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97100000013

第13章 明朝前期(13)

碰上朱元璋这样的猜忌之主,刘基确实是“走也不好,不走也不好”。归乡隐居,弈棋饮酒,安享晚年,对刘基来说也成了奢望。不久,刘基由于建议在青田设立谈洋巡检司(谈洋是浙、闽地界的小地方,走私盐贩往往聚集在此,多出乱民。),遭到胡惟庸的诬陷。胡惟庸对朱元璋说:“谈洋这个地方有王气,刘基想占来作自己的墓地,百姓不同意,他便请求设立巡检司来驱赶百姓。”这一番诬陷可真是击中朱元璋的要害,也吓得老迈的刘基从家乡星夜兼程来到南京,再也不敢回家。生了病,胡惟庸送来医生诊治。服过药后,却觉腹中郁结,估计也是遭了胡惟庸的毒手。一直到病得实在不行,太祖朱元璋才一纸赐文,送刘基回乡。洪武八年(1575年)四月十六日,刘基卒于家中。据说,死前遗命锉骨扬灰,恐是无稽之谈,实际上他是被葬于其乡夏山上。

在明初开国诸臣中,刘基文比不过李善长,武抵不上徐达,这是从政治上讲。即使拿文采来说,除了早年跟石抹宜孙唱和诸作外,入明作品也很难胜过宋濂的典雅醇厚。刘基只是朱元璋集团中那些杰出人才中的一人而已,很普通。翻开历史,可以看到朱元璋集团中那些名字:孙炎,陶安,汪广洋,杨宪,徐达,常遇春,章溢,胡琛……哪一个都不是平庸之辈,都跟刘基不分仲伯,所以有人说,朱元璋的敌人如果是政治上的明白人,肯定对朱元璋拥有如此壮大的人才库嫉妒得要死。只不过,这些人随着岁月的流逝,因各种原因,或早死,或出了政治问题,才使得刘基突出起来。拿汪广洋来说,在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他是排在刘基之前的,直到十二年八月,朱元璋在给他的敕文中还关心备至,只不过不久汪广洋就因事贬死,一切声誉随之消失。而刘基在其身后,他的乡人为了现实的利益,一直在营造刘基的各种神话,甚至不惜歪曲事实,使得刘基的身后之誉远远超出了历史的实际情形。元明史专家杨讷先生对此曾做出了详细可信的论述。

后人有谒刘基墓诗,云“卧龙名大终黄土”。再英武的谋略之士,终究逃不脱黄土一抔的命运,空留下旷世奇功、诗文美名和数不尽的神话传说,供后人品味。

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年),字希立,宁海(金属浙江)人,明初大臣,宋濂弟子。惠帝时任侍讲学士,《太祖实录》总裁。燕王兵入京师(金江苏南京)后,拒不肯为其起草登记诏书,慷慨而死,被诛灭十族。死者870余人。

少年时代

方孝孺生于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时值元末乱世,但浙江宁海地处偏僻,方孝孺在宁海的乡间度过了还算安定的童年时光。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是当地名儒,因此,他自小就受到了很好的儒家思想教育。方孝孺幼年时就很聪明,读书勤奋,五岁时就已能作诗。在现存的方孝孺文集《逊志斋集》中,就有一首方孝孺在六岁时作的名为《题山水隐者》的诗:“栋宇参差逼翠微,路通犹恐世人知。等闲识得东风面,卧看白云初起时。”此诗还有稚嫩之处,但对于一个六岁的孩童来讲,其才情可见一斑。及至十几岁,他就已很擅长做文章,下笔千言立就,乡人都称他为“小韩子”,将他比作唐代的韩愈。

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对他一生的为人立世都有深远的影响。洪武四年(1371年),方克勤出任济宁知府。方孝孺当时15岁,随父赴任。方克勤是明初最有名的好官,清廉简朴,体恤百姓。经过三年多的治理,济宁的户口增加了好几倍,“一郡饶足”。百姓们作歌谣传唱方克勤的事迹,把他比作自己的父母。洪武七年(1374年),行省奉旨考核地方官,方克勤为山东行省六府中政绩考核之最。父亲的言传身教在方孝孺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过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同时,齐鲁大地深厚的儒家文化传统为方孝孺的成长也提供了一片沃土。在这里,他加紧了对理学诸子著作的研读。在学习过程中,他也逐渐在思考、在探索。就在方孝孺一心向学的时候,突然天降大祸。洪武八年(1375年),方克勤被人陷害,获罪流放。第二年,“空印案”发生,方克勤又被诬陷,受到牵连,在京师含冤被诛。“空印案”在当时影响甚大。按照规定,每年布政使司都要派计吏到户部报告地方的财政收支情况,如果地方上报表册所列的财政收支数额与户部掌握的不符,表册就要被驳回重做。很多布政司离京师路途遥远,来回要数月,因此,有的计吏就预先持空印文书前来,遇到驳回的就重新填写。这种做法由来已久,本是沿袭了元朝的习惯做法,多年来都相安无事。可是到洪武九年,朱元璋听说此事却勃然大怒,认为这种做法肯定有舞弊行为,从上到下,朱元璋杀了一批官员。方克勤就是这其中不幸的一个。方孝孺与其兄方孝闻扶丧归葬,悲痛欲绝。在这场劫难过去之后,方孝孺遵照父亲生前的安排,师从宋濂继续学习。

师从宋濂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后迁居浙江浦江。宋濂是元末明初极为出色的理学家。他提出“君权民授”的观点,宣传“设官为民”的主张,坚持朴素的平等观,这使他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具有民本精神的杰出思想家之一。同时,宋濂也是明初文坛的魁首。刘基曾读宋濂的文章,推许宋濂的文章为当今天下第一。宋濂加入朱元璋集团后,深受朱元璋的赏识,朝廷的各种典章制作都交给宋濂去办,“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洪武十年(1377年)正月,宋濂上书朱元璋请求告老还乡。这年六月,方孝孺前往浦江,承学宋师门下。

方孝孺对自己能够师从宋濂的学习机会,非常珍惜。他抛开一切杂念,尽情问学,在学术上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他的学术思想日趋成熟。当时,在宋濂门下学习的人很多,有一些还是很有名望的人,但是,他们在学术上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方孝孺。宋濂也很喜欢这个学生,称赞方孝孺是百鸟中的一只凤凰,认为他才思敏捷、端庄凝重,以后所取得的成就必然会超过自己。像胡翰、苏伯衡这样的前辈学者也都自认为比不上方孝孺。方孝孺在宋濂门下度过的三年时光,使他终生受益匪浅。

一介书生

洪武十三年(1380年)秋天,方孝孺告别恩师,回到宁海故里,探望祖母。没想到,这却成了方孝孺与恩师宋濂的永别。当年,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牵连甚广。宋濂次子宋璲和孙子宋慎牵连被杀。虽然宋濂此时已是白发老翁,而且已经退休回乡三年了,但朱元璋还是迁怒于他,要定宋濂死罪。后在马皇后和皇太子朱标的保护下,宋濂得以生全,全家被发配到偏远的茂州(今四川茂县)。人生暮年受此浩劫,宋濂万念俱灰。第二年五月,宋濂在发配途中自缢身亡。宋濂学识渊博,为人严谨,辅佐朱元璋开国创业,并尽心竭力地为明王朝效力多年,他曾说过:“事君如事天”。即使如此,宋濂还是未得善终,真是伴君如伴虎啊!

恩师的遭遇让方孝孺痛哭流涕,他未能追随老师赴蜀,只得写成《吁天文》,呼吁苍天,希望能够让自己的寿命延长老师的生命,以期打动朱元璋。但是,书生的一腔悲情能有什么作用?宋濂的去世是方孝孺一生中所遭遇的第二次重大打击,在这些打击中,方孝孺也渐渐成长起来。他知道自己一定要承担起来,才不辜负父亲与老师的嘱托。

两朝际遇

方孝孺在洪武和建文两朝都有效忠朝廷的愿望,但是,他在这两朝的际遇截然不同。这既与当时特定的政治社会环境有关,又与两位统治者自身的原因有关。

洪武朝两次碰壁。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二月,由于大臣吴沉、揭枢的推荐,朱元璋下令让方孝孺进京陛见。次年正月,朱元璋在奉天门召见了方孝孺,方孝孺的才学和言谈举止都令朱元璋感到满意。朱元璋当廷要方孝孺作《灵芝甘露论》一文,方孝孺才思敏捷,下笔千言,一会儿就写好了。朱元璋阅后惊叹到:“异才也!”朱元璋回头问揭枢:“方孝孺和你相比,如何?”揭枢说:“他的才学是臣的十倍。”朱元璋点头表示赞同。朱元璋还让方孝孺去见了太子朱标,对朱标说:“此庄士也,当老其才,以辅汝。”也就是说方孝孺是个有才华的君子,但还是等他的才干再历练历练,将来可以辅佐太子执政。朱元璋没有授予方孝孺任何官职,就让他回乡了。但是,方孝孺还是给皇帝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后来,方孝孺被仇家所牵连,卷进了一场官司当中,被逮捕至京。朱元璋看见名单中有方孝孺的名字,就将他释放了。

方孝孺满腹经纶,多想一展才华,为国家做点事,但第一次召见就无功而返,心里感到失落。不过,方孝孺毕竟饱读诗书,很快就坦然接受了没被起用的事实。返回故里后,方孝孺又回到了自己平静的闲居生活中。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有将近十年的时间,方孝孺都过着一种清贫宁静的读书生活。表面上看,方孝孺忙于著书授徒,并时常在他讲学的石镜精舍与众多好友名士谈古论今,诗歌唱和,生活得悠然自得。这段时间他在学术上也取得了很显著的成果,先后撰有《周易考次》、《宋史要言》、《文统》等多部作品,还写了大量的诗歌。但是,在方孝孺的内心深处,他还是很渴望能够有一番作为。在他这段时期所写的诗歌中,方孝孺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比如洪武十九年(1386年)除夕夜,他已经三十岁,想到孔子说的“三十而立”,方孝孺对自己一事无成颇感不安,有诗云:“三十知未老,已难同少年。功名谢时辈,心事愧前贤。”

早就到了建功立业的时候,自己还在蹉跎岁月,方孝孺的内心既惭愧又苦闷。这时,他正在生病,诗中写道:“良医难治病,学道不能行。疟疾何须患,吾心病未轻。”

方孝孺觉得生病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心病。心病是什么呢?就是他平生刻苦学习的“道”没有实行的机会。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方孝孺再次因朝中大臣的推荐,受到朱元璋的召见。这次朱元璋还是说:“现在不是用方孝孺的时候。”最后,朱元璋碍于朝中大臣的多次举荐,就授方孝孺一个汉中府学教授的职位。这只是个刚入流的从九品学官。以方孝孺的才学和人品,授予他这样的职位,可见在朱元璋的心里,此时还真没到方孝孺施展才华的时候,但方孝孺已经36岁了。次年正月刚过,方孝孺就携带家眷踏上旅程,前往汉中赴任。当时汉中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史载“水土暴恶”,但方孝孺毫不为意,坚持跟学生每天讲课讨论。方孝孺的讲学在当地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年后,在蜀王朱椿的再三恳请下,方孝孺兼任蜀王世子的老师。蜀王朱椿是朱元璋的第十一子,他与他的父皇、兄弟多有不同,为人随和,重视教育,对名士和学者也很尊重。在蜀王府的数年,蜀王一直很敬重方孝孺的道德和学问,命名方孝孺读书之庐为“正学”,方孝孺因而被后人称为“正学先生”。期间,方孝孺曾特地前往茂州参拜宋濂墓和居丧守孝的宋濂子孙。后来,在方孝孺的影响下,蜀王帮助宋濂长孙宋怿将他的一家和宋濂墓都迁到了成都。

方孝孺任职汉中五年中,生活安定;与蜀王的交往也给他带来了难得的友情。但此时数千里之外的朝廷却如同深海中即将爆发的火山,暗流涌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去世,此后数年,朱元璋的第二个儿子秦王、第三个儿子晋王相继死去,第四子燕王朱棣位列诸王之首。明太祖朱元璋已经英雄迟暮,他对自己给皇太孙朱允炆留下的这种一王独尊、群王拱翼的局面深感不安。为了让皇太孙顺利登基,临终之际,朱元璋曾做过一番考虑周详的安排。但是,皇位顺利交接并不代表一切太平,果然不久燕王就发动了靖难之役。方孝孺卷进了这场政治斗争。

辉煌时刻

建文朝一展才华。朱元璋死后,年仅22岁的皇太孙朱允炆按照朱元璋生前的安排顺利登上皇位,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很早就听说方孝孺的贤名,便一纸诏书将方孝孺召入京来。方孝孺多年的等待终成正果,终于等来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此时的方孝孺豪情万丈,踌躇满志。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此次进京,自己昼夜水陆兼程所赶的竟是一条不归路。四年后,方孝孺结局的惨烈超乎常人的想像。要是早知如此,方孝孺就一直安安静静地在汉中府学讲学,传道授业解惑是不是更好呢?更退一步讲,方孝孺不踏入仕途,在宁海故里继续他悠然自得的闲居生活,著书立说,是否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呢?人生没有回头路,即使有,相信方孝孺也还会原路走来。他的理想、他的抱负、他的信念都让他无法选择,只是最后杀身成仁的表现形式过于让人触目惊心罢了。

同类推荐
  • 张之洞:中国现代工业践行者

    张之洞:中国现代工业践行者

    清朝末年,中国饱受内忧外患,以慈禧外代表的守旧势力面对国家的衰落,不仅不想方设法及时补救,反而盲目自大、阻碍进步。张之洞是慈禧钦点的探花,慈禧对他有知遇之恩,他一心要效忠慈禧,但是国家的苦难局面让他深知慈禧的治国理念必将误国。在当京官期间,他一身正气,维护国家利益,深受慈禧欣赏;担任封疆大吏后,他转而全力进行现代工业建设,尤其是在武汉期间,他建起了在当时亚洲首屈一指的工业基础。他的努力,对于缩小中国工业与世界工业的差距有着积极意义。本书以全新的视角,着眼于张之洞的工业建设成就,体现“实业救国”的理念。
  • 张居正大传

    张居正大传

    本书严格遵照史实,撷取了明政治家张居正政治生涯中的几件大事,着力表现了张居正作为一个天才政治家的雄才大略,而且揭示了他矛盾复杂的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 明清风云人物大观

    明清风云人物大观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些风云人物的身上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和许多优良的品德,他们的奋斗历程和人生经验给了后人无穷的力量和有益的启示。历史是一面镜子,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司马迁著史,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翻开历史,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上演了一幕幕王朝兴衰的悲喜剧。
  • 震撼中国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生

    震撼中国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生

    虽然生活的年代不同、事迹不同,但他们都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贡献。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人生境界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他们是民族的英雄,时代的先锋,祖国的骄傲!他们的名字如璀璨的明星,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他们的功绩会永远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册!他们永远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八女投江、夏明翰、张学良、杨虎城、白求恩、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他们的人生都是壮美的。他们的名字令人感动、催人奋进。本书属人物传记类图书。本书以“双百”人物为对象,再现了他们光荣模范的一生事迹,为弘扬爱国精神、社会主义文明提供榜样。
  • 梁漱溟口述实录

    梁漱溟口述实录

    梁漱溟是一位信奉佛教而又蜚声海内外的儒学大师,性格耿直,敢说敢为。他是毛泽东的挚友、诤友,也是一位身份特殊的老朋友,在三十多年的交往中,有过彻夜友好的长谈,有过面红耳赤的争论,也有在大庭广众之下针锋相对的吵骂,这其中的恩恩怨怨,让人惊叹,也让人称道……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梁漱溟远在四川未能参加,据说,当天周恩来在天安门城楼上曾感慨地说过:可惜今天的盛会有两个人不在场,一个是梁漱溟,一个是邵明叔。
热门推荐
  • 逆天废柴:无良成瘾

    逆天废柴:无良成瘾

    这不是一个废柴的故事,而是一群废柴的故事,一群废柴程度各异的主角之间奇妙的命运牵绊……风清流更是除了无良以外什么都不会。有时看上去像百合文,其实这是一个NP外衣下的一生一世一双人……(怎么越说越奇怪了呢?)文文以惜缘为主旨,以一群废柴的成长史为主线,辅之以宅斗、武斗、斗智斗勇为发展,夺嫡、夺宝、横刀夺爱为情节,以亲情、友情、人兽恋(人和神兽节操满满)、师徒恋、禁忌恋(文章设定里是禁忌的而已)等为情感线索组合成的奇怪文章……过程发展可谓悲喜交加……但是最后会是好结局的!
  • 傲弑

    傲弑

    成神?成魔?一个小小的逆字,便足以颠覆整个乾坤……新人新书,望各位大大多多照顾,多多提携!只求一张推荐票,一个收藏点。投张票又不会怀孕是吧!《傲弑》讨论群:289124635
  • 莲邦消息

    莲邦消息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幻像之冥王的新娘

    幻像之冥王的新娘

    总是莫名其妙的进入别人的身体,看见她们一个个被迫嫁给所谓的冥王,然后统统在新婚之夜未见到新郎前纷纷自杀,这跟我有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我连睁着眼睛上课也能进入别人的身体?他,冥王到底是谁,为什么要娶那么多新娘,又统统逼死他们?难道你以此为乐?
  • 错嫁,帝女惊华

    错嫁,帝女惊华

    乱世成就英雄,可知女儿也有巾帼之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人说大楚双名将,晋王顾将。身为晋王麾下的大军师,长乐公主突然被皇帝九叔安排给了与晋王齐名的顾少筠做副帅,转折点不要太吓人。更可怕的是,阴差阳错之下他还成了她正牌驸马。.在内他是小王爷,乃是王府掌权人,在外他握一方兵权,战功累累,谁人不羡,可是……他的公主大人却不买账啊……公主笑眯眯道:“驸马,上了我的贼船,你随我玩儿命吗?”宠妻驸马淡笑:“就算是要命,臣也陪公主玩下去。”ps:这是一个睿智无良君追妻的故事~
  • 位面娱乐帝国

    位面娱乐帝国

    沈明带着一款联想刚上市的智能手机,来到了和地球一样的位面世界。然后………世界正在悄悄起变化。网文因沈明而崛起,武侠因沈明而辉煌,电影因沈明而璀璨,这一切只因沈明脑袋里一部可以连接地球无线网络的联想手机,剽窃着一个位面娱乐帝国的诞生。
  • 重生之女王大人

    重生之女王大人

    她步步为营只为复仇,却没想到被她最信任的人所害她发誓这一世她要活出世人皆仰望不到的地方,直到他的出现不仅乱了她的套路更乱了她的心,这辈子她与他都狠狠的爱着对方。。。作者表示男女主身心健康,嗯就是这样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沧念

    沧念

    沧海之念,只在此心;一世之劫,如梦似幻。当一个戴着铁面的稚嫩少年走出神窟,迈向这六域一海,当他以仇恨的目光看向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以绝世之资横压六域一海万代天骄……邙山一战,大能出手,帝君坐观,当他跌下忘川河时,一切仿佛都烟消云散。多少人于辉煌大殿为此举杯同庆,又有多少人躲在角落暗自哭泣,怀着仅存的希望默默等候。在一切似乎都结束了的时候,一双迷茫的眼睛在雾霞山下徐徐睁开……(新人新书,望大家多给点评)
  • 丧尸世界末世人生

    丧尸世界末世人生

    2026年,恐怖分子为于政府抗衡,创造能激发潜能的新型病毒“NZND175”,岂料,使用环节出错,实验人员惨遭变成丧尸的厄运,在场人员无一生还。。。午夜的敲门声打破了15岁少年平静的生活,病毒降临,末日即将来临,只有活下去才是最终目的,面对一片灰暗的末日人生,只有前进才是唯一选择,我敢,你敢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