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42200000053

第53章 其他(2)

(3)茵陈丹参汤:茵陈10g,丹参10g,车前子10g(包煎),甘草3g,川芎6g,虎杖6g。加水煎服。用于气滞血瘀证。

(4)地黄汤:川芎3g,赤芍3g,天花粉3g,当归3g,泽泻3g,赤苓3g,生地3g,木通1.5g,甘草1.5g,茵陈6g。加水煎服。用于气滞血瘀证。

(5)茵陈12g,金钱草12g,郁金12g,赤芍12g,当归9g,生山楂9g,虎杖6g,生大黄3g。加水煎服。用于气滞血瘀证。

(6)精制大黄片,每片0.25g,每次1片,每日3次。用于气滞血瘀证。

警示

1新生儿黄疸较重者可结合光疗。

2临床诊疗时要明确病因,针对病因治疗。如血型不合的重症黄疸符合换血疗法指征的患儿应采取换血疗法等。

3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重症患儿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和休克,一旦出现应结合西医给予抗惊厥和抗休克等积极抢救,并配合换血疗法、减少游离胆红素,阻止溶血,加强抗感染等。

§§§第三节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即新生儿硬肿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甚至全身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的综合征。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一种严重疾病。其中只硬不肿者称新生儿皮脂硬化症。硬肿症在寒冷的冬春季节多见,若由于早产或感染所引起,夏季亦可发病。硬肿症多发生在生后7~10天的新生儿,以胎怯儿多见。新生儿由于受寒、早产、感染、窒息等原因都可引起发病。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先天禀赋不足,阳气虚弱。小儿初生,若护养保暖不当,复感寒邪,或窒息缺氧,或感受他病,正气耗损,气血运行失常,致寒凝血涩、阳虚失运。亦有部分患儿由于感受温热之邪而发病。本病重症预后较差,病变过程中可并发肺炎和败血症,易出现多脏器功能受损,严重者常合并肺出血等而引起死亡。本病与古代医籍中的“胎寒”、“五硬”相似。

诊断要点

1时处寒冷季节,环境温度过低或有保暖不当史;严重感染史;早产儿或足月小样儿;窒息、产伤等所致的摄入不足或能量供给低下。

2早期哺乳差,哭声低,反应低下,病情加重后体温;35℃,严重者;30℃,可出现四肢或全身冰凉。感染或夏季发病者不出现低体温。硬肿为对称性,依次为双下肢、臀、面颊、两上肢、背、腹、胸部等,严重时肢体僵硬,不能活动,多脏器功能损害。

3血白细胞总数升高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由于缺氧与酸中毒,血气分析可有血pH降低、PaO2降低、PaCO2增高。由于心肌损害,心电图可表现QT延长,低电压、T波低平或ST段下移。有DIC表现者,血DIC指标阳性。

辨治原则

本病辨证重在辨别轻重和虚、实、寒、瘀。轻重的辨证主要从患儿体温、硬肿部位、硬肿面积来区别。寒证全身欠温,僵卧少动,肌肤硬肿,是多数患儿共同的临床表现,血瘀证在本病普遍存在,辨证要点为肌肤质硬色紫暗。本病轻症多属寒凝血瘀证,重症多属阳气虚衰证。治疗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瘀为基本原则。治疗中可采取多种途径给药,内服、外敷兼施。复温疗法应合理使用。

处方

1寒凝血涩证:全身欠温,四肢发凉,反应尚可,哭声较低,肌肤硬肿,难以捏起,硬肿多局限于臀、小腿、臂、面颊等部位,色暗红、青紫,或红肿如冻伤,指纹紫滞。治宜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基本处方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10g,红花4g,川芎6g,桃仁6g,丹参10g,白芍10g,桂枝3g,细辛1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桃红汤:桃仁5g,红花3g,当归6g,丹参9g,川芎6g。加水煎服。用于寒凝血涩证。

(2)乌药顺气散:麻黄3g,陈皮6g,乌药6g,炒僵蚕3g,川芎3g,炒枳壳3g,甘草3g,白芷3g,桔梗3g,炮姜3g。加水煎服。用于寒凝血涩证。

(3)黄芪9g,桂枝9g,白芍9g,生姜18g,制附子3g,大枣4枚。加水煎服。用于寒凝血涩证。

(4)加减真武汤:熟附子1g,茯苓3g,红花3g,黄芪3g,白术4g,人参3g,赤芍2g,当归2g,川芎2g,地锦草9g。加水煎服。用于寒凝血涩证。

(5)党参10g,制附子2g,炙麻黄1g,干姜1g,当归9g,茯苓9g,川芎1g,赤芍3g,丹参6g,红花4g。浓煎20ml,分2次服。用于寒凝血涩证。

2阳气虚衰证:全身冰冷,僵卧少动,反应极差,气息微弱,哭声低怯,吸吮困难,面色苍白,肌肤板硬而肿,范围波及全身,皮肤暗红,尿少或无,唇舌色淡,指纹淡红不显。治宜益气温阳,通经活血。

基本处方参附汤加味。人参5g(先煎),黄芪10g,制附子3g,巴戟天6g,桂枝3g,丹参10g,当归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真武汤加味:茯苓12g,赤芍10g,白术10g,生姜8g,制附子6g,桂枝5g。加水煎服。用于阳气虚衰证。

(2)阳和汤:熟地黄10g,肉桂3g,麻黄2g,鹿角胶10g(烊化冲),白芥子6g,炮姜炭2g,生甘草3g。加水煎服。用于阳气虚衰证。

(3)乌药顺气散:麻黄6g,陈皮6g,乌药6g,僵蚕3g,川芎3g,炒枳壳3g,甘草3g,白芷3g,桔梗3g,炮姜1.5g。上药研成细末,每次6g,用水100ml,加生姜2片,大枣1枚,葱白1根,煎至30ml,温服。每日2~3次。用于阳气虚衰证。

(4)人参6g(另炖),黄芪6g,茯苓6g,桂枝1.5g,制附片3g,炙甘草4g。加水煎服。用于阳气虚衰证。

警示

1注意监测病情,重症患儿易出现多器官功能紊乱,对心衰、休克、DIC、肾功能衰竭和肺出血等,给以相应的西医治疗。

2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合理配合复温措施,同时注意补充热量和液体,控制感染。

§§§第四节湿疹

湿疹是婴幼儿期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多发生在出生1~6个月左右的婴儿。皮疹常对称发生于面颊、额部及头皮,少数可累及胸背及上臂等处。形态见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脱屑等多形性损害,在头皮、眉部可有黄色脂性痂皮覆盖。部分婴儿有吐奶、腹泻等脾胃症状。皮疹可反复发作,但—般可在2~3岁时逐渐减轻而自愈,少数患儿可延及儿童或青年期。古代文献记载称“奶癣”,亦名“胎”

疮。

诊断要点

1好发于1个月至1岁以内的哺乳婴儿。2岁以后逐渐减轻至自愈。

2皮损好发于颜面,多自两颊开始,渐延至额部、眉间、头皮,奇痒,反复发作,严重者可浸延颈部、肩胛部,甚至遍及全身。

3皮损形态多样,分布大多对称,时轻时重。在面部者,初为簇集的或散在的红斑或丘疹;在头皮或眉毛部者,多有油腻性的鳞屑和黄色发亮的结痂。

4皮损有湿性、干性之分。湿性者以红斑、水泡、糜烂、渗液为主要表现,多见于1~3个月肥胖婴儿;干性者以皮肤潮红、干燥、脱屑为主,无渗液,多见于1岁以上消瘦小儿。

辨治原则

辨证主要辨皮疹形态:干性为脾虚风燥所致;湿性多由湿盛或湿蕴化热所致。在湿性奶癣中,当辨湿盛或湿热俱盛。若湿盛者多由脾虚所致;而湿热俱盛则多见于急性发作伴感染的患儿。治疗以除湿祛风为主,分别配以清热解毒或健脾养血等法。

处方

1风湿热淫证:皮疹见红斑、水疱甚至糜烂,滋水淋漓,或有结痂,瘙痒剧,主要见于头面部,甚者可延及胸背及上臂,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烦哭不宁,舌红,苔腻或黄腻,指纹紫或青紫,脉滑。治宜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基本处方五味消毒饮加味:银花6g,蒲公英6g,土茯苓6g,野菊花6g,薏苡仁6g,防风6g,六一散10g(包煎)。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消风导赤汤:生地10g,赤茯苓10g,牛蒡子6g,白鲜皮10g,金银花10g,薄荷6g(后下),黄连2g,甘草3g。加水煎服。用于风湿热淫证。

(2)婴儿除湿汤:金银花6g,连翘6g,白术6g,泽泻6g,马齿苋6g,苍术5g,黄柏3g,白鲜皮3g。加水煎服。用于风湿热淫证。

(3)半边莲15g,乌韭15g,白英15g,金银花6g,红枣7枚。煎汤代茶。用于婴儿湿疹。

(4)苦参片:无味片:每片0.3g。1~2岁0.5片,3~6岁1片,7~9岁1.5片,10~14岁2片,每日3次。口服。用于湿疹湿热蕴肤证。

(5)消风止痒颗粒:每次1~2岁1/3,3~7岁1/2袋,7岁以上1袋,每日2次。口服。用于风湿热淫证。

(6)马齿苋15g,枇杷叶15g,诃子10g,煎水外洗或湿敷患处。用于湿疹湿热蕴肤证。

(7)老鹳草软膏:外用,适量涂敷患处,每日1次。用于湿疮外感时邪,湿热蕴结证。

2脾虚湿盛证:皮疹色暗不鲜,表面有水疱及渗液,或有结痂,伴大便稀溏,或吐乳,纳差,舌淡,苔薄或腻,指纹偏红,脉缓。治宜健脾除湿。

基本处方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10g,猪苓10g,土茯苓10g,炒薏苡仁10g,陈皮6g,厚朴6g,泽泻10g,白鲜皮10g,防风6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三妙丸加味:苍术10g,黄柏6g,牛膝10g,土茯苓10g,地肤子10g。加水煎服。用于脾虚湿盛证。

(2)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山药10g,白扁豆10g,银花10g,连翘10g,薏苡仁10g。加水煎服。用于脾虚湿盛证。

3脾虚风燥证:皮疹干燥、鳞屑、色素沉着,瘙痒剧,抓破有少量渗液,舌淡,苔薄,指纹偏红,脉细。治宜健脾养血祛风。

基本处方归脾汤加减:黄芪15g,当归10g,白术10g,茯苓10g,酸枣仁10g,防风6g,五味子6g,土茯苓10g。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健脾平肝汤:炒白术9g,黄芪9g,炒薏苡仁9g,白鲜皮9g,防风6g,白蒺藜6g,枳壳6g,益母草3g。水煎,每日1剂,分3~5次服。用于脾虚风燥证。

(2)马齿苋15g,苦参15g,蛇床子15g,苍耳子15g,白鲜皮15g。煎水外洗或湿敷患处。用于湿疹脾虚风燥证。

警示

患处忌用热水烫洗或用肥皂及碱性刺激物,避免搔抓,防止感染。

同类推荐
  • 便秘奇效良方

    便秘奇效良方

    本书是“奇效良方”系列丛书中的便秘分册,是一本较为系统地总结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便秘的临床参考书。全书共有良方近300首,包括中药内服方、中药外用方、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综合疗法等,反映了10余年来中医临床治疗便秘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内容翔实、易学易懂,适合中医临床工作者、研究人员和中医院校学生学习参考,也可供广大患者及其家属阅读。
  • 祁连医录

    祁连医录

    中医学具有很强的临床实践性,中医之显著疗效是其生存发展的根基。中医学之所以能长期扎根于广大群众之中,尤其是在基层,就在于其应用简便,就在于其疗效能确实。重视实践,注重实效,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是中医临床工作者孜孜不倦之追求。
  • 新汤头歌诀读本

    新汤头歌诀读本

    本书与清·汪昂的《汤头歌诀》一脉相承,调整了其格局,并对格诀、语言做了较大修润,补充了大量的资料。
  • 中华偏方单方大全(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中华偏方单方大全(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单、偏方是伟大的中华医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其历史渊远流长,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小偏方治大病”之说,几乎有口皆碑,深入民心。正因为中华医学的博大精深,使得许多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辛勤耕耘,遍收古今,广采博引,集腋成裘,汇以成集,为本已浩如烟海的中医文献不断添砖加瓦。笔者研习中医多年,独爱单方、偏方,本着“撷取精华、重在实效”的原则编撰此书。
  • 中医整体观:天人相应

    中医整体观:天人相应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医整体观·天人相应》是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丛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医整体观·天人相应》介绍了天人相应与生命整体观、养生方面的知识。
热门推荐
  • 半世倾城半世殇

    半世倾城半世殇

    不是说爱她吗?为何最后却抱着另一个佳人?一碗落胎药,心如死灰,一夜白头……一切只是权利的牺牲品……难道就这样终其一生?
  • 霸道萌妻:总裁很无奈

    霸道萌妻:总裁很无奈

    一个手握千万少女踏入了商场界,本满怀梦想。却不料途中遇到了腹黑总裁,把原本计划好的一切都打乱了。人前,他是冷酷无情,狂妄;人后,他是老婆排第一的“老婆控”,节操什么的都碎了一地,拼也拼不起来。“老婆,今天要和我睡,不准和宝贝睡。”某位总裁撒娇道。“看心情吧!”某女随意的说。某位总裁心底暗暗高兴。诶,你怎么和我睡?哎呀,老婆不是说好了吗?哦,那你睡吧。要不我们来做些运动吧。隔天,某女又只能围着围巾去集团。
  • 如何赏识孩子,给其自信

    如何赏识孩子,给其自信

    本书内容包括:如何理解赏识教育、如何认识赏识教育的意义、如何掌握赏识教育的内涵、如何抓住赏识教育的关键、如何遵循赏识教育的原则、如何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等。
  • 凶器在哪里

    凶器在哪里

    本书为青少年课外阅读读本,通过案情分析、追踪线索、谜案推理等内容来提高青少年读者的逻辑推理能力。
  • 天角琢闻

    天角琢闻

    一块璞玉,初时不为人类所知,琢玉能手卞和将其雕琢成器,正其名曰和氏璧,方得流传百世。春秋战国之际,各国混战,几经流离,终秦国得之,始皇制其得传国玉玺。曰:“得玉玺者得天下”秦灭,其归于高祖刘邦,流转于各皇帝之间。五代之时,天下大乱,其不知所踪。卞和力荐和氏璧是巧合,还是……命中注定?
  • 狂武者

    狂武者

    神出鬼没的幽灵列车,诸强争霸的太古时代!追逐武道,开辟苦海,搭建神桥,从而抵达彼岸!太古时代,吾为主宰,冲破苍穹,追寻巅峰!ps:入坑需谨记,勿与现实挂钩,本书均属虚幻,如有雷同,均属巧合!
  • 霸业千秋

    霸业千秋

    我笑,我人在苍林野岭,我狂,我冷对骤雨疾风,我疯,我想要千秋万代,山河一统!........................................且看一个穿越的小子,炼魂,聚众,拓地,战天下,窥神道,成霸业,直面沧桑,猪头背上游苍穹!
  • 邪王宠妻:废材四小姐

    邪王宠妻:废材四小姐

    21世纪的佣兵王者白灵雪因背叛而意外穿越到古代的傲世大陆最强的西晋部落,成了一个人人唾弃的废材小姐,回来报仇,邪王相助,会是什么结果?
  • 通玄真经

    通玄真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心界之主

    心界之主

    信则有,不信则无,强者唯心,这便是心界的唯一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