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的事业就先介绍到这里吧。他不算是个好人,也不是个十足的坏人,毕竟他没有触犯法律也没有证据证明他对其他人造成过严重的伤害。但是他是一个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患者这一点是毋庸置疑了,而且,从小到大都是。他好像从小“反叛”,且这种特征在他身上永不消退。在S身上,你或许可以更加理解品行障碍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关系。他们本身就是一种特征,如果用x代表年龄的话,那么当0小于X小于18时,所表现出来的异常叫作品行障碍;当X大于等于18时,这种变态心理叫作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仅此而已。
如果你认为像S这样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是个坏人的话,那么,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坏”呢?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好像永远是变态心理如何产生这一问题的可用答案,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也不例外。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产生也是有遗传因素影响的,这一点从被领养的儿童日后的发展上可以得到印证。有研究者做了一些调查发现,在这些儿童中,有的儿童的父母是重罪犯且有反社会人格的倾向,而有的孩子的亲生父母是没有犯罪记录的普通人。所有的这些被调查的孩子都从很小的时候被普通人家收养,并且和亲生父母再没有联系。不过经过很多年后的跟踪调查,亲生父母是重罪犯的儿童中出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比例要远远高出亲生父母是普通人的孩子的患病比例。这一点说明了遗传因素的作用,因为自从孩子被收养后,他们与亲生父母的关系只剩下基因遗传了。
那是不是说,我们人体的基因中,存在着某个“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基因”呢?这个很难说,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办法来判断这个说法的对错。不过,确实有案例表明了一个大家族的人中都存在着一定的攻击行为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倾向。但这只是个案,还远不足以下结论。
虽然基因的角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不过,脑结构方面的证据似乎比基因要充分得多。通过对很多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脑区结构和功能的观察,他们中的很多人的大脑是和一般人有所不同的。在大脑中,存在着控制恐惧感的特定脑区,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患者这一部分脑区和正常人相比,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异常。这可能导致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比正常人更难感受到恐惧。或者说,他们的大脑上、生理上决定了他们比一般人的胆子更大,更加的无所顾忌、为所欲为。比如很多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会折磨和伤害小动物,我们一般人不会那么残忍,或者我们怕血、怕动物、怕折磨小动物之后会做噩梦,无论是什么,只要你害怕,你就不会选择去伤害和折磨那些生命。不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不怕,因为他们不怕,所以他们无所恐惧,不断地做出种种违反规则的行为,并且不负责任。
另外一个生理层面上可能导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病发的原因是偏低的兴奋唤醒水平。简单和形象地来说这个理论就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细胞都太过懒惰了,一般的事情根本不能让他们的细胞兴奋和活跃起来,只有他们在做一些反社会行为的时候,他们体内的细胞才会被激活,才会工作,才会有存在感。而这样就导致了他们更倾向于做出需要冒险的行为,因为这样更刺激,才更能调动他们体内的各种细胞正常的运转。
以上便是一些天生的可能导致一个人成为人格障碍患者的原因了。下面我们来说一些后天的因素。家庭环境肯定是其中的因素之一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家庭往往在患者表现出反社会型问题的时候没有给出及时的关注和指正,家长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或者根本就没有控制过,只是采取退让或者置之不理的态度,这样是很容易导致问题愈演愈烈的。
何况,对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来说,他们的个体本身往往很固执,或者说顽固不化。一般来讲,当正常人发现一些事情是不可能的或者原定的目标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时候,会做出一定的退让或直接放弃,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患者绝对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典范。不撞南墙不回头?他们撞了南墙也不会回头的。所以他们有时才会那样的鲁莽和不计后果。因此,不要指望着有品行障碍的人会在长大后自己就变好了,也不要期盼着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可以不治而愈。如果没有有效的抑制和干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会固执而坚定地“反”下去。
那家族以外的人也会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形成有所“贡献”吗?是的。现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在选择买房子的时候,除了会关注房子本身的设计和质量,一定还会考虑社区的环境如何,同住在社区的都是些什么人。从对孩子的培养上,这是很有道理的。孟母三迁这样的故事也就不必再说了,在关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成因的研究上,很多研究者发现,通常在那些邻里关系和谐,人们可以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社区中,很少出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患者。这个研究结论并不难理解,邻里之间总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生活中有很多交集,关系好的邻里很多时候也会替别的父母关注一下他们的孩子,如果邻居能在发现孩子逃学、打架或者是其他不良行为的时候及时提出来,那么对孩子也是一种管教和约束。跳出社区的小环境,在社会大环境这个角度上来想这个问题,我们很容易想到,相对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肯定比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更不容易酝酿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学术研究的结论也确实就是这样的,有研究表明,在战乱这种极端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是很容易被激发出他们的反社会行为的。
好了,说了这么多,肯定有人已经等不及要问,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能治吗?我可是担心我家孩子的品行障碍啊,可以矫正吗?我只能遗憾和无奈地表示,成功的案例没几个。先听我解释一下原因,因为首先一般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都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所以很抗拒接受治疗的。
另外,他们的伪装性很好,善于欺骗,也懂得如何去操控别人,这也让治疗变得更加有难度,因为他们一样可以去骗咨询师。那真的就没救了吗?虽然情况不容乐观,但我们还是不能放任不管,总要尽力一试。而且因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殊性,患者的一些反社会性的表现往往在家庭中最先被发现,所以,家庭成员对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识别和对患者的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家长们能做什么呢?首先当然是关心和关注你的孩子,因为这样你才能发现他们是否在健康正常地发展着,是否有反社会性行为的倾向。之后,如果一旦识别出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苗头,就要尽早地进行干预和治疗。家长的监管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可以对孩子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表示肯定,并监控那些反社会性的行为,那么孩子就会形成更多的关于什么是符合要求的、什么是违反规范的意识。最后,家庭可以做的努力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不要以为矫正孩子的行为只是咨询师的事,或者只是孩子的事。如果家长自身存在着一些反社会性的行为,那么孩子当然更容易有样学样了。另外,鉴于刚才提到的社区生活环境也是影响因素之一,那么除了要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外,对生活环境的选择也值得考虑。
在这一部分的最后,我忽然想起一句不是那么相关的一段话:“我们就像傀儡,线控制在社会手里的傀儡。但至少我们还认识得到、察觉得到自己是傀儡。而或许我们对于这件事的认识就是我们通往自由的第一步。”是啊,尽管我们还不知道如何去解决一个问题,但认识和发现对我们依旧意义重大,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