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哲宗皇帝亲自祭祀南郊,苏轼是卤簿使,引导皇驾进入太庙。当时有赭纟散犊车和青盖犊车十余辆互相抢道,不回避皇帝仪仗。苏轼派御营巡检使查问,原来是皇后和大长公主。当时御史中丞李之纯是仪仗使,苏轼说:“中丞的职责是肃政,不能不把这件事报告皇上。”李之纯不敢说,苏轼就在车中奏报了皇上。哲宗派人抱了奏疏驰马奔告太皇太后,第二日,太皇太后下诏整齐仪卫,从皇后以下都不得迎接拜谒。不久,苏轼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为礼部尚书。高丽派使者来请求赐书,朝廷按旧例完全应允他们。苏轼说:“汉东平王请求诸子和《太史公书》,尚且不肯给他。现在高丽要求的,比当年东平王要求的高多了,难道可以给他们吗?”朝廷不听。
哲宗八年(1093年),宣仁后驾崩,哲宗亲自执政。苏轼要求外调,结果,带着两学士的职务出知定州(今河北定县)。当时国事将有变化,苏轼无法进宫面辞。出发以后,上书哲宗说:“天下的治和乱,都出于下情是否畅通或阻塞。政事治理得好到极点,小民们都能自通于朝廷;等到大乱的时候,虽然是近臣也不能自达。皇上临政已九年了,除宰相、台谏外,还没有和群臣有过接触。现在你亲自听政了,在开始的时候,应该把了解下情、除去下情上达的阻碍作为当务之急。臣过去每日在皇上的左右侍奉,现在我要去戍守边疆了,尚不能再见皇上一面就只能走了,何况那些平日和皇上疏远的小臣,希望自通皇上就更难了。然而我却不敢因为我现在不再和皇上对问就不再向皇上效忠。古代的圣人们,当他们将要有所作为的时候,一定让自己先处于晦暗之处而看明亮的地方,先处于静的地位来观察动的现象,那末万物的情状,也就统统呈现在你的眼前了。皇上智慧过人,年纪很轻。我希望皇上能虚心循理,开始执政的时候,一切事情都不要去追求什么作为,默默地观察众多事物的利和害,朝廷群臣的邪和正。以三年为期,等到了解了它们的实情,然后适应事物的变化而有所动作。使事情做了以后,天下的人都无所憾恨,皇上自己也不懊悔。由此看来,皇上的有所作为只是担心太早,而不是害怕稍迟,也就可以明白了。我担心那些急进好利的人,总是劝皇上轻率地进行改变,所以才提出这个意见,希望皇上多留神,那就是社稷宗庙的大福,天下百姓就有幸了。”
定州的军事、政治都弛废败坏,许多卫兵骄横怠惰不受管束,军校像蚕一样吞食军粮,前太守不敢对他们怎么样。苏轼把那些贪污的人发配到条件十分恶劣的边远地区去做奴隶,修补整治营房,禁止饮酒赌博,待军中的衣食稍稍丰足以后,就进行军事训练,军中的士兵无不畏服。然而那些当官的却心怀畏惧,惴惴不安,有个卒史告发他的长官贪赃,苏轼说:“这些事我自己治理就可以了,如果听从你的告发,那么军中就要乱了。”就立即决定发配了这个人,众人的情绪才安定下来。
适逢春天大阅兵,将吏中上下等级的分别已经废除很久了。苏轼命令按原来的规章制度办事,主帅应该穿着常服出现在军帐中,将吏们都要穿着戎装侍从于主帅左右,执行各种命令。副总管王光祖自以为是老将,耻于这样做,就假称有病不参加阅兵。苏轼叫来书吏命令他写奏章,王光祖害怕了,就出来参加阅兵,阅兵结束,没有一个人敢懈怠。定州人说:“自从韩琦走了以后,就再也没有看见这样的阅兵了。”当时宋朝同契丹议和已经很久了,边防战士长期不出战都已疲惫衰老,不能为朝廷所用了,只有紧靠边境的弓箭社,因为和敌寇比邻,常用战射自卫,仍旧号称精锐。旧宰相庞籍守定州的时候,根据民俗而制订了法规,但是年代久了,法规也就松弛了,又被保甲法所阻挠。苏轼奏请免除保甲法,把两税法折变为临时增加的租税,结果被有关部门扣压,没有上报。
绍圣(1094~1098年)初年,哲宗立志恢复神宗时的新法,旧派人物又受到打击。御史弹劾苏轼在掌管内外制的时期内所写作的词命,是用来讥斥先朝的。就以原来的官职知英州(今广东英德),不久又降了一级,人还没有到达英州,又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在惠州(今广东惠阳)安。苏轼在惠州住了三年,对这一切他都能淡然处之,毫不为意。和他共处的人,无论贤愚,都能得到他的欢心。后来又被贬为琼州(今海南海口)别驾,住在昌化(今海南儋县)。昌化这个地方古代属儋耳国,这不是人能居住的地方,连药品和糕饼都没有。开始,苏轼租赁官舍居住,有关部门尚且不同意,苏轼就买了土地自己建造住室,儋耳地方的人民帮他运砖、畚土。苏轼就和小儿子苏过住在那里,以著书为乐,常常和那里的父老交游,似乎就将终老于此。
宋徽宗即位,苏轼被移到廉州(今广西合浦),又改为舒州团练副使,徙于永州(今湖南零陵)。历经三次大赦以后,遂为玉局观提举,恢复朝奉郎。苏轼从元佑以来,从来没有把每年的课考作为要求晋升的条件,所以一直到去世的时候,他的官职就是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在常州去世,终年66岁。
苏轼和弟弟苏辙,从小以父亲苏洵为师,学习写文章,以后应该说是得之于自然了。他曾经说:“写文章就好比行云流水,开始的时候没有规定的目标,常常是当自己感到有话要说的时候,就应当不停顿地写下去,到了无话可说的时候,就应当立即停止。”虽然是嬉笑怒骂的文辞,他都可以写出来、背出来。苏轼文章的格局雄浑浩涵、光芒四射、雄视百代,真是有文章以来,很少见到的啊!苏洵晚年读《易经》,作《易传》未完成,就命令苏轼完成他的遗愿。苏轼写成了《易传》,又写了《论语说》;后来住在海南,写了《书传》;又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诗》四卷。后来名闻一时的文人如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来、陈师道,当他们还没有被社会上的人们所了解的时候,苏轼对待他们却犹如朋辈,从来没有以师辈自居。
苏轼自从成了举人,一直到作为出入皇宫的侍从,一定把爱护君王作为为臣的根本,忠言规劝,正直敢言,挺挺大节,朝中群臣没有一个能出其上。但是被小人妒忌、中伤、排挤,使他不能安于朝廷之上。
宋高宗即位,追赠苏轼为资政殿学士,把他的孙子苏符封为礼部尚书;又把他的文章置放在御案左右,读着这些文章就整天忘记了疲倦,赞美他是文章的宗师,亲自写了集赞,赠给他的曾孙苏峤;又推崇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苏轼有三个儿子:苏迈、苏迨、苏过,都善于写文章。
鎏金函苏迈,是驾部员外郎。苏迨是承务郎。
苏过,字叔党。在苏轼做杭州太守的时候,苏过19岁,那年,他从两浙路发解参与诗赋考试,但经礼部考试却没被录取。等到苏轼做兵部尚书,苏过担任右承务郎。在苏轼统兵定武,贬谪英州,又贬惠州,迁儋耳,以后又不断徙移廉州、永州的这段长时间中,只有苏过独自一人侍奉苏轼。凡是白天夜晚冬天夏天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苏过都一身自为,从不感到为难。初到海上,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志隐》,苏轼看了以后说:“我可以在这个海岛的夷人中安定下来了。”因此让苏过写作《孔子弟子别传》。苏轼在常州去世,苏过将父亲葬在汝州(今河南临汝)郏城小峨眉山,以后在颍昌(今河南许昌)住了下来,在湖的南面种了几亩竹子,名为小斜川,自号“斜川居士”。死的时候,52岁。
苏过一开始是太原府税监,后来为颍昌府郾城县(今属河南)县令,都是因为法令罢了官。晚年权通判中山府。有《斜川集》二十卷。他的《思子台赋》、《飓风赋》很早就在社会上流传。当时人们称苏过为“小坡”。苏过的叔父苏辙经常称赞苏过能尽孝道,把他作为榜样去教导宗族中的子弟。苏辙还说:“我哥哥远住在海上,就培养了这个孩子是能写文章的。”
宋词的繁荣
词的创作始于唐王代。它的产生与随着城市繁荣而繁荣起来的音乐有关。词最初就是适应古代乐曲歌唱而创作的,它作为一种独立的诗歌形式,到中、晚唐才开始逐渐定型。最早从事词创作的有诗人戴叔伦、韦应物、王建、刘禹锡、白居易、张志和、张松龄兄弟等。他们的作品都受到民间词的影响,一般都具有清新、朴素、明朗、活泼的特色。词至晚唐,作者渐多,最有代表性的是温庭筠和“花间派”词人。这一时期的词创作在艺术表现上比以前有所发展,但内容狭窄,大多是表达男女情爱、离别相思,供歌台舞榭上演唱的消遣品。词风香软,感情颓靡。南唐偏安江南,为了满足统治者的尽情享乐,适于歌唱弹奏的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具有代表性的词人是做过宰相的冯延巳和南唐末帝李煜。特别是李煜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对促进词创作的发展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尤其是他被俘后所写的词,完全突破了“花间派”的局限,扩大了词的题材,为词这一文体,争得了与诗文共同发展、一起受到重视的地位,进而出现了宋词创作的繁荣。
宋朝工商业蓬勃发展,城市经济空前繁荣,从而为统治阶级的文人学士们提供了娱乐消遣物质基础和社会场所,他们以词自娱,也用词娱人。常常是作家写好了词便授之歌妓,即席而唱。十七八岁的女孩儿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十分愉快。像柳永、周邦彦几乎都以作词为专业,他们流连歌妓舞女之间,以作词消遣为乐。词于是成为宋代文人学士最喜爱的一种文体。他们把凡不能诉之于诗文的情感,都用写词来发泄。宋人受理学束缚,他们以诗为正统,以词为“小道”、为“诗余”。宋代作家一般在写作诗文时态度拘谨,“言理而不言情”,而作词则放任自如,感情渲泄无忌。他们用词发“思古之幽情”,更以词来表达写诗难以出口的披弄风月,男女欢爱之情。总之,词到宋,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宋代是词创作的全盛时期。宋词在内容上比唐五代已大大丰富了,在形式上也趋于成熟,讲究格律,文字雅炼。以词作家各自的经历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总的说来,不外乎“婉约”和“豪放”两大派。
北宋前期的词,主要是承袭晚唐五代形式的婉丽词风,以晏殊、晏几道父子为代表。晏殊,字同叔,江西临川人。官至仁宗朝宰相,地位显赫,过着富贵优游的豪华生活,终日流连诗酒,歌舞升平,把词当作娱宾遣兴的工具。他的代表作是《浣溪沙》。晏词在描写歌舞酒色之中,也时而流露一种淡淡的哀愁。晏词的风格,既雍容华贵又闲雅清婉。晏几道,字叔原,是晏殊的幼子,世称“二晏”。晏几道词风早期与晏殊相同,后来家境末落,乃至穷愁潦倒。他的词充满对往昔富贵豪华生活的追忆,和对旧时歌妓的怀念,感情真挚动人。
宋初文坛上,欧阳修也擅长写词,作品很多。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江西吉安人。一直做官,也屡遭罢贬,但晚年官位显要。他的词作收于《六一词》和《醉翁琴趣外编》,约二百多首。欧词的大部分作品是描写爱情的,这比起他的诗文来,一改儒士道貌岸然的面目,脱去道学假面具,赤裸裸地表现了男欢女爱之情和离别之苦。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踏莎行》。其上阕抒发游子思乡的离愁,下阕写闺中人登高怀远的别绪,表现了词人对闺中人的无限体贴和劝慰。欧词中还有一部分表现个人抱负的作品,他感慨仕途风波,叹息年华易逝。在失意时遨游山水,流连风月。欧词清新疏淡,情韵恬静自然。总的说来,欧词受冯延巳影响较大,刘熙载《艺概》说冯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修得其深”。欧词用调较多,以小令见长,也写了一些慢词,其中有些吸收通俗生动的口语,这些都对宋词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