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宗回到公司的时候,己是夜月高悬,华灯初放的时候。广武城里已没有了白日的喧嚣和烦闹,只剩下一片清冷和宁谧;四下里偶尔传出三两声犬吠,更加点缀出夜的寂寞和孤寥。
李耀宗没惊动大家,一个人去厨房里吃了点饭,便回到自己那间卧室兼办公室的家里。
李耀宗的办公室由三个自然间组成,外面两间是他的办公室,宽敞而明亮;里面靠窗户摆放了一张宽大的办公桌,上面堆满了各种文件档案;桌子上还摆放着一个装璜十分别致的镜框,里面一张彩色照片,上面有四个人,居中的是他与卢帆,两边分别站着张鹄跟李玉琴,像片的背景是早已更新的旧广武城断壁残垣的城墙和那个斑斑驳驳的旧城门,虽然寒碜却不失雄壮。远处群山似屏,峰聚浪涌,蜿蜒而来的旧长城和高耸的烽火台在照片中隐约可见。
这张照片还是在边塞文化公司成立之初,卢帆作为投资人第一次来广武城时照的,当时张鹄作为分管的省长陪同卢帆前来考察,而李玉琴却是陪同卢帆一起到这里来考察的。照片上李耀宗的丰华气度、张鹄的洒脱刚毅、卢帆的雍容华贵、李玉琴的明艳清丽全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办公室四周都是一溜排开的真皮沙发,每隔两个便放着个玻璃茶几。中间是几盆兰花,纤长的绿叶,白色而细碎的花朵,清丽脱俗,散发出一种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
与办公室相通的是李耀宗的办公室,里面陈设简单,只有一张普通的大木床和一排放满了书籍的书柜,还有一个新做的仿古博古架,上面陈列了一些锈迹斑斑的青铜器还有些明清瓷,却是李耀宗闲来无事的时候,从影视城外的地摊上和老百姓家里收来的,这些古色古香的古董给室内平添了一种雅致,一种风韵。
李耀宗草草地漱洗一番,便上了床;因为白天思虑得太多,他躺在床上一时也睡不着,便对着天花板想起心事来。
那天在杨奉先院子里的一间小屋里,李耀宗惊异地见到了许许多多的珍贵文物,这使李耀宗隐隐地意识到些什么;特别是那柄被杨奉先奉为家传珍宝的剑,更引起了李耀宗的莫大兴趣。这把看上去古色古香的剑上用篆书刻着“策马践阴山,仗剑斩胡虏。杨延贵之剑”几行字,他不知道杨五郎是否就是杨延贵,但却能辨识出这把剑的大约年代。
这些堆放在墙角里、炕头上,昭示着远古时代文明和存在的锈迹斑斑的青铜器,还有经过盘摩的熠熠生光的玉器,它们究竟在一种什么样的背景下重见天日的呢?
据杨奉先讲,他是从那些盗挖汉墓的人手中收集的。如果他的说法不假,那么,这一个个耸立在旷野里、象征着古文明的汉墓,很可能已是十墓九空。而更糟糕的是,这种有增无已的疯狂发掘,还将对这片珍贵的古汉墓群造成怎样的破坏呢?
李耀宗想:看来,保护古汉墓群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这件事虽然做起来比较容易,但却事不宜迟,应尽快采取措施。
古汉墓己划入公司的范围,只要增加一些必要的保护措施即可以达到目的。但对那些已经出土,散处在周围村民手中的古文物,该怎样保护呢?
从杨奉先口中,李耀宗了解到,在这里有一个盗掘古墓的团伙,经常出没在田间乡野,把盗掘的文物盗运出国,获取高额利润。
李耀宗想,如果对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文物听之任之,只会造成更大的流失;如果公开收购的话,虽然能保护一些国宝,但又会刺激人们盗挖古墓的行为,这使李耀宗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动用公安力量,强行没收,但这种方式引发的后果,只能是使这种活动更加隐秘地进行。要知道,在这片贫瘠、闭塞和十分落后的土地上,一次盗挖古墓的价值,很可能是普通农家几十年的收益;这种诱惑的作用,也就是人们敢于铤而走险,触规犯纪,去盗挖古墓的主要原因。
第二天早晨,带着一夜的思考,李耀宗找来陶含之进行了一次深谈。他把自己所有的担心,一股脑讲给了陶含之,中心只有一个,面对古文物被盗挖的现实,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怎样做才能对得住自已作为一个华夏子孙、一个曾经是一省之长的良心?
陶含之望望眼前这位白发皤然的老省长,见他脸上浮现着迷惘和不安;他发现,这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操劳过度的老省长起码老了二十岁。过去那一脸的红润和朝气已然退尽,只剩下许多憔悴和无奈,惆怅和感叹;这难道是人生的必然吗?
对老省长来讲,他完全可以走另一条路,去养花莳草、含饴弄孙,追求夕阳落日的烂漫和天真,远离世俗功利所引发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的纠结和缠绕。然而,他却在生活中选择了这样一条路,一条艰难困苦、只有靠努力拼博和奋争才会有所收获、有所成就的充满了风险的路。而这所有的努力,并不是为了自己付出;他的这种努力只是源于几十年工作经历而形成的一种本能和责任感:为了公众的利益,他没有奢侈的索取,只有默默无言的付出。他把这种付出看作是自已的责任、自已的义务、自已生命的全部;他己经付出了很多,而且还将继续付出自已残余的热能和精力;也许只有这样,他才会了无遗憾地告别这个世界。
人是一种特殊的动物,有别于其它动物的是,人类具有真实的思想和情感,这种思想和情感会指引他做出必然要做的事,不管这些事是善也好,恶也好,其中必然蕴含着他思想和情感的个性,正是这种个性才显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不同。
陶含之想探究一下李耀宗的真实思想,以及由此而确定的人生目标。想到这里,陶含之开口说:“老省长,这些事不应当是咱们考虑和解决的,也是咱们力所不能及的事。”他故意这么说,是想看看李耀宗的反应。
李耀宗听陶含之这样讲,有点失望地说:“是的,从咱们现有的条件难以解决这些问题,但我们起码应该想想怎么办吧?即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但能解决多少算多少。我们总不能做那种尸位素餐的人,对这些事听之任之吧!”显然,李耀宗对解决这个问题下了很大决心。
陶含之见状,沉吟半晌,说:“我也不是万能,对这样的事,我们当然不能放任自流。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教育农民,使大家认识盗掘古墓的危害。因此,公司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收购一批文物,补充原来褚先生所捐献文物的不足;同时,也可以把一部分精品捐赠省博物馆。这是一个疏导的办法,做好了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李耀宗听罢,不由得眉开眼笑地说:“还是你的办法好,事不宜迟,咱们马上行动。”
在朔城市政府的配合下,以边塞文化总公司牵头,组织了一场大规模的宣传文物保护法的活动;为此,朔城市电视台还专门开辟了文物法宣传专栏,请省文物局的几名专家进行讲评。与此同时,边塞文化发展总公司还派了宣传车,深入周边的乡镇村进行宣传;一时间,保护古汉墓,保护文物成了朔城市尽人皆知的话题。
为了推动文物收集工作,老省长亲自带了几名员工,来到杨奉先居住的杨家堡,动员他带头捐献文物。
这是个老式的古城堡,城堡的城墙上长满了厚厚的黑绿色的老苔,部分坍塌的城墙上是一丛丛狼尾巴草。城门口日军修建的碉堡仍然完好无损地矗立在那里,显示着岁月的印记。堡里的面积很大,但只有零零星星的十几家住户。
在堡中央,上百间老式住房组成一个很大的庄园;如今这里正在施工,到处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狼藉杂乱、泥水横流,让人走起来很难下脚。
李耀宗向村里的人们打问了半天,才知道这个庄园过去曾是堡主杨家昔日的住所,解放后被没收却始终空锁在这里。关于杨家主人的去向,居民们不无感慨地讲,自从老堡主去世后,杨家少爷便同少奶奶搬到龙城市,以后再没见回来。
说到老堡主,人们讲,他不光有钱,人也挺善良;大家举例说,老堡主回堡后,就在庄园外面拴了四只健骡,专门给那些养不起牲口的穷家百姓耕地,从来没收过乡亲们一分钱。
杨奉先的家在庄园的南面,离庄园只有几十步远近。院子是一个用旧砖和干土垒砌成的小院。北面是一溜排开的五间正房,算作卧室;南面除了大门,还有两间厨房;东西两侧的廊房里,是羊圈和厕所。院子里有棵粗壮的开满花的老枣树,嫩嫩的树叶在枝头爆开,一片鲜绿、一片金黄。
李耀宗他们来到门前,伸手拍拍门上的铁环,就听院子里骤然传来一阵狗叫声;接着杨奉先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出来,顺着门缝往外瞧。大概认出了站在前面的李耀宗,门“吱呀”一声打开,杨奉先那张赭红色的、密布皱纹的脸便出现在大家面前。
“是李省长噢,快请进来。”杨奉先很有礼貌地说,脸上还挂着一丝不自然的笑。
李耀宗同杨奉先己是熟人,又是第二次来,也就毫不客气地走进院子,一面向拴在铁柱上乱吠的那只黑贝瞧了一眼,一边冲笑容可掬的杨奉先说:“老杨啊,这几天宣传文物法,不知道您听到了没有?”
杨奉先一脸恭敬,点头哈腰地说:“听到了,听到了。”
李耀宗说:“我们今天来你家,想同你聊聊天,没别的意思,别紧张。”
杨奉先依旧点头哈腰地说:“是,是,请指教。”说着伸手把大家让进屋里。
这是间一明两暗的土窑洞,靠窗是一盘土炕,正北方是一个旧式八仙桌,两边是一对很旧的官帽椅;桌子上是一个神龛,里面供着杨二郎的神位。屋里还有位五十来岁的女人,正是杨奉先的婆娘。
李耀宗他们刚进屋,杨奉先便冲不知所措地站在地中央的女人喊:“嗨,来贵客了,快弄点水去。”
女人见过李耀宗,却从没搭过话;此刻见丈夫这样吩咐,有点惊慌失措地颠颠地出了门。
大家刚在炕沿上坐定,就见女人手里提了把漆黑的铜茶壶进来,怀里还揣着几只白瓷碗,在炕前的灶台上一溜排开;然后又转身从墙角的柜子里取出个大药瓶,从里头挖出些蜂蜜,在每个碗里放了一勺,又把热气腾腾的开水冲进碗里;一时间,屋子里便弥漫出一股淡淡的香气来。
杨奉先把蜂蜜水捧给进门的每一个人,然后又从上衣兜里掏出一盒红河烟来,谦恭地让大家抽。让了一圈见没人抽烟,他便仿佛解嘲般地自已抽了支出来,用打火机点燃,大口大口地抽起来。他虽然抽着烟,可眼光却在李耀宗脸上扫来扫去。
李耀宗呷了口蜂蜜水,感到甜甜的,有股浓浓的枣花味,知道这是刚产的枣花蜜。便说:“老杨啊,你这蜂蜜是自己打的吧?”
杨奉先憨憨地笑笑,说:“是啦。昨天俺刚采的,鲜着呢。”说完,站在地上没了话题。
李耀宗看看他紧张的样子,说:“你快坐下来吧,咱又不是公安,你紧张什么?”
杨奉先说:“好老哥哩,你是省长,一省之长,跟过去的阎锡山一样,官大着哪。”一句话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笑声缓解了屋里的气氛,也使杨奉先紧张的神情缓和下来。他试探着说:“李省长是不是来没收俺的古董?俺可不是盗墓贼呀!”
李耀宗盯着他的眼晴,和蔼地说:“你不用解释,你不是征询怎样处理这些古董吗,我问你,要让你把古董捐献出来,你愿不愿意?不过咱说明白了,这全凭你自愿。我只想对你说,根据国家法律,地下资源的拥有权只能是国家的,任何盗卖国家文物的行为都是触犯法律的。”
杨奉先不加思索地说:“愿意,愿意。不过,可得把祖传的宝剑给我留下。”
李耀宗说:“我讲过了,愿不愿全在你。你想留哪件都行,不过,我们会付给你一定的报酬。”
听说有报酬,杨奉先的眼里放出光来,脸儿红红的很激动。他说:“这东西我花了点钱,给我个本钱吧。要不我卖给那些倒腾文物的,也能拿到不少呢。”
李耀宗说:“我们是规规矩矩同你做生意,值多少要由专家评估,不会亏待你。”
杨奉先说:“那就好。我知道你李省长不会亏待咱个小老百姓。”
李耀宗说:“我今天来还想问向你们杨家堡的一些事。还有,听说你们杨家堡大少爷的夫人叫林毓芬,不知道你了解不了解情况?”
杨奉先说:“我知道杨大少的夫人姓林,大家都叫林少奶奶,什么名字却说不来。俺这堡子里有二十来户人家,姓杨的就有十七八家,全是嫡传的杨家子孙;至于其他外姓人家,全是杨家佣人的后代。”
李耀宗问:“你们既是杨家的人,为什么不住在庄园里呢?”
杨奉先抽了口烟,说:“说起这个来可就话多了。杨家虽然有名头,可烟火并不旺。可为了防止儿孙们闹矛盾,杨家定了个规矩,无论嫡出庶出,只允许长子继承堡产,当堡主;而只有堡主才有权住在庄园里,其它儿孙长大成人,一般有两种选择:选在堡里的,却不分给地产,但每年都可以享受一部分财物的接济,足可以养家糊口;选在堡外的,却一定要为他购买农田,供其安身立命。正是这样,杨家有点出息的儿孙都到外面谋生;反倒是些没长进的,便在堡里留下来,傍着杨家的大树乘凉,也还可以衣食无忧地过生活。听我父亲说,就在老堡主在世时,我们家里每年还能拿到三百多块现大洋呢。”
李耀宗问:“既然这样,你们杨家的财力应该是很雄厚的呢!可人们说富不过三代,这改朝换代的经历了多少年,杨家有什么不传之秘,可以一直坚持下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