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往往导致失败的不是看似大灾难的挑战,而是一些微不足道的、芝麻绿豆的小事。人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无休止地消耗在这些芝麻绿豆的小事之中,最终成为了大部分人一生的绊脚石。
有一条关于法律的名言:“法律不会去管那些小事情。”一个人不该总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忧心忡忡,如果他希望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很多时候,要想摆脱一些小事情带来的烦扰,只需将你的注意力的重点转移开来,给自己设定一个新的、能使你开心一点地看问题的角度与方法就可以了。这样才可以体会到生活的真正快乐。
我们要坚信一句话:人生中总是有很多的琐事纠缠着我们,但是我们不能与它斤斤计较,因为心胸狭窄会把你的幸福快乐赶跑。
把生活当情人
在每日的生活中,有些人因为阅历不够,常常会碰到一些无法改变的事情。这时,不要去硬拼,没必要非弄个鱼死网破,因为鱼死了网也未必会破;也不必弄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因为碎了的玉和瓦没什么区别,不如变得圆滑一些,小小地顺应、配合一下。
生活中发生的很多事情把我们的耐性磨光,可是没有办法改变,又能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给生活赋予另一个温暖的身份——情人,在经受挫折时,就当是她在发脾气,不要与她计较,哄哄她也是一种生活的情趣。
小张毕业于一所知名大学,他不仅成绩出众,还是校学生会的主席,大学毕业后,他如愿以偿地来到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可是不久他就发现,自己的工作不过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
优秀的自己现在只是一个小兵,这样的现实让小张很难接受,特别是别人动不动就使唤他,让小张觉得自己的尊严被一点点夺走。他有时咬牙切齿地干完某事,又要笑容可掬地向上级说:“您放心吧,都做好了!”如此违心的两面派角色,连他自己都感到恶心。有几次,他还与同事争吵起来。时间一长,小张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同事们几乎没人理他,本来心高的小张更孤单了。
生活中,当你没办法改变世界时,唯一的方法就是改变自己。还有另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一个妙龄少女来到东京酒店当服务员。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因此她充满了激情,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干!但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上司安排她洗厕所!洗厕所!说实话没人爱干,何况她从未干过粗重的活儿,细皮嫩肉、喜爱洁净的她干得了吗?她不解、懊恼,也流过伤心的眼泪。
这时,她面临着一个抉择:是继续干下去,还是另谋职业?继续干下去——太难了!另谋职业——知难而退?她不能容忍自己这样失败,因为她曾下过决心:人生第一步一定要走好,马虎不得!这时,一位好心的前辈及时出现,帮她摆脱了困惑、苦恼,帮她迈好了这人生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帮她看清前方的路该如何走。他并没有用空洞的理论去说教,只是亲力亲为,帮她演示了一遍。
他先是一遍一遍认认真真地洗着马桶,直到抹洗得光洁如新,然后,他从马桶里盛了一杯水,一饮而尽,竟然毫不勉强。实际行动胜过万语千言,他用自己的所作所为告诉了少女一个极为朴素、极为简单的真理:光洁如新,要点在于“新”,新则不脏,为什么没有人觉得新马桶脏呢?因为马桶中的水是不脏的,所以为什么不可以喝呢?反过来讲,只有马桶中的水达到可以喝的洁净程度,才算是把马桶抹洗得“光洁如新”了,这通过刚刚前辈的演示已经证明可以做到。
同时,他送给她引人深思的笑,送给她关注的、鼓励的目光。这已经够用了,因为她早已激动得几乎不能自持,从一开始她就震颤了。她目瞪口呆,热泪盈眶,恍然大悟,如梦初醒!她痛下决心:“就算一生洗厕所,也要做一名将厕所洗得最干净的人!”
自此,她便一直坚持自己勤奋的原则,她的工作质量也达到了那位前辈的高水平。当然,她也多次喝过马桶水,为了证明和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质量,也为了强化自己的敬业心。
在往往复复的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的不如意。比如,你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很喜欢编辑的工作,可是放在你面前的就只有文员的角色;你是一个准妈妈,并“重男轻女”地想要个儿子,可是生下来的偏偏是个女儿;你正处于事业的升迁期,你以为升职的名单里会有你,可是另一个你认为根本比不上你的人却代替你升了职……既然改变不了事实,那么我们何不顺应环境,看得更高更远一点,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呢?
既然改变不了事实,那么我们何不顺应环境,看得更高更远一点,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呢?
没有任何事情值得忧虑
科学上对忧虑的解释是:是一种过度忧愁和伤感的情绪体验。正常人也会有忧虑的时候,但如果是毫无原因的忧虑,或虽有原因,但不能自控,显得心事重重、整天拉着个苦瓜脸,就会是心理性的忧虑了。
假若不及时调整,一味地忧虑下去,那么他只是在折磨自己,事情也不会发生任何的转机。
一位商人的妻子十分担心自己那夜夜不能安眠的丈夫,她对她那在床上翻来覆去、折腾了足有几百次的丈夫说:“睡吧,别再胡思乱想了。”
“我也想啊,老婆啊,”丈夫说,“几个月前,我借了一笔钱,明天就是最后一天了。可你知道,咱家哪儿有钱啊!你也知道,借给我钱的那些邻居们比蝎子还毒,我要是不能如期还钱,他们能饶得了我吗?为了这个,我能睡得着吗?”他说完继续在床上唉声叹气。
妻子还是劝慰:“睡吧,等到明天,总会有办法的,我们说不定能弄到钱还债的。”
“不可能的,怎么会有办法呢!”
后来,妻子终于爆发了,她爬上房顶,对着邻居家高声喊道:“你们知道,我丈夫欠你们的债明天就要到期了。现在我告诉你们:我丈夫明天没有钱还债!”她喊完便跑回卧室,对丈夫说:“这回你能安心睡觉了吧?这下睡不着觉的是他们了。”
如果晚至凌晨,你还在忧虑,似乎全世界的重担都压在你的肩膀上:到哪里去找一间合适的房子?找一份好一点的工作?……内心的忧虑便会让你更加烦恼,反而没有时间去想解决办法。
只要你让自己的心简单,对自己说一句简短的话,说上几遍,每一次要深呼吸,放松。你要对自己说,同时心里想:“我不怕。”
放松自己,深呼吸,睁开双眼,再轻松地闭起来,告诉自己:“不要怕。”仔细想想这些有魔力的字句,而且要真正相信,不要让你的内心在迷惘和彷徨之中徘徊。
忧虑与计划安排不能相提并论,虽然二者都是对未来的一种考虑。未来的计划有助于你现实中的活动,使你对未来有预示的想法与行动提示。而忧虑只是因今后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产生惰性。忧虑是现代社会人们的通病,几乎每个人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为未来担忧。忧虑消极而无益,既然你是在为毫无积极效果的行为浪费自己宝贵的时光,不如就把这一缺点改掉。
请牢记,世界是很美好的,任何事情都不值得我们忧虑。你可以让自己的一生在对未来的忧虑中度过,然而无论你多么忧虑,甚至抑郁而死,你也依然无法改变现状。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有一个年轻人踏上了寻找解脱烦恼的旅途。他见山脚下绿草丛中一个牧童在那里悠闲地吹着笛子,无比的怡然自得。
年轻人便疑问道:“你那么快活,难道没有烦恼吗?”
牧童说:“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烦恼就都吹跑了。”
年轻人试了试,但烦恼丝毫没有减少。
于是他继续上路,继续寻找。
走到小河边,见一老翁正专注地钓鱼,神情怡然,面带笑容,于是便上前问道:“你能如此投入地钓鱼,难道没有烦恼吗?”
老翁笑着说:“静下心来钓鱼,烦恼都抛到脑后了。”
年轻人试了试,可脑海中的烦恼还是挥不去,怎么都静不下心来。
所以他只好又赶路,继续寻找。他在山洞中遇见一位面带笑容的长者,便又向他讨教解脱烦恼的秘诀。
老年人笑着问道:“有谁绑住你让你不能移动没有?”
年轻人答道:“没有啊。”
老年人说:“既然没人捆住你,又何谈解脱呢?”
年轻人若有所思,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是被自己所设置的心理牢笼束缚住了。
著名学者萧伯纳的名言:“痛苦的秘诀在于有闲工夫担心自己是否幸福。”故事中的年轻人,四处寻找解脱烦恼的秘诀,却不知道这引发了更多不必要的烦恼。许多烦恼和忧愁缘于外物,却是发自内心,如果心灵没有受到束缚,外界再多的侵扰都不能牵动你内心的分毫安宁,反之,如果内心波澜起伏,功利、悲喜都不能以平静之心对之,那么即便是再安逸的环境,都无法洗脱你心灵上的尘埃。正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有的烦恼与忧愁,都是动摇的心所激荡起的涟漪,只要带着牧童牛背吹笛、老翁临渊钓鱼的心绪,静心享受生活之乐,不去庸人自扰,那定无任何烦忧。
世上本无烦心事,庸人自寻烦恼。其实很多时候,烦恼都是自找的,要想从烦恼的牢笼中解脱,首先要做到“心无一物”,摒弃心中的所有杂念,不为外物的悲喜所侵扰,才能够抛却一切的烦恼,得到内心真正的平静。
§§§第11节 舍弃傲慢与偏见
偏听偏信没有好结果
凯利是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心理测试:让一位演讲者在一所大学两个班级中分别做了内容一样的演讲。演讲前,凯利告诉甲班学生演讲者热情可亲,但却告诉乙班学生说演讲者非常难以接近。演讲结束后,甲班学生与演讲者非常友善地谈这谈那,而乙班学生则冷淡回避演讲者。同一个人做一样的演讲,为何会引发区别这样大的结果?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凯利的引导为学生们戴上了有色眼镜,从而为演讲者营造了不同色彩的光环。
在心理学的定义中,所谓“光环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是一种非常不全面的评价倾向。光环效应的作用是在人们毫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的。中国人的老话“情人眼中出西施”就是“光环效应”通俗化的含义,换句话说,就是在光环效应的作用下,假若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变为光圈被夸大,那么其缺点或优点也就退隐到光圈背后被无限缩小了,严重的甚至可以达到“爱屋及乌”的程度,只要觉得某个人好,就倾向于把所有美好的品质都赋予他,简直就是完美至极,他的东西、他的朋友以及家人,也会得到非常不错的评价。鲁迅先生所说的“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处,犹如乳酪”,用来形容这种行为是非常到位的。
光环效应在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热恋中的姑娘和小伙子,在光环效应的影响下,双方就会被对方理想化——姑娘成了人间的仙女,小伙子变成白马王子。在彼此眼中,彼此都变得完美无瑕,所有的不足之处都成了优点:脸色苍白称为“洁白无瑕”,纤细瘦弱称为“苗条匀称”,身体肥胖称为“丰满健壮”,脸上难看的黑痣也被美化为“美人痣”。莎士比亚所说的“恋人和诗人都是满脑子的想象”,就是对这种行为的最佳写照。
光环效应在教育活动中也是随处可见的。当老师喜欢某一个学生时,会认为这个学生样样都好,吹牛说大话会变成口才好,善于表现则被美化为表演能力强,就算是犯了错误也会给予其最真切的理解。人非圣贤,谁都不会永远正确!
只要是权威人士的话就会具有说服力,这是社会上非常流行的一种论调,比如:“国防研究所的某高级军事评论家对伊拉克战争的形势分析如下”“根据某个名牌大学某某某教授说”“据当前世界最具权威的某某学术杂志称”“总经理看起来并不反对这个计划”……而事实上大多数人只要一听说是权威的论断,便会立即打消自己的想法和理念,转而去迎合权威的观点,这样他们自然而然就被说服了。难怪会有推销员在发展会员时说:“著名的XXX家XX也走进了我们的队伍。”
据说,航海家麦哲伦获得西班牙国王卡洛尔罗斯的帮助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用了光环效应。哥伦布航海成功后,各种投机者和骗子开始纷纷出入王宫想得到些资助,致使国王对航海家的印象大打折扣。为表明自己与其他人不一样,麦哲伦特地请来了著名的地理学家路易·帕雷伊洛一同去觐见国王。帕雷伊洛还真给麦哲伦帮忙,他通过地球仪这一道具,向国王陈述了麦哲伦航海的必要性和诸多好处。最终,卡洛尔罗斯国王被帕雷伊洛的语言征服了,并向麦哲伦颁发了航海许可证。但等到麦哲伦航海归来后,大家发现事实上那些用来使国王同意资助的数据并不完全属实。可见,帕雷伊洛劝说国王的内容并不是关键,重要的是帕雷伊洛身为一个地理学家,对国王提出“专家的建议”,所以国王很愿意接受一个专家所提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