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不论是新闻还是专题都有为主持人、播音员设置的“报头”,也称“侃头”。一般来说,报头是主持人对节目内容的预告。这样观众就可以根据自己爱好需求选择或放弃这一节目。当然每一个编导、主持人都希望节目报头精彩从而留住观众的视听。因此报头的“窗口”作用在节目中愈加明显化。
在新闻资讯类的电视节目里,主持人(或播音员)一般是以标题性的报头预告该档节目中分量最重的几条。但在每条新闻资讯前,往往还要播送一个小报头。小的报头相当于报纸消息中的导语。编导、主持人把信息的内容加以提炼,三言两语就告知了该条信息的核心。在这点上,电视与报纸同属金字塔形结构:标题——导语——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但是,由于电视增加了主持人的播报而非仅仅“看”,这使得电视的报头设置不能完全等同于报纸。那么导致二者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被接受的过程不同。
报纸是以读者阅读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者总是主动的,他可以细读一篇文章,也可以浏览或跳跃性地阅读。大多数情况下,读者总是通过浏览标题、导语来确定所需阅读的篇章。所以醒目的标题,引人入胜的导语在报纸的编排上显得尤为重要。电视则不同了,它不仅可看,还可以听,而报头的部分还是通过主持人的播报“听”来的。我们知道,在“看”与“听”的接受过程中,两者的效率不一样,前者为百分之八十,而后者为百分之二十。也就是说人类获取信息的手段以看为主,以听为辅。正因为如此,“看”为主动,而“听”更为被动。由于“听”是瞬间的反应,听者很可能由于说者的语速、音量、口齿的清晰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偏听、误听。这也就是为什么主持人、播音员必须由口齿清晰,语音标准的人来担纲了。当然“说”也并非一味劣势,“说”具有贴近感和亲和力,一个好的报头通过主持人的生动表现会产生更大的魅力。但是新闻节目之间的跳跃性还是给观众在接受中带来不便。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每一节目前的报头来减少降低这种跳跃性。因此,好的报头还应该能将上下条新闻进行粘连,使得相互间的过渡自然,观众听起来便轻松了。不过达到这样的效果还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两条新闻的内容相类似或相关,切不能为了消除痕迹而进行生拉硬扯,如果没有也不必勉强为之。
因此电视节目报头应该既发挥口播的优势,又克服口播本身存在的不足,从而使报头设置朝着更符合自身发展的规律迈进。
目前,有些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就很有意识地做到这一点,主持人常利用报头穿针引线,承上启下,节目变得流畅,有整体感。不妨来看这样一则实例:某家电视台新闻节目播报了某国动物园为了给寒带动物过夏避暑,特地从极地运来了几十吨的冰雪,为这些动物营造了一个理想舒适的生存环境,结果不仅动物们过得开心,也给前去观赏的游客平添了不少的乐趣。在接下来的一条新闻中,主持人用了这样的一条报头:“能在炎热的夏天享受到极地生活的条件,这些动物也真够奢侈幸福,可是对××国动物园里的狮子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由于这个国家连年战乱,这个动物园里的百兽之王连吃饭都成问题,而且还要经常遭受炮火的威胁,真是一处天堂,一处地狱。”
这条报头把两条互不相连的新闻巧妙地粘连起来,做到过渡没有痕迹。同时,通过对比产生一个强烈的暗示:动物的快乐也就是人类的快乐,动物的不幸也就是人类的不幸。如果将两条新闻截然分割,各不关联,观众肯定不会获得较深的印象,其新闻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目前大部分电视新闻节目在报头上尚未自觉走到这一步。除了新闻内容庞杂,不易编排外,观念的陈旧也是制约的因素之一。因为新闻播报历来被认为是极严肃的事,需要播音员“播”而不是主持人“说”。“播”新闻与“说”新闻功效当然不同。前者是准确、清晰地复述出记者、编辑的稿件,他们发挥更多的是背稿和播音的技巧,无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当然符合新闻严肃性的要求。而后者以“说”为主,因而经常在报头上显出更加灵活和更见个性的特点。主持人可以利用报头穿引、黏合、评说,从而加强新闻节目的整体感,生动性。可以说,报头就是主持人创作或二度创作的一块重要阵地。新闻主持人的个性往往以此表现出来。如果哪一天,新闻节目能像央视《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一样由记者、编辑担纲主持,那我们的新闻一定更加出彩。
除了新闻节目的报头外,电视专题节目的报头的技巧也值得探讨。大家知道,新闻的内容庞杂,专题则“专”,但“专”也是相对的。因为专题片涉及的往往是某一领域、范畴,像环保、财经,体育、法制等。但几乎所有制片人都会将每一栏目细化,切割成几个小板块,以不同的节目形式和侧重点来丰富表现的主题。这样就有了节目的总报头和小板块的小报头。由于内容的一致性,所以小报头的过渡性比较好把握。这里所要探讨的是节目的总报头,也称大侃头。
在现行的专题节目中,编导、记者或主持人一般都把总报头作为节目的第一环节来预告播送的内容。这也没有错,它符合观众接受的心理。但是任何一种形式都不能成为定势,定势了就容易走向程式化甚至僵化。特别对通栏性节目而言,如果每天重复着同一程序、相近语言,那就太缺乏活力了。其实,形式都是人创的,尤其对电视来说,形式上的不断创新(不论在哪个环节上)已成为电视制片人、编导最迫切也最感压力的事。有人甚至提出形式就是内容的口号,这虽然极端,却也说明一些问题。如果我们对电视节目报头也称“侃头”这一提法稍加留心,就会体味出既然是“侃”就应该有“侃侃而谈”和“聊天”的成分,敢于在报头中很好地侃上一段,肯定会增加吸引力,为下面节目的主要内容铺路。关键在于“侃”什么。当然不是脱离主题的胡吹乱侃,它应该是在本节目的基础上、范围内做恰当的“题外发挥”:它可以将当前一些焦点问题巧妙地“嫁接”到自己的节目上。总之,既要引起观众的兴趣,又要扣住节目的主旨。这里有一些成功的范例:我省的××频道有一档环保的专题节目,它每周一次,每次的长度为20分钟,但该节目的编导在每次节目播出的总报头上还是颇费心思,力争求变,不时推出一些聊天式的开场白。请看下面这段: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走进我们的《环保时刻》。我是主持人××。昨天,我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看到一则很有意思的消息,说科学家们对目前南极臭氧层漏洞的成因有不同的看法。美国的科学家认为是人类向大气层排放了过多的二氧化碳所致;瑞典的科学家则认为这是地球本身的变化,与人类的活动没太大的关系。显然后一种说法我们前所未闻。让我担心的是,倘若人们认可这种说法,那人类的活动会不会更加肆无忌惮?不管怎样,有一个事实不容否认,地球臭氧层的漏洞正在扩大。我们每个人都应时刻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好,下面就请进入节目的第一环节——环保快递。
这段侃头,主持人以第一人称“我”介入并在其中思索、评说,不仅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更在节目的一开始就提出了耐人思索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与下面的内容相关。这种导入节目的方法当然比单片地介绍、预告节目更加引人入胜。
在电视专题节目的报头设置上,一些人也有着想放开一些的朦胧意识,但是他们的模糊在于当话题打开后又收不拢,因而给下面的节目留下了很大的裂痕。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实例:
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节目,如今在日本出现了一个新行业,叫拆散专家。原来这些所谓的“专家”是受人雇用专门去拆散情侣、恋人甚至夫妻。真是经济不景气,缺德行业也大行其道。下面就请关注我们的节目是如何教你理财的。
很显然,这样的侃头由于与下面节目内容脱节,跳跃的痕迹太大,显得十分生硬、有做噱头之嫌。观众不禁会问,这条信息与今天的节目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条信息也是可以拿来“侃”的。怎么“侃”,关键还在要收的回来,能自然过渡到下面的节目。倘若加以这样的补充,缺陷就弥补上了:
观众朋友们……真是经济不景气,缺德行业也大行其道。还是孔老夫子说得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种不义之财还是少取为好,下面就来关注我们的节目是如何教你正当生财。
除了注意“侃”与“收”的关系外,侃的方式也是可以多变的。可以用一个故事打头,也可以讲述某一现象,或议论一个话题,更可以拿一件实物开聊。当然,不等于说报头作为节目预告的作用被“侃”的精光,两者可以交替使用,主要是使节目活络,不拘一种形式。如今电视工作者都努力在形式上的创新而报头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当然也要尽可能的求变求新。或许今后还会有更加新颖的报头形式。当出现这一现象时,我们也许只有一个解释的理由:观众对电视节目要求愈来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