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凤翔”号和“竞技神”号
日本和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研制航空母舰的国家,在航母的发展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凤翔”号和“竞技神”号便是两国早期航母的代表之作。早期航母,像英国“百眼巨人”号和美国的“兰利”号等整个舰面是平坦的飞行甲板,没有突出部分。而现代航母基本上是把舰桥、烟囱等集中在飞行甲板的一侧,好像一个小岛,它就是“舰岛”。
日本是最早关注海军航空兵和航空母舰发展的国家之一,早在1913年时,日本海军就曾将商船“若宫”号改装为水上飞机母舰,日本也成为最早拥有水上航空母舰的国家之一。1919年12月16日,日本海军开工建造本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凤翔”号,“凤翔”号航空母舰改变了过去航空母舰的平原式结构,设置了一个小型右舷岛式上层建筑,并且上层建筑后方的三个矮烟囱在飞机进行起飞作业时,可以被放倒。“凤翔”号于1922年12月27日在横须贺海军船厂竣工,编入日本海军服役,由于该舰在航母发展史中第一次使用了岛式上层建筑,因而被称为第二代航母,以区别于第一代平原式航母,它在外形上已经与现代的航空母舰十分相似了。
“凤翔”号航空母舰的标准排水量为7470吨,舰长168.25米,宽18米,飞行甲板长168.25米,宽22.7米。“凤翔”号的动力装置为8台锅炉和2台蒸汽轮机,最大航速25节,可搭载舰载机21架,有4座140毫米火炮和2座80毫米火炮。
“凤翔”号航母设计理念十分先进,采用了岛式上层建筑,但是飞行员对于这一设计却很不满意,因为在本就狭窄的飞行甲板上安装岛式上层建筑,对于飞机的起飞造成了影响。有鉴于此,在1922年下半年,“凤翔”号航母上的岛式上层建筑被拆除,改装成了和英国“百眼巨人”号、美国“兰利”号相同的直通式甲板。在1936年时,“凤翔”号航空母舰后方的三个矮烟囱也被改成了固定式结构。
“凤翔”号航空母舰在服役后不久,就加入到了侵华战争中。日本在1932年1月进攻上海时,“凤翔”号和“加贺”航空母舰的舰载机对进攻上海的日军进行了空中支援,2月,“凤翔”号和“加贺”航空母舰的舰载机又空袭了杭州空军基地。在二战中的太平洋战场上,因为“凤翔”号被作为训练舰来使用,没有参加直接的战争,所以没有被击沉。在日本投降后,“凤翔”号于1947年被拆解。
而在日本建造“凤翔”号之前,英国已在着手建造“竞技神”号航空母舰。“竞技神”号是英国皇家海军于1917年定购的航空母舰,是第一艘专门设计的航空母舰,也是英国所建造的一艘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航空母舰,被认为是现代航空母舰的始祖。在建造它之前,英国海军已经在“鹰”号航空母舰上进行了多次的试航、试飞和风洞试验,这些试验为“竞技神”号航空母舰的建造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经验。“竞技神”号于1918年开工建造,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及结构布局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建造工程进度缓慢,1923年才完工服役。“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在航母的建造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竞技神”号从建造的一开始就是按照航空母舰的标准来设计的,是一艘具有现代航空母舰雏形的航空母舰,而且“竞技神”号具有封闭式舰首和全通式飞行甲板以及岛式上层建筑。“竞技神”号航空母舰上的岛式上层建筑设计得非常成功,由此一举奠定了现代航空母舰的基本结构,这一设计方式被一直沿用到今天。
“竞技神”号航母的标准排水量是10950吨,航速为25节,可搭载飞机20架。后来由于舰载机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载机数量减少到15架。它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舰上配备了强大火力,装配有4门140毫米炮、4门102毫米炮和4门47毫米炮,主要用于防空作战,这一点与现代航母注重对空防御的理念完全一致。
“竞技神”号从一开始就是按照航母标准进行全新设计的航空母舰,一个环绕着烟囱的大型舰岛配置在舰体右舷,构成了一个比“凤翔”号大得多的岛式上层建筑。由于“凤翔”号在改装时放弃了这种岛式结构,“竞技神”号实际上成为了第一艘真正采用岛式结构的航空母舰,成为日后各国航空母舰争相效仿的标准样板。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2年4月在印度洋锡兰附近海域,“竞技神”号被日本海军航空母舰编队的舰载飞机击沉,结束了它不平凡的一生。
2.“带篷马车”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研制军用飞机以及水上航空母舰及其舰载机的国家之一,可以说是美国海军为海军航空兵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然而,在一战之后,本应处于航空母舰和海上航空兵领头羊地位的美国,却远远地落在了英国人的后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说起来其实也并不复杂,只是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并不是主要的参战国,所以美国人缺少发展军事力量的推动力。而英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交战国,并且停泊在英国本土港内的舰队常常会受到德国齐柏林飞艇袭击。为了减轻德国齐柏林飞艇对英国的威胁,面对巨大压力的英国海军不得不全力投入发展海军航空兵。德国齐柏林飞艇的威胁,是英国人急于发展航空母舰的原因所在。
美国人的航空力量在一战之前,甚至在一战爆发初期,都是十分脆弱的。当时美国海军的全部“家底”只有十几架水上飞机而已,不要说是和强大的英国海军相比,就是和法国、意大利、俄国海军相比也是相当落后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适应战争的需要,美国航空委员会做了许多工作,来增强美国海军航空兵的实力,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美国在1917年4月参加一战时,也总共只有55架飞机,其中包括水上飞机45架,船身式水上飞机6架,陆上飞机3架,飞艇1架,共有飞行员48人。其中除了船身式水上飞机可以用于奔赴欧洲战场作战外,其余的飞机只能等在家中“期盼”胜利的消息了。
在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初阶段里,美国的装备十分落后,海军航空兵力量也十分单薄,对战局的走向根本起不到任何的影响。但是美国当时毕竟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工业国家,拥有相当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实力,一旦美国将经济转入到战争轨道上来,军事装备的生产短期内就会得到迅猛提高。在美国约一年半的参战时间中,仅仅海军航空兵就得到了10亿美元的拨款,数千名条件出众的青年在接受了系统的飞行、空勤和地勤训练后,被编入到了美国海军后备飞行队。出于战争需要,美国大力发展海军航空兵,使得海军航空兵力量有了惊人的快速增长,为此美国海军决心建造一艘自己的航空母舰。在部分海军高级军官的大力支持下,加之受到其他海军强国发展航空母舰的“刺激”,美国政府很快就同意了海军建造航空母舰的要求。
虽然美国下定决心建造航空母舰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但一战后的世界依旧很不平静,发展航空母舰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20年,美国海军选中了5500吨的运煤船“木星”号改装为美国第一艘航空母舰。“木星”号虽然航速很低,只有14节,但是它有165米长,完全能够安装飞行甲板,而且“木星”号拥有很多空间很大的货舱,这些高大的货舱可以存放很多的飞机。并且“木星”号采用了蒸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出的电驱动电动机,电动机推动舰体前进的先进技术。
1922年,该船完成改装,被重新命名为“兰利”号,编号为CV-1,成为美国海军第一艘航空母舰。同英国的“百眼巨人”号航空母舰一样,“兰利”号也是一艘典型的平原式航母,舰体最上方是全通式飞行甲板,舰桥则位于飞行甲板的前下方,飞行的甲板上没有烟气的干扰,十分便于飞行作业,在舰体左舷装有两个可收放的烟囱。由于这种怪模怪样的军舰是第一次出现在美国海军的舰队中,所以“兰利”号被送了一个绰号——“带篷马车”。
“兰利”号标准排水量11500吨,满载排水量14700吨,最大航速15节,铺设有长165.3米、宽20米的全通式飞行甲板,可以搭载飞机34架。“兰利”号的动力装置为电气推进动力系统,双轴推动,装配有4门127毫米火炮。
“兰利”号于1922年10月进行了第一次战斗机着舰试验,同年11月,又使用压缩空气弹射器进行了舰载机弹射起飞试验,两次试验都取得了成功。1923年,“兰利”号到各地进行航行展示,并在航行中进行各种作战系统的试验。1924年,“兰利”号被编入美国海军大西洋舰队的作战序列。1942年2月27日,“兰利”号在执行运送P-40战斗机的任务时,在爪哇海被日本海军的岸基攻击机击沉,结束了它不同寻常的一生。
3.华盛顿海军协定
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及同盟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在战争期间,战胜国中的各海军强国都设计了规模更加庞大、火力更加强大的战列舰,主炮口径上升到16至18英寸。但是由于战列舰的建造和维护费用极其高昂,因此在一战结束后,这种耗费高昂的军备竞赛成为各国财政的沉重负担。为了减轻庞大的军费开支,战胜国中的各海军强国决定共同订立一个协定,对拥有的舰艇数量和吨位作出限制,由此,华盛顿海军协定应运而生。
1922年2月6日,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五国,于华盛顿会议期间,就限制海军军备达成了共识,在华盛顿共同制定了一个关于限定战列舰总吨位的协定,即《华盛顿海军条约》(《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条约的有效期到1936年12月31日为止。
华盛顿海军协定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如下几条:签约各国须放弃各自的主力舰建造计划,保持各自现有的主力舰。本条约开始生效后,未规定予以保留的签约各国的主力舰,无论是否建成,均须按条约的规定予以废弃。
美、英两国的主力舰总吨位各不得超过52.5万吨;日本不得超过31.5万吨;法国、意大利各不得超过17.5万吨。缔约国的主力舰单舰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35000吨(35560公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在役主力舰舰龄须满20年后,各缔约国才可以在条约规定的吨位限制内建造替代舰。
美、英两国的航空母舰总吨位各不得超过13.5万吨;日本不得超过8.1万吨;法国、意大利各不得超过6万吨。航空母舰的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27000吨,火炮口径不得超过8英寸。条约规定得以保留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除条约规定以外不得进行重建或其他大规模改装。
缔约国在条约规定之外,不得建造排水量超过1万吨的作战舰艇,不得装备口径超过8英寸的舰炮。另外,条约还规定了美国、英国和日本在太平洋的各自领地上的海军军事基地和设防区域。
华盛顿条约签订之后,从1922年到1936年的15年间,因各国海军大幅度削减军备力量,史称“海军假日”时代。
但是,华盛顿海军协定反而极大地促进了各国航空母舰的发展,因为各国并没有按照协定的要求,将多建造的战列舰和巡洋舰销毁,而是将一部分的战列舰和巡洋舰改装为航空母舰,也有一些国家将快速运输船改装成了航空母舰。并且因为华盛顿海军协定对各国航空母舰总吨位的要求,相对来说没有对战列舰和巡洋舰总吨位限制那么严格,这也为航空母舰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华盛顿海军协定的签字生效,使航空母舰成了各国在“海军假日”时代中唯一没有“休息”的舰艇。到1930年左右,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海军强国都已经先后改装了一批航空母舰,这些航空母舰与一战时的航空母舰相比,在吨位和携带舰载机数量上都增加了数倍,航速也有了大幅提高。
华盛顿海军协定签订后,航空母舰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到1936年《华盛顿海军条约》期满失效,海军列强又展开了新一轮军备竞赛时,航母已经形成了很大的规模,这为二战中航空母舰的大拼杀预留了导火索。
4.“萨拉托加”号和“列克星顿”号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出现了经济大萧条,1922年签署的《华盛顿海军条约》对战列舰控制得十分严格,但是对刚刚起步的航空母舰的控制却比较宽松,因此各国海军纷纷抓住这个空子,重点发展航空母舰。
美国海军利用被迫停建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改建了“列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两艘航空母舰,两舰均于1927年完工,并被编入现役。在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和平时期,两舰在美国海军举行的舰队演习中,用来检验航空母舰的战术理论,提供了许多使用航空母舰的宝贵经验,尤其是1929年的第9次舰队演习,导致了美国海军以航空母舰为舰队核心的战术出现。
这两艘航空母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因为它们拥有世界上最长的飞行甲板,并且在此后的18年里一直稳居世界最大航空母舰的地位。“列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这两艘航空母舰,每艘最多可搭载90架舰载机,它们的标准排水量为36000吨,最大排水量达到了47900吨,居世界首位。“列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采用全封闭的舰首,全通式飞行甲板长达270米,舰的最大宽度为34米,由舰桥、塔式桅杆和扁平烟囱组成的岛式上层建筑位于舰右舷,因而具有现代航空母舰的特征。该舰装有16台主锅炉,采用的动力装置为涡轮—电力推进器,最大功率可达135240千瓦,一直到1939年,“列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都是世界上功率最大的舰船。有例为证:在1930年1月,美国因为长期干旱,华盛顿州塔科马水利发电站曾被迫停电。“列克星顿”号从一月份开始,连续向这座城市供电30天,供电总量达到了4251140千瓦,由此可见“列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的发电能力是多么“强劲”。
“列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的航行速度也很快,最大航速为34节,续航距离10000海里/15节。该级舰配备的火炮是《华盛顿海军条约》允许的最大范围,装配有4座双联装203毫米炮塔炮和12座单管127毫米炮,火力不亚于一艘重巡洋舰,这也是早期大型航空母舰的共有特征之一。
“列克星顿”号(CV2)和“萨拉托加”号(CV3)服役时,曾遭到人们的嘲笑,被认为是累赘。批评者说,应该用大批小型航空母舰来代替它们,尤其是要把众多的飞机在舰队中分散,在战列舰、巡洋舰甚至驱逐舰上弹射起飞,以便取得更大的灵活性。后来证明,这些批评十分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