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曾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盛德”是指“过人的智慧”,整句话是说,那些拥有非凡才能的人,在平时的生活中与普通人一样。谦虚谨慎,可能被不少人认为是一种消极被动的生活态度。实际上,倘若一个人保持谦虚诚恳的态度,便可以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而谨言慎行,会更加受人尊重。
老子还有这样的一句话:“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其中心内容是,不自我表现的人,反而会给人一鸣惊人的感觉;不自以为是的人,会显得与众不同;不自夸的人,会赢得成功;不自负的人,最终会取得成功。然而另一方面,“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足者不彰,自伐者载功,自夸者无长。”如果一个人不断彰显个性,便会招来别人的嫉恨和非议,甚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将帅帝王常常不喜欢自己的下属有超越自己的才能。乾隆皇帝好显才情,爱好作诗。他上朝时,经常出些辞、联考问大臣。而大臣们,明明知道答案却明知故问,还求皇帝开恩“再思三日”。意思就是让皇帝自己去揭晓答案,而当皇帝喜滋滋地说出来,大臣们都随声附和,称赞连连,把皇帝老儿喜得不得了。而杨修之死便是因为不懂这样的处事原则,如果一个小官能处处出尽风头,那魏王的英明又如何体现呢?
杨修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他的死发人深省。人一旦出名,必会招人侧目,横生是非。欲名而好喜,岂非自揽世人的恚恨吗?因此,做人应该懂得在名利面前有所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名利,要适可而止,所以无论什么事情都应有所节制。
所以,智者需学会守愚。所谓的“守愚”,就是不自夸,不张扬。人们常说“难得糊涂”,但真正理解这句话的人却很少。
苏轼也曾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示:“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下不能耳目,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大概是说对于那些不愿去做的事,应当用很委婉的方式拒绝。
本来有大勇,却给人一种胆怯的感觉,本来很聪敏,却显得很愚拙,由此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不做随波逐流之事。而真正的大智大勇者也未必需要自己不断地夸耀自己,而是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去说话。李蛰也说过:“盖众川合流务欲以成就的大,土石并砌,务以实其坚。是故大智若愚焉耳。”百川合流而成就大海,石土不断地积累才可以坚固,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并且一直将“守愚”作为一种处世原则。孔子的弟子颜回便因为善于“守愚”,而深得其师的喜爱。他看起来做事粗心马虎,课后却总能把先生的教导清楚而有条理地讲出来,可见他有很用功地学习。大智若愚的人往往虚怀若谷,宽厚敦和,做事仔细认真,甚至会显得有些呆板。但在“愚”的表象背后,往往是大智慧的体现。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建功立业并且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成功之后,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呢?晏子认为,应该“省行而不伐,不让而不夸”。要反省自己总结经验,而不可骄傲自满,到处夸耀自己的功劳,更不可回首自己过去所取得的成功。做人应该不断警示自己,随时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自谦上进的品格。需知“一将功成万骨枯”,应当具备团队精神,而且,功高容易招来嫉妒,自夸功劳又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争功,不夸耀,以一颗平常心尽忠尽德,才能令人钦佩。
但是,守愚也有两面性,积极守愚会给人生带来积极的影响,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处世方法。而消极守愚,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是不会在事业上取得很大成就的。
人有聪明人和糊涂人。聪明人也可分为大聪明和小聪明两类;糊涂人则又有真糊涂和假糊涂之分。智和愚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是说聪明人也会做出愚蠢的事情;“大智若愚”“难得糊涂”,是说真正聪明的人也会在外表现出愚笨的样子。
真人不露相是一种优雅而智慧的处世态度,而“聪明反被聪明误”则揭示了耍小聪明者的本来面目。
太聪明反而不易成功
“聪明人总会认为自己比别人了解得更多。”洛克菲勒集团副总裁布雷特恩·塞克顿说道,“而事实上,这也就离无知不远了。”
约翰·桑诺是新罕布什尔前州长和白宫办公室主任,智商颇高并且常常自己夸耀。他在国会频频树敌,也不会主动化解矛盾。桑诺曾揶揄密西西比的参议员洛特,说他“不足挂齿”,洛特后来成为共和党参议员主席,这件事令桑诺非常尴尬。
高智商的桑诺甚至做出一些无异于政治自杀的愚蠢举动,他用自己的名义去乘坐军用飞机四处视察,结果触犯了条规使大家都很生气。此时的他正需要有人出面为之辩说,却不想后院起火,总是受到指责的手下纷纷倒戈,落井下石,使桑诺的前途陷入迷茫的境地。
我们常能见到,许多智商极高的人会做出自毁前程的蠢事,其原因大体如下:
一是过分骄傲自负。聪明人总是有一种优越感,甚至以为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二是孤立无援。常能见到聪明人往往从小就很容易受人孤立,瞧不起那些平凡的孩子,更不屑于与别人合作,又常因为自认为聪明而不接受他人建议,长此以往便容易越走越偏。
三是不考虑后果。聪明人总想通过巧妙的方法来绕过一般人所必须面对的困难,由于他们对自己相当自信,所以都喜欢行险招,最终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四是好胜心强。许多聪明人都不愿承认一个简单的事实: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那山更比这山高。即使在某个方面占据优势,也不会在每个方面都强于他人。
山姆·沃尔顿就是一位非常有商业头脑的人,他以5美元起家,如今却拥有550亿美元的沃尔玛王国,他不是一味地安于现状,而总是喜欢到各地去考察他的那些为数众多的连锁店,他能耐心倾听顾客们的意见,甚至打入工作的底层,常去做一些平凡的工作。
沃尔顿是一个头脑精明的人,而他的谦卑与虚心又使得这样的聪明有了更为强大的力量,也让他避免了一般小聪明者易犯的错误:常常看不起其他人,摆出一副高高的姿态,做事不会瞻前顾后,等等。
那些在事业上有突出贡献和真正聪明的成功者都能躲开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他们乐于倾听他人意见,不会自负得只看自己的成果;他们能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亦不画地为牢;他们遇事会仔细地考虑,也深知自己才智的有限。
装傻是一种境界
古语云:“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那些拥有大智慧的人常常会给人一种很愚钝的感觉,身手很灵敏的人常常给人一种很笨拙的感觉。其实,这是一种境界。适当地“傻”是美德,也是一门学问。
大智若愚实在是一种较高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处世原则。
所谓愚,是指故意装糊涂。该糊涂的时候就糊涂,不去在乎名利地位。而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就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清醒。如此一来,就可以左右逢源,不再为那些烦心事而困扰,不被人事所累,从而拥有更多的成功的机会。
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也需要装傻。这并不是说要对所有的事情都视而不见,而是要避开那些难以预料后果又没有能力解决的事。不光你需要装糊涂,很多时候人们也并不希望你什么都明白。在一些与自己干系不大的事情上闭嘴,不仅是对自己的一个保护,别人也开心,当然,装糊涂也要有所限度,在大是大非上,一定要站稳立场,所谓小事糊涂,大事清醒,才是糊涂的最高境界。
装傻是一种人生修养,并非人人都能达到。只有具备了相当的素质,有了一定的修养,才能达到那种境界。装傻绝不是真的傻,有很多外表看上去聪明、做事也很精明的人其实并不那么聪明,他们往往把自己的优点、缺点暴露得一览无余。真正聪明的人才会在生活中装傻,他们也许比那些公认的聪明者高明许多,但由于深知不必要的锋芒毕露会有害无益,因此,才假装糊涂。
真正的聪明人往往心里是明白的,但给人一种糊涂的感觉,表面上混沌无知、糊里糊涂,其实却冰雪聪明、心里透亮。
有大智慧的人善于装糊涂
人生在世,不要对什么事都计较,小事糊涂而不耍小聪明,在最重要的时候,才能表现出大智慧。
吕端是宋太宗年间的宰相,才华横溢。他经历了五代末期的天下战乱,人情世故历练不少,却仍是给人一种呆气的印象。有人为此说吕端办事糊涂不够谨慎,可宋太宗赵匡义却认为他小事糊涂,大事却十分精明,并任命他为宰相。但后来赵匡义生了重病,宣政使王继恩害怕太子继位后会对他们一党不利,于是串通参知政事李昌龄、都指挥使李继勋等,企图谋害太子,改立楚王。此时,吕端入宫看到太宗病危,太子却没有在身旁守候,于是便怀疑事情有所变动。他在手板上写了“大渐”二字,让心腹交于太子,这个“渐”字就是告诉太子皇帝已经病危了,要其火速进宫侍候。等到赵匡义死后,皇后让王继恩宣召吕端,商量关于立新君主的事项。吕端知道事情不妙,就假说让王继恩到书房去拿太宗临终前赐给他的亲笔遗诏,王继恩不知是计,被吕端锁在书房中。这时,吕端迅速来到宫中。
皇后说:“皇上去世,按常理应由长子继成王位,现在该怎么办?”言语中明显想立长子赵元佐。吕端立即反驳道:“先帝既然立了太子,就是不想让元佐继承王位,现如今先帝驾崩,怎么可以立即更改圣命呢?”皇后听了无理可讲,只好同意让太子即位。
但吕端仍对太子放心不下。太子即位时,他在殿下站着不拜,请求把帘子挂起来,自己上殿看清楚,确认是原先的太子之后,才走下台阶,带领着大臣们高呼万岁。
吕端事先能预料到阴谋,有所防范;事中能果断决策,击破奸计;事后还能够冷静思考,眼见为实,不仅明智,并且非常老到。在皇位继承这一事关重大的问题上,吕端的“小事糊涂,大事精明”体现得淋漓尽致。
小事愚,大事明。愚,自欺欺人或自我麻醉,这是有意糊涂,气度很大,进而左右逢源,排除琐事的烦忧,从而达至人生的另一种境界;明,是在原则性问题上坚定自己的立场,绝不姑息养奸。这是一种极高的修养,也是人生的规划。
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许多事不能过分苛求。特别是繁琐的人际关系,盘根错节,太认真,不是扯着胳臂,就是伤筋动骨,越搞越复杂。而当事情逼到了份儿上,就玩一次智慧,表面上给人以糊涂的印象,而实际上是让对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是“难得糊涂”。
顺其自然,不过分要求自己和他人,也不丧失原则和人格;或为了公众为了长远,哪怕短暂的隐忍,受点委屈,也是值得的。
糊涂是明哲保身之道
宁武子,也就是宁俞,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卫文公任命他时,天下太平,政治清明,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智慧。而当卫文公的儿子卫成公继位后,国家内部出现内乱,宁俞则糊涂起来。这显然是他的明哲保身之道,身为国家重臣,如果无法保全自己的性命,又何谈治理国家。后来周天子出面,诛杀奸臣,政治渐渐回归正常,宁俞又聪明大显,辅佐卫成公实现大治。
人生变幻莫测,人们要用足够的聪明智慧来思考对自己的好处和缺失。孔子认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动为聪明时的行为,静为糊涂时的沉着。人有时候倒可以试试以静观动,守拙若愚,这种做人的态度远胜过对自己的夸夸其谈。
聪明是自身的财富,糊涂也同样是立身的本钱。聪明与糊涂之间,没有界定两者之间定义的尺度。有人在聪明之中办了糊涂事,名声跌落谷底;也有人在糊涂中办了聪明事,则一举两得名利双收。委婉地点拨几句,让听者明白自己的本质想法,也是一种装糊涂。
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十分聪慧。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为她专门建了一个陵墓,将陵墓命名为昭陵。唐太宗还令人在宫中搭建了一座高台,这样便可在闲暇之时远观昭陵,以寄托思念之情。
一天,唐太宗与宰相魏征等大臣一起登上楼台,他问魏征:“你看见那昭陵了吗?”
魏征仔细看了半天,说道:“皇上,臣老眼昏花,是真的没有看到。”
唐太宗心想:岁月不饶人,也许是真的年事已高。于是,便很有耐心地指给魏征看。
魏征看了,对唐太宗说:“臣刚才以为皇上是指远处的献陵(唐高祖李渊的陵墓),若是昭陵,臣是看得见的。”
唐太宗听了,心生惭愧,于是便叫工人拆毁了这一楼台。
魏征以自己老眼昏花作为借口,看到了唐太宗父亲的陵墓,其实是在暗中告诫唐太宗:不该陷于对妻子的思念,要时刻关心江山社稷。魏征虽然以直言相谏著称,但他也深知不能过于冒犯皇上。唐太宗心照不宣,领会了魏征的用意,从而改变了原本不合适的行为。
社会如林,什么样的人都有。有的人外表很似顽固不近人情,内心却很豁达;有的人看似愚钝,但实际上却是才高八斗;有的人看似聪明,而骨子里却是底气不足。
世事风云变幻莫测,有时得聪明,有时得糊涂。若在应当冷静时犯了糊涂,就会坐失机遇;该糊涂时却聪明,则极有可能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做人者,聪明不如糊涂,收敛锋芒,看似木讷,实则胜过所有的聪明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