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碧花
读《悲惨世界》是在大学时候,选修了“世界文学赏析”这门课,老师第一个推荐的就是《悲惨世界》。读完之后,深深地为雨果这个大文豪折服,惊叹于书中气势磅礴的法国大革命,感受到雨果先生以悲天悯人的笔触向我们展示的一幅幅画卷!
《悲惨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它具有很强的政论性,雨果先生在文中宁愿牺牲掉连贯的故事情节,也要插进法国大革命时期和拿破仑时期的历史事件,虽然使得要描述的故事情节有些断断续续,但却能深刻地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在书中,雨果先生描绘了广阔的生活画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重矛盾,极富同情心地描绘了当时贫苦人民遭受的痛苦和凌辱,歌颂了人性的纯真和善良。
书中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冉阿让由于饥饿过度偷了一个面包,使他在监牢里度过了黑暗的19年。出狱后,他受到人们的歧视、社会的不公与排斥,这些一点点地磨灭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最后是慈悲为怀的主教伸出慷慨无私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他不仅不计较冉阿让偷他的银器具,反而将那一对银制烛台送给了他并叮嘱道:“答应我,一定要把这些钱用到好的地方。把这些银器卖掉,用这些钱让自己过得好一些。”在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让开始变得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并得到人民的爱戴,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后来为了实现芳汀临死前想见一面自己亲生女儿的愿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狱(而这一次越狱,对他来说则是终身苦役犯的代价)。虽然最后芳汀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就死去了,可他却始终坚持不渝地完成他对芳汀--一个毫不相干的死人的诺言……最终他救出了芳汀的女儿珂赛特,并用毕生的精力把她当作自己的女儿一样细心地照顾着。冉阿让的一生是苦役犯的痛苦的一生,但也是实现自我救赎的寻找幸福的一生。雨果先生用浓墨怒斥了那个逼良为娼的资本主义社会,包括冉阿让为了一个面包成为苦役犯,芳汀为了女儿被逼为娼妓,最后冉阿让被沙威这个资本主义法制维护者逼着成为终身苦役犯,在救珂赛特时陷入东躲西藏的绝境……
书中描绘了各个层面的东西,在这里,我只想对雨果先生所要表达的博爱表示深深的敬意!每个人都有爱。但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冉阿让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他曾经是一个拥有巨额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以至于他往往出门时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到处访贫问苦。对于穷人而言,他就像一顶保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与当时黑暗、丑恶的社会现象相对应的,竟是一颗如此善良、无私的心,以及那么高尚的道德品质。
书中不得不提的是沙威这个人物。沙威是好人还是坏人?他在监狱长大,与罪犯为伍,造就疾恶如仇的性格,恪守法律的观念,自以为是正义的化身。他的风格,用我们经常被教导的语言形容就是:对待敌人如秋风扫落叶般无情。乍看之下,确实很难指摘他,因为沙威也是严于律己的。他指证马德兰爷爷即苦役犯冉阿让,当以为错认之时,立即一再请求引咎辞职。在沙威的世界里,他从不怀疑自己是好人、冉阿让是坏人,直至街斗之中,坏人拯救了好人的生命。后来沙威发现自己为忠于良心而背叛社会,简直大吃一惊;又意识到冉阿让饶恕了他,他也饶恕了冉阿让,更是吓得发呆。他一生将法律视为至高,此刻居然出现比法律更高之物:爱和宽恕。这是否可以理解成法律不外乎人情呢?在法律这面天平之外,道德与爱是否更加至高无上呢?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雨果先生已经在探讨这个问题了。
《悲惨世界》是一部伟大的史书,也是一部人性的心灵鸡汤,每个人都会从书中找到自己所理解的那个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