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浓”号航空母舰的标准排水量达62000吨,满载排水量更是可以达到73000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吨位最大的航空母舰,也是美军“小鹰”号航母服役前世界上最为巨大的航空母舰。该舰的飞行甲板长约256米,宽约40米,动力装置为12台主锅炉和4台蒸汽轮机,最大航速为28节,续航力10000海里/18节,28节的最高航速对于这种装备重装甲的舰艇已经相当不易。“信浓”号可搭载飞机42~48架,其中约20架战斗机和27架俯冲轰炸机。舰上装备有16门双联装127毫米高平炮,145门25毫米高射炮,以及22挺13毫米高射机枪。“信浓”号的防空火力配置比较合理,而且各种火炮数量众多,火力强大,有很强的防空能力。另外,“信浓”号的最大特点是防护能力强,其飞行甲板的装甲厚度为75毫米,其中还有厚200毫米的钢筋水泥层,据称可抵御500千克航空炸弹的攻击。
航母战斗群就是以大型航母为核心,集海军航空兵、水面舰艇和潜艇为一体,是空中、水面和水下作战力量高度联合的海空一体化机动作战部队。
“信浓”号最早是作为快速装甲航母来设计的,但是航母一定要形成战斗群才能够形成战斗力。二战期间的航母战斗群除了两艘以上的航母以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快速战列舰、重型或轻型巡洋舰,还有数量众多的驱逐舰、扫雷艇、鱼雷艇和炮艇,以及后勤补给船、油轮等等。而在“信浓”号第一次试航之前,日军已经在莱特湾海战中损失了全部4艘航空母舰,单靠“信浓”号一艘航母,是无法形成战斗群的。同时,因为日军大中型战列舰和巡洋舰也损失严重,就算已经有数艘航母服役,日本海军也没有足够的舰只护卫航母,没有完整空海保护的航母是极为脆弱的,根本无法有效作战。日本海军将领也深深知道这点,既然无法形成战斗力,那么只能把现有的航母作用重新定义。作为本土决战,对抗美军的空军,主要依靠的是日本陆基航空力量。而航母只能作为辅助手段,配合陆基飞机作战。所以该舰被迫变为航空母舰的海上物资补给舰,作为一个浮动的弹药与飞机补给基地,除了自身具有相当的攻击能力和防御力以外,还携带其他海陆军航空战队所需的炸弹、鱼雷、燃油、淡水食品等等,还可装载多余的飞机用来对海上的其他航母和陆基飞机场进行补充(除了本身的47架飞机,“信浓”号还可以装载另外70架备用飞机)。这种设计也是无奈之举,毕竟航母的主要作用在于进攻,以击毁对方的主力舰为目的,而“信浓”号担负的角色显然是很尴尬的,难逃最终覆灭的命运。
1944年11月28日,“信浓”号首次出航从横须贺港驶往吴港。次日凌晨,美国潜艇“射水鱼”号向它连续发射了6枚鱼雷,有4枚击中了该舰右舷。本来4枚鱼雷对大和级战舰不构成太大威胁,同级的“武藏”号在莱特湾海战被击中20余枚鱼雷后才沉没。但“信浓”号上的船员远没有“武藏”号上的船员那样经验丰富,中鱼雷后因为处置不当无法制止进水,有些船舱连密封门也没有安装,11月29日上午10点18分,“信浓”号急剧倾斜,半小时后沉没。这艘花费6年时间苦心建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在没有发过一炮,也没有起飞过一架飞机的情况下,在完工后不到10天的首航中就葬身海底,成为世界海军史上最短命的航空母舰,也是世界历史上被潜艇击沉的最大一艘战舰。
日本人花了4年半时间来建造“信浓”号,可在第一班出航不到20个小时内即被击沉,它的诞生和覆灭,都从某种程度上预言了日本在二战中的必然结局。
千岁级
千岁级航空母舰共有“千岁”号和“千代田”号两艘,原设计为水上飞机母舰,在二战中为补充日本海军航母的损失而改建为航母。但建成后因当时的日本缺乏飞机和飞行员,所以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千岁级的排水量为15300吨,航速29节,装备有8座127毫米火炮和30座25毫米炮,可以搭载飞机30架。
“千岁”号由吴港海军船厂建造。1934年11月26日开工,1938年7月25日完工。1943年到1944年1月1日改装为轻型航母,被编入第三舰队第五十航空战队,从事输送飞机和船队护航任务。1944年10月25日,在莱特湾海战中遭到轰炸沉没。
“千代田”号由吴港海军船厂建造。1936年12月14日开工,1938年12月15日完工。1942年到1943年10月31日在横滨海军造船厂改装为轻型航母,编入第十二舰队第五十一航空战队。1944年10月25日,在莱特湾海战中遭到美军巡洋舰和驱逐舰的炮击而沉没。
云龙级:日本海军的最终幻想
云龙级航空母舰是日本海军继“大凤”号航母之后,于1942年着手设计的最后一批中型正规航空母舰。日本海军的设计目标是利用云龙级航空母舰和重巡洋舰队一起使用来攻击美国的护航舰队而非作战舰队。云龙级航空母舰包括“云龙”号、“天城”号、“葛城”号、“笠置”号、“阿苏”号和“生驹”号6艘,原本只打算建造1艘,并以“飞龙”号航母的设计作为腹案。中途岛战役后,日本海军对航空母舰的需求更加急迫,由此云龙级的建造数量被扩大。
因战局恶化导致资源和生产力不足,云龙级航空母舰只有3艘(“云龙”号、“天城”号、“葛城”号)顺利完工,在建的3艘(“笠置”号、“阿苏”号和“生驹”号)被暂停建造,战后分别解体。其中“天城”号和“笠置”号使用重巡最上级的主机,“葛城”号和“阿苏”号则使用两艘阳炎级驱逐舰的主机,所以比前几艘的速度慢,“阿苏”号以下各舰和前几艘都有些不同,所以如果仔细区分的话,云龙级又可以分为几个级别。
云龙级基本上沿用飞龙级的蓝图,不过舰桥的位置与形状有所变化。鉴于飞龙级的舰桥在左舷中部而引起湍流的情况,云龙级将舰桥设在右舷前部,舰桥之后紧接着是侧向烟囱,并强化舰艇内部的消防设施,舰内涂有不可燃油漆,加装通风装置,并采用双舵配置以减少舰艇转弯半径。云龙级舰桥包括飞行甲板一层在内共4层(飞龙级为5层),舰首为双曲线状,适航性能良好。舰首干舷9米,比前型航母的干舷高出不少。日本海军当局接受第四舰队事件的教训,在建造中加强了舰体结构,从而使整个舰体,尤其舰首尾的结构得到加强。云龙级计划搭载的舰载机为“零”式战斗机15架,“97”式攻击机20架,“99”式轰炸机30架,共65架,因机库容纳不下这么多飞机,便决定将其中11架留在飞行甲板上。云龙级还接受海战的经验教训,改善机库的防火与通风条件,机库分上下两层,上层分4个区,下层3个区,上下两层每隔3米设有一个灭火喷射头,机库内侧壁上配置了泡沫式灭火装置。为防止因汽油或瓦斯外泄而引起的火灾,改善了机库内的通风换气条件,以往航母的通风换气时间为10~15分钟,该级舰仅需半分钟。此外在航行中,还能从舰外吸进空气,机库前后端均有通气,升降机的开放也可进气,改进了与外界进行空气交换的条件。
云龙级航空母舰的标准排水量为22400吨,舰长223米、宽22米,飞行甲板长216.9米、宽27米,动力为152000马力,航速为34节,续航力8000海里/18节,计划搭载飞机53架,其中战斗机20架、侦察机6架、俯冲轰炸机27架。该级航空母舰装备有12座127毫米火炮和51座25毫米炮,以及22挺13毫米的高射机枪。
“云龙”号,1942年8月1日在横滨海军造船厂开工建造,1944年8月6日完工。1944年12月菲律宾战局告急,“云龙”号被指派从事紧急运输任务,于12月18日从吴市军港出发,运送樱花特攻机及陆军部队到马尼拉。9日在东海航行时被美军潜艇发现并遭到攻击,由于命中“云龙”号的2枚鱼雷引爆了该舰的前弹药库和航空燃料库,导致“云龙”号沉没,舰上官兵1240人全部阵亡。
“天城”号,1942年10月1日在三菱公司长崎船厂开工建造,1944年8月10日完工,编入第一航空战队。1945年3月19日于吴市军港遭到空袭,被一枚炸弹命中。7月24日的空袭中再度被三枚炸弹命中而翻覆搁浅在港内,1946年12月被解体。
“葛城”号,1942年12月8日在吴港海军船厂开工建造,1944年10月15日完工,编入第一航空战队。1945年3月19日、7月24日和7月28日的三次空袭中,“葛城”号先后被直接命中4弹,丧失了机动能力。但“葛城”号仍然是日本投降时现役最大的海军舰船,战后经修复,充当了人员输送舰,接运缴械投降的海外各地的残兵败将,1947年被解体。
“笠置”号,三菱公司长崎船厂建造,1943年4月开工,1945年4月因战局恶化而中止建造工程,战争结束时工程仅达84%,1946年9月被解体。
“阿苏”号,吴港海军船厂建造,1943年6月开工,1944年11月下水后即停工,工程进度约60%,1945年7月日本所谓的本土决战前夕被充做樱花特攻机的靶舰而损坏搁浅,1946年12月被解体。
“生驹”号,神户川崎造船厂建造,1943年7月开工,1944年11月下水后也停工了,进度只达60%,1946年6月被解体。
悲情的日本航母
日本自1922年拥有第一艘航空母舰“凤翔”号起,到1945年战败为止,总共建造了25艘航空母舰,其中20艘在战时被击沉。到了太平洋战争末期,日本的生产能力已经跟不上损失的速度。在1944年1月,日本虽然拥有13艘航空母舰,可搭载496架飞机,然而实际拥有的舰载机数量却始终无法达到这一数量。在太平洋战争末期,面临着种种困境的日本海军孤注一掷,妄图采取极端的自杀性战术来挽救失败。在莱特湾的“捷”号作战中,日本的航空母舰甚至毫无反抗能力,只能被当做吸引美军注意力的诱饵,以便日本的战列舰可以安全地炮击美军登陆舰队。这种自杀性战术的结果,使日本海军原本就处于明显劣势的航空母舰损失更加惨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海军航空母舰舰队的结局,也验证了日本海军乃至整个日本军事力量的命运。日本航空母舰的最终覆灭,体现了正义的力量。如日本海军航母编队这样强大的舰队,在全世界主持正义的人民面前,也只不过是如此不堪一击。
9.一场“决斗”
战前形势
打开世界地图,将目光移到澳大利亚的东北方,那里有一片蔚蓝色的大海,叫做珊瑚海。关于珊瑚海名称的由来,有着这样一种说法,因为这里的海底生长着大面积的珊瑚,这些脆弱而又坚强地珊瑚长年累月地积累,历经风波海浪的侵蚀,还有过往船只的摧残,依然顽强地形成了无数的珊瑚礁,使得外表平静的珊瑚海在航海家的眼里,成为了危险的海域,由于珊瑚和珊瑚礁众多,这片海域自然而然地就称做了珊瑚海。
对于如今的人们,这里是个度假的好去处,然而在将近70年前,这里却曾经进行过世界上第一场航空母舰之间的拼杀,那就是在海战史上著名的珊瑚海大海战……
日本海军在成功偷袭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后,意识到美国必将会采取猛烈的军事报复。在日本人看来,美国虽然拥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但是要转入到战时的生产轨道却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基于此种认识,日本军方认为美国国会在1943年的夏季开始大规模反攻,因此日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段时间进一步扩大战果,建立巩固的防御圈。日本军方一致认为澳大利亚是英美进行反攻的最大据点,但是由于日本陆军的主力处在对华作战的泥潭中,自顾不暇,没有能力对澳大利亚展开大规模的陆上进攻,所以日本军方决定,首先利用海军切断澳大利亚与珍珠港的联系。
1942年初期,日军在占领东南亚广大地区后,继续向西南太平洋推进,以掌握该地区的制海制空权,切断美国通往澳大利亚的海上交通线。4月30日,第五航空战队(拥有“翔鹤”号和“瑞鹤”号航空母舰)、第五巡洋舰队(拥有“妙高”号和“羽黑”号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作为机动部队从特鲁克出发南下,横于夏威夷和新几内亚群岛之间,伺机消灭盟军水面舰只。日本海军的登陆掩护编队由“祥凤”号轻型航母以及8艘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组成,作为攻占莫尔兹比港的先头部队。4月28日从拉包尔出发的先遣登陆部队在“祥凤”号舰载机的掩护下,于5月3日在未遇到抵抗的情况下占领了图拉吉岛。随后,5月4日,登陆部队主力从拉包尔乘14艘运兵船,在6艘驱逐舰和1艘巡洋舰的掩护下,浩浩荡荡驶向莫尔兹比港。同时,完成了图拉吉登陆掩护任务的“祥凤”号及掩护舰只向西航行准备与登陆部队汇合,同时机动部队第五航空战队进驻珊瑚海。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的这段时期,对于太平洋上的美军来说是一段惨淡的日子,但还是有对于战争进程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发生。1942年1月20日,日本“伊124”号潜艇在达尔文港布雷时被击沉,美军随后用潜水作业船从“伊124”号潜艇上捞出了密码本。之后的几个月中,随着情报的积累,尤其是空袭东京后,日本军方作出了过激的反应,几乎把联合舰队都派了出去,珍珠港的情报处开始逐渐破译日本的电码,并用分散的情报逐渐绘制出联合舰队的进攻矛头,这个成果是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国海军能够与联合舰队周旋的最为重要的基础。尽管通过破译密码,美军已经了解到日军即将对莫尔兹比港实施登陆,同时日本先遣队将先占领图拉吉,并基本掌握了日方投入的兵力。然而让太平洋战区盟军总司令尼米兹海军上将做出阻止日军登陆莫尔兹比的行动,却并不是一个可以轻易作出的决定,因为对盟军来说,集结必要的兵力对付来敌并不容易。“萨拉托加”号被日本潜艇击伤,在西海岸修理,“企业”号和“大黄蜂”号在袭击东京的返航途中。可供美国海军使用的只有第八特混舰队的“列克星顿”号和第十七特混舰队的“约克城”号两艘航母,以及另外8艘巡洋舰和13艘驱逐舰。最终,尼米兹命令弗莱彻海军少将率第十七特混舰队(“约克城”号和“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舰载机140余架,巡洋舰5艘,驱逐舰9艘)在珊瑚海阻击日军登陆莫尔兹比的行动,于是海战史上著名的珊瑚海海战就这样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