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谁都会面临这种情况:不论什么工作,到了某个阶段都会遇到瓶颈,本来很简单的工作突然变得很难,好不容易完成了,却得不到他人的认可。
这时,自诩为天才的艺术家可能会揪着头发悲叹道:“我的才能已经耗尽了!”而创意达人可能会绝望地认为:“我的创意已经枯竭啦!”
就我来说,没出道之前的艰难就不用说了,好不容易梦想成真出道之后仍然“瓶颈”不断。在唱片大卖之前,我遇到过无数类似的情况。
出道之后就不温不火,最后销声匿迹的乐队和歌手数不胜数,“射乱Q”当初也面临着同样的危机。带着枟十八个月枠这张单曲正式出道后,CD却完全卖不出去。
不仅是音乐人,很多其他搞创作的人也是因为“想要倾诉某件事”、“想对社会大声疾呼”、“想要表现自我”这样的动机开始创作的。
对于大部分以音乐家自居的人而言,从学生时代开始在心中累积的、想要表达的东西,在创作了十几首歌曲后基本上就消失了。当初如同泉水一样汩汩涌出的灵感和创意,也会在某一时刻突然干涸了。无论是多么优秀的音乐家,在创作完20首曲子之后都会意识到,自己想要倾诉的、呼喊的、表现的东西已经说完了。这时候,他们就会担心,没有了这些“想表现的东西”,也就没有了创作的灵感,在职业艺人这条道路上还能走下去吗?
这就是专家必定会迈入的第二阶段。
其实才华并没有消失,而是从一开始,我们就没有什么才华。
我认为,人只有承认这一点,才能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
没有才华,也没有什么所谓的神的启示。所以我们只能调动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来应对工作。
我是一个没有才华的普通人!正因为怀着这样的想法,我才会拼命思考,怎样才能缩小与那些成功的音乐人之间的距离。思考这些的时候,我总能想起奶奶经常念叨的一句话:“就算现在卖不出去,只要你动动脑子肯定会卖出去的!”
例如,小时候我很擅长跑步,是全校第一,可是在大阪只能排到几十名,放眼全国的话就更排不上名次了。在我的眼中,卡尔·刘易斯简直是天才,像神一样伟大。但是在热爱跑步这点上,我们是一样的。
在面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的天才时,人类一般有两种心理:一种认为“他们是天才,我和他们完全是不同世界的人”;另一种则认为“他们是天才,所以我要努力研究他们,向他们学习,尽量向他们靠拢”。
我属于后者。在初中时,我就认真研究、思考过刘易斯为什么能跑那么快。
可能是因为抬脚的方法、步幅大小,也有可能是因为跑步时脚尖着力的方法不同。抛开天生的身体素质差异,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天才,肯定有一定的奥秘在里面。而我要拼命地找到这些原因,并尽我所能地模仿他们。
按这样练习,即使我无法成为卡尔·刘易斯,至少也能挤进大阪前五名,甚至第一名。
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音乐领域。
在我们的单曲滞销的两年间,我拼命研究、思考“什么样的音乐才能畅销”,并透彻地分析了自己心目中那些天才的作品———歌词、旋律、高潮。
那些被称作天才的人们可能是因为突然涌现灵感,好的词曲便从天而降。
然而像我这样的普通人,除了好好研究写词曲的技巧,坚持不懈地写之外,别无他法。我只能一字一句地去推敲,在摸爬滚打中慢慢创作。
先不管具体的方法,首先,我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所掌握的词汇来进行创作,即,用谁都理解的词语来作词。
比方说,大家都懂“我爱你”、“伤心”这两个词,我把它们排列成“我爱你,虽然伤心,我爱你”。仅仅在“伤心”前加上了“虽然”,就能让人联想到这句话背后各种各样的故事。
据说,有初中英语水平就能进行英语对话了。其实对于我这种“与文字打交道”的人来说也是一样的。歌词中用到的词汇顶多只需要小学六年级的词汇量。
那两年的研究成果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明确的程序,在我的音乐事业转机到来时,助了我一臂之力;在事业每况愈下的时候,有力地拉了我一把;也因此,我才能成功打造出“早安少女组”。
运用这个程序,我掌握了创作歌词的诀窍,不仅能写出表达年轻男性心情的歌词,甚至创作出了反映年轻女性心情的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