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②。时人不识余心乐③,将谓偷闲学少年。
【作者简介】
《千家诗全解》一书所收作品,都是五、七言绝句和律诗,且绝大多数是唐宋诗人的名篇,这些诗作题材丰富,篇幅短小,文字浅显,易于记诵,在编排上亦很有特点,因崦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得以长期流传而不衰,至今仍有其生命力,此次整理,据通行本加以注释、今译、评解。希望对读者全面了解每首作品能有所助益,作者简介按时代先后排列,集中附于书后,以便于读者查阅。
《千家诗全解》一书所收作品,都是五、七言绝句和律诗,且绝大多数是唐宋诗人的名篇,这些诗作题材丰富,篇幅短小,文字浅显,易于记诵,在编排上亦很有特点,因崦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得以长期流传而不衰,至今仍有其生命力,此次整理,据通行本加以注释、今译、评解。希望对读者全面了解每首作品能有所助益,作者简介按时代先后排列,集中附于书后,以便于读者查阅。
程颢(1032—1085),字伯淳,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历官上元主簿,太子中允等。他是宋著名理学家,以讲学闻名,与弟颐并称“二程”,世称明道先生。后人辑其著作为《二程遗书》。
【注释】
①偶成。偶然所作,即兴之作。②川:原野。③时人:当前的人。
【今译】
天空中飘着淡淡的云朵,风儿轻吹,已经是将近中午的时间。我依傍着花丛,沿着柳林,走过了前面的平川。见到我的人,不知道我心中无比的快乐。将会说我是忙里偷闲,在郊外癫狂,强学少年。
【评解】
春天最宜人的是温暖的太阳,和煦的微风,诗人此刻正沐浴在春日春风中,向大自然敞开自己的胸怀,所以心情格外悠闲舒畅。于是,诗人就即目所见,即时所感,抒发自己的情怀。前两句直述生气勃勃的春景,及自己惬意的投入。第三句将前两句的意思直接陈述。言人不识,加一层曲折,突出自己的快乐,使诗味益发浓厚。末句是总结,强调自己的满足。诗前两句以景衬情,后两句以议论写情,表现得纡徐平淡,但感情很丰富,充满真率与恬逸,没有一般道学家诗的鄙俚与陈腐。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①,无边光景一时新②。等闲识得东风面③,万紫千红总是春④。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人。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历官秘阁修撰,宝文阁待制。卒谥文。他是宋代大理学家,著作等身,诗格清新,富有理趣。著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等。
【注释】
①胜日:此指温暖和煦的春日。寻芳:游览赏花。泗水:在今山东省中部,流经曲阜、济宁,循运河入淮。②一时:一下子,同时。③等闲:不经意,随便。识得:见到。东风面:指春景。④总是:都是。
【今译】
在这风和日暖的日子,我漫步寻芳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景色,生机勃勃,焕然一新。没想到就在这无意之中,我领悟了春天的真正面目。万紫千红,百花齐放,这一切不就是所谓的春?
【评解】
这首绝句写春天蓬勃向上、绚丽多彩的景象。历来写春的诗,有细写,具体描摹花草风月;有浑写,浓笔涂抹,铺设感受。这首诗用的是后一种写法。前两句,写投入到春景中所见,点出寻芳的气候、地点,以“胜日”、“寻芳”、“无边”、“新”数字,移步换景,不断把春天欣欣向荣的景物粗略而又形象地展示。后两句述说春天的感受,“万紫千红”四字,高度概括了美妙的春景,通过议论与渲染,勾勒了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充满浓浓的春意,使人奋发开朗。朱熹是一个著名理学家,诗中所写的泗水当时沦入金人之手,他不可能纵步游览,而泗水正是孔子居住讲学的地方。因此,人们寻绎出诗外之意:诗是以游春暗指自己探索孔门之道,豁然开朗,因此感到触处是春,无比喜悦;诗人是以春天的生意喻指孔学的仁爱育物。于是全诗更显得情景交融,富有理趣而不坠理障。
春宵①
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②,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③,秋千院落夜沉沉④。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宋神宗嘉祐进士,历官翰林学士,杭州、颍州知州,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忠。他是宋代最杰出的文学家,诗豪放雄健,汪洋恣肆;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东坡七集》。
【注释】
①诗题《东坡七集》作“春夜”。②一刻:古人将一昼夜分成一百刻。一刻指时间很短暂。③歌管:歌声与音乐。管,管状乐器,如箫、笛。细细:指声音悠扬清晰。④院落:院子。
【今译】
春天的晚上,即使是短暂的一刻,也珍贵得价值千金;散发着清香的花儿,在月光中,投下了重重身影。远处华丽的楼台上,传来了清雅悠扬的乐曲歌声;悬挂着秋千的小院,夜色是那样地深沉。
【评解】
首句是全诗的提纲。诗将“一刻”这短暂的时间与“千金”这巨大的价值作鲜明的对比,强调了春宵的可贵,虽以议论出之,说得直截浅显,但含蕴丰富,因此受到人们的激赏。脍炙人口的好诗,流传久了便成为格言成语,这句诗后来即演化成成语“一刻千金”。以下三句,铺写春晚景色。诗先将春天的代表———花作一番描绘,因为是夜晚,便带出月,突出花香与花影,把夜色写得分外绮丽可人。然后,诗写楼上飘出悠扬的歌声、乐曲及沉沉夜色中的秋千院落,在寂静中点化热闹,以游春表示惜春,突出春宵可贵这一主题。全诗从不同的角度写出春夜的美好,声色俱茂;用语又紧密结合场景,婉约清新,不仅再现了春夜迷人的景色,也深沉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眷恋。
城东早春①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②,出门俱是看花人。
【作者简介】
杨巨源(755—?),字景山,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唐德宗贞元五年(789)进士,历官太常博士、国子司业、河中少尹。诗学白居易,清新明丽。著有《杨少尹诗集》。
【注释】
①城东:指长安城东。②上林:上林苑,本秦旧苑,汉武帝增而广之,故址在长安西北。这里泛指花园。
【今译】
诗人最喜欢的清丽景色,正在这万象更新的早春;那垂柳刚吐出黄色的嫩芽,一半深一半浅尚不均匀。如果等到春色秾艳,上林苑中繁花似锦;你才走出门去观赏,见到的只能是游人如云。
【评解】
这首七绝写对早春的喜爱,好在不从普通人的角度来写,而从“诗家”的情趣上来定位,诗便境界全新。诗人采用边议论边写景的手法,前两句强调早春的风光是如何好,以嫩柳吐黄作象征,“才”字及“半未匀”,都突出早春的“早”字,显得生机勃勃,把早春的“清”与“新”表现得很饱满。后两句改变着眼点,从对面着笔,写春光秾艳时的不堪。“花似锦”便过于热闹,无新鲜之感;而满眼游人挨挤,更以环境的嘈杂,点出难以赏玩。这样一对比,反衬了早春的可爱。全诗笔墨轻快,绘景写情中富有情趣:这早春既为诗家钟情,不正是在说诗境及诗句也应该摒除浓妆艳抹,归于平淡清新吗?
春夜①
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②,剪剪轻风阵阵寒③。春色恼人眠不得④,月移花影上栏杆。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省)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神宗时拜相,推行新法。封荆国公。诗风格雄健峭拔,句锻字炼,对偶工整;尤长七绝,被推为宋朝第一。著有《临川先生集》等。
【注释】
①诗题原作“夜直”。夜直,即在朝中值宿。宋制,翰林学士每夜轮流一人在学士院值宿。这首诗作于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时迁翰林学士。②金炉:铜制的香炉。烬:成灰。漏声:古代用来计时的漏壶中滴水的声响。残:将尽。此指天快亮。③剪剪:风轻微而有寒意。④恼人:引逗、挑动人。
【今译】
铜制的香炉中香已燃成了灰烬,叮叮咚咚的夜漏也将近尾声。阵阵清风吹进窗户,带来了丝丝侵人的寒冷。明媚的春光挑逗着我,使我整夜难以入睡;明月西下照着窗外的花枝,在栏杆上投下了浓郁的花影。
【评解】
前两句写夜直,形象地交代了时间地点。金炉、漏声,说明是在宫中;香销、漏残,说明天快亮了;轻风带来寒意,说明是春天。诗结集了各种带有显著特点的事物,表现出诗人造句绘景的精湛技巧。知香销漏残,感受到天亮前的寒冷,诗人自然没有睡着,第三、四句就改变前两句以景作暗示的写法,直接说自己因为春色的逗引而睡不着,痴痴地看月影、花影。第三句是总结上半首,第四句补足第三句。一夜未眠,所以能注意到月光的移动;花本身不高,只有月亮西坠时的斜照,才能使花影投上屋子的栏杆,又暗点天快亮。诗人为什么会感到“春色恼人”以致“眠不得”呢?原来当时正是神宗决定采用新法时,王安石的政治抱负终于将要实现,他对未来充满着信心,处于紧张而又兴奋的等待中。因此,他借夜直时的情况,隐曲地表达自己的心理,很含蓄细腻。
初春小雨①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②,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③。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刑部侍郎,官至吏部侍郎,谥文。他是唐代著名古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奇崛宏伟,又好以散文句法入诗,对宋诗影响很大。著有《昌黎先生集》。
【注释】
①诗题为编者所拟,原集题为“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张十八即诗人张籍,时官水部员外郎。②天街:京中的街道。酥:乳酪。③烟柳:指柳条浓绿。皇都:京城。
【今译】
一场小雨滋润了京城中的道路,雨点儿细细,仿佛给大地洒上一层嫩酥。春草已经悄悄地萌芽,远看一片淡黄,近看若有若无。我最欣赏的就是这种景色,它是一春中最好的时刻;远远超过阳春三月,满城烟柳低拂,游人无数。
【评解】
春夏秋冬,四时之景不同;就春天来说,初春与仲春、暮春,也各有一番风味。韩愈生性兀傲脱俗,勇于进取,所以他特别喜欢初春,在这首诗中特意赞扬初春那奋发的初生的朦胧美,那未被人深刻领会的勃勃生气。在诗中,他撇开了人们历来写早春所涉及的垂柳啼莺、呢喃双燕,着眼于滋润万物的细雨及最富有生命力的小草。首句以“润如酥”概括小雨的柔和轻细,非常形象,可与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比美,也使人想起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这一名句。次句写小草在雨露滋润下初生时若有若无的情景,刻绘细腻,形神兼备。黄叔灿《唐诗笺注》赞云:“写照工甚,如画家设色,在有意无意之间。”三、四句由写景转入实赞,对上两句总结,以“最”、“绝”二字领句,通过对比,强烈表现自己对早春的喜爱。全诗写得工细清通,景情相间,体现了诗人铸词炼句的高超技巧。
元日①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②,春风送暖入屠苏③。千门万户曈曈日④,总把新桃换旧符⑤。
【注释】
①元日:即正月初一,春节。②除:逝去。③屠苏:用屠苏、肉桂、山椒、白术等药浸泡的酒。古人在正月初一饮屠苏酒,相传可以预防瘟疫。④曈曈:形容太阳初升,由暗转明的样子。⑤“总把”句:句中“新桃”、“旧符”是桃符的互文省略。桃符是古代挂在门边的桃木板,左右各一,上画神荼(狊犺ē狀狊犺ū)、郁垒(狔ǔ犾ù)二神,用以驱邪,一年一换。
【今译】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拂,大伙儿畅饮着屠苏酒,分外快乐。金色的太阳冉冉升起,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都忙忙碌碌,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评解】
诗写的是过年时常见的情景:人们辞旧迎新,欢快忙碌。诗人捕捉到这一热闹场面,倾注进自己的感情,把各种新事物、新气象引入诗中,于是爆竹迎新,风是新春的风,酒是新酒,连太阳也是初升的,人们忙着换新的桃符。古人说欢乐之辞难工,这首诗恰恰把欢乐的场面很形象地描绘出来,所以特别难能可贵,几乎受到了所有选家的青睐。不少论诗者还注意到,王安石这首诗充满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他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诗是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的喜悦心理,但表现得含而不露,令人回味。
上元侍宴①
苏轼
淡月疏星绕建章②,仙风吹下御炉香③。侍臣鹄立通明殿④,一朵红云捧玉皇。
【注释】
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又称“元宵”。侍宴:参加皇帝举行的宴会。②建章:汉宫名,在长安城外。这里代指宋皇宫。③御炉:皇宫中使用的香炉。④鹄立:恭敬整齐地排立。鹄即天鹅,飞行及站立时次序井然。通明殿:传说中天上玉皇大帝的宫殿。此指举行宴会的宫殿。
【今译】
淡淡的月亮,稀疏的星星,围绕着建章宫;御炉中飘溢的香气,随清风到处吹扬。侍臣们像鹄鸟一样,整齐地肃立在通明殿上;仿佛是一朵红云,簇拥着玉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