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军的猛烈攻势下,北平、天津在1937年的秋天到来前陷落了。
在华北进入战争状态的时候,上海的局势也是山雨欲来。在揭开中日战争史上最大的会战淞沪会战的序幕之前,我先说一个人:蒋百里。
蒋百里是一个传奇人物,身份很复杂:他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第16期的第一名(永田铁山是日本学生中的第一名。同期还有冈村宁次、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小畑敏四郎以及参与淞沪会战和南京之役的第3师团长藤田进等人),获明治天皇赐刀;又是名刊《浙江潮》、《改造》的主编,并著有《欧洲文艺复兴史》,后与胡适、徐志摩等人缔造新月社;他还是**时代头号军事理论家,以及国民政府对日作战方案的主要规划者。
蒋百里生于1882年,浙江人,19岁时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又转赴欧洲第一强国德国学习军事。有了这样的经历,回国后的蒋百里,在1912年出任中国陆军最高学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校长。在随后风云诡谲的时代里,蒋百里以实战促研究,结果甚丰。他曾任吴佩孚的总参谋长,后辞职归隐。1930年1月,蒋百里当年的学生唐生智起兵反蒋(7年后,他的这名学生在日军的炮声中送走蒋介石,开始了南京的守卫),因受牵连,蒋百里被蒋介石在南京关了一年多。蒋百里是职业军人,素养颇高。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时,刚出狱的将军正在上海。后来,曹聚仁在《蒋百里评传》中这样回忆道:“有一天,那是‘一二八’战后的第三天,2月1日。他和我们在一家咖啡馆喝茶,翻开那天上海版的‘每日新闻’,头条新闻是日本陆相觐见天皇的电讯。他沉吟了一下,对我们说:‘2月5日早晨,会有日军一师团到达上海参加作战了。’他何以这么说呢?他说日陆相觐见天皇的意义是报告日军正式出战。依日本当前的运输能力,三天之间,可运输一个师团的兵力:4万战斗兵及其装备到上海,所以他估计这一师团,5日可以投入战斗。果然,‘一二八’战役,日军的第一场反攻是从2月5日开始的。”
1933年,蒋百里以私人身份赴日本,一为散心;同时,也抱着考察日本国情的目的。到日本后,蒋百里被那里狂热的军国主义情绪惊呆了。他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判断:在未来几年内,中日之间必有大战!回国后,他多次提醒蒋介石应该开始备战,随后以军事委员会顾问的身份积极参与国防计划的制订。1937年,蒋百里在庐山为高级军官讲课,让大家做好战争准备,共赴国难。“七七事变”爆发后,作为**政府对日作战方案的主要规划者,蒋百里提出“持久抵抗、攻守结合”的总体战略:“唯有长期抗战,才能把日本拖垮。”并出版了《抗战的基本观念》和《国防论》。在书中,他预言:日本最终将会输掉这场战争。
中日大战爆发后,他以蒋介石特使的身份游历欧洲,以期获得欧洲列强特别是德国对中国的支持(当时德国与国民政府的关系十分密切,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并向中国派遣了众多军事顾问,出售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当时,中央军的建制、训练和装备,是以德国为标杆的)。
1938年,蒋百里去世于陆军大学校长任上,实在令人惋惜。在我看来,蒋百里一生致力于军事研究,献身于中国的军事教育和国防工程。他是一个爱国者,是一个纯粹的军人,因为他从不属于哪个党派,他的服务目标只有一个:他的国家。早在1930年代之初,蒋百里就意识到日本已是中国的第一号敌人。1937年夏,战争开始后,他依据在日本的见闻以及多年来对日本民族、社会、政治、文化和军事的观察,迅速写成《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发表于《大公报》。这是现代中国第一篇专门研究日本民族性格的文章。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处,谈到中日之战时,将军这样写道:“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它讲和!”
1937年的日本人似乎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