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曾指出:“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60〕这里就包涵着一个自由的价值问题,它使我们明白自由不仅仅是个人的自由,更重要的是它涉及到他人的自由,是整个人类的自由;孤立于他人之外,社会之外的个人的自由是不可能存在的,更是实现不了的。要获得自己的自由,必须要去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帮助人,形成关于自由的人的价值共同体,也就是萨特所讲的自由责任感。萨特认为:“人,由于命定是自由,把整个世界的重量担在肩上;他对作为存在方式的世界和他本身是有责任的”。〔61〕所以从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社会自由的角度看,在“以人为本”的自由向往与追求中,包含有自由的价值论因素。在我们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帮助人的价值体系,是促进每个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价值体系。因此,它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要求是相一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和无限的生命力,自然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拥护和支持。这种对“以人为本”的自由价值论的信赖、拥护和支持,不仅有利于中国人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也有利于整个人类解放和自由的实现。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既尊重了个人自由的选择,又促进了人民自由的愿望;既满足了人的当前利益,又为人长远利用和根本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条件;既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认可和自觉实践,又巩固和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威信。可以说这是一种具有多样化良好效应的自由价值体系。总之,这种“以人为本”的自由价值论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自由精神。
二、“以人为本”的自由追求
“‘以人为本’的本还有终极意义,从这一点来说,‘以人为本’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相吻合。”〔62〕所以从人类社会历史来看,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人不断地争取和追求解放与自由的历史,就是朝着人的终极目标前进的历史,就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63〕的历史。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人将得到彻底的解放和自由,但在此之前,由于受到主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人所得到的解放和自由都是非常有限的,而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64〕因此,共产主义社会对人具有极其巨大的吸引力,是“以人为本”的理想社会模式。
从“以人为本”的确立到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有一个必要的过渡性条件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那么,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如何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呢?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这样四个方面加以考虑:
第一,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需要。人作为一个自然存在物就必然有对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这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一种直接维持和延续人的生命的需要,是人类第一种历史活动。人只有在解决了物质生活需要之后,才能谈得上从事其它各种政治、科学、艺术等活动。虽然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与动物都具有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是两者却有质的不同。动物的物质生活只有维持动物生命的存在这一种作用,它一旦吃饱、喝足就再也没有别的要求。所以动物的全部活动只是为了生存而已。与此相比,人的物质生活却完全不同。虽然人的物质生活有维持生存的一面,但是还有更为重要的另一面——享受生活。例如,人的饮食既是为了充饥,又是为了美食;同样,人的穿衣既是为了御寒,又是为了装饰。所以对于人来讲,物质生活需要只是低层次的需要,是一种动物性需要,而只有高出生存需要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才是真正的人的需要。恩格斯指出:动物只是为“生存斗争”,而人则变成“为享受而斗争”。〔65〕因此,人的活动也主要是“围绕着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进行”〔66〕的。从这些分析中可以得出:努力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既是人的生存需要,又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而丰富的物质基础。故此,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紧紧把握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是我们“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明知之举,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具体领会和运用。当然,物质文明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我们需要应用科学发展观,对内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对外要积极同世界接轨,通过加入世界经贸组织,提高和促进我国的生产能力和水平,为人民生活和全面发展提供十分丰厚的物质财富。
第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越的精神生活需要。人作为意识的存在物,既是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的追求者和享受者。我们知道人的精神由理性、情感和意志三部分组成,相应的人的精神需要包括认知需要(认知是理性的根本属性)、情感需要和意志需要。1、认知需要。认知需要是为了给人的活动提供依据、尺度和准则。它具体包括求真、求善、求美三项内容。真理是人在活动中必须首先获得和遵循的依据。列宁说:“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面向着客观世界,依赖于它,以它来规定自己的活动。”〔67〕美的本质在于“客体的结构、本质和规律对人的本性的肯定和人的需要的满足以及人的本性和需要与客体结构、本质、规律的高度统一性。”〔68〕善既是人活动的内在尺度,又是人活动的外在制约;既有价值上的合目的性,又有道德上的合规范性。它将“以人为本”的价值意义和道德意义合二为一,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即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2、情感需要。情感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情感需要就是人对有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积极、愉悦情感的渴望与追求,以及对不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极、忧郁情感的克服与消解。人之所以要对积极、愉悦的情感不断地渴望与追求,是因为这些情感不但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而且还有助于使人态度积极、思维敏捷、想象丰富,从而使人最大程度地调动和发挥人的潜能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并创造出最大的工作效率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相反,消极、忧郁的情感对人的身体、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降低、削弱和损害的作用。关于此,古今中外人们都有很多精辟的认识。美国人戴埃(W. Dyer)说:“伟人之所以伟大,关键在于:当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理智,他则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69〕3、意志需要。意志需要就是人们对良好意志品质的需要。在人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困难,对这些困难就需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来支持和调整自己。一个人良好的意志品质由自主性、果决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四方面构成。自主性的拥有表明人对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拥有,即人是自然和社会的主人。果决性的拥有能使人能够更好地应用其主观能动性适应环境,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以获得较为理想的结果。人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压力面前不屈服,在危险面前不畏惧,在失败面前不气馁等都是具有坚韧性的表现。人一旦具有了这种意志品质就能始终朝着既定方向和目标前进,决不会三心二意。自制力是人主动地排除来自于内外部的各种干扰,保证人的活动目标的最终实现。当然,这种意志品质需要有前三者的支持和配合。通过对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的满足只能来自于人的精神创造,即精神文明建设,其中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又尤为重要,它们关系到人的思想觉悟的提高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的人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和自由。
第三,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社会生活需要。人是社会存在物,人在社会中有对人与人的相互依存的需要,有各种各样的相互交往的需要,有进行生产的劳动分工与合作的需要等。“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70〕,“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71〕因此,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实现还需要一个和谐、宽松、自由、民主的社会政治环境。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是人类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的政治解放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其根本涵义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积极参与国家、社会的管理和决策。在民主建设中,需要清除各种各样非民主的现象和因素,如官僚主义,任人为亲,拉帮结派,权钱交易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残余影响;还清除各种各样的非“以人为本”的现象和因素,如强调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需要,注重社会义务而轻视个人权利,突出长官意志而贬低民众愿望,追求理想目标而忘记现实社会等左的或右的思想影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在政治文明中需要克服和改进的重要内容。政治文明的目的就是要为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为人的自由的实现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稳定、民主、自由、和谐的社会政治环境。当然,政治文明建设是一项非常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又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其最根本要求“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72〕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从全球战略的高度,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73〕这其中包括政治生活民主化,权利配置合理化,管理决策科学化,政府行政高效化,经济政治法制化等多项子系统和分目标。通过这些子系统和分目标的建立与落实,政治文明一定能实现,“具有真实性、广泛性、彻底性、渐进性和包溶性的内在特质”〔74〕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也一定能够建立。
第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生活环境需要。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始终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其影响和制约主要有:1、自然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人的生产方式与生产效率。自然界为人的劳动提供了劳动对象和用以制造生产工具的材料,从而制约着人的劳动能力、劳动过程和劳动效果。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助于人的劳动能力的发挥和获得较好的劳动效果,反之则阻碍人的劳动能力的发挥和较好劳动效果的获得。2、自然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马克思说:“劳动的不同的自然条件使同一劳动量在不同的国家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量,因而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使得必要劳动时间各不相同。”〔75〕在需要量相同的情况下,自然环境是否优越,决定着人投入劳动量的大小,从而深刻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3、自然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人们之间的联系与交往方式。由于地貌、气候、水文等地理因素的不同,人们联系与交往的方式、内容、频次等都不相同。如平原地区,人的交往可能更频繁、更密切一些,地处山区的人则不同。4、自然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由于自然环境影响着人的生产和生活,所以当人长期处在同一种自然环境,从事同一种生产,过同一种生活的过程中,自然就会影响到人的性格和心理状况。总之,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和制约是客观的,还可能是永恒的。所以如何将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转化为积极影响,如何又将有限的资源用以满足人的可持续性发展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应纳入到“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去考虑。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中,自然是客观的、无意识的,因此,这对矛盾的解决有其特殊性,它不可能从矛盾双方的协调中得到解决,而只能是人积极、主动的加以解决,也就是说,人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唯一出路。从人类历史来考察,人的发展始终同生态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不好,人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考虑自然,甚至还以破坏自然的平衡来满足人的需要,那么人的全面发展最后也只能化为乌有。我们看到工业文明虽然给人带来了巨大的物质享受,但是也留下许多无尽的遗憾和沉重的后果。因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要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努力探索出一种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协调,资源利用与合理节约并举,生活提高与生产优化同步,阶段目标与持续发展兼顾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这项工作同其它文明建设一样任重道远。人始终要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没有生态文明,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76〕
三、“以人为本”自由理想的正义与非正义
在自由向往与追求的过程中包含着“以人为本”自由理想的正义与非正义,因此,对“以人为本”自由理想还要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
(一)“以人为本”自由理想的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