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友谊与“哥们儿义气”不可混为一谈,因为两者有着原则的区别:首先是思想基础不同,同志友谊是以革命为原则而建立的;而“哥们儿义气”,可以不讲原则,不分是非,对“哥儿们”的过错可以容忍、包庇,为了“哥们儿”的私利,任何事情都做得出来。其次是目的不同,同志友谊是为了广大人民;“哥们儿义气”则是为了个人私欲。再次是范围不同,同志友谊具有广泛性,讲的是五湖四海,不搞山头主义和小圈子;“哥们儿义气”讲的是小团体,对小圈子以外的人,他们不仅说不上帮助,更别提“两肋插刀相助”了。
在当代,提倡和宣扬“哥们儿义气”,于己于友于社会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于己,会破坏青年人未来美好的前途,如果结交恶友,只会使自己一步步走上邪道;于友,是坑害朋友,不是爱护朋友;于社会,则是破坏法律和道德,影响政党的社会秩序。我们应宣扬高尚的健康的友谊,反对和抛弃各种有害的“哥们儿义气”。
朋友关系不是一般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是更为亲近的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好朋友关系,对于获得真诚的友谊至关重要,也是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
卡耐基认为,友谊是建立在利益相同和互相依恋的基础上的真挚情感。友谊的主要特点是相互忠诚、信任和尊重。
孟子在《李陵答苏武书》中说:“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这是说,朋友之间的真正友谊在于相知、知心。朋友之间怎样做到这点呢?最重要的在于忠实相待。忠,就是尽自己最大真诚的帮助他人;实,是诚实不虚伪。我们现在所讲的忠实,就是忠诚老实,实事求是,办老实事,待人以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鲁迅先生说,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两颗心之间的敲打。
卡耐基认为,友谊是心灵之间碰撞出的火花。中国古代小说集《警世通言》中,对历史上真诚的友谊——“相知”,分为:“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全都聚到一块才叫做相知。”当然,这三种类型很难截然分开。流传于我国历史上的三个故事,即“管鲍之交”“羊左之交”和“伯牙子期之交”,就是属于知己、知心、知音这三种类型的真挚友谊。
“羊左之交”,说的是羊角哀和左伯桃在生死之际显示出的真挚友谊,他们把生的机会留给友人,而让自己置于险境之中,做到了“士为知己者死”。
羊角哀和左伯桃原是春秋时代燕国人,两人都品德高尚而且很有才学。为了共同的信念,两人成为挚友。听说贤明的楚庄王“招贤纳士”,两人结伴前往楚国。但是途中遭遇暴风雪,陷于茫茫的荒原之中。左生病了,羊角哀说:“要死就死一块,不能把你丢下。”几日下来,羊角哀也精疲力竭,好不容易才把左伯桃扶到一株空心树下,躲避风雪。此时,左伯桃气喘吁吁地说:“此去尚远,路上又无村庄,我们衣单粮缺,把我抛下,尚可到达楚国,救民于水火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不论这个理想是我们共同实现,还是一个人去实现,结果都一样。我把我的衣服给你,你别管我了吧!”羊角哀摇摇头说:“你的本领比我强,楚国会隆重祭拜你的!”两人真诚相让,最后羊角哀被说服了。羊角哀惜别了左伯桃,后来受到了楚庄王的重用。他赶忙带人回到荒原,而左伯桃已冻死在空心树下。后来,羊角哀在楚国很成功。每逢左柏桃的祭日,羊角哀都要隆重祭拜。羊角哀和左伯桃之间的真挚友谊可谓“恩德相结”的“知己”。左伯桃不顾自己的安危,让羊角哀赶到楚国去实现理想。左伯桃对羊角哀无愧是“恩深德高”的“知己”。
“管鲍之交”,讲的是管仲与鲍叔牙两人之间的故事。
管仲,名夷吾,幼年时,家境贫寒,从小与鲍叔牙为友,两人结交好友。他俩同做过生意,同打过仗,还一起做过官。《列子》上记载了管仲所述的他与鲍叔牙之间发生的事:一是穷困年轻的管仲,曾与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赚钱后,管仲自己分得多,而分给鲍叔牙的都很少,鲍叔牙不认为管仲贪财,而是家境贫困。二是管仲曾为鲍叔牙出谋划策,而把事情办得很糟,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蠢,只是时遇不佳才引起的。三是管仲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免职,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没用,只是命运多舛罢了。四是管仲曾三次打仗,三次失败,退下阵来,鲍叔牙并不认为他是胆怯,而是想到了家中的老母。五是管仲原来曾为公子纠出过力,对公子小白有过“一箭之仇”,公子小白登上了齐国国君宝座后,管仲就被幽囚而受辱,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没本事,知道管仲不羞于小节,令他羞耻的是不能抬多不下。鲍叔牙还向齐桓公进谏重用管仲,推荐他做齐国之相,他心甘情愿地成为了管仲的部下。管仲曾非常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历史上为他们的友谊谱下了赞歌:“管子叔牙,可称知己。”“腹心相照”的“知心”所提及的就是这种友情。
“伯牙子期之交”,指代的就是春秋战国时代俞伯牙和钟子期。
据《列子》记载:俞伯牙精于弹琴,钟子期具有善于欣赏的才能。伯牙弹琴时心中之所思,子期全都一清二楚。伯牙抚琴一拨,意在高山。子期听后称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伯牙想了一会儿,又奏一曲,转而意在流水。子期听后又赞扬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伯牙将子期当为“知音挚友”,经常在一起赋诗弹琴,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子期死后,伯牙悲恸欲绝,在子期的坟前落泪抚琴。哀曲奏罢,拿出小刀,割断琴弦,将琴高举用力摔在地上,把心爱的古琴砸得粉碎。他自言自语地说道:“摔破瑶琴焦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自古难。”所谓“声气相求”的“知音”之交就是这种真诚的友谊了吧。真正的友谊应是“相知”,如同这些“恩德相结”为“知己”的“羊左之交”,“腹心相照”为“知心”的“管鲍之交”,“声气相求”为“知音”的“伯牙子期之交”。卡耐基说:“真实、诚意和廉洁是人与人相处关系中最重要的事,是是否幸福的因素之一。”这句话说得是真诚的朋友与人生是否幸福的关系。真正幸福的前提是拥有真诚的朋友。
卡耐基认为,真诚地对待朋友有几条原则,首先,要做到实事求是,做老实人,真诚待人,既不看不起他人,又不阿谀奉承。其次,要心腹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搞两面派,遇到矛盾要克己谦和,反省自己是否有过失,更不能诿过于人。其三,要讲求信义,实践诺言,不可背信弃义,说过的要做到。讲求信义,是相交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孔子说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讲求信义是可以获得信任的基础。相反,“与人交,不为人所信,义未至也”,这就是说,对那些总是待人不真诚、出尔反尔的负义者,是不会有真正的朋友的。因此,朋友之间要诚信。惯于在朋友面前说假话的人,一则说明他与朋友之间没有信任,还是“话到嘴边留半句,未可全抛一片心”;二则说明他对朋友不忠诚,他要在以后反目中争取主动。另外,疑心和不忠,都是建立友谊的大忌。卡耐基认为,不讲信义的人,往往会落得个“骗朋友一次,害自己一生”的悲剧。所以,你对你的朋友要坚持守信,永远做一个真诚待人的人,这对于友谊的建立是百利无一害的。
毛泽东同志说身为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所有队伍的人都要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对待同志要热情。这是共产主义同志式的平等互助关系的一种表现。对待自己的朋友和同志应当关心。只有这样,友谊才能更坚固。
作为朋友,应当做到相互支持。但是,就朋友关系的一方来讲,应做到去关心、爱护、帮助自己的朋友。俗话说:“不怕人不知己,就怕己不知人。”一个人若不去关心、爱护、帮助别人,只希望获得好处,想着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而自己却如铁公鸡一般,一毛不拔,不去付出,这就“不够朋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结交朋友的方式是给他以好处,而不是从他人方面得到好处。当我们真的给他人以恩惠时,并不是因为估计我们的得失而这样做的,而是由于我们的慷慨,这样就不会后悔了。”俄国著名文学家别林斯基指出:“他们(真正的朋友)并不是凭借友谊而相互要求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所有办得到的事。”法国伦理学家拉罗什福科也曾说:“一个真正的朋友在一切好处中最大的好处,却也是人们打算获取的所有东西中考虑得最少的。”这些富有哲理的名人论述,说的都是:真正的友谊在于给予和奉献,不在于索取私利。一个人若想收获友谊,一定不要只想着索取而从不奉献。
卡耐基认为,关心朋友、帮助朋友,关键要表现在困境中。《伊索寓言》中有一句话说得好:“应当在朋友最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不要在事情无望之后再说废话。”有两句谚语是这么说的:“当朋友今天需要你的帮助时,千万不要推到明天。”“朋友邀宴,可以推辞;朋友有难,必须速往。”
卡耐基对他的学员说,顺境中朋友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批评;在困境中,更需要相互帮助、相互安慰、相互扶持。当朋友有困难时,应该主动、热情、积极地帮助朋友,使他顺利渡过难关。如果只想自己,不去帮助别人,怎能找到朋友?又怎能建立和发展友谊呢!当朋友遇到困难时,应该伸出热情的友谊之手,帮他走出人生的逆境,帮助他认识并改正错误,吸取经验教训,帮他脱离困难,使他从错误的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而不能置之不理。真正的友谊,不仅体现在朋友一帆风顺之时,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困难的阶段。韩愈说:“士穷乃见节义。”并这样做。“雪中送炭”的朋友比“锦上添花”的朋友更值得深交。当朋友身处逆境时,应该安慰他、鼓励他,使其坚守信念,增加信心。同时,要刚正不阿,敢于挺身而出,为朋友说真话讲实情,而不能乘人之危,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在危难时,更需要真正的友谊。《伊索寓言》中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两个朋友走在一条路上。面前突然出现一只熊,一个人马上爬上了一棵树,躲在那里,另一个人无路可走,只好躺下装死。那熊走近他,他屏住了呼吸,因为熊是不吃死人的。熊走了以后,树上的人爬下来,问那个装死的人,熊说了什么。他轻声道:“狗熊给了我简短的忠告:对于在危难关头把你抛弃了的朋友,绝不能与他一同旅行。”那个爬树的人遇到危险,只顾自己逃跑,弃朋友于不顾,他的友谊是经不起患难考验的,不是真情。
《诗经》中写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说朋友之间要互相扶持,互相批评。《论语》中讲:“朋友切切偲偲。”意思是,朋友要互相切磋,互相促进。北宋改革家王安石在送别密友的诗中写道:“应须一曲千因首,西去论心有几人?”“子今此去来何时?后有不可谁予规?”意思是:好朋友啊!你西去以后,能真正与我交心的朋友还有几个呢?以后犯错还有谁来规劝、批评呢?在此,王安石将“规”“不可”即规劝、批评作为友谊。能够相互规劝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朋友有了缺点错误,要敢于当面劝阻,帮助他克服缺点,改正错误,这才是真正的朋友。南宋思想家朱熹把能否劝阻、批评朋友的过错当做考量朋友的标准,他说:“大凡敦厚忠信,能改吾过者,益友也;其谄媚轻薄,傲慢亵押,导人为恶者,损友也。”这是真正的交友之道。
人为什么需要朋友的规劝、批评?这是因为人总是不完美的,总是在犯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毛泽东曾说:“任何政党,任何个人,犯错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尽量少犯。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快,越彻底,越好。”只有经过朋友的批评和规劝,才能更加优秀。
卡耐基认为,拥有规劝和批评的友谊是真正的友谊。战国思想家韩非说:“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人而已己疾也。”英国哲学家培根指出:“最能保人心神之良药就是朋友的忠言和劝谏。”“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就是出于进言的信任。”由于真正的朋友是志同道合的,所以,在真正的友谊中,尽可讲真话,讲忠言,不需要假装。这正如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的:“所谓友谊,最首先是诚恳,是批评同志的错误。”“真话中才能出真正的友谊,不管这些话是否悦耳。”
卡耐基说,对待朋友的缺点和错误,可能出现:一是姑息迁就,这不是保护朋友,而是对朋友不负责任的表现;另一种是批评、规谏,助其克服缺点和错误,这才是最正确的做法。德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分辨朋友时认为,假的朋友是谄谀者,他们不仅不帮助朋友克服缺点反而对其进行歌颂,赞之若神;但是,真正的朋友,却赞扬他的德行,然而,也批评他的缺点。真正的朋友应该是互相批评、互相促进的战友,只有这样,才能拥有真正的友谊。
真正的朋友之间的友谊,不在于酒肉之交,也不在于言语的委婉动听,主要在于你用怎样的态度去对待朋友,特别是当朋友处于困境和危难之时,你能否真诚相助,这才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