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门前的台阶拾级而上,门栊上的字清晰可见“SEMINARIUM ANNUNTIATIONIS 1908”,是法语,直译是“苗圃”,意谓培养人才的地方。
穿过门厅,是一个天井,如今天井内满是自生自灭的萋萋荒草。正面是一座华美的礼拜堂,历经百年风雨,岁月的痕迹已异常明显。礼拜堂的四周环绕着两层的木结构房屋,据说都是用来做传教的教室和学员的住宿房间,虽然用途相同,但三面的房屋建筑却各有不同。正对礼拜堂的一排立柱是整个2层阳台的支撑,庄严肃穆,气势恢弘。
整座领报修院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两厢是两层瓦屋,共有8间“教室”,是来此进修的传教士学习的地方。从窗棂上的细部雕饰,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它的欧式情调。
当年上书院盛极一时,曾有不少法国、英国的学生和教徒在此学习,夏天还有不少传教士来此避暑。据说当年修生进山全靠自己跋山涉水或坐滑竿。不少修生为了安心学习,还把自己的父母接到白鹿上书院安顿下来。
上书院在1934年的泥石流中被毁损,一直没有得到修复。半个多世纪以来,此地虽然曾为政府办公楼、仓库、疗养院和学校的所在地,却无法派上太多的用场,但正因为这种“无用之用”,这座停止使用了近80年,保留下来的面积不到原来三分之一的建筑,基本保持了今天这种让我们叹为观止的风貌。
上书院里的主建筑是一座砖木结构拱券廊式的古典欧式洋楼,呈“凹”字形,背山面溪而建。“凹”字底部正面的一幢楼房共3层,底层一排是当年的宿舍和办公用房,上边的2楼、3楼是宽大的教室。大楼之下,当中有两道青砖拱成的西式拱券阶梯,呈弧形,对称而上,直通二楼正中大门。“凹”形楼两边也都是宽大的教室,地基比前排稍高,因此只有两层,下层为罗马式的半圆形拱门拱窗,2楼为尖形拱门拱窗,整座大楼体现了18世纪欧洲建筑的格调。大楼的后面有一座古老的大教堂,白色的立面完好无损,巍峨雄伟,两根城堡式的方形立柱对称地立在教堂大门的两边。教堂另外三面的白色墙壁上,半圆形拱门、拱窗排列有序。
上书院最后的守望者
这座由中国传统建造方式塑造的西式建筑,在其明显的西方造型和空间特征中不容置疑地掺杂了中国建筑的传统特色。和几乎同时期在城市里出现的教会建筑相比,它具有浓厚的中国乡村建筑因素,但和其他纯粹的中国乡村教堂相比,它的中国因素似乎又微乎其微。在形似和神似之间寻找异同,的确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
现在白鹿上书院的主人是一位人称“辜四爷”的老人。老人告诉我们,在20世纪初,要让中国人接受西方的思想简直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所以当时就只有在教区办学校,设医院。试想,当一垂死的人在西方神父奇妙的医术下起死回生时,他一定很难忘记那天使般护士的照料和声声的祈祷,那些被治愈的人自然也就成了天主教忠实的信徒。书院就这样建立了起来,成为当地人心目中的一片净土。当时,“辜四爷”的父母就是白鹿镇第一批的天主教徒,在他1岁那年,父母就让神父为他做了洗礼。从那时起到现在,“辜四爷”已经是有71年历史的老信徒了。白鹿上书院贯穿了他的一生。
如今,100多年过去了,那些在这里传经布道的人早已化为尘埃,白鹿上书院也已经断壁颓垣,只留下悲怆衰老的容颜。你踩着的每一块木板,随时都可能断裂,并发出“吱吱咯咯”的声响,到处是岁月摧毁的痕迹,甚至石板,也被时光刻出了一道道深槽。
《隆昌:中国石牌坊之乡》
隆昌原名隆桥驿,系四川的东大门。一条驿道贯通全县,为古时四川、贵州、云南的交通要道,素有三省通衢之称。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一直是商贾荟萃、文人辈出的地方,并且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就“以弹丸之地而兴六路之冲”。
隆昌县城南的古驿道上,17座黝青的牌坊傲然耸立,见证着巴蜀古道曾经的荣耀和流逝的岁月。隆昌牌坊罕见的“多人共坊”与“男女共坊”,为中国牌坊史平添了趣事,制造了悬念,并以现存规模大,存坊时间跨度长,种类繁多,形制丰富,建坊形式多样,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点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石牌坊之乡”。
隆昌石牌坊群遗迹于2001年由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牌坊盛行源于朝廷颁旨
一座座高大的石牌坊为隆昌县城营造了浓郁奇特的文化氛围,远离都市的喧嚣,古驿道上的牌坊群,成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长廊,身临其境,让人觉得恍若隔世……隆昌县志记载:境内有史可考的功德牌坊、孝子牌坊、贞节牌坊等各种牌坊近70座。历经数百年沧桑,大部分牌坊已经灰飞烟灭。但这个地处僻壤的小城仍然完整地保存了17座明清时期的石刻牌坊。
清咸丰5年(公元1855年),朝廷颁旨旌表四川省隆昌县187名节妇和1名孝妇,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皇帝下诏书表彰一个县的节孝妇达188名之多,是前所未有的。这对于隆昌,无疑是个天大的喜事,更是县令的政绩所在。但这也给隆昌的财政出了一个大难题:修建188座牌坊得花一笔巨款,这钱从哪里来?“旌表”是什么意思?在地方和民间的具体表现就是修建牌坊。牌坊是个人纪念碑,牌坊是历史授予个人的勋章,牌是支撑体,坊是符号。说明白了,一座牌坊只能旌表一个人,一人一坊。咸丰皇帝下诏书时想给隆昌人一个惊喜,他根本就没想到隆昌人拿不出那么多的钱来修建188座牌坊。隆昌县令焦头烂额,老百姓一筹莫展。一位秀才建议“多人同坊”,这个建议被采纳了,在隆昌城南建起了一座“节孝总坊”:188名女子的名字济济一堂,蔚为壮观!
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第二年(咸丰6年),隆昌又共建了一座受朝廷旌表的5位孝子的牌坊,牌坊由5位孝子的子孙出资修建,名为“孝子总坊”,既省钱又省事。
光绪4年(公元1878年),光绪皇帝下诏旌表隆昌的节妇161人、烈女1人、贞女1人、孝子1人,共164人。与上次相隔23年之后,隆昌的妇女又一次获得了崇高的集体荣誉。光绪跟他的父亲一样,没考虑到修建164座牌坊得花多少银子,他更不知道隆昌人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隆昌人依样画葫芦,又建了一座“节孝总坊”,让164人挤在了同一座牌坊上,煞是热闹。更为让人吃惊的是:164人中,竟有一个人是男的,他就是孝子彭志仁。男女同坊本是大忌,但为了省钱,隆昌人也顾不得那么多的规矩了。
从咸丰到光绪,只有短短的23年,隆昌就出了348名全国级的节妇,这真是一个骇人听闻的数字!可怜冰冷的石头框架,锁住了多少红颜的青春!
牌坊故事与石刻艺术
隆昌牌坊,形状宏伟,做工精细。大型牌坊均为3间开、5滴水。重檐屋瓦,造型庄重。坊上的文字、图案、刀法细腻,堪称佳作;所刻石人、石佛、石狮、石象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它沉积蕴涵着古老华夏文明的厚重精华,是集哲学、历史、文学、力学、建筑、美学精粹为一体的明清建筑雕刻精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隆昌牌坊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郭氏节孝坊,坐落在县城的北面。牌坊所表彰的是一名郭氏妇女,她23岁丧夫,为了让九泉之下的丈夫瞑目,她辛勤操劳,将两个儿子哺养成人。两个儿子不负母亲厚望,奋发读书,双双中举,在清朝道光十八年间(公元1838年),县府将郭氏妇女的事迹奏请朝廷获准,建郭氏节孝坊。
郭氏节孝坊,高15米,宽9.5米,形制为4柱3门3重檐5滴水仿木石质结构,是青石雕花牌坊,顶盖刹尖为火焰宝珠金刚座。3层楼盖共圆雕6鸱吻,3重飞檐层层上收,作展翅欲飞状,12翘角飞檐刻剔玲珑,飞檐下透雕卷草纹饰,鳌尖均悬挂铜铃铁马,丁当之声不绝于耳,俗称“铃铃儿牌坊”。各层檐面均为石作仿琉璃瓦陇,瓦当刻福寿纹,滴水刻菊花纹,檐下刻菊瓣纹,额枋刻作如意斗拱纹,各级楼盖与顶楼呼应协调,脊上刻置圆雕怪兽,脊尾雕刻巨口鱼尾鸱吻。其鸱吻“S”形身躯灵柔矫健,牢牢地吞定压脊。牌坊南面2级、3级楼盖下雕刻“琴剑书鹤”纹饰,左右两面相同,边框则以舒展流畅之绶带纹饰衬托,正中上方雕“五龙捧旨”匾额图案,5龙为高浮雕,搅海穿云。正中一龙口吐毫光,衬出楷书“圣旨”,寓意为真龙天子之金口玉言,5龙四周刻火焰飞腾纹,寓意“圣恩浩荡,光焰无际”。5龙匾下主梁南面采用镂空浮雕“二龙戏珠”,二龙造型谐调,腾越有力,雕刻精美;主梁北面用深浮雕“双凤朝阳”,双凤造型生动,纹样装饰华丽,其下巨横匾阴刻“节孝”、“四川提督学院王笃”字样,字体道劲,功底深厚。第3级楼盖额枋檐下飞头刻成莲花瓣状,下刻如意斗拱纹饰,额枋出头圆雕“四凶”护持全坊,额枋正中雕刻麒麟、朱雀,边框用缠绕藤叶饰刻,浅雕几何图案纹样装饰两端,门楣下雀替雕有“双龙吐信”,衬托正中圆雕宝莲灯。门楣两面雕有戏曲故事,东面雕“仙姬送子”、“衣锦还乡”等,西面雕“斑衣戏彩”、“大舜耕田”等。
而另一牌坊——“牛树梅德政坊”,建于道光25年(公元1845年)正月20日。牛树梅,甘肃通渭进士,清代道光24年(公元1844年)任隆昌县令,次年离隆,升任宁远府知府。牛树梅出身名门望族,世代书香,进士成名,学识渊博。就任隆昌县令时,一到任就整顿社会不良秩序,禁娼缉盗,亲自查访,端正官吏作风。自己则清诚勤俭,慈惠廉明,处理事务雷厉风行,令行禁止。常至乡村察访,独乘一骑,从者数人,而饭食与马费用,自己薪俸开支。每至一处,深得民心。因此,境内匪徒敛迹,人归乡里,使百姓安居乐业。将离任时,举邑感慨,士民集资建德政坊于古驿道上。
牌坊是移民文化的结晶
巴蜀千年古驿道乃古代官绅过往之地,商贾士民云集之所,人员流量大,客观上构成了一个绝好的宣传走廊,成为历代官吏绅商旌扬封建王朝政治纲领、整顿吏治、淳化民风,宣传伦理道德的窗口。于是,古驿道成了立牌坊的最佳地方。
明末清初以来,匪患严重、人烟稀少的隆桥驿一直是粤闽赣和湖广麻城县客家移民入川后西进北上的重要中转站和川南客家人的大本营。解放前,隆昌县境内还有13个南华宫(即广东会馆),县城内也有天后宫(福建馆)、万寿宫(江西馆)、禹王宫(湖广馆)。如今,隆昌县仍有山川镇光华村、胡家镇黄荆村和蒲芦村、金鹅镇光耀村和光兴村等多个客家方言区,甚至在湖光山色的“隆昌小西湖”——古宇湖四周,男女老少至今仍操一口流利的客家话。
目前,在隆昌县境内,有客家方言存在,有客家会馆、客家宗祠等遗迹;有客家谱牒、族谱、神位流传下来,还有建筑石牌坊的材料——青石,这些一一说明隆昌石牌坊群的建筑与当时客家人有关。
据悉,文史人员在对隆昌古牌坊群做进一步史实考察和研究后,得出了“隆昌石牌坊是移民文化的产物”这一结论。理由是:响石镇的杨邱氏贞节牌坊(建于1818年)、杨林氏节孝坊(建于1857年)是南宋爱国使人杨万里14世裔孙从广东龙川入蜀填川以后修建的,为典型的客家人,响石牌坊自然成为客家牌坊。
客家人特别重视讲求节孝、崇尚尊老、乐善好施。在隆昌现存的17座牌坊中,就有9座与上述内容有关(其中1座百岁坊、6座节孝坊)。在县城南关,一座“孝子总坊”便是由陈、朱、刘、华、晏5位不同姓氏的孝子修建的,上方还雕刻着两个醒目的大字“圣旨”。而“百岁坊”则是320多个庶民百姓为一位100岁老人祝寿时捐资修建的,至今仍是对后代客家儿女进行道德教育的“教材”。
《高原马背穿越之旅》
五一大假,友人邀请我去甘孜塔公草原骑马穿越雅拉雪山到野人海(木格措)。一想到草原是个寄托温情与浪漫的地方,那一览无余环绕冰山秀水百花胜开绮丽斑斓牛羊成群的大草原,以及那放牧群山放牧牛羊也放牧自己的高原牧人,总是那么令人魂牵梦萦。于是我便加入了这一次高原马背穿越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