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界潮汐大陆最北端,比梅勒莱斯冰地还要往北的地方,是黑石魔族的禁地,那里是毗邻冰海的埋骨之地,与魔灵之源“化魔池”和化魔池诞生之地幽冥黄泉并称为三大“万恶之源”,也是魔族和阴灵之力的诞生之地。
埋骨地一望无际,遍布森严的累累骸骨,有些地方堆积成山,零散的墓碑和十字架横七竖八的插在骨堆上,森严、阴冷的气息弥漫着,偶尔有细碎的声音从骸骨之下传出,发出咯咯的声响,这些骸骨在生前大都是黑石魔族的战士,在埋骨地深处也葬着很多的高等魔族,他们早已死去,却在埋骨地这个庞大的“炼尸地”生存着,不死不生。
幽蓝色的月亮在夜空中如同夜的孤眼,埋骨之地被映出了莹蓝色的光泽,一群黑色的影子从空中飞动,那是食腐肉的群鸦风暴。
如果被告过着不道德的生活,那么这当然证明她同魔鬼有来往;而如果她虔诚而举止端庄,那么她显然是在伪装,以便用自己的虔诚来转移人们对她魔鬼来往和晚上参加巫魔会的怀疑。如果她在审问时显得害怕,那么她显然是有罪的,良心使她露出马脚。如果她相信自己无罪,保持镇静,那么她无疑是有罪的:因为女巫们惯于恬不知耻地撒谎。如果她对向她提出的控告辩白,这证明她有罪;如果她由于对她提出的诬告极端可怕而恐惧绝望、垂头丧气,缄默不语,这已经是她有罪的直接证据。如果一个不幸的妇女在受刑使因痛苦不堪而骨碌碌地转眼睛,这意味着她正用眼睛来寻找她的魔鬼;而如果她眼神呆滞、木然不动,这意味着她看见了自己的魔鬼,并正看着他。如果她发现有力量挺得住酷刑,这意味着魔鬼使她支撑得住,因此必须更严厉地折磨她;如果她忍受不住,在刑罚下断了气,则意味着魔鬼让她死去,以示使她不招认,不泄露秘密。”
此共工并非神话中的共工(神话中的共工乃伏羲女娲政权时期的人物),乃炎帝魁隗氏政权五任帝祝融时期的“水正”部落首领的统称,也是炎帝魁隗氏政权最后一位统治者七任帝,后被神农氏击败,带领部落改名“共工氏”。夸父则为魁隗氏嫡系九世孙,也是炎帝共工(炎帝共工只有一人,所以单指一人)的曾孙辈。
《尚书·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列子·汤问》:“共工氏与颓顼争为帝,(颛顼,黄帝之裔(《山海经·海内经》)。故此战实为黄炎战争之继续)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又《天文训》、《淮南子》:“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此祝融是离朱也叫离娄。江水即泗水,今天泗水流域的邾娄便是祝融离朱生共工的地方。《山海经·大荒东经》说:“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少昊之都在曲阜距离共工出生地邾娄非常近。所以颛顼与共工原本是邻居关系,他们共同的领袖是强大的少昊。
颛顼与共工氏原本应该是可以和睦相处的。但是由于少昊统治后期少昊族的衰落,加上共工一族的崛起。原本江水流域的统治者少昊已经没有能力约束崛起的共工,共工因此向少昊的统治权发起了挑战。这正是《国语·楚语》里面记载的:少昊氏之衰也,九黎乱德。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的事件。历史上共工也称帝江就是江水之帝的含义。面对共工的崛起,少昊指定的继承人颛顼自然不服气,于是乃命重黎对抗共工。重黎即重部落和黎部落。重是少昊之子也在江水流域,黎部落是颛顼妻子女禄的娘家部落,女禄的禄便是黎字的通假。女禄所在的部落也叫滕濆氏,是祝融离朱后代的一支。滕濆氏也叫滕奔氏,奔是濆的通假。濆字就是喷泉的意思,滕濆即滕涌的喷泉。滕濆氏在今天的山东滕州,滕州就是因滕涌的喷泉而得名。黎(禄)姓滕濆氏地理位置在今天滕州一带,与他祖先祝融所在的邾娄很近,女禄与颛顼的后代也有一部分称祝融的。滕濆氏本和共工同族,但因兄弟分家不愉快所以也出来支持颛顼攻打共工。
就这样得到了江水流域重和黎部落的支持,颛顼实力大增。把共工逼走。《文子》曰:“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但是此时共工依然强大。为了取得长久的和平。颛顼与共工还搞了联姻关系,颛顼和女禄的后代老童娶了共工大臣根水氏和竭水氏为妻。
“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
传说中的共工在帝颛顼时期,颛顼部落联盟与共工部落联盟在中原地区的作战。原始社会晚期,相传黄帝之孙颛顼号高阳氏,继黄帝为该部落联盟首领。他生于若水而居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正处黄河(约当今卫河)东岸附近。炎帝共工的后裔为炎帝族分支共工氏部落联盟的首领,居住在九州黄河中游河西地区(约在今河南辉县境),在颛顼部落联盟的上流。在颛顼高阳氏政权取得黄帝(黄帝并非一人,为一个时期的政权领导统称)之位时,颛顼以借伏羲时期,在华夏有一个共工氏的部落。共工氏在天上对应这一个水神,叫共工,它人面蛇身,有红色的头发,性情十分暴躁、共工手下有两个恶名昭彰的神:一个是长着九个脑袋的相柳,它也是人面蛇身,全身青色,性情残酷贪婪,专以杀戮为乐;另一个是长的凶神恶煞一般的浮游,据说它能看透人的心思,从而对人施以蛊惑。
共工氏的人说话好听的很,天花乱坠,但做起事来邪僻,表面上恭敬,实际上无法无天。共工氏的头子叫康回,生的髦身朱发,铁臂虬筋,身高一丈有余,力大无穷。康回为人表面恭敬但内心狡诈,阴谋百出,只是碍于伏羲的大威大德而暂时隐忍为上。伏羲离去后,华夏之民尊奉女娲,康回因此嫉恨,倚仗自己封地的地势高险,决滔天洪水危害中原,致使华夏天地间一片汪洋。女娲忍无可忍,决定引领华夏之民铲除共工。
华夏尧帝时期,天下洪水泛滥,在鲧治水不成功的情况下,尧派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
大禹领着百姓治水,一直将黄河治理到邙山东头,再向东的河道就不好治了,因为有共工在作怪捣乱。
共工是个坏水神,性情凶狠,处事蛮横,专与华夏之民作对。它经常在心血来潮时,施展神力,呼风唤雨,用洪水伤害天下的百姓,把一个好端端的华夏弄的一片汪洋。百姓们哭天叫地,苦熬日月。
大禹找到共工,劝说其不要再呼风唤雨,发洪水坑害百姓,给华夏之民留条生路,积些德行。共工根本不听大禹的好言相劝,说:“我发我的水,和你有啥关系?” 大禹不愿再理这号灵魂低劣之坏神,只好水里来,水里去,顶风冒雨,察看地形,寻找黄河向东的出路。
共工一看大禹一心要治住洪水,疏导黄河,让华夏之民过上正常的生活,顿时火冒三丈,几乎将自己的全部神力都使了出来,中原一带的洪水于是四处漫溢,到处横流,洪水更大了。
大禹东奔西跑,费尽了力气,地上的水却越聚越多,黄河水也是四处八方乱窜。有共工捣乱,黄河没法疏导,大禹忍无可忍,决心带领华夏之民驱逐共工。
大禹把随他治水的应龙、黄龙、白龙、苍龙都叫来,并鼓励华夏之民一起出战。共工由于四处作恶,早就声名狼藉,百姓听说大禹要赶走共工,纷纷前来参战。大禹带着大家在水中拦住共工,双方厮杀起来。
整整大战了一个月,大禹带华夏之民轮流上阵。共工渐渐疲惫不堪,败下阵后,仓惶而逃,大禹穷追不舍。共工看着自己在劫难逃,便向大禹下跪,发誓永远不再侵犯华夏,再不发水行恶了。大禹心一软,放走了共工。
大禹率华夏之民赶走共工后,一鼓作气,把洪水排完,又马不停蹄的把黄河疏导到东海,并用太行山的石头,在黄河两边筑起又高又厚,十分坚固的堤岸。
伏羲时期,在华夏有一个共工氏的部落。共工氏在天上对应这一个水神,叫共工,它人面蛇身,有红色的头发,性情十分暴躁、共工手下有两个恶名昭彰的神:一个是长着九个脑袋的相柳,它也是人面蛇身,全身青色,性情残酷贪婪,专以杀戮为乐;另一个是长的凶神恶煞一般的浮游,据说它能看透人的心思,从而对人施以蛊惑。
共工氏的人说话好听的很,天花乱坠,但做起事来邪僻,表面上恭敬,实际上无法无天。共工氏的头子叫康回,生的髦身朱发,铁臂虬筋,身高一丈有余,力大无穷。康回为人表面恭敬但内心狡诈,阴谋百出,只是碍于伏羲的大威大德而暂时隐忍为上。伏羲离去后,华夏之民尊奉女娲,康回因此嫉恨,倚仗自己封地的地势高险,决滔天洪水危害中原,致使华夏天地间一片汪洋。女娲忍无可忍,决定引领华夏之民铲除共工。
华夏尧帝时期,天下洪水泛滥,在鲧治水不成功的情况下,尧派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
大禹领着百姓治水,一直将黄河治理到邙山东头,再向东的河道就不好治了,因为有共工在作怪捣乱。
共工是个坏水神,性情凶狠,处事蛮横,专与华夏之民作对。它经常在心血来潮时,施展神力,呼风唤雨,用洪水伤害天下的百姓,把一个好端端的华夏弄的一片汪洋。百姓们哭天叫地,苦熬日月。
大禹找到共工,劝说其不要再呼风唤雨,发洪水坑害百姓,给华夏之民留条生路,积些德行。共工根本不听大禹的好言相劝,说:“我发我的水,和你有啥关系?” 大禹不愿再理这号灵魂低劣之坏神,只好水里来,水里去,顶风冒雨,察看地形,寻找黄河向东的出路。
共工一看大禹一心要治住洪水,疏导黄河,让华夏之民过上正常的生活,顿时火冒三丈,几乎将自己的全部神力都使了出来,中原一带的洪水于是四处漫溢,到处横流,洪水更大了。
大禹东奔西跑,费尽了力气,地上的水却越聚越多,黄河水也是四处八方乱窜。有共工捣乱,黄河没法疏导,大禹忍无可忍,决心带领华夏之民驱逐共工。
大禹把随他治水的应龙、黄龙、白龙、苍龙都叫来,并鼓励华夏之民一起出战。共工由于四处作恶,早就声名狼藉,百姓听说大禹要赶走共工,纷纷前来参战。大禹带着大家在水中拦住共工,双方厮杀起来。
整整大战了一个月,大禹带华夏之民轮流上阵。共工渐渐疲惫不堪,败下阵后,仓惶而逃,大禹穷追不舍。共工看着自己在劫难逃,便向大禹下跪,发誓永远不再侵犯华夏,再不发水行恶了。大禹心一软,放走了共工。
大禹率华夏之民赶走共工后,一鼓作气,把洪水排完,又马不停蹄的把黄河疏导到东海,并用太行山的石头,在黄河两边筑起又高又厚,十分坚固的堤岸。
的堤岸。
颛顼帝为华夏上古时期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之一,被称为北方水德之帝。颛顼帝为人仁德、智慧,当时世,四方慕德而服,鸟兽尽皆感化。
颛顼帝自幼受叔父少昊的熏陶,特别爱好音乐。当他听到八方来风掠过大地发出熙熙凄凄锵锵的声音时,感觉十分悦耳,便让八条飞龙仿效风声而长吟,命名为《承云曲》,专门用来纪念黄帝。他又突发异想,令扬子鳄做音乐的倡导者。扬子鳄鸣声如鼓,背上披有坚厚的鳞甲,成天躺在池沼底部的洞穴内睡觉,对音乐向来生疏。但它接令后不敢怠慢,立刻翻转笨重的身躯仰卧,挥动粗大的尾巴敲打鼓凸的灰肚皮,发出的声音果然嘹亮。人间受到颛顼帝的影响,用扬子鳄的皮来蒙鼓。这种鼓十分贵重,叫鼍鼓。颛顼帝时期,人们的道德已经发生了变化。颛顼帝直属的北方三十六州道德高尚,而其它地方道德已经不行了。“君臣富贵皆由德而生”,因此,原本不停运转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开始被牢牢拴在天穹的北边,固定在北方三十六州上空。
上古时期,华夏之民敬神拜天,因此就有很多人想象不到的福分。那时天、地虽也分开,但距离较近,而且还有天梯相通,这天梯即是各地的高山与大树。天梯原为神、仙、巫而设,但人间的智者、勇士,却能凭着智谋和勇敢攀登天梯,直达天庭。那时候,凡人有了冤苦之事,可以直接到天上去向天帝申诉,神亦可以随便至凡界游山玩水,人与神的界限不是很明确的。后来由于地上蚩尤叛乱,对神不敬,扰乱天庭。为此颛顼帝命令孙儿重和黎去把天地的通路截断,以维持宇宙秩序。
共工与祝融大力神重和黎接旨,运足了力气,一个两手托天,一个双掌按地,吆喝一声,一齐发力,托天的尽力往上举,按地的拼命向下压,天渐渐往上升,地渐渐向下沉,本来相隔不远的天地就变成现在这样,遥遥而不可及了,高山、大树,再也起不到天梯的作用了。从此,托天的重为南正,专管天地鬼神之事;按地的黎为火正,专管人间之事。
颛顼帝还制定出各种礼仪制度来维护社会道德,规定妇女在路上遇见男人必须先回避,不然要拉到十字大街上示众,还规定兄妹不准通婚,并让百姓按时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颛顼帝的为人道德、智慧,使四方慕德而服,鸟兽尽皆感化。
颛顼帝的辖区非常大。“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址,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颛顼帝的大德智慧,使善者从之,却使邪恶及无法无天的共工恨之,共工妒忌的简直发了狂,便纠集一些同样鼓吹无法无天而对颛顼帝不满的坏神组建成一支军队,轻骑短刃,突袭天国京都。颛顼帝闻变,泰然自若,一面点燃七十二座烽火台。
大战开始后,颛顼帝率军将共工部众从天上追逐到凡界,再从凡界厮杀到天上,几个回合过去后,颛顼帝的部众越杀越多,长着两个蜂窝脑袋的骄虫领毒蜂由平逢山赶至;共工的部众被杀的人仰马翻,几乎全军覆没。共工辗转杀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边仅剩一十三骑。不周山的奇崛突兀,顶天立地,挡住了这伙贼寇的去路。这不周山是一根撑天的巨柱,是颛顼帝维持宇宙秩序的主要凭藉之一。这时,颛顼帝率军从四面八方冲来,喊杀声、劝降声惊天动地,天罗地网已经布成。共工到死还想坏一把,不顾一切后果发泄怨恨,他向不周山撞去。在轰隆隆、泼喇喇的巨响声中,那撑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它拦腰撞断,横塌下来。
天柱折断后,整个宇宙便随之发生了大变动,西北的天穹失去撑持而向下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顶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原来位置上再也站不住脚,身不由己的挣脱束缚,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日月星辰的运行路线。以及江河东流,淡水与海水混合的情景。
不周山被撞断后,天就塌下半边来,还露出很多大窟窿;地面也裂开了,出现一条条的深坑裂缝。在天崩地裂的情况下,山林燃烧起熊熊大火,地底喷出了滔滔洪水,周围也窜出了各种凶猛野兽,大地就象一个人间地狱。天神女娲,看到自己创造出来的人受到这样的苦难,痛心极了。为了让人们重新过上自然的生活,女娲决定去修补残破的苍天。
共工怒触不周山图这是一件极其困难繁杂的工作,女娲先在江河拣了许多五色石子,又用大火把石子烧了九天九夜,炼成红、黄、青、白、黑五色混和的石浆,然后一勺一勺的把石浆灌进天上的窟窿,把崩裂的地方修补好。随之的工作,便是要把天撑起来。女娲用一只大乌龟的四只脚,用来代替天柱,竖立在大地的四方,把天空象架帐篷似的撑起来。柱子很结实,天空再也不会塌下来了。女娲又赶走了到处为患的凶禽恶兽,又用芦草烧成的灰去填塞洪水。天补好了,地也填平了,华夏之民又重新过上了自然幸福的生活。
“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
“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着名神话学者丁山考证,“共工”的合音可读为“鲧”,“能平九土”的共工之子“句龙”,就是“治水土定九州”的“禹龙”,夏人祭祀“神社”,就是纪念先祖“禹皇”。许慎《说文解字》解“禹”为“虫也,象形。”丁山根据甲骨文、金文字形,解“禹”为“虺蛇”即“勾龙”。丁山《古代神话与民族》论证夏朝的图腾即为“句龙”:“夏有祀龙之官者,当因民族祀典,以龙为尊。龙者,句龙也。而世传夏后氏郊鲧宗禹,此余所以疑禹即句龙;句龙平九土,亦演自夏后氏图腾神话。”闻一多《天问疏证》也曾说:“共工子勾龙即鲧子禹”。当今被考古界定论为夏朝遗址的二里头文化陶器上,便绘有“蛇身龙”,龙身修长、弯曲如勾,可称“勾龙”。“勾龙氏”为夏人的祖宗——禹皇,“勾龙”当为夏族的先祖图腾,因此,中国第一个世袭帝制皇朝——夏朝的图腾即为“勾龙”。夏朝为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统一国家,夏朝的国家图腾:“勾龙”,当然也为华夏民族的先祖图腾。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之后,宇宙间发生了一场战争。水神共工一向与火神祝融不合,他率领虾兵蟹将,向火神发动进攻。担当先锋的大将相柳、浮游,猛扑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宫,把光明宫四周长年不熄的神火弄灭了。大地顿时一片漆黑。火神祝融驾着遍身冒着烈焰的火龙出来迎战。所到之处,云雾廓清,雨水齐收;黑暗悄悄退去,大地重现光明。水神共工恼羞成怒,命令相柳和浮游将三江五海的水汲上来,往祝融他们那里倾去。刹时间长空中浊浪飞泻,黑涛翻腾,白云被淹没,神火又被浇熄了。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烧了起来,加上祝融请来风神帮忙,风助火威,火乘风势,炽炽烈烈地直扑共工。共工他们想留住大水来御火,可是水泻千里,哪里留得住。火焰又长舌般地卷来,共工他们被烧得焦头烂额,东倒西歪。共工率领水军且战且退,逃回大海。他满以为祝融遇到大水,肯定会知难而退。因此立在水宫,得意起来。不料祝融这次下了必胜的决心,他全速追击。火龙所到之处,海水不由滚滚向两旁翻转,让开了一条大路。祝融直逼水宫,水神共工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出来迎战。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获得了全胜。浮游活活气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无法再战,狼狈地向天边逃去。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头一看,追兵已近。共工又羞又愤,就一头向山腰撞去,“哗啦啦”一声巨响,不周山竟给共工撞折了。不周山一倒,大灾难降临了。原来不周山是根撑天的大柱,柱子一断,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着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这场大战。后来才有了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事迹,大地重回正常。
重回正常。
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的这场大战,皆因“水火不相容”而发生,一方面说明了水火相克的原理,即水火天生不慕;另一方面说明了有些事物是自然界的基本本能,非人力所能干扰。纵观远古时代水神和火神的这场惊天动地的大战,没有什么所谓正义和公理,只有大自然的力量在搏击。这样看来,火还是比水有优势的,不然火神不会胜出,传说中的项羽火烧阿房宫,不是足足烧了三个月。而败阵的水神共工因恼怒去撞不周山,他的举动又破坏了自然世界,女娲补天算是拯救了自然世界,一切皆源于神圣而伟大又平凡的自然。
共工氏是个治水世家。共工氏治水方法是把高地铲平,低地填高。在平坦地面上修筑堤防。用土堤来挡水,这种方法没有疏通河流,水依然会漫流泛滥成灾,所以共工的治水最后都遭到失败!
共工氏和他的女儿后土都对农业很精通。他们专着于研究农业生产中的水利方面。在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后,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为了改变这种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情况,共工氏发明了筑堤蓄水的方法。具体做法是:把地势高处的土运到低地上填高。认为洼地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颓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
从长沙山再往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囟比】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
共工氏之伯九有。伯九有也就是霸九州。实际上是说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主,即中原部落联盟的一个首领。这反映了九个氏族住在九个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于首要地位。徐旭生说共工氏居住地在今河南省辉县。郭沫若说:共工氏长期活动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这个地方古代称为九州,可能来源于共工氏的九个氏。后来,这里往西的山区中还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余部延续下来的。
此战又或传为共工与高辛(《淮南子·原道》);与神农(《雕玉集·壮力》);与祝融(《史记·补三皇本纪》);与女娲(《路史·太吴纪》)之争。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杀共工之臣相柳等传说。
关于祝融与共工之战的记载,《史记·补三皇本纪》:“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玉雕水神共工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此战或又传说为颛顼,神农,女娲,高辛与共工之争。
共工是古代传说中神农氏的后代、属于炎帝一族,身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体。在黄帝的继承人颛顼治世的时代反叛,被颛顼击败,共工怒而头撞不周山(传说中支撑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东南倾斜。之后共工仍不断地作乱(代表洪水的爆发),最后被禹治成(指治水成功)。
“共工人面蛇身朱发。”相传共工为水神。《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夫下。”《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神话最着者,故此战实为黄炎战争之继续。由禹为黄帝系统人物,当亦系黄炎战争之余绪。今河南杞县流传的“女娲补天”则谓:共工、祝融,女娲、棺人为兄妹。共工与祝融因吃天鹅蛋之争,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滥,女娲乃有补天之举,似更原始。参见“杞人忧天”。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共工氏是神农氏之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他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关于他的传说,几乎全与水有关,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触不周山。黄河的经常泛滥威胁到了部落的生存,共工率领大家与洪水英勇搏斗,他们采取“堵”而不是“疏”的办法来治水,未能根治洪水,但是为后人治水积累了经验。共工是华夏的治水英雄,被后世尊为水神。共工治水表现出来的永不言败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之后与颛顼争夺部落盟主地位,而颛顼则利用民众迷信的心理,声称共工治水会“触怒上天”,导致共工失去支持,最终失败。而共工为扞卫自己的治水大业,撞山自杀,以表示“看,这样都没有‘触怒上天’”。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的故事,后被演绎成“怒而触不周之山”的神话。
共与工共工氏是筹谋、齐举齐攻、恭敬、供奉供给的的意思。“共”字在甲骨文中写作两手搬一块方形物体状样子,表示双手合作的意思。甲骨文中的“工”字写作上“工”下“口”,“工”的形状为斤锛之类斫木工具,所以甲骨文中的“工”字表示用斤锛之类工具整修东西,或者进行这类活动的工匠。可知“共工”一词的含义是合作完成一件复杂的事情。兴修水利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用现代话说就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工种,数以百计的工匠通力合作,同时还需要相当程度的组织协调工作才能完成。由“共工”这一名称可知,共工氏是一个善于组织人力治水的部落,他们专着于研究农业生产中的水利方面。
“水火无情”,水有大利,也有大害,一旦失误就会带来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每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禹攻共工国山。”《荀子·成相篇》中说:“禹有功,抑下鸿,为民除害逐共工,北决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书·尧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古籍中记载的这些古老传说,其故事的本来面貌并不一定是共工氏部落故意振滔洪水为害天下。共工氏部落治水的主要方法是筑堤挡水、削平高地垫平低地,这两项技术用于小范围内可能效果很好,但用于大区域的治水则不免失效。婴儿仅靠吃奶就可以正常生长发育,但到了少年期就必须依靠固体食物获得营养。治水的道理也是如此。可能的情况是,在舜帝时期,共工氏部落采用驾轻就熟的筑堤挡水方法来治理大区域乃至黄河流域的水患,结果发生溃堤事故,以致带来了更大洪水而被大禹攻击惩罚,或者被尧帝流放。
其实,这些故事可以从两个方面解读。
其一,如前所述,在治水的实践中难免有失误造成更大水患,不仅自己身受其害,还会殃及下游部落,招致被兴师问罪。作战的第一要素是军队的组织纪律性,颛顼、高辛等都是黄帝后代,以军事组织见长;共工氏部落的组织能力主要来源于治水实践,远比不上颛顼、高辛等,战争失败在所难免。但共工氏部落并没有一蹶不起,而是在困境中继续着治水大业的艰难探索,是永不言败的治水英雄。当然,也不能否认,某一时期的共工氏部落,因为不为世人理解,并战败而激愤异常,转而决堤放水,以与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一起毁灭,即“怒触不周之山”。决堤时,在洪水冲击下岸崖往往崩塌,确实有天塌地陷之势。可以设想,在当时人类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一个围着汪洋洪水土堤无疑是具有毁灭力量的大规模杀伤武器,这也可能是共工氏筑堤挡水方法经常被指责讨伐的原因吧。
其二,共工氏早在女娲氏或神农氏时代后期就是一个以治水兴修水利为己任的部落,可以说是开创了一个以治水兴修水利来发展农业的共工氏时代。只是这个时代与黄帝开创的五帝时代相重叠,五帝是国家政治层面上文明形态的发展过程,属于上层建筑;而共工氏时代则是农业技术层面上的文明形态的发展过程,属于经济基础。
虽然共工氏被许多传说描述为“残暴而作恶多端”,但由于他的神力和他与初民生活的密切联系,他始终受到人们的敬畏。《山海经》中记载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向)”,就表达了这种原始的敬畏。共工氏的努力最终使人类取得了治理水患伟大胜利,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提升为三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