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
2月26日出生。
父亲:王应伟(1877-1964),在日本留学,于东京物理学校毕业后,在日本中央气象台工作并继续深造。
母亲:周秀清(1889-1974),毕业于苏州兰陵女学,原为上海一家幼稚院教师,1912年与父亲结婚后来日本。
1915年半岁
9月随父母回到祖国。
1920年5岁
入北京孔德小学上学。
1923年8岁
入汇文高小上学。
1926年11岁
于汇文高小毕业后,进入北京汇文中学。
1929年14岁
于汇文中学初中毕业。毕业考试获得算学(数学)和科学(生物)两科第一名。后随父亲到青岛,进入青岛礼贤中学读书。
1932年17岁
于礼贤中学高中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6年21岁
于清华大学毕业。先留校担任助教,半年后获“史量才奖学金”转到赵忠尧先生门下攻读核物理专业研究生。
1937年22岁
“七七事变”后中断学业,与周培源先生一起离开北平南下逃难。经周培源先生介绍,先到南京兵工署弹道研究所,后随兵工署一起转移到武汉。
1938年23岁
在汉口报考“留英庚款公费生”被录取,于当年赴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物理系主攻技术光学专业。
1940年25岁
获英国伦敦大学理学硕士学位(Msc)。
1941年26岁
转人英国雪菲尔大学,在着名玻璃学家特纳(W.E.S-Tumer)
250王大珩传
教授指导下进行有关光学玻璃的研究。
1942年27岁
受聘于英国昌司玻璃公司,任研究实验部物理师。
1945年30岁
研制发展了V-棱镜精密折射率测定装置,在英国制成了商品仪器并获得了英国科学仪器协会第一届青年仪器发展奖(Bowen奖)。
1948年33岁
回国。暂在上海耀华玻璃公司任职。
1949年34岁
从香港转道朝鲜,奔赴东北解放区大连,参加新建的大连大学工作。任大连大学工学院应用物理系主任、教授。
1950年35岁
与大连大学医学院小儿科主治医生顾又芬女士结婚。顾又芬,上海市人,1920年出生,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49年从上海转道香港奔赴大连解放区。
1951年36岁
任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筹备处副主任,负责筹建仪器馆。
1953年38岁
任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副馆长,代理馆长主持工作。稍后任馆长,研究员。
1954年39岁
参加中国政府赴捷克斯洛伐克科技代表团。
1955年40岁
被推举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赴捷克和苏联考察进修计量科技。
1956年41岁
参加制定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远景规划,是其中发展国家计量科研项目和仪器仪表技术项目的主要编写者。
应聘为国家计量局顾问。
1957年42岁
仪器馆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任光机所所长。
兼任国家科技委仪器仪表专家组组长。
1958年43岁
领导光机所研制出震惊全国科技界的电子显微镜等八项科技成果,即“八大件,一个汤”。
创办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任院长。
1959年44岁
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0年45岁
承担国防科研任务,任“150工程”总工程师。
1962年47岁
组建长春光机所西安分所,兼任西安分所所长(后改称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
1964年49岁
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创办长春光机所上海分所。兼任上海分所所长。
参加我国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光学测试取得圆满成果。父亲去世。
1965年50岁
参加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号”的方案探讨。
1966年51岁
任国防科委第十五院筹建办公室副主任,受聂荣臻元帅委托筹建十五院。
1973年58岁
所撰《彩色电视中色度学问题》专着由中国科学技术研究所出版。
1974年59岁
参加中国赴美国、加拿大激光科技考察团,任团长。
母亲去世。
1975年60岁
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主编了我国第一个遥感科学规划。
参加方案探讨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其空间侦察相机系统取得圆满结果。
1977年62岁
当选为吉林省政协副主席。
1978年63岁
当选为吉林省科协副主席。
受中国科学院委托筹办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并兼任校长。兼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
参加邓小平召开的科学教育专家座谈会。
参加全国科技大会,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79年64岁
与几位科学家一起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加快仪器仪表发展几点建议》的报告,根据这一建议,国务院于1979年6月批准成立了国家仪器仪表工业总局。
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会议期间,王大珩等人提出了《建议设立教师节的提案》,吉林省代表团30人表示赞成并联名签字。这个建议后来由国务院正式提出议案,经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批准,决定从1985年起,每年9月10日作为教师节。
当选为国际计量委员会委员。
出席巴黎第68届国际计量委员会会议和第16届国际计量大会。
创办的中国光学学会在北京成立,并被选为中国光学学会第一届理事长。
作为创办者之一的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成立,并被选为第一届副理事长。
作为创办者之一的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成立,并被选为第一届副理事长。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0年65岁
组织召开第一次在国内举行的国际激光学术会议,任大会主席。受到邓小平接见。
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81年66岁
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上被选为技术科学部副主任。
在第二届亚洲遥感会议中担任名誉执行主席。
1982年67岁
与10位科学家共同提出《关于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建立展览培训中心的建议》,根据这一建议,国家建立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展览培训中心。
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参加了党的1983年68岁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
任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名誉主任。
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担任中国科学院赴美国代表团负责人,为建立卫星地面站对美方承建厂家进行考察遴选,并签订了技术引进合同。
1984年69岁
参加全国政协访问英国科技代表团,英国新技术工业园的举措情况进行考察。
1985年70岁
长春光机所历年研制的靶场光测设备系列,连同西安光机所及成都光电所研制的高速摄影装备等,以《现代国防试验中的动态光学观测及测量技术》的总项目名称,获得国家首次颁发的科技进步特等奖,王大珩获得个人特等奖,名列首位。
1986年71岁
与三位科学家联名上书邓小平,提出了《关于发展我国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这个建议导致产生了对中国高科技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着名的“863计划”。
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全委会副主席。
当选为北京市科协主席。
当选为中国仪器仪表协会理事长。
当选为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
参加中国卫星遥感地面站建成大会。邓小平为“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书写了站名。
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全息术应用学术会议,任主席。
发表论文:HotographyinChina,WangDa-heng,WangZhi-jiang,HsuDa-hsiung,LiuBao-xiang,Proc.SPIEVol.683,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HolographyApplications,Beijing,China(1986)pp.4-ll.
1987年72岁
积极努力使中国正式加入了国际光学学会(ICO),成为世界光学组织成员。
1988年73岁
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在政协会上提出了《应恢复政协中科协专组的意见》,促成在政协中恢复了“文革”前的科协组。
任第十一届国际高速摄影及光子学学术大会主席。
代表我国出席国际空间年筹备及论坛会。
任国际空间年中国筹备委员会主任,组织有关单位参加国际交流活动。
1989年74岁
与着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共同向国家提出了《开展我国激光核聚变研究的建议》。此项建议得到有关方面的批准,巳开始实施。
倡导成立了我国颜色标准委员会,并任主任委员。后经四年时间制成了我国国家级的颜色标准样册,并为我国国旗制定了法定颜色标准。
1990年75岁
担任在北京召开的《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主席。
1991年76岁
当选为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会士(Fellow)。
1992年77岁
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大会上,与其他五位学部委员(院士)联名向中央提出了《关于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中央和国务院的批准,于1994年正式成立了中国工程院。
组织国际空间年在中国召开的空间遥感专业汇报会。
参加在华盛顿举办的国际空间年大会。
科学界举办《庆祝王大珩教授从事科研活动五十五周年》座谈会。
1994年79岁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由王大断发起,与21位院士联名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加强我国仪器仪表科技发展的建议》。
倡议建立跟踪国际计量科学发展水平的联合实验室。在这一建议的推动下,经有关方面协调,成立了由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物理系及电子科学系、成都测试研究院和航天总公司计量所等单位组成的联合实验室。
担任在北京召开的《光电子科学与工程》第二次国际会议主席团中国主席。
1995年80岁
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奖”技术科学优秀奖。
1996年81岁
与四位科学家一起以书面建议的形式,提出设立国家级单原分子测控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议。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在清华大学设立了单原分子测控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以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名誉理事长的名义,赴台湾访问并做学术报告。
1999年84岁
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1年86岁
联名提出《抓紧时机振兴我国航空工业》的建议。
2005年90岁
完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的建议。
2006年91岁
《关于和平利用外太空的建议》呈送胡锦涛总书记,获批复。
2007年92岁
提出建立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的设想。
2010年95岁
国际天文学会小行星委员会命名“王大珩小行星”。
2011年7月21日,因病逝世,享年9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