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经典力学的惯性定律说起
(注意:如果觉得经典力学的惯性定律很难理解,可以跳过本节,直接看第2节:习惯流的理论框架,影响不大的。)
1。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
任何物体在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即原来静止的继续静止,原来运动的继续作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就是惯性定律,该定律说明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条件,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科学地阐明了力和惯性这两个物理概念,正确地解释了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1。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物体在受到合外力的作用会产生加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大小正比于合外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惯性质量成反比。这是牛顿第二定律,第二定律定量描述了力作用的效果,定量地量度了物体的惯性大小。它是矢量式,并且是瞬时关系。要强调的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会产生加速度,可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速度发生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是和物体本身的运动状态有关的。
1。3、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要改变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有其它物体和它相互作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力体现的。并且指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作用必有反作用力。它们是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请容许我对这三大定律多花些笔墨,因为本书所论述的习惯跟经典力学所说的惯性有很多的共同之处,他们的作用机理也有相通的地方。
牛顿三大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定律,它是研究经典力学的基础。三大定律的第一定律定性地阐述了力和惯性的概念及关系,第二定律定量地描述了力和惯性的关系,第三定律表明作用力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用公式表示如下:
F=M*a(1)
上式中F是物体所受的合力,M是物体的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a可以理解成惯性的改变程度,a越大,表示惯性改变越快,上式可以变成a=F/M,我们可以看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越大,加速度a越大,也就是惯性改变得越快。看出来了吗?物体的惯性跟我们各种习惯的改变何其相似?你越努力想改变,出的力越大,你的坏习惯就越容易改变!
a=(Vt-V0)/t(2)
上式中a是加速度,Vt是末速度,V0是初始速度,t是从初始速度到末速度所经历的时间。用越短的时间达到相同的速度改变,那么加速度就越大,就是说惯性的改变越快,反过来说,惯性的改变越快,就能在越短的时间达到相同的速度改变。而惯性又是跟合力有关的,同理推之,如果想用越短的时间把我们平时的习惯改正过来,你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FA=-FB(3)
上式表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引申出去,当我们想改变旧习惯时,旧习惯也会对我们产生一种抵抗力。
2习惯流的理论框架
2。1、习惯流的概述
有关习惯的论述、说法和解析很多,譬如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华生在《心理学原理》中做了清晰的描述,美国心理学家赫尔也对习惯做了深刻的论述,台湾心理学家柯永河对习惯心理学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美国堪萨斯大学商学院的游伯龙教授在潜心研究和总结社会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类行为和决策的观察、分析后,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提出了习惯领域(HabitualDomains)理论,习惯领域理论主要思想是:每个人大脑所编码储存的概念、做法等,就有一种习惯性,也就是说具有比较固定的框框或称模式,这种习惯性的看法、做法和行为,就是习惯的具体表现。
通过对前人有关习惯论述的学习,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我在此提出建立自己的关于习惯的理论体系,本书把这个理论体系命名为“习惯流”,以区别于其他关于习惯方面的理论,习惯流的体系框架如下:
为什么叫习惯流呢,由上图看到,习惯就象在我们体内流动的水流一样,流在不同的管道里形成不同的习惯流,悄无声息,而又无处不在,我们通过努力可以把它引导到不同的管道中,形成不同的习惯表现形式,也可以把他堵在管道之外,使我们变得没有习惯。习惯流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它的含义包括了习惯形成和外在表现的整个过程。
习惯流理论体系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原有习惯,第二部分是习惯流形成的前提条件,包括意愿,知识和行动,第三部分是习惯流形成的过程,第四部分是习惯流的外在表现。
人类一生下来,就存在各种各样的本能反应,例如婴儿出生时的啼哭、微笑、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等,在人还没有知识,没有发达的思维和行动能力之前,那是一种未经加工的本能,随着人的慢慢长大,知识会逐渐增多,思维和行动能力不断增长,人就会有意无意地慢慢形成各种各样或好或坏的习惯,最终人类的大部分思维和行为都是在习惯的支配下运行,这种支配往往是在无意中进行的。
2。2、原有习惯
原有习惯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从一出生就有的本能习惯,二是后天形成的已经内化成类似本能的已形成习惯。
发育完全的正常动物,不需经过学习、练习、适应、模拟或经验,即能表现出某种协调一致的复杂固定性行为,如蜘蛛织网、蜜蜂跳舞和鸟类迁徙等,是同种物种所有正常的个体都具备的,都是本能行为。本能是动物在种族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并固定下来遗传给后代的反射活动,虽然本能行为的程序有繁、有简,延续的时间有长、有短,但都是同种动物所共有的。例如,同一种大腹园蛛的结网方式和形状,在个体中的表现大致相似;同一种蜜蜂营造的蜂房,跳舞语言,酿制蜂蜜和喂饲幼虫等过程,在成千上万的蜂群中表现也很相似;刚孵化出的小鸭就都会走路,下水游泳、摄食等,这些普遍具有的复杂行为,不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学到的,是属于非条件反射的神经活动,是该种动物的本能,这种本能对动物繁衍后代,维持个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将人类的本能分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这就是人类为了生存而与生俱来的本能。但是慢慢的每个婴儿吸乳的姿势,时间间隔,伴随的其他特征都会不同,这就是后天养成习惯的表现。
与生俱来的本能无所谓好坏,无所谓效率高下。但是各个个体在后天经过不断的学习、练习、适应、模拟后,个体之间会形成不同的习惯,这些习惯有些好,有些不好,有些效率高,有些效率低。
2。3、习惯形成的前提条件
2。3。1、改变习惯之意愿
当某一天环境条件改变,或者迫于压力,需要你改变那些与生俱来的本能或早已内化成本能的后天习惯,养成新习惯时,你必须要有强烈的意愿,当你自己不愿意改变的时候,别人是没有办法强迫你来改变的。这里所说的意愿有两层意思,第一我非常愿意改变旧习惯,第二我非常愿意养成新的习惯。
2。3。2、改变习惯之知识
人为什么愿意改变旧习惯和养成新的习惯,首先,是因为你认识到旧习惯不好,对你不利,新的习惯对你有帮助,而要认识到这点,你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譬如,只有当你知道了健康的身体需要均衡的营养,人每天需要摄入多少数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各种微量元素等等这些知识,你才会让自己去养成好的饮食习惯。你的知识水平有多高,决定了你会进入那一条习惯管道,不同的认知会产生不同的习惯。
其次,你还要知道人的习惯是可以通过适当的学习和训练而养成的,这也是你需要具备的认知,否则你也不会有意识和信心去改变那些坏的习惯。
2。3。3、改变习惯之行动
当你具备习惯的相关知识,也有很强烈的意愿想要去改变了,请马上行动起来,把原有习惯之水导入到习惯流的管道中来吧。
2。4、习惯流的形成
当人们有想改变坏习惯、养成新习惯的强烈愿望,并付诸行动的时候,就进入了相应的习惯管道,习惯流在管道中流动,当主体积累的知识越多,意愿越强,有意识地重复的次数越多,习惯流形成的速度就越快,习惯流就越容易内化成自己不容易察觉的一种固定的思维或行为模式,最终成为自己潜意识的一部分。
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养成不同的习惯,换句话就是说,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会把习惯引导到不同的习惯管道,形成不同的习惯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为什么会养成不同的各种习惯,原因就是不同的主体在当时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每个人会按照自己的认识来指导形成各自的习惯,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思维方式就有什么样的习惯结果。
有行为专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指出一个习惯的形成大概需要21天的不间断坚持,当然是不是任何习惯都是21天,我看也不一定,有些习惯的形成可能需时更长一些,有些可能需时短一些。习惯流理论认为:习惯形成时间的长短或者说习惯管道的长短跟每个个体的知识结构、意愿的强烈与否、能力的大小有关,也跟究竟是什么具体的习惯有关系,例如思维习惯、情绪习惯的养成可能就比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的养成需时更长一些。
2。5、习惯流的外在表现
习惯流在习惯管道里经过一段时间的流淌,持续锻炼,成型后从习惯管道里流出,变成了上图中所说的后天形成的习惯之水,这种习惯之水就会源源不断地支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只要我们没有意识到要去改变它们,这习惯之水就不会断流,我们就会不知不觉地受它的支配,直到我们意识到这个习惯需要改变,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改变为止。
3习惯流的属性及习惯流定律
通过以上针对习惯流理论框架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习惯流的属性
习惯流的属性包括:习惯的形成时间Time,开始养成习惯的行动力Do,每日不断的重复次数Repeat,形成习惯的意愿Willing,主体运用知识的能力Ability,主体掌握的知识结构Structure,老习惯的牢固程度(oldHabit)。
(2)、习惯流定律
任何习惯都可以养成或改变,习惯形成的时间(Th)跟行动力(D),每日重复次数(R),意愿(W),个体知识运用能力(A),知识结构(S)和老习惯的牢固程度(H)有关。
用方程式表示的习惯流定律如下:
Th=f(D,R,W,A,S,H)
上式中,把字母D、R、W、A、S、H作个小小的变换为:Dr。Wash后,变成了以下简单又容易记忆的式子:
Th=f(Dr。Wash)
Dr。Wash,Wash博士,洗洗博士,简单形象的记忆。
各个变量跟Th的关系分析如下(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分析):
开始行动越迅速果断,行动力(D)越大,习惯形成的时间Th越短;
每日重复次数(R)越多,习惯形成的时间Th越短;
养成习惯的意愿(W)越强烈,习惯形成的时间Th越短;
个体知识运用能力(A),思维能力越强,习惯形成的时间Th越短;
知识结构(S)越丰富,掌握的知识越多,习惯形成的时间Th越短;
老习惯的牢固程度(H)越根深蒂固,新习惯就越难养成,习惯形成的时间Th越长;
4习惯流定律与经典力学牛顿三大定律的相似性分析
本章的第一节简单地介绍了经典力学牛顿三大定律,让我们欣赏一下习惯流定律与经典力学理论之间的相通微妙之美。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也叫惯性定律,说的是任何物体在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即原来静止的继续静止,原来运动的继续作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习惯流定律指出,如果个体没有意愿,没有行动力,说的也是假如自身愿意改变的力量为零的时候,习惯是永远不会自发改变的,它会保持原来的习惯状态或者没有习惯。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说的是物体受的合力跟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合力等于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加速度等于合力除以质量,换句话说,加速度与合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质量可以理解为物体的内在属性,加速度可理解为物体惯性的改变速度;习惯流定律指出,习惯的形成时间跟主体的意愿、行动力有关,意愿和行动力越大,习惯改变的加速度越快,知识结构和知识运用可以理解为主体的内在属性,内在属性越好,习惯改变的加速度越大。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说的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两物体之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习惯流定律指出,当主体想施加行动力改变旧习惯时,旧习惯也必然对主体产生反作用力,阻碍旧习惯的改变。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能发现自然规律和人文规律是何其相似吗?宇宙万物,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我们定能发现他们之间的美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