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无极而变为太极,太极运动而产生阳气。运动到了极限而变为静止,静止而产生阴气。静止到了极限又变为运动。一阵儿动一阵儿静,动与静相互成为对方产生的根源。太极分化出阴气和阳气,天和地这两个仪范就形成了。阳气变化而阴气相配合,而产生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之气按一定的先后顺序布散,春夏秋冬四季就依次出现。五行都是阴阳,阴阳都是太极,太极以无极为本源。五行产生以后,各有一种特性。无极的真实本质,阴阳五行的精粹。奇妙地相互结合而凝聚,禀受阳刚之道的成为男人,禀受阴柔之道的成为女人。阳阴二气交相感应,变化而生成万物,万物生而又生,而变化就无穷无尽了。只有人类得到了阴阳五行的优秀精华而最聪明。肉体已经产生了,精神发出智慧了。仁义礼智信五种本性对外物发生感应而产生情欲的冲动,而善和恶就区分开来了,各种好事坏事都出现了。圣人确定了中正仁义的原则而又主张静心寡欲,建立了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所以圣人与天地的道德相符合,与日月的光明相符合,与四季的次序相符合,与鬼神的吉凶相符合。君子修养圣人之道所以吉,小人违背圣人之道所以凶。所以《周易》说:“构成天道的,是阴道和阳道;构成地道的,是柔道和刚道;构成人道的,是仁和义。”又说:“推原万物的开始又反观万物的终结,所以知道死和生的道理。”伟大啊《周易》,它是至高无上的真理。
周敦颐又著有《通书》四十篇,揭明太极的底蕴。替它作序的人说“它的语言简炼而道理博大,文章质朴而义理精深,探求到了孔、孟子学说的本源,是极大地有功于学术的”。
周敦颐担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时,程担任通判军事,看到他的气质和相貌不是普通人,与他谈话,知道他研究学术懂得大道,因而和他做了朋友,派两个儿子程颢、程颐去他那里接受教育。周敦颐每每叫他们探寻孔子、颜回快乐的地方,所乐意做的是什么事,二程的学术思想正是从这里发源而变成巨流。所以程颢的话说:“自从再次见到周茂叔后,吟风弄月地回来,有孔子‘我赞许曾点’的意境。”侯师圣受学于程颐,未能通悟,去拜访敦颐,敦颐说:“我老了,讲解不能不详细。”把他留下面对面坐在两张小床上连夜谈论,过了三天才回来。程颐看到他感到十分惊奇,说:“莫不是从周茂叔那里回来吗?”
嘉定十三年,御赐给谥号叫做“元公”。淳元年,封他为汝南伯,在孔子庙里陪从受祭祀。
铁面无私的包拯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在安徽)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包拯像过了很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担任了天长县(今在浙江)的知县。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移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包拯命令工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一年过去,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
不久,包拯被授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当时张尧佐被任命为节度使兼宣徽两院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和包拯一齐对此进行辩论,话语十分恳切。又曾建议说:“国家每年用岁币贿赂契丹,这并非防御戎狄的良策,应该训练士卒、选拔将领,致力于充实和巩固边防。”又请求朝廷重视门下省封驳制度以及废罢和禁锢贪赃枉法的官吏,选拔地方长官,实行对补荫弟子进行考试的制度。当时各路转运使都兼任按察使,往往摘取无关紧要的小节来上奏弹劾官吏,专门以苛刻的考察来相互标榜、自诩高明,使得地方官吏十分不安,包拯于是请求朝廷废罢了按察使之职。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让典礼官对包拯说:“雄州城新开了一个便门,是不是想招诱我国叛逆之人以刺探边疆情报呀?”包拯说:“涿州城也曾经开过便门,刺探边境情报何必用开便门的方式呢?”那人于是无言以对。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出任京东转运使,改授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移任陕西,又移任河北,进京担任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专门置办造船用的木材,随意向老百姓摊派征取,而且这里的七个州负责提供造河桥用的竹索,常常多达几十万,包拯都上奏朝廷,停止了这些摊派。契丹在边境附近集结军队,边境的州郡逐渐紧张起来,朝廷命令包拯到河北调发军粮。包拯说:“漳河地区土地肥沃,百姓却不能耕种,邢、、赵三州有民田一万五千顷,都用来牧马,请求全部给老百姓耕种。”朝廷答应了他的请求。解州盐法往往给百姓造成负担,包拯前往经营治理,请求朝廷全部进行通商贸易。
包公祠大殿包拯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多次议论和斥责受宠信的权臣,请求朝廷废止所有内授官职等不正当的恩宠。又罗列上陈唐代魏徵的三篇奏疏,希望皇帝把它们当作座右铭和借鉴。又上章陈述天子应当明智地听取和采纳臣下的意见,辨清结党营私的人,爱惜有才能的人,不能坚持先入为主的主观意见,一共是七件事;又请求去除刻薄的风气,抑制投机取巧的人,端正刑典,明确禁令,不要轻易大兴土木,禁止妖妄荒诞的事情,朝廷大多实施推行了这些意见。
包拯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曾建议在边境无事时将军队移到内地,但没有得到答复。现在,包拯请求:“罢除河北的屯兵,将他们分别安置在黄河以南的兖、郓、齐、濮、曹、济各州,即使边境告急,也无需担心来不及调遣。如果说边境的守兵不能一下子减少,那么就请求朝廷训练义勇,减少干粮,每年的花费,比不上屯兵一个月的费用,一州的财赋就很充足了。”没有得到答复。
移任瀛州知州,各州用公家的钱进行贸易,每年累计亏损十多万,包拯上奏全部罢除。因为儿子去世,包拯请求在方便的州郡任职,做扬州知州,又移任庐州,升为刑部郎中。因为保荐官员有失而获罪,被降为兵部员外郎、池州知州。
官复原职,移任江宁府知府,朝廷召任权知开封府,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黄河水清了,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京城称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王爷包老。”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升任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上奏说:“太子空缺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很担忧,陛下长时间犹豫不决,这是为什么?”仁宗说:“你想让谁立为太子呢?”包拯说:“微臣我没什么才能而担任朝廷官职,之所以请求皇上预立太子,是为国家长远着想。陛下问我想让谁做太子,这是怀疑我啊。我已年届七十,又没有儿子,并不是谋求好处的人。”皇帝高兴地说:“我会慢慢考虑这件事的。”包拯请求裁减内廷侍臣的人数,减损和节约浩大的开支,责成各路行政机构尽职尽业,御史府可以自行推荐属官,减少每年的休假日期,这些事情都得到了实行。
张方平任三司使,因购买豪民的财产而获罪、包拯上奏弹劾,罢免了张的官职;但宋祁取代张方平,包拯又加以指责;宋祁被罢免后,包拯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权兼三司使。欧阳修说道:“包拯真是《左传》中所说的‘牵牛踩了别人的地而地的主人把牛抢夺过来’,这种惩罚已经过重了,又贪恋三司使的肥缺,不也太过分了吗!”包拯因此呆在家里回避,过了很长时间才出来。他在三司任职时,凡是各库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摊派,老百姓负担很重、深受困扰。包拯特地设置榷场进行公平买卖,百姓得以免遭困扰。官吏负欠公家钱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机会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儿抓起来,包拯都给放了。升给事中,担任三司使。几天后,被任命为枢密副使。随即又升为礼部侍郎,包拯推辞不受。很快因病去世,享年64岁。朝廷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为“孝肃”。
包拯性格严厉正直,对官吏苛刻之风十分厌恶,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嫉恶如仇,但没有不以忠厚宽恕之道推行政务的,不随意附和别人,不装模作样地取悦别人,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亲旧故友的消息都断绝了。虽然官位很高,但吃饭穿衣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时一样。他曾说:“后世子孙做官,有犯贪污之罪的,不得踏进家门,死后不得葬入大墓。不遵从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当初,包拯有一个儿子,名叫“镱”,娶崔氏为妻,担任潭州通判时死了。崔氏为亡夫守节,不再改嫁。包拯曾经把她的陪嫁女送走,在娘家生孩子,崔氏暗中慰问她的母亲,让她好好照顾那个陪嫁女。包镱死后,崔氏把陪嫁女的儿子带回家,取名叫“包纟廷”。包拯有《奏议》15卷。
“梅妻鹤子”的林逋
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年少丧父,学习勤奋,不搞章句之学。性情恬淡,喜尚古风,不求功名利禄,家境贫困,衣食不足,却表现得十分安然。早年,在江、淮之间漫游,很久以后,才回到杭州,在西湖边的孤山上搭了一间茅屋,20年中足迹不到城市。真宗听到他的名声、赏赐给他粮食和布匹,命令地方长官逢年过节的时候去慰问他。薛映、李及在杭州,每次去林逋的茅庐,总是要清淡终日才离去。他曾经在庐舍旁边替自己造了一个坟墓,临死的时候写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的句意:“来日如果像求取司马相如的遗稿,那样值得高兴的是我不像相如那样留下《封禅书》。”死后,州里把林逋的情况报告了朝廷,仁宗为他感叹和哀悼,给林逋赐了一个“和靖先生”的谥号,同时还赠送了粮食和布匹,帮助办理丧事。
林逋善写行书,喜欢作诗,他的文词清澈峭拔,多奇文。写好以后,又总是随手把它们抛掉。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不把它们誊录下来,传到后世去呢?”林逋说:“我正隐迹山林,尚且不领意用诗赢得一时的名声,何况是后世呢!”然而那些爱管闲事的人们常常把它们偷偷地记下来。喜诗,尤善写梅,佳作也并不多。
林逋曾客游临江(今江西清江),当时李谘刚刚中进士,还没有人知道他,林逋对人说:“此公是宰相的材料啊!”等到林逋去世,李谘恰巧被罢斥相位而出为州官,李谘为林逋穿了白衣服,和他的弟子们一起守了七天丧,然后才为林逋下葬,他又把林逋的遗诗刻在石碑上放入墓中。
林逋没有娶妻,没有儿子。喜植梅,喜养鹤,号称“梅妻鹤子”。教育哥哥的儿子林宥,登上了进士甲科。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他的突出贡献就在于他所编撰的《资治通鉴》,这既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中一部巨著,也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杰作。
司马光年轻时就对史学书籍感兴趣,二十岁,他一举考中了进士甲科。正当他在仕途上刚刚起步的时候,父母先后病逝,按照当时的礼教,他必须辞去官职回家服丧。于是,司马光和哥哥一起回到了故乡。在服丧的几年时间里,他读了不少书,写了不少评论古人的文章,了解了许多下层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他在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认真的总结评论时,也在探求历代统治者在统治方法上的利弊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吸取精华,剔其糟粕,为《资治通鉴》的编著工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