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自由理论相对集中且重要的第四篇文献就是马克思于1857年10月-1858年5月写的《1857年—1858年经济学手稿》。在这篇文献中,马克思进一步论证了人的类本质同自由的关系,并提出自由就是主体通过劳动自我实现的过程。马克思说:“诚然,劳动尺度本身在这里是由外面提供的,是必然达到的目的和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必须由劳动来克服的那些障碍者提供的。但是克服这种障碍本身,就是自由的实现,而且进一步说,外在目的失掉了单纯外在必然性的外观,被看作个人自己自我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作自我实现、主体的物化,也就是实在的自由,——而这种自由见之于活动恰恰就是劳动。” 〔13〕当人在劳动中可以支配的自由时间越多,人的自由也就越充分。当然,这一思想在《资本论》的最后手稿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1857年—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还论述了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即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自由的社会个性”的公有制社会。这三个社会阶段恰恰也是人的自由的演变和发展阶段,即人从一个不独立的个人到对物的依赖关系上的个人独立,再到通过劳动使个人自由充分实现。
这篇文献在自由理论上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把自由与主体结合在一起,认为自由就是万物之主体的人的内在本质要求,是他区别于客体的根本属性。二是把自由与主体的自我实现联系了起来,说明人的生产活动实际上是一个有目的的利用外在必然性,通过克服障碍,实现自己的目的的活动。三是揭示出了自由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自由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就是劳动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总之,《1857年—1858年经济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研究目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为什么要研究自由?研究自由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之前应首先考虑的问题,否则将无法对其进行全面、客观、正确地研究。
我们知道:自由是人历来非常关注和梦寐以求的理想,人类为此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斗争,也付出了一次又一次的代价,包括流血和牺牲。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历史就是不断争取自由的历史。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部人类学说和无产阶级指导思想就不得不关注自由,其理论视角也就不得不落在人类社会如何由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其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也就不得不以人的自由问题为基本线索。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研究自由是人类理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无产阶级求得自身解放的客观要求。所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对我们人认识人自身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如前文所讲,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中人认识到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劳动,而劳动本身又是人的一种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它使人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了人自己的意志,从而实现了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自由的研究同以往一切旧哲学有着本质的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现实的、历史的、具体的、活生生的、实践着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4〕“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15〕而“从前一切唯物主义者——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16〕可见,马克思所说的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人。所以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自由的考察是在现实的人以及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活动之上进行的,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时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那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自由的目的又是什么呢?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7〕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又说:“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自然是出发点。”〔18〕所以个人是全部历史得以发展的首要前提,没有个人就无所谓社会。然而,人的生存和发展最终要不断超越自然和人的束缚,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如果“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越不独立,越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19〕因此,“人类个体自主活动的发展程度,也是衡量历史进步的一把尺子。”〔20〕人类历史就是一个由“个人为整体而存在”到“整体为个体而存在” 的过程。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也就成为人类解放的最终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研究目的。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这一研究目的的确立,既建立在对人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也建立在对资本主义深刻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导致了人的异化和片面的畸形发展,而只有通过共产主义,消灭私有制,才能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21〕。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无产者为了实现自己的个性,就应当消灭他们至今所面临的生存条件”,“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即个人的独创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 “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 “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要实现这一切,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私有制的消灭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是互为条件的。一方面,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 私有制消灭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另一方面,“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即才可能使它们变成自己的自由的生活活动。”〔22〕总之,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社会,是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所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研究目的和实现此目的的理想模式。
关于此需要说明两点:第一,虽然马克思主义自由观非常重视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但并没有绝对地夸大个人自由。个人自由不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为所欲为的绝对自由,个人自由总是要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总是要受到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制约,否则就无从谈起。如果只是一味追求个人自由而不顾社会发展状况和制约条件,个人自由也终将化为泡影。所以个人自由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这种统一的自由,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一般而言,社会发展的程度越高,个人的自由越多,其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亦就越大。第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同时具有相同的能力,同时得到相同的自由和发展程度,也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按同一个模式得到自由和发展。由于每个人获得的能力有大小、先后之分,每个人获得的自由和发展程度将会不一致;又由于每个人的志趣、爱好不同,每个人获得的自由和发展方向也将会各不相同。所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时间上的差异性和形式上的多样性。总之,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科学的自由观,对待它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还要不断从实际出发,从人的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现实出发,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并以此不断指导人的自由实践。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提出和研究目的的考察,有以下三点启示:第一,以人为本的自由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结束了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的历史,同样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也使自由理论本身从神的自由回到了人的自由。人是自由的核心、目的。现实生活中人的自由应表现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充满个性的生活方式,多种价值目标选择和理想追求等。总之,自由必须要体现出人的意志自由,突显出人的本质追求。第二,科学发展的自由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哲学,它十分强调和突出实践的作用与地位。自由要由一种意识变为现实,必须要由现实的人进行现实的实践。当然,这种实践决不是盲目无序的,而是一个科学的发展过程。如今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新的历史时期指导我们进行自由实践的正确方针,它强调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和谐统一,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也顺应时代发展和要求。第三,和谐世界的自由环境。自由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它的实现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体、一个人通过孤立的实践活动就可以实现和完成,它需要世界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利益团体以及每个人的共同努力、相互支持、积极配合、协同发展才能实现。所以人类在实现自由的过程中,创建一个和谐世界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各国都应该本着这一共同理想和目标,求同存异、共创未来,通过建立和谐世界,实现人类自由。
§§§第二节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构成中寻找自由主题
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组成,在其中每一部分,自由都是它们的理论主题和追求目标,从而构成了一部完整的马克思主义自由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人的解放的逻辑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继承与批判的眼光,从历史发展的纬度中构成的关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三维关系的人的解放的逻辑学说。这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当中分别确立的以人为中心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思维的关系体系。正确认识人,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完全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逻辑。
(一)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为创立一种真正的关于人的解放的哲学体系,首先寻找到了一种不同与传统哲学的理论出发点,这就是现实的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一切传统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虽然都在试图寻求和解决关于人的问题,但是它们的理论出发点却都是非现实的人,是“现实的宗教和真正的神学”〔23〕。这就使得哲学成了远离尘世的天国的装饰,不能解决任何现实的问题,更谈不上人的解放。因此,马克思认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像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像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24〕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出发点的确定完全超越了传统哲学的狭隘眼界,将哲学视角从虚无转向了现实,从神转向了人。这种理论出发点的确立,“还可以透视出从单纯‘说明世界’向‘改变世界’的哲学功能的变革。”〔25〕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主要集中于对人的现实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的关注。这两个关注在其理论构成中又表现为:一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人的异化,追求人的解放和发展,进而使异化成为现实的人的世界的思考主题;二是分析造成人的种种异化存在的根源,并制定医治人和社会异化状态的科学方案。由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视野中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主要是无产阶级,所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十分关注无产阶级的现实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并致力于为无产阶级提供一种使其本身不再成为被异化所压迫、剥削的人道世界的主人的精神武器。基于这些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揭露种种“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确立为其研究的迫切任务。
(二)人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
历史上,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但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前,这些回答都包含着极大的片面性和错误成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也探求人的本质问题,而他们对人的本质的探求不同于以前哲学家们的探求模式。如不同于黑格尔在抽象的思辨中进行的纯理性认识,也不同于费尔巴哈进行的平等的道德说教,而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为无产阶级乃至整个人类的解放,探求真正属人的本质。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26〕,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主张。这一基本主张可以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理性的以人为核心的三维关系中具体认识。1、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坚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前提下,着重强调了自然的属人性,认为人不同于其它自然存在物之处在于人不仅是受动的自然存在物,而且更是一种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是“属人的自然存在物”〔27〕。在人的自由的自觉的实践过程中,人按照人自身的尺度改变着自然,将自然转化为一种属人的存在,从而充分体现出人在自然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所在。2、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了人的社会性同时,还更加充分地肯定了社会的属人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揭示人的本质的过程中,不仅阐述了人的生存、发展必须融入社会,具有社会性一面,而且还揭示了社会在人以及人的活动作用下逐步向人的生成过程。在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外化,对社会而言,这种外化表现为日益多样化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形式,并通过把握社会发展的特有规律,采取一定的方式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创建更高形式的社会制度,从而进入更高的人类发展阶段。因此,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28〕3、在人与理性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深刻揭示了人的理性属性的基础上,突出了理性的属人特征。在哲学界,几乎所有的人都承认理性的存在,人就是通过实践来证明、表现理性的存在和力量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关于人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上强调理性思维并不是人脑以外的独立的精神存在,而是人脑的技能,人是理性的主体。理性之所以能反映、认识、改变世界,就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因此,人与理性的关系是在实践过程中的双向互动关系,即人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理性,理性在人的实践中表现出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