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最早得到警报的莫斯科市内务总局在第一时间内向现场派出了莫斯科内卫军区第55内卫师和第一特种大队共450人,于当晚22时抵达现场,迅速包围剧院,控制附近制高点,并在距剧院100米和300米范围内设置两道封锁线,着手疏散附近居民。差不多在同时,联邦安全总局所属阿尔法特种作战小组也全副武装赶到。为防恐怖分子声东击西,在莫斯科制造更大规模的恐怖活动,内务部和国防部于当晚迅速调集大批军警加强市内巡逻检查及对重要目标的控制。
10月24日凌晨,根据统一部署,有关方面开始同绑匪接触,首先争取政治解决危机,至少暂时稳住绑匪,为解救行动赢得时间。当时,至少有5条接触渠道:一是由联邦安全总局牵头的应急联合指挥中心与恐怖分子保持着联系。二是有车臣背景的人士,包括车臣驻杜马的代表,及一些在莫斯科的知名车臣政治、文化和工商界代表,这些人最早开始与绑匪谈判。三是红十字会、“无国界医生”组织,这些组织的工作人员以探视、救助人质为由进入剧院,与绑匪接触,争取软化绑匪立场。四是美、德、奥等外国人质所属国家的驻俄大使,也前往剧院,试图与绑匪进行接触。五是杜马中的右翼党团领导人,出面与恐怖分子进行谈判。还有一些政治家在电视节目中表示,愿意把自己交给绑匪充当人质,把其他人质换出来。
各种渠道时断时续地与恐怖分子进行着接触和谈判。24日至25日白天,谈判取得了一些进展,绑匪同意医生为伤病者提供治疗,甚至允许个别记者携带摄影设备进入剧院拍摄人质的状况。允许给人质提供食品和水,允许人质可以小声聊聊天,听收音机,但不能随便走动,也释放了一些老、弱、幼的人质。但为了防止人质逃跑,绑匪禁止人质使用剧院大厅的厕所,要方便只能到舞台前的乐池里,因此大厅里空气污浊不堪。
25日下午,恐怖分子态度趋于强硬,声称俄罗斯政府若不把车臣最高行政长官卡德罗夫交出来,就再也不会释放人质;当晚10时若不满足俄军撤离车臣的要求,就开始对人质下手。
鉴于武力营救的准备工作尚未最后就绪,指挥中心遂决定想办法拖延时间,尽力稳住绑匪。下午4时45分,联邦安全总局局长帕特鲁舍夫宣布,只要释放人质,俄政府保证提供一切必要交通工具和其他条件,让所有恐怖分子前往第三国避难,免于刑事起诉,保障其生命安全。当晚8时,在绑匪规定的最后期限前两小时,普京总统再次发表电视讲话,表示愿意与恐怖分子进行谈判,但必须释放人质。同时,普京还指示指挥中心,无论恐怖分子要求与何人谈判,指挥中心都要满足其要求。
25日晚,普京总统在克里姆林宫内亲自约见前总理普里马科夫,希望这位德高望重的重量级人物能亲自出面斡旋,尽量稳住绑匪。普里马科夫同意试一试,随即来到现场与绑匪谈判。俄罗斯几位著名的政治家,包括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和与车臣接壤的印古什共和国前总统阿谢夫先后进入剧院,与车臣武装分子展开了谈判。但谈判只进行了30分钟后即告结束。巴拉耶夫态度强硬,除了一再要求俄从车臣撤军外,其他什么问题也不愿意谈。此后,绑匪宣布不再与任何人谈判。
但随后,车臣武装分子又突然改变了主意,他们要求和受车臣人尊重的俄罗斯女记者安娜·波利特科夫卡娅谈判。虽说克里姆林宫没多少人知道安娜是谁,但这位女记者在车臣人中还是很有名的,因为她写了不少批评俄军在车臣行动的报道,说了一些挺让车臣人受用的话。被火速接到现场的安娜没有犹豫,直奔剧院与车臣武装分子展开对话。
午夜时分,带着一脸疲倦的安娜走出剧院的时候,她手里多了一张写满车臣武装分子具体要求的纸张,在这些要求中,最引人瞩目的两条是:普京总统立即宣布停止车臣战争;俄军立即从车臣任何一个地方撤军,以示诚意。如果上述要求能得到满足,他们将立即释放人质。否则,他们就在26日太阳升起的时候开始枪杀人质!
特种部队强力出击
在谈判的同时,武力营救的准备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虽然俄方已经接受了恐怖分子的许多条件,但在这种情况下,车臣恐怖分子仍有可能杀害人质,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对剧院发动闪电突击。在人质安危系于一旦的危急情况下,普京总统签署了突击命令。
突击计划早在人质事件发生之初便由俄内政部、内卫部队、联邦安全局、紧急情况部拟订好了。参加突击行动的部队,即阿尔法、信号旗和内卫部队也早就到位。其中阿尔法在行动中唱主角,信号旗负责支援突击,内卫部队则负责支援突击队。其实,从人质事件发生的这三天时间中,特种部队人员一直在准备作战,他们早已在剧院后面的外墙挖了洞口,特种兵早已潜入剧院内,并隐蔽了起来。
在发起突击之前,阿尔法和信号旗的指挥官再次向突击队员们强调了两条原则:一是无论如何都要确保人质的生命安全,这就要求突击队员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快、准、狠地歼灭所有身上携有炸弹的车臣寡妇敢死队员;二是千万不要导致剧院倒塌,这就要求突击队员们决不容许恐怖分子引爆埋设的地雷和安放在剧院支柱上的炸弹。为保证突击行动的最大成功性,应急指挥中心根据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拟订了多种作战预案,突击队员们也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首先是进行周密的侦察。一是侦察部门通过各种手段查明剧院内的情况,包括侦听绑匪电话、技术测向定位等。二是潜伏侦察,阿尔法小组的队员通过地下通道潜入剧院下面,在一些部位安装了摄像头。三是询问脱险人员及人质与亲属的电话交谈可以了解一些剧院内的情况。此外,进入剧院谈判、治疗、送食物的人员也可以向安全部门提供一些信息。通过这些手段,指挥中心基本判明恐怖分子的具体位置,所携带武器种类、爆炸物性能,并根据剧院的建筑结构绘制了作战详图。
其次是进行有针对性的作战训练。为以最小的代价赢得胜利,指挥中心制订了周密的作战预案,并组织参战部队反复进行针对性演练:一是明确分工。各参战部队被分成狙击、潜伏、突击、排爆、支援等若干小组,各小组任务明确,既独立行动,又相互支援。二是重点演练多路向心突击。阿尔法小组提前潜入剧院隐蔽,一旦接到攻击命令立即从内部攻击;内务部特战部队埋伏在剧院各处通道和主要出入口,突击时使用高爆炸药炸开门窗和墙壁,从多个方向向剧院迅猛突击;莫斯科市特警部队则待剧院内部战斗打响后从正面突击,合力歼敌。三是轻重装备搭配。为防止人员在行动中遭到袭击,俄将装甲输送车等重装备部署在剧院正面,一旦行动开始,增援人员立即在装甲车掩护下迅速接近目标。
第三是确定突击行动的战法。在制订营救计划时,最让指挥和参谋人员头痛的就是如何防止恐怖分子狗急跳墙引爆炸弹。因为爆破专家说,即使只有一枚152毫米榴弹炮弹爆炸,就足以将大厅内的所有人炸死。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作战方法都无法保证在绑匪引爆炸弹之前就将其全部消灭。指挥中心遂决定打破常规,采用特殊战法。同时,考虑到匪首巴拉耶夫凶残狡诈,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指挥中心作出了专门部署,力争在战斗一打响就将其击毙。
25日晚上,俄情报部门切断了绑匪与外部恐怖组织的通信联络,恐怖分子得不到上面的指令,变得焦急不安。莫斯科时间26日凌晨两点,一名年轻男子因为嘟囔了几句而被打死。随后,绑匪又向一名妇女开了枪,之后又打伤两名人质,引起人质恐惧和躁动。
26日凌晨5时30分,恐怖分子拒绝与俄罗斯任何方面继续对话。接电话的一名车臣恐怖分子明确地告诉俄政府谈判人员说:“一切都已经太晚了,谈判已经失败了!”俄官员在与绑匪通话时,发现绑匪情绪很不稳定。随后便传出恐怖分子枪杀两名人质,打伤两名人质的消息!在太阳还没升起的时候,恐怖分子就已经开始杀人了!
当时,几个特种小组已通过地下通道潜入剧院,他们观察到了绑匪枪杀人质的情况,但由于未接到行动命令,没有采取行动。鉴于绑匪随时有可能大规模屠杀人质,为避免更大损伤,俄高层在关键时刻下定了立即进行武力营救的决心。
26日凌晨5点30分,也就是恐怖分子拒绝与俄罗斯进行任何对话的时候,应急指挥中心发出攻击命令。埋伏于各处的突击部队一跃而起,从各个方向向绑匪发起迅猛攻击,剧院外的特警人员随即炸开剧院外墙,冲入剧场,与绑匪激烈交火。阿尔法突击队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五个方向向剧院同时发起了进攻。特种部队声东击西,趁绑匪把两名人质尸体搬出剧院之际假装交火,却从剧院后门冲入。特种兵通过排风扇投进了催眠瓦斯弹,而且有数枚投进了剧院大厅之中。特种兵冲进大厅,向早已疲惫不堪的恐怖分子展开了猛烈射击。大厅内顿时一片慌乱。半个小时后,战斗结束。参加营救行动的各部队人员无一牺牲,50名绑匪被击毙,两人被生擒;人质当时有67人死亡,750人被救。28日,俄内务部又公布,死亡人质增至118人。
这次人质解救事件,除了俄罗斯特种部队过硬的战斗力,与俄各强力部门的精心部署也是分不开的。
一是施放特殊气体,防止大爆炸。因为这次参与绑架的匪徒都携带了大量的爆炸物,其匪首巴拉耶夫更是具有丰富恐怖活动经验的亡命之徒。因此,防爆炸、歼匪首是此次营救行动成败的关键。为此,指挥中心有针对性采取的措施之一便是使用特种武器。参战部队提前施放失能性气体,使身绑炸药的绑匪丧失了活动能力,无力进行抵抗并引爆爆炸物,从而避免了大爆炸的发生。特种兵施放的这种特殊气体是一种能防止大爆炸的气体。战斗打响前,他们就已经施放到剧院里了。待行动开始,大多数匪徒已经中毒,丧失了行动能力。同时,冲在最前面的突击队员眼疾手快地向人群最密集的地方接连投掷手榴弹,爆炸声过后,人群倒下一大片!
当然,突击队员们投掷的不是真正的手榴弹,而是一种“昏迷气体手榴弹”,这种刚刚配备给俄罗斯反恐突击队的新式非杀伤性武器,在爆炸之后,其产生的弹片不具杀伤力,而是施放出一种可以使人在短短3秒钟之内立即昏迷倒地的化学气体。该气体对人无致命伤害。正常情况下吸入这种气体的人半个小时后会自动苏醒,但如果吸入过量的话,那么也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紧接着,戴着防毒面具的突击队员快步冲进剧院大厅,里面灯光很亮,完全可以辨认出绑匪,他们正在椅子上“睡觉”,于是突击队员冲着绑匪就是一通扫射,绝大多数绑匪都是当场被击毙的。然后,突击队员卸下了绑匪身上绑着的炸药。
守卫大门的车臣恐怖分子来不及反应就被打倒在地。几个守在走廊里放哨的绑匪,向从正面进攻的俄军投掷手榴弹,并向从里面跑出来的人质开火,但被特种兵迅猛准确的火力歼灭。还有几个绑匪闻声朝特种兵跑过来,可是他们还没有来得及有任何动作,就被结果了性命。
二是多路突击,内外夹攻。战斗号令发出后,预先埋伏在地下通道、楼顶、两侧和正面的突击队员从五个方向冲进剧院。其中,地下和楼顶突击是主攻方向,剧院正面的突击是佯攻。至少有一个突击小组预先通过地下通道潜入剧院地下,战斗打响后从乐池出口冲出,发起突击,这也令恐怖分子措手不及。
三是重点突击,力毙匪首。击毙匪首巴拉耶夫的战斗尤其精彩。鉴于匪首巴拉耶夫异常凶残狡诈,且把指挥部设在剧院二楼,俄应急指挥中心在剧院墙外专门埋伏了负责歼灭匪首的一个突击组。当战斗打响时,正在饮酒作乐的巴拉耶夫及其同伙还未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时,即被破窗、破墙突入的特战队员以迅猛、准确的火力击毙,使绑匪陷入混乱,未能及时组织有效抵抗。
当然,在此次人质解救行动中,特种部队虽解救出大部分人质,但施用失能性气体导致100余名人质中毒不治死亡,也是一次非常惨痛的教训。据参战人员事后透露,潜伏小组共施放了两次气体。第一次施放后,潜伏小组发现不起作用,遂补充施放。后来发现,施放的剂量超过正常剂量的5倍。剂量过大是造成后来上百名人质死亡的原因。不过这也很难责怪营救人员,因为谁也不知道在容纳近千名急躁不安、身体虚弱人员的封闭空间内,应该施放多大剂量的气体,才能既迅速又安全地达到既定目的。
所以,在俄军控制剧院后,700多名救援人员迅速跟进疏散和救助人质。只是由于吸入毒气过量,多数人质都处于昏迷状态。这些人质都被抬上等候在剧院外的上百辆救护车,送往莫斯科市十几家大医院进行治疗。此前成立的“心理救助中心”也迅速派人到各医院对人质进行心理安慰。但另一方面,救护工作显然没有估计到使用化学气体的严重后果,没有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误。
医学专家认为,这种损伤本来是完全能够避免的。如果医务人员能够及早得到有关信息,在实施营救行动时带上足够的解毒剂,进入剧院后,立即给每个昏迷者打上一针,所有中毒者都能存活。如果行动部门当时这样做的话,死亡的人质数量将会降至个位数,这次营救行动无疑将会成为世界反恐史上一个完美无缺的范例。但遗憾的是,行动部门为了保密,事前不通知医务部门将使用化学气体,事后也不告诉医院应该用什么解药,致使中毒者被送到医院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上百人因此死亡。
尽管,在这场人质危机中,有100多名人质不幸遇难,给这次行动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但从全局着眼,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次相当成功的反恐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