18日,林徽因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绣绣》的小说。小说写了一个凄惨哀婉的故事:乖巧俊秀的女孩儿绣绣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母亲懦弱无能、狭隘多病,父亲娶了新姨娘又生了小孩子;绣绣整日挣扎在父母亲无穷无尽的争执吵闹之中,挣扎在没有温情、没有爱怜、只有矛盾和仇恨的亲人之间,渐渐因病而死去。
尽管这时的林徽因已是一位颇有名气和影响的诗人了,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她的诗歌中辨析出林徽因的童年是怎样的寂寥与失意。
1904年6月10日,徽因出生于杭州。
祖父林孝恂得知孙女出生的消息,喜悦地吟哦着《诗经·大雅》中的诗句:“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于是,他为孙女起名为徽音。或许就是这个诗意的名字,使她的一生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吧。后来,为了避免和当时一男性作家林徽音相混,1934年改名为林徽因。
她两岁那年,她的父亲赴日本留学,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法律,留下了幼小的她与母亲跟着祖父母生活。在徽因幼年的记忆里,父亲就是那个长年不在家的人,父亲的含义就是一封封从日本寄回来的信。那些信都是写给祖父母的,信中抨击时弊、谈论政治、抒发抱负;她和母亲是父亲在信的末尾一笔带过的一句问候。
两年以后,四岁的林徽因便按照祖父的意思,跟着表姐由大姑母启蒙读书。大姑母常对家人赞叹徽因聪颖灵秀。一起读书的几个姐妹中,数徽因年龄最小、也最贪玩,听讲时看似漫不经心,可每叫她背书时,她总是滔滔不绝,口齿伶俐清晰。
1910年,林长民从早稻田大学毕业。回国后,他开始参与政治,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他就任临时政府参议院秘书长。随着林长民升迁的脚步,徽因一家由杭州搬到上海。
这一年,林徽因12岁。
12岁的林徽因姿容秀丽,笑起来脸颊上有两个深深的酒窝。她从小多病,看上去有些纤弱,似一株亭亭的嫩柳,纤细柔美,又带有几分青涩。这让她无论在同学中还是在众多姐妹中,都是最受欢迎的那一个。
然而,徽因并不快乐。她心里有一个解不开的结——父亲不喜欢母亲。从林徽因有记忆的那天起,她就知道,母亲的心很苦,母亲常常背着人哭。这让渴望放学回家的她感到无比的压抑。
徽因的母亲出身于浙江嘉兴一个商人家庭,14岁的时候嫁给林长民做了二夫人。她既不懂琴棋书画,又不善操持家务,所以,她既得不到儒雅风流、才华超群丈夫的疼爱,也得不到婆婆的欢心。
她为林长民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徽因和小女儿麟趾。林长民对两个女儿疼爱有加,对妻子却十分冷淡。小女儿麟趾因病夭折后,林长民又在上海迎娶了年轻美貌的三夫人程桂林。从此,徽因的母亲就过着被丈夫冷落遗忘的生活。当时,林母只有31岁。
漂亮的程桂林为林长民接连生下了几个儿女。他们住在前面的大院,林徽因和她的母亲住后面的小院。父亲回家后,总是待在前院,跟她的弟弟妹妹们欢笑吵闹,还买回了各式新奇物件。
徽因只要一去前院,回来就会听到母亲的数落。她数落前院,抱怨父亲,她边数落边哭,哭自己命苦,哭死去的温顺的小女儿。每当这时,徽因心里就交织着对自己的父母又爱又怨的复杂感情。
她爱父亲,却怨他对母亲冷漠无情;她爱母亲,却恨她在抱怨和嗟叹中使父亲离开得越来越远;她爱那些同父异母的弟妹,却又小心翼翼地怕伤了母亲的心。
这一切在徽因的心灵里,留下了痛苦的记忆,对她的性格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也直接影响着她以后的人生选择。
3.雾蒙蒙的日子
1920年初夏,16岁的林徽因跟随父亲林长民来到英国。同年10月,徐志摩从美国来到伦敦,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读书。这样的因缘巧合对于青春年少的徐志摩和林徽因来说,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1920年11月16日,一个雾蒙蒙的日子,徐志摩亲自上门去拜访著名的书法家兼诗人林长民。当时的林徽因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个戴着一副圆眼镜的“叔叔”会从此闯入自己的生活,而且,他们之间会产生纠葛了长达11年之久的情感。
初见林徽因的徐志摩,旋即就被林徽因美丽的外表,聪慧、幽默、追求独立、坚持己见等内在的品质所折服;而情窦初开的林徽因也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优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两位才情横溢的青年一拍即合,很快便坠入爱河。
那一年,徐志摩24岁,她16岁。
徐志摩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而她只是情窦初开的16岁的少女。
当时,徐志摩的妻子张幼仪和孩子也在伦敦。当徐志摩向林徽因正式表示爱意时,林徽因也动心了,可是,林徽因毕竟是名门闺秀,而且又是美艳不可方物,怎么可能嫁给人为妾,即便他是徐志摩,那也是不可能,因为她是一生都理性大于感情的林徽因。
她要志摩在她与张幼仪之间作出抉择,浪漫诗人徐志摩随即回家告诉了张幼仪,遂准备离婚。经过了漫长的争斗,生性贤惠的张幼仪开始理智地对待她和徐志摩的关系了。事情还不可能这么结束,在张幼仪答应离婚之后,那个满脑子都是林徽因的浪漫诗人却遭到了来自他父亲的强烈反对。此外,梁启超作为老师,得知徐志摩要离婚的消息后,以导师的名义给徐志摩写信,要求徐志摩不要“把自己的欢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而林徽因这边,虽然深爱着志摩,但家庭的背景以及集知性与教养于一身的她,作出了最明智的选择——与徐志摩分手。试想,一个热恋中的女子,用怎样的意志才作出这个分手的决定!
于是她跟随游欧到期的父亲提前回国,离开了徐志摩。后来归国后的徐志摩在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说,那一年,我一个人回。
等徐志摩后来回国,林徽因已与梁思成订婚。虽然如此,徐志摩仍不愿放弃,甚至在林徽因与梁思成因为车祸而感情已经发展到密不可分的阶段时,仍要闯入他们的圈子。出于无奈,两人不得不用英语在门上贴了一张纸条:“恋人,想单独在一起。”这时,徐才知趣地离开。
1924年4月,泰戈尔来华访问,徐志摩全程陪同,并请林徽因在泰戈尔访问北京期间做副翻译。这段时间徐志摩不免飘飘然,再次回忆起在异国他乡的那场热恋。然而,就在泰戈尔刚刚离开中国时,林徽因却突然告诉他,下个月她和思成便要赴美留学了。
这个消息对徐志摩简直是晴天霹雳,他大哭了一场。后来,徐志摩认识了陆小曼并与陆结婚。可是婚后因陆小曼生活放荡不和睦而离异。其实,我们不难在陆小曼身上看到林徽因的影子,我们也不难猜测出,与陆小曼结婚后的徐志摩依然恋着林徽因,直到1931年从香港赶回北京,准备去听林徽因演讲而在飞机上遇难。
4.金童玉女的传说
1921年秋,林徽因离开徐志摩随父亲回到了祖国。看着久违的故园,想着又可以进培华女子中学读书了,她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然而此时,她的心里又泛起了涟漪,因为她爱上了另外一个男人。
他就是以后和她长相厮守走过漫漫一生的男子——梁思成。
梁思成,1901年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就是维新派的领袖、文学巨匠梁启超先生。梁启超与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同是维新人士,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是民国政府的同事,两人在一次闲谈之中就定下了梁、林二人的婚姻。
如此算来,两人可谓是两小无猜。林徽因喜欢和梁思成在一起,他们无论是出身教养还是文化构成都很相似,性情、趣味的相投使他们的交流十分默契,以至许多年过去后,成为中国建筑学界权威专家的梁思成,在谈起他最初为什么选择搞建筑的时候,竟说是为了林徽因。
梁思成是十分怜惜冰清玉洁、口齿伶俐的林徽因的。当他知道徐志摩也疯狂恋着她时,只是更加怜惜她。他就像一个拥有宏大胸怀的海洋,和灵动若海燕的林徽因组合成的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品。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双方家长有意成全这对“金童玉女”,但他们并没有自作主张地“包办”,他们的感情是自然发展、水到渠成的。1922年,梁思成毕业在即,他们确立了恋爱关系。这段时间他们过着让亲朋好友都艳羡的日子,那时,林徽因和母亲居住的小院有一架紫藤,梁思成常到这里来找她。很多次,在林徽因家的那棵紫藤架下,他望着林徽因,满怀深深的喜悦。在他心中,对面前的这个女子不仅仅是情爱,更多的是欣赏,是珍爱。
他们倾心地交谈,静静地相守,使得那时的林徽因,整个人都沉浸在爱的幸福中,她第一次知道,真正的爱可以让心变得像白云一样轻柔。由于从小生活在不幸福的母亲身边,她的内心积淀着忧郁。两心相许、真挚深情地去爱一个人和被人爱,是她从少女时代就有的梦想和渴望,而梁思成让她的梦幻成真。
他们的恋爱生活充满了无限乐趣,梁虽不善言语,却很幽默,他用自己的方式讨好着林徽因。有一次,他们到太庙约会,林徽因一回头不见梁思成,抬头一看,梁思成爬上了树梢。林徽因又气又恼地看着他,而他正挑眉调皮地一笑说‘可你还是爱上了这个傻小子。”他们都笑了。从此,梁思成也就有了一个“梁上君子”的雅号,朋友们为了对仗,遂给林徽因起了个“林间美人”的雅号。
1928年3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了婚礼。
他们结婚以后,一起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不仅对我国建筑科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生活中,梁思成对林徽因呵护备至。至于梁思成对林徽因如何爱恋、如何欣赏、如何信任,当二人的故事变成一种传说的时候,我们可以在人们口传的小故事中找到答案:
婚前,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说了吗?”
婚后,梁思成曾诙谐地对朋友说:“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是,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