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九味,捣筛令相得,以散三方寸匕,水一升,煮令三沸,绞去滓。服之,日三,温覆汗出即愈。病剧,与六七匕。
五香麻黄汤治伤寒忽发肿,或著四肢,或在胸背,虚肿浮如吹状,亦著头面、唇口、颈项,剧者偏著脚胫外,如轴大而不痛不赤,著四肢者,乃欲不遂,悉主之方:
麝香半两熏陆香鸡舌香各一两沉香青木香麻黄防风独活秦艽萎蕤甘草各二两白薇枳实各二两。
上十三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覆取汗后,外摩防己膏。
治伤寒三日外,与前药不瘥,脉热仍数者,阳气犹在经络,未入脏腑方:
桂枝黄芩甘草各二两升麻葛根生姜各三两芍药六两石膏八两栀子二七枚。
上九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二服,相去十里久。若前两服讫即得汗,后服即停;不得汗,更进一服,得汗即止。不得汗者,明日去栀子,加麻黄二两,足水二升,再依方服。
治伤寒,雪煎方:
麻黄十斤杏仁一斗四升大黄一斤十三两,如金色者。
上三味,口父咀,以雪水五斛四斗,渍麻黄于东向灶釜中三宿,纳大黄,搅令调,炊以桑薪,煮得二斛汁,去滓,复纳釜中,捣杏仁纳汁中,复炊之,可余六七斗汁,绞去滓,置铜器中,又以雪水三斗合煎之,搅令调,得二斗一四升,药成可丸,冷凝,丸如弹丸。有病者,以三沸白汤五合,研一丸入汤中,适寒温服之,立汗出。若不愈者,复服一丸。密盛药,勿令泄气。
发汗丸第六
神凡丸治伤寒敕涩,恶寒发热,体疼者方:
附子乌头各四两人参茯苓半夏各五两朱砂一两上六味,末之,蜜丸,以真丹为色。先食服如大豆二丸,生姜汤下,日三,须臾进热粥二升许,重覆,汗出止。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复服如前法。若得汗足,应解而不解者,当服桂枝汤。此药多毒,热者令饮水,寒者温饮解之。治疟,先发服二丸。《要略》用细辛,不用人参,别有射罔枣大一枚,名赤丸,主寒气厥逆。
治伤寒五六日以上不解,热在胸中,口噤不能言,惟欲饮水,为坏伤寒,医所不能治,为成死人,精魂已竭,心下才温,以杖发其口开,灌药咽中,药得下则愈,麦奴丸,一日黑奴丸,二日水解丸,方:
釜底墨灶突墨梁上尘大黄麦奴黄芩芒硝各一两麻黄二两。
上八味,末之,蜜丸如弹子大。以新汲水五合,研一丸破,渍置水中,当药消尽服之。病者渴欲饮水,极意不问升数,欲止复强饮,能多饮为善,不欲饮水当强饮之。服药须臾当寒,寒竟汗出便解。若服药日移五尺许不汗,复服如前法,不过再三服佳。小麦黑勃,名麦奴。
宜吐第七
例曰:大法春宜吐,凡服吐药,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而脉寸口浮,胸中硬满,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以内有久痰,宜吐之。
病胸上诸寒,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得使人按之,按之反有涎出,下利日十余行,而其人脉迟、寸脉微滑者,此宜吐之,吐之利即止。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愠愠然,欲吐复不能吐者,宜吐之。宿食在上脘,宜吐之。
病手足逆冷,脉乍结者,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以病在胸中,宜吐之。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坚,气上撞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宜吐之,瓜蒂散方:
瓜蒂赤小豆各一两。
上二味,治下筛。取一钱匕,香豉一合,熟汤七合,煮作稀粥,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至。张文仲以白汤三合和服。
水导散治时气病,烦热如火,狂言妄语,欲走方;
甘遂半两白芷一两。
上二味,治下筛。水服方寸匕,须臾令病人饮冷水,腹满即吐之,小便当赤。一名濯肠汤,此治大急者。
藜芦丸治伤寒不得吐方:
藜芦附子各一两。
上二味,末之,蜜和如扁豆大。伤寒不食,服二丸,不知增之。此谓得病一日以上、四日以来。服药后日移三丈不吐,进热粥汁发之。
治伤寒温病三四日,胸中恶,欲令吐者,服酒胆方:
醇苦酒半升猪胆一具。
上二味,尽和饮之,吐即愈。
又方:
取比轮钱一百五十七枚,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分服汁尽。须臾,复以不五升更煮钱,令得一升,得以水二升投中,合三升,出钱饮之,当吐毒即愈。
宜下第八
例曰:大法秋宜下,凡下以汤胜丸散也,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伤寒有热而小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此为有血也,当须下之,宜抵当九。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小腹坚满,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为血证谛也,属抵党汤下之。
太阳病不解,热结在膀胱,其人如狂,其血自下即愈。其外不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已解,但小腹结者,可攻之。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体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戢然汗出者,大便已坚,宜承气汤。若汗多而微热恶寒者,为外未解也,桂枝汤主之。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若腹大满而不大便者,可少与承气汤,微和其胃气,若腹大满而不大便者,可少与承气汤,微和其胃气,勿令大下。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坚,与承气汤;不坚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承气汤。腹中转矢气者,为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气者,此为头坚后溏,不可攻之也,攻之必胀满不能食。欲饮水者,即哕,其后发热者,大便必复坚,宜与小承气和之。不转气者,慎勿攻之。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坚,大便必黑,宜抵党汤下之。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越热,不能发黄,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淤热在里,身必发黄,宜下,以茵陈汤。方出第十卷中。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急下之,宜承气汤。
少阴病,得之六七日,腹满,不大便者,急下之,宜承气汤。
夫实则谵语、虚者郑声。郑声,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痢者亦死。
伤寒四五日,脉沉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大承气汤主热盛,腹中有燥屎,谵语者方:
大黄四两厚朴八两枳实五枚芒硝五合。
上四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煎取二升,去滓;下芒硝,更煎一两沸。分再服,得快利止。
抵党丸方:
水蛭二十枚桃仁二十三枚虻虫二十枚大黄三两。
上四味,末之,蜜和合,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顿服之,碎时当下血,不下更服。
抵党汤方:
水蛭三十枚桃仁二十三枚虻虫二十枚大黄三两。
上四味,口父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不下更服。
承气汤方:
枳实五枚大黄四两芒硝半升甘草二两。
上四味,口父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适寒温,分三服,如人行五里进一服,取下利为度。若不得利,尽服之。
生地黄汤治伤寒有热,虚羸少气,心下满,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方:
生地黄三斤大黄四两大枣二枚甘草一两芒硝二合。
上五味,合捣令相得,蒸五升米下,熟绞取汁,分再服。
伤寒七八日不解,默默心烦,腹中有干粪,谵语,大柴胡加萎蕤知母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