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93400000229

第229章 明朝(9)

七月初五,朱棣正式誓师起兵。他援引朱元璋“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臣之恶”的训示,以周公自居,宣布齐泰、黄子澄为奸臣,起兵是为了诛杀齐、黄。但同时,他去掉了建文年号,改用洪武年号,摆出争夺天下的姿态。因朱棣称自己的军队为“靖难”之师,史书把叔侄争夺天下的这场战争称为“靖难之役”。也许是受了黄子澄等人的影响,他以为燕兵成不了大事,因而每天与翰林官方孝孺等人讨论周朝制度,试图以文治天下,并没有把军事放在心上。后来,连黄子澄都看出了形势的危机,指出,北兵素来强悍,不早作防御,怕黄河以北要保不住了,他这才匆忙任命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师北伐。

与朱允相比,朱棣对这场战争的态度要认真得多。每次军事行动,他都亲自策划,亲自领兵作战,而且善于用将,使之各尽所能,北平城内稳定以后,朱棣立刻派兵攻占了通州、蓟州、密云、遵化、怀来、永平等处,并控制了北平最重要的关隘居庸关,解除了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有一段小插曲:攻取怀来时,都督宋忠对守城将士说,他们在北平的家人都被燕兵杀害,尸骨积满道路,想以此激励他们死守城池。他没有料到,攻城的先锋队伍正是怀来将士的家人。这是朱棣的巧妙安排。一时间,战场上父子兄弟相呼,官军哪里还有心思厮杀,怀来很快被燕兵攻陷。由此可以看出,朱棣确实很有谋略。

官军与燕军的第一场真正大战发生在北直隶真定(今属河北)。官军主帅耿炳文,早年是一员骁将,被朱元璋列为一等功臣。但他当时已65岁,而且受到朝廷中普遍存在的以老大自居的思想熏染,不以燕军为意。朝廷召集的军队号称30万,实际只有10余万,军中缺少多谋之士和善战之将。这些因素对官军都是不利的。中秋之夜,燕军利用官军饮酒不备的机会,攻占雄县;又伏兵打援,消灭了鄚州援兵。得知两处失利的消息,耿炳文把所属军队汇合一处。两军会战于真定城外。张玉、朱能等率兵从正面进攻,朱棣亲率奇兵从背后夹击,官军大败,死者众多,耿炳文退入城内固守,不敢出战。这一仗,燕军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但却获得全胜。朝廷大为震动,主帅易人,黄子澄推荐李景隆总领平燕大军。

李景隆是开国功臣李文忠的长子,19岁承袭曹国公,相貌出众,但并没有带兵打过仗。属下官兵有50万,与燕军相恃了10个月,互有攻守。建文二年四月,他和另外两支官军合于真定,计有60万,号称百万,准备决战。官军如此庞大,加上有几员猛将,像先锋平安、副总兵瞿能,还准备了火器,埋藏地下,杀伤力很强,所以占了上风。交战中,燕军凭借朱棣的镇定指挥,诸将的顽强抵抗,特别是朱高煦的拼命冲杀,双方相持不下。这时突然刮起大风,官军混乱,瞿能父子被杀,平安也被朱能打败。燕军乘机纵火,官军全军溃败,李景隆单骑奔走德州。燕军乘胜攻德州,他又弃城而逃,投奔济南。

从局部来看,官军不乏有才干的指挥者。守济南的山东参政铁铉和参将盛庸合力固守,竟使燕军久攻该城不下。铁铉用诈降计,朱棣受骗入城,险些被城门上的铁板轧死。他疾驰逃脱,怒不可遏,命令用炮轰城。铁铉又在城上悬挂朱元璋的神牌,使燕军投鼠忌器,不敢使用火器。就这样坚持了3个月之久,朱棣只好回师北平。朱允立即升铁铉为兵部尚书,封盛庸为历城侯,命他从李景隆手上接过指挥权。忧心忡忡的皇帝把希望寄托在这两个人身上。

盛庸、铁铉与燕军对阵,有出色的战绩。建文二年十二月,双方战于东昌。军官简选精锐,背城而战。朱棣大概为以前的胜利所陶醉,犯了轻敌的错误。他率轻骑冲入了官军左翼,被围数重,冲击不出。朱棣死里逃生,有赖于朱允的一道死命令,他怕背上杀害叔王的恶名,不许伤害朱棣。这样,朱能才可能像长坂坡救主的赵子龙一样,奋力杀开血路,保朱棣突围。张玉在此役中阵亡,燕军损失惨重。

这以后,两军互有胜负。从总的趋势看,东昌大捷不足以抵销耿炳文、李景隆两次惨败的影响。官军在数量上的优势已不那么明显,惧怕燕军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

为瓦解燕军,朱允发动和平攻势,将齐泰、黄子澄逐出朝廷,希望在这种恣态下与燕王罢兵。这样做,既可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又可使齐、黄等坚决的保皇派官员募师勤王,备战于外。谁知效果不理想。派去的使臣说,燕王语直而意诚,连朱允也怀疑是否“曲在朝廷,齐、黄误我”,在思想上造成了混乱。后来还有割地之议,被朱棣斥为缓兵计。

建文三年十二月,燕王朱棣从北平出发,挥师南下。其军从馆陶过黄河,取徐州;渡淮河后,置淮安、凤阳于不顾,直下扬州,大战长江;第二年六月,兵临南京金川门。谷王朱橞和李景隆开城迎降。当天宫中大火,朱允不知所终。一说他在大火中烧死;一说他从事先准备好的地道出逃,跑到西南当了和尚,从永乐到正统几十年间,踪迹均有纪录,最后被迎入宫内,病老而死。朱棣则称辨认出朱允的尸骨残骸,还十分感慨地说了一番“小子无知”的话,按照天子的礼仪把他埋葬。他自己当了皇帝,改年号为永乐。明代皇帝中,只有他有两个庙号,始定太宗,后改成祖。

迁都北京

明朝初建。定都应天府,它是封建王朝在此地区建立都城的开始。此前,所有建都这里的王朝均带有偏安的性质。朱元璋之所以定都于此,主要出于经济原因。应天地近江、浙富庶之地,是全国经济重心所在;同时又有万里长江横卧其侧,是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是全国主要的丝织品和盐业的集散地;更有吴王夫差时的宫阙基础,无须动用多少民力便可建都。同时,其部下亦多江淮子弟,地道的南方人,均热恋故土,乐于安居此地。因此在此地他有人民基础。但从对付主要敌人——蒙古贵族残余势力“北元”复辟危险来说,应天则是偏安江左,距离北方边疆太远,调兵指挥,均有鞭长莫及之虞。因此,他长期一来对定都问题犹豫不决。曾多次征询群臣意见,当时就有长安、洛阳、汴梁、平北等诸多见意和方案。朱元璋曾逐个地进行过考虑和比较,觉得都有其合理之处,但又都失之于片面:汴梁位置适中,原为北宋旧京,漕运方便,但却无险可守,易于四面受敌,其城又低于黄河水面,时有水灾威胁;长安、洛阳却曾是几代都城,但又久罹兵火,损坏惨重,要重新建城必耗资巨大,颇费百姓供亿;北平虽有元代城池宫阙,然要定都,也还须经过一番改造,尤其刚为亡元之都,也觉不大吉利。明太祖也曾想定都濠州以为中都,并在洪武二年至八年(1369—1375年)间一度动工修建了城池宫阙,但因耗费甚巨,人民苦不堪言,曾经暴发了工匠的反抗起义;加之刘基等人的坚决反对,不得不停下来。直至洪武十一年(1378年)才终于以应天府地势伏越,虎踞龙盘,有长江天堑,且地近江南财赋之源,正式定应天府为“京师”。京师虽定,但为了防御蒙古,加深北部边防,明太祖仍未放弃迁都西北的打算。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他继续派太子朱标“代天子”巡视洛阳和长安。朱标回朝后,献上绘制的关、洛地图,并提出己见。可惜不久,朱标突然病逝。朱元璋极度悲伤,加之年事已高,再也无力过问迁都之事。不过,他为对付北元残余势力的威胁,还是做了一定的安排。主要是在封藩诸子时,有意地分为前方、后方两部分,以北方沿长城线为前沿,封辽王植、宁王权、燕王棣、谷王、晋王、代王桂、秦王等,分驻广宁、大宁、北平、宣化、太原、大同、长安等处,并配以重兵,广建卫所,给予制诸卫的兵权,他们凭借长城险隘,建立起了一系列的军事据点,其主要任务就是防御蒙古贵族的南下,故又称“塞王”。建文元年(1399年),经过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朱棣终于击败建文,攻占京师,夺取皇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明成祖为防止出现第二次,又大力推行削藩政策,先后对原封诸王削的削,迁的迁,废的废。比如迁宁王于南昌,迁谷王于长沙,使他们再也无力同中央抗衡。但是,削藩却使北方边防陷于空虚。为充实北部边防,真正防御蒙古贵族的南侵,解决鞭长莫及的问题,进而有力地控制北方和东北地区,维护全国的统一安定,在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即采纳礼部尚书李至刚的建议——迁都北平。首先下诏,升北平为北京,暂称“行在”,由皇太子主持。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相应的原京师改称南京,正式实现了明太祖主张的南、北两京之制。他所以要迁都北京,主观原因是由于此地是其亲自经营多年的根据地,是所谓“龙兴之地”;而客观上则由于北平“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关口不下百十”,会通漕运便利,天津又通海运”的优越环境条件。为此,于永乐四年(1406年)闰七月,命工部尚书宋礼等分各赴各地督民采木,烧砖造瓦,并征集各地工匠、军士、民丁,准备“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但由于“靖难”之役对北京的建筑破坏较重,加之对越南和蒙古瓦剌部的连年反击战,以及为徐皇后营建昌平的长陵,使北京城池宫殿的建造推迟了十几年。永乐十四年(1416年)八月,先做西宫,“为祝朝之所”。八个月后,西宫建成,为营建全部宫殿腾出了地方。十一月,经过群臣商议决定,次年六月全面施工。“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主要分为京城、皇城和宫城三重。京城也称内城,基本上取用元大都城旧址,北墙南移五里,至今德胜门、安定门一线,南墙则由今长安街南推到今前三门处,东西城墙则由元大都的土城墙包砖而成。内城共有九门:南有崇文、正阳、宣武,北有德胜、安定,东有东直、朝阳,西有西直、阜成。皇城在内城中央,共有六门,东有东安,西为西安,北为北安,广场南端为大明门,承天门左为长安左门,右为长安右门。宫城又称紫禁城,是北京城的中心。永乐四年始建,永乐十八年(1420年)基本峻工,也把元大内旧址稍往南移。城周长六里,城墙高十米,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共有四门,南为午门,北为玄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紫禁城内分两部门,前朝有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为皇帝召见百官议事的地方。从乾清门往北为内廷三大殿,即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是皇帝、皇后居住的地方。两侧为东、西六宫,是妃嫔们居住的地方。整个北京城的建筑,围绕纵贯南北的一条中轴线建成。其主要建筑均在中轴线上,由南往北有正阳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钦安殿、玄武门;后有景山、地安门、鼓楼等。并按“左祖右社”的传统规制,在宫城左边建太庙,祭礼祖先;右边建社稷坛,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东有日坛,西有月坛,分祭天地日月。总之,其建筑特点是南北相望,东西对称。整个工程动用了数十万工匠和上百万民工,经过三年半的艰苦努力,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北京宫殿终于落成。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南京、北京并称两直隶。从而大大加强了北方的军事力量,对于确保北部边境的安宁,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具有积极的意义。

改土归流

自古以来,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和两广地区,就分别聚居着苗、瑶、彝、壮等少数民族。它们之间,社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生产力水平都比较落后。自元朝起,政府开始在这里设立了土司制度,以进行管理。土司制度,包括土司和土官两种。土司,是属军事系统管辖的,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和长官使司等,其长官分别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等,这些官职均由各该少数民族的头人担任。他们名义上接受了中央皇帝的封爵;但实际上仍是割据一方的独立王国。其统治者世袭相承,统治方式极其残酷和落后。土官,则是属行政系统管辖的,是按照汉族地区的行政制度,设立府、州、县等各级政权机构。其长官则分别为土知府、土知州和土知县等,也均由中央皇帝委任各该少数民族的头人分别担任。其所做所为,实际上同土司无异。这种土司制度,是在当地经济、文化还相当落后,社会发展水平十分低下,中央皇朝在军事征服或政治臣服后,又一时无力改变其原有制度的情况下,而实行的一种权宜之策。但随着全国和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这种土司土官制度,便日益暴露出其消极、保守和落后性等弊端。它既妨碍着本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继续发展,又阻碍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特别是,这些世袭的土司土官有很强的独立性,不是相互争夺地盘,便是联手对抗中央,甚至不断发动战争搞割据叛乱。这直接影响了国家的统一扰乱了明王朝的统治秩序。

同类推荐
  • 重生之天下至尊

    重生之天下至尊

    他,穿越古代的现代宅男,虽贵为皇子,却父皇不爱,母妃不疼。一生谨小慎微,却在新皇登基之后被扣以谋反之罪,一杯毒酒了结一生。这一生,他怨的只是自己的不争。重来一世,他不再不争,步步算计,在争夺皇位的腥风血雨中他是怎样走到最后,又怎样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天下呢。一切尽在《重生之天下至尊》中群号499387382
  • 乱世猛将传

    乱世猛将传

    各个朝代以及各个国家的英雄传奇人物都将聚集在一个年代
  • 开国战将

    开国战将

    《开国战将》提供了许多经作者之手发掘的重要史料。其中较为珍贵的,有辽沈战役中和“文革”中有关林彪的史实(本书被访问者多为“四野”的老人),有诸多将领庐山会议后被卷入批判彭德怀、黄克诚“军事俱乐部”的激流旋涡的情况,有的文章还涉及了1958年对刘伯承的所谓“教条主义”的批判,涉及了一些将领在“文革”中忽浮忽沉的人世跌宕。这样的将军命运在中国不是个别。他们不是西方意义上的职业军人,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条“政治生命”,他们每个人都是政治的密切参加者,旋涡裹挟,身不由己。他们举手投足,皆受制于那个控制力巨大的历史氛围。
  • 古秦战记

    古秦战记

    一个风雨飘摇的帝国,两个穿越客的爱恨情仇,一部征战的血泪史,还有一些悲凉的抉择与期望,权力是一个漩涡,逃不了,也不想要逃……
  • 宦海生涯

    宦海生涯

    一次意外,掉进了屎坑,来到了这个世界。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这里的人跟古装剧里边的人一样,但是这里的人又会修武,他们称为“道行者”。而姜云则是缥缈众星中的一颗闪亮的新星,因为失足摔落山崖,致使不能生育,被老爹赶进宫中,找到天下第一神医须在地,留在宫中的《轮阳决》。重新恢复生育功能,姜云意外发现皇帝并不像自己所想,自由自在,原来大周濒临灭亡的!于是姜云纷纷献策,帮助皇帝彻底掌控国家,使这个国家重新拉回轨道,后,发现三国人物也在这个世界,则姜云摔兵征讨,借助蜀汉之力,灭掉曹魏、东吴,使蜀汉成为九洲霸主。而姜云则发现,他服侍的皇帝“徐慌”已死,于是他乘机自立,率百万雄师,灭掉无数顶尖王朝,一统山河……
热门推荐
  • 穿越之不悔人生

    穿越之不悔人生

    穿越到异界,创造科技帝国、娱乐帝国。走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注【本文纯属虚构】
  • 混沌之龙天

    混沌之龙天

    天地开辟后,一个个宇宙,一个个星球,一个个空间,一个个生物诞生了,但是有一个星球没有完全开辟,从而使这个星球的秩序少,混乱多,这个星球被那里的生物称之为‘混沌世界’。有一天,在地球上的一个小混混意外穿越,他就是龙天。他来到了混沌世界,开始了他的新的旅程。龙天在混沌世界中一次次的冒险,一次次的向强者挑战,一次次的战胜恶魔,一次次的拜师,一次次的交朋友,一次次的获得荣誉。龙天不断的向成为王者路上走去,为了自己的明天,为了自己的爱人,为了自己的导师,为了自己的朋友,
  • 二分之一的爱情

    二分之一的爱情

    傻傻的她本以为苦苦纠缠便会唤回前男友的爱,但只换来男生的奚落。在她即将成为别人的笑话时,是他拉了她一把。她感谢他的出现,却不敢奢望他的爱,尽管对他有感觉,她只能将那份感情深深地埋在心里转而投入别人的怀抱。面对男友如火如荼的爱,她渐渐地忘了对他的感觉......
  • 青灯仙运

    青灯仙运

    天地无情、修士亦无情,逆命少年自有不甘。
  • 残月侵衣踏尘吟:倾世王妃

    残月侵衣踏尘吟:倾世王妃

    “你掉根头发,我便杀一人。”男子冷冷说道。“诺,掉了。”女子拽下一根青丝在男子面上晃了晃。“噗”女子擦了擦脸上被喷洒到的血迹,余光扫向一旁倒地气绝的路人,眼眸深了几分。“记住,无人能与你相比。”低哑的男音带着几分狂妄。女子捋着青丝开口道:“你若再杀人,我便让你这刀也染上我的血。”“王爷,你若再不杀敌,琴城便守不住了!”“知道了。”男子披上战甲,却无兵器。沙场风嚎,血流成河。“唉,也不知她现在吃了饭没有。”男子走上战场。“王爷小心!”身后副将大喊。男子一闪,正是刚才放过的敌军。女子看着眼前这个绝色男子,气笑了,傻瓜,一句戏言你还当真,你不杀敌在战场等着被杀呢?
  • 内在的从容

    内在的从容

    《内在的从容》是作家周国平的第三本随笔集,所收文字写于2001年至2005年间,前两本为《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本书首次出版于2006年,当时的书名是《碎句和短章》,有读者认为原书名与作品风格不吻合,建议更改,作者觉得有理,欣然听从。
  • 重生之科技女王

    重生之科技女王

    在一場飛機事故中死去的吳越在死後的一秒鐘後重生在一名千金小姐身上和腦海中多了一位會給吳越的科技的人物?重生後錢,人和科技都有,只是吳越傷心地說“為什麼不是高富師是白富美…為什麼…”“沒辦法了我要用科技把全球男生都踩踏到抬不起頭”讓我們看看這位白富美用科技把男生們都踩在腳下
  • 专情霸道总裁恋上花心少女

    专情霸道总裁恋上花心少女

    霸道总裁一个却偏偏,喜欢一个花心萝卜,不过想的总是那么完美,现实总是不易的,想把她搞到手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 梦回渡口

    梦回渡口

    真的不忍心告诉你这个世界只是一个梦如果有一天你知道自己快要死了此时回头再看这一生感悟是什么
  • 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王仪轨

    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王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