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十七年了。我眼前却时常浮现他的音容笑貌。
父亲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既有勤劳苦干的秉性,又充满勤劳致富的幻想。他是苦水里泡出来的,三岁时祖父离开家门,一去杳无音讯,八岁时祖母狠心丢下他和弟弟改嫁他乡,他带着五岁的弟弟寄养在他伯父家里。就这样,他们两个每天起早贪黑,砍柴、放牛,过早地用稚嫩的臂膀撑起一个破碎的家。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他,却因家境贫寒,只读完了高小。父亲写得一手漂亮的字,打得一手好算盘,那是天资聪颖的他在劳作之余闭门勤学苦练的结果。成家后,父亲却怀着一腔热血,把家里的木桌、瓦缸等当时贵重的家当全部捐给了集体,与母亲守着几间土砖空房度日。后来,他又先后被派去修“三线”铁路、修水库、支援工厂,丢下母亲和年幼的孩子。
改革开放后,父亲成为全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率先承包村上的鱼塘,起早贪黑,苦心经营。白天到处割鱼草,晚上就一头扎进买来的养鱼方面的资料里。他为了防治鱼病,把农药敌百虫拌青草喂鱼,别人看了大惊失色;他为了让鱼长膘,把饱满的稻谷撒进鱼塘,人家为他心痛。当满塘的鱼换来厚厚一沓钞票,别人看了傻了眼,这才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接着,他又承包了村上的橘园和茶园,还在承包的稻田里搞起了稻田养鱼。不出几年,我家盖起了全村第一幢红砖楼房,彻底结束了一家六口长期蜗居两个半间土屋的历史。我和弟弟也相继考上了大学、中专。
我大学临近毕业时,接到了父亲病危的加急电报。当我看到骨瘦如柴的父亲,禁不住眼泪直流。其实,早在半年前,父亲就明显感到全身无力,每天还强硬地坚持在橘园里劳作,回家时走路都挪不动脚步,他还是硬撑着。躺在床上的父亲努力想坐起来,却实在不能如愿。我和姐夫陪他上衡阳、长沙看病,医院里作出了肝癌晚期的诊断结果,我们只能瞒着他,骗他说只是普通的胃病,吃些药就会好的。他临死前,妈妈不得不忍痛把他真实的病情相告,他老泪纵横,遗憾才活了54岁的自己不能再多活几年,多赚些钱,帮两个儿子娶媳妇。
我的父亲为我的家庭操心一辈子,却无缘享受当时尚未成家立业的儿女们为他尽的孝道。
(原载1998年11月11日《株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