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的深秋,在德国马堡大学海德格尔副教授的班上,出现了一位短头发、大眼睛的犹太少女,名叫汉娜·阿伦特。
由此,一场着名的,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师生恋加婚外恋,徐徐地拉开序幕。
18岁的阿伦特,经常穿一身精美雅致的绿色服装,同学们称她为“绿衣人”。最有魅力的是她的双眸,透露出一种诱人的异国情调。
阿伦特在20年代的一位朋友在回忆录中写道:“人们的视线一旦潜入她眼底,一定害怕得不再敢上来。”
更令人关注的是,阿伦特聪明过人,富有性格魅力,心智水平总是超越她的年龄。她十四岁就对哲学产生兴趣,读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并很好地掌握了希腊文和拉丁文,十七岁时就组织了一个学习和阅读古代文学的圈子。在与着名神学家布尔特曼谈她出席他的讨论班的条件时,她直截了当地对布尔特曼说:“不能有反犹的评语。”布尔特曼以友好的方式向她保证:“万一出现某种反犹的表现,我们两人将对付这种情况。”阿伦特的同学,德国着名哲学家汉斯·约纳斯说,大家都感到阿伦特是女性的一个例外,人们在她身上发现了“一种强度,一种坚定,一种对质的敏感,一种沉思,这些给了她某种魔力”。在食堂里,只要她一说话,甚至邻桌的谈话也会停下来,人们只是想听她说话。
班上出现了一个如此“酷”的女孩,引起了海德格尔的注意。
此时的海德格尔,比阿伦特大17岁,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他正怀着勃勃雄心以图创作哲学大作,连年累月的艰深思考,让他身心疲惫。此时的阿伦特,刚巧在恰当的时间和恰当的地点出现,给在穷乡僻壤长大且已步入中年的海德格尔,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受,催动着他内心深处的浪漫情怀和创作激情。
这时的海德格尔,已经是大学里非常吃香的老师。他的哲学见解“标新立异”,述说方式清新脱俗,被学生称作“来自麦氏教堂镇的小巫师”。他虽然个子矮小,但外表英俊,一头深黑色的头发。同时,也许是海德格尔本身的性格使然,他有意识地与青年男女们保持距离。这种与人保持距离的品性,或者说这种故作高深的做派,更增添了海德格尔作为中年男性和思想导师的魅力,产生了一股令人敬畏的力量。这样的海德格尔,仿佛成为大学世界里最神秘的明星。
也许是“酷酷相吸”,阿伦特对海德格尔,存有一种独特的向往和崇拜。
故作高深的海德格尔,其实内心并不平静。阿伦特入学两个月后,他终于迈出了第一步——他请她去他的办公室。
向往和崇拜的感觉持续地发酵,在海德格尔出人意表地靠近之时,也正是少女的情感达到沸点之际。阿伦特在这位不可抗拒的导师面前,全然没有之前在另一位老师布尔特曼面前的大方和自信,她表现得非常慌乱和羞怯,嗓音已不听使唤,只是低低地说“是”和“不”,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这第一次见面,阿伦特仿佛完全处于“眩晕”之中,她或许在不断地嘀咕:“噢,他是在叫我吗?
是真的吗?他叫我做什么?”
几天之后,就在少女对这次会面还没有完全回过神来的时候,老师给她写了第一封信,开头用“亲爱的阿伦特小姐”这样正式的称呼,接下来以哲学家的方式,称赞她灵魂和精神的素质,鼓励她要坚定不移地忠实于自己。这是一封充满感情且极具引导性质的信。
四天后,老师在信上就称她为“亲爱的汉娜小姐”了。
之后,海德格尔继续精心“策划”,把隐秘的恋情一步步引向深处!
海德格尔是如何“精心”策划的呢?下面列举一段后来披露的情节,就能“窥一斑而知全豹”——海德格尔为他们的交往制定了详细的规则:频繁的书信是用密码写成的;幽会的时间按分来计算;暗号更是挖空心思想出来的——开几下灯为无人,开几下灯为有人;敞开的窗表示有机会,打开的门表示有危险。
这样的情节,令人“惊叹”!可以想象,大哲学家对此事是做足了功夫的。这种“非凡”的哲学家式的婚外恋加师生恋“操作”
方式,讽刺地讲,也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出海德格尔的才智。看来,海德格尔成为哲学大师并非偶然,缺乏严谨思维的粗线条神经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哲学家的。相信后人在了解这一情节之后,会从下意识处对海德格尔产生某种“钦佩”。这样的人,即使没有走上哲学创造之途,也颇有从事间谍的天分。
也许,正是海德格尔行事方式的细腻和周全,正是海德格尔操控事态的“手段”,使年轻的阿伦特在内心深处对海德格尔产生了更深的迷恋和依赖。试想,在与阿伦特年龄相仿的男同学当中,有谁会用这样老到的经验、细腻的作风和周密的安排来“操作”爱情呢?海德格尔的“工于心计”,在年轻的阿伦特眼里,可能全都被当成了智慧。
因此,海德格尔的苦心安排,阿伦特感受到的不是海德格尔的心虚,反而让她感受到了海德格尔对这份爱的呵护和用心。
海德格尔如此煞费苦心的安排,原因当然是作为有妇之夫怕惹上麻烦从而影响其无量的前程。与此同时,聪慧的阿伦特虽然年轻,但早熟的心智令她能够完全理解这桩恋情的处境。这不但是师生恋,而且还是婚外恋,因此这是一场充满“原罪”的恋情,心智早熟的阿伦特怎么可能看不透!她当然会预想到这是一场充满风险的恋爱。
但是,在经历了几次“令人眩晕”的秘密幽会后,当阿伦特惊醒过来认识到这是现实的时候,她感到,对海德格尔,不但可以远距离地崇拜,也可以近距离地信赖!聪明的阿伦特,愿意跟随的是在生活中同样思维周密、办事利落的哲学家海德格尔,而不愿意跟随在讲台上才华横溢,但在生活中漏洞百出、让人担惊受怕的“海德格尔”!
何况,他不但有细腻的行事方式,更具有无比细腻的浪漫情怀!1925年,正是海德格尔与阿伦特的热恋期。这一年,在海德格尔写给阿伦特的信中,充满了柔情蜜意。
在1925年2月27日的信中,海德格尔写道——亲爱的汉娜,我着了魔。你安静的、亲爱的双手交叠,仿佛在祈祷,还有你光洁的前额,仿佛借助女性之美化身为魔鬼的守护者。这是我从未有过的感受。在冒着暴风雨回你住处的路上,你显得尤为优美和崇高。而我,我愿意每个夜晚都这样陪着你走。接受这本小书吧,它传达着我的感恩之情。它也是这个学期的象征。汉娜,给我写信吧,只言片语也好。我只是不能让你就那样离开。你一定归心似箭,但还是给我写几句话吧,不用太“斟酌”。只要是你写的就好了。只有你才写得出。
在1925年3月21日的信中,海德格尔的笔下充满了抒情的语调——亲爱的汉娜:这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冬天,我的旅程是精彩、愉快的……我常常希望你现在一切和我在这里的状态一样好。孤独屹立的群山,山区人民的宁静生活,与阳光、暴风雪、天空的自然亲近,宽广而被大雪覆盖的斜坡上废弃的铁轨所呈现的简单性,所有的这一切使我的灵魂远离了一切不专一、不恒定的存在……当暴风雪在小木屋外肆虐的时候,我会记起“属于我们的暴风雨”,或者沿着朗河静静地走,或者追忆那个穿着雨衣的年轻女孩,低垂的帽檐遮住了她安静的大眼睛。她第一次到我办公室来的时候,害羞而拘谨,对每个问题都给予了简短的回答——这一幕伴随了我整个学期——那时我就确信,那段生活将成为历史。你承载着我的爱。
这样的信,对一个十七岁时就曾组织过学习和阅读古代文学圈子,此时正遨游在哲学世界里的少女来说,也许难以抵抗。
从这些信中,也可以看出海德格尔对阿伦特的迷恋之深。如果没有至深至切的情感,不论是有多高水平和多么浪漫的作家,都很难让这些细腻的文字从笔端流淌出来!在这个世界上,或许只有阿伦特一个人,才真正看到了海德格尔最真实的情怀。
展开进一步地推断,心智早熟的阿伦特并不会“不食人间烟火”,她希望得到一个有力量的男人的保护和引导,或者还有金钱上的帮助。只不过对思想殿堂充满向往的她,也许更期望从海德格尔身上得到思想激发和人生引导。
况且,阿伦特的成长历程,让她比别的女孩更渴望得到成熟而又有智慧的男人的安全感和引导。在她七岁那年,父亲就去世。
而母亲又频繁外出,小阿伦特每次都生怕母亲也一去不归。在她13岁那年,她母亲再度结婚,这使得小阿伦特的心灵更加失落。
此后与她分享母亲的,不但有一个如路人一般的继父,还有两个带来的姐姐,她讨厌他们,但母亲与他们相处亲密。但是,就是在这样环境成长起来的阿伦特,正如她的同学约纳斯所说,却成了女性中的一个“异数”,她不但迷人,而且体现了一种强度。
不过,成长过程有过如此遭遇的阿伦特,所谓展现“强度”的背后,脆弱反而在其心灵的最深处!当她敬爱的导师向她敞开心扉的时候,她心怀感激且毫不犹豫地扑向了他的怀抱,全身心地把海德格尔看作爱人、朋友、导师和保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