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轴辉煌的画卷。画幅的卷首可上溯到卞福汝主教经历的1793年大革命高潮的年代,卷末一直延伸到马吕斯所参加的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在这里,整整将近半个世纪历史过程中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都一一展现了出来。在这漫长浩大的画轴中,每一个场景无不栩栩如生,其细部也真切入微,而画幅的形象又是那么鲜明突出,色彩是那么浓重瑰丽,气势是那么磅礴浩大,堪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
在内容上《悲惨世界》全书共分五个部分:《芳汀》《珂赛特》《马里于斯》《普吕梅斯的牧歌》和《圣德尼街的史诗》。叙述了犯人冉阿让一生的悲惨故事。1795年,冉阿让为了养活姐姐的孩子而偷了面包店里的一块面包,为此他蹲了十九年苦役牢。1815年,刑满释放的他受到主教的感化,决心重新做人。几年后,他改名马德兰,开设工厂,当上了市长。他答应厂里的妓女芳汀——一个因饥饿而沦为娼妓的女人,将她八岁的女儿珂赛特抚养成人。珂赛特长大后遇到了马里于斯,两人相互倾慕。在巴黎的街垒战中,冉阿让救出了马里于斯,成全了两人的姻缘,但他自己却一度受到误解,抑郁成疾的他最后在珂赛特和马里于斯的怀里辞别世界。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冉阿让超人的体力和惊人的自我牺牲精神。他是人道主义的最高理想,具有明显的奥德修斯式的传奇性。他一生的道路坎坷,充满了惊险,但这个人物的浪漫主义色彩,更多的是表现在他的精神层面,他的精神历程像史诗一样可歌可泣!他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劳动者,社会的残害、法律的惩罚、现实的冷酷使他“逐渐成了猛兽”,盲目向社会进行报复,以致犯下了使他终身悔恨的错事;而这种悔恨却又导致一种更深刻的觉悟,成为他精神发展的起点,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正像他在传奇般的经历中要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险阻一样,他在精神历程中也要绕过、战胜种种为我的利己主义的暗礁,才能达到他那种不平凡的精神高度,才能有他那种种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义举。而且,这种暗礁往往比现实生活中的险阻更难于超越,需要有更大的勇气与坚毅。冉阿让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人,从出身、经历、品德、习性各方面来说,他都是一个劳动者。他体现了劳动人民各种优秀的品质,他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种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悲怆性,使得《悲惨世界》成为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悲怆的史诗。
世间的一切不幸,被雨果统称为苦难。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的冉阿让、因穷困堕落为娼妓的芳汀、童年受苦的珂赛特、老年生活无计的马伯夫、巴黎流浪儿伽弗洛什,以及甘为司法鹰犬而最终投河的沙威、沿着邪恶的道路走向毁灭的德纳第,这些全部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所经受的苦难,无论是物质的贫困还是精神的堕落,全部都是由社会造成的。
雨果作为人类生存状况和命运的思考者,能够全方位地考察这些因果关系,以未来的名义去批判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以人类生存的名义去批判一切异己力量,从而表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永恒性矛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悲惨世界》可以称做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
在小说中虽然主人公们的命运是悲惨的,但是他们的心灵是高尚的,他们心里都有一个强有力的信念——爱。有了这种爱,一切都变得美好;有了这种爱,就能抵抗痛苦,消灭痛苦。“只有爱,才能消灭世界上一切的不幸。”读这本书将会让你阅尽世间所有苦难,而后才会明白所有的苦难在爱的面前都变得软弱无力。这种爱不是我们所讲的一般意义上的爱,而是一种人性上坚持原则的博爱风范,它让我们批判一切让我们苦难的力量,让我们历练得更坚强、更无私。
5.二十四小时,路过爱,走过禁区——霍桑《红字》
“上帝洞察一切,而且仁慈无边!他已经在我所受的折磨中,最充分地证明了他的仁慈。他让我忍受这胸前灼烧的痛楚!他派遣那边那个阴森可怖的老人来,使那痛楚一直火烧火燎!他把我带到这里,让我在众人面前,死在胜利的耻辱之中!”
《红字》这部名著里只写了两个字,那就是:通奸!大写的A放在了女主人公的胸前,同时也放在了所有读者的面前。
《红字》是霍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850年该书问世后,霍桑一举成名,成为当时公认的最重要的作家。
《红字》的故事一开篇,映入读者眼帘的,首先是“新殖民地的开拓者们”在万事草创之时仍忘不了与墓地同时修建的监狱,这株“文明社会的黑花从来不曾经历过自己的青春韶华”,因为它“与罪恶二字息息相关”,它那狰狞阴森的外貌,连同门前草地上“过于繁茂地簇生着的不堪入目的杂草”,都增加了晦暗凄楚的色调,然而在这一片灰黑之中,却傲然挺立着一丛玫魂,“盛开着宝石般的花朵”,象征着人类的道德……接下来,便出现了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怀抱初生的珠儿,“她焕发的美丽,竟把笼罩着她的不幸和耻辱凝成一轮光环”,令人联想起“圣母的形象”。
海丝特·白兰,这个善良、美丽的英国姑娘,不幸嫁给了一个畸形的、伪善的老人——齐灵渥斯,从而断送了自己的青春。在故事发生的前两年,她丈夫音讯皆无,谣传他已葬身海底,这个孤苦无依的少妇与才貌相当的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了,并生下一女——珠儿。事情败露后,她被迫终身佩戴红字——“通奸”(adultery),这个意味着耻辱的徽记。为了爱人的名声,海丝特独自承担了全部罪责与耻辱。出于对牧师的眷恋之情,海丝特不但在他生前不肯远离他所在的教区,就是在他死后,仍然放弃了与女儿共享天伦之乐的优越生活,重返埋有他尸骨的故地,重新戴上红字,直到死后葬在他身边,以便永远守护、偎依着他。
这个勇敢的女性还精心刺绣着那红字,着意打扮着她的珠儿,不仅出面捍卫了自己教养她的权利,而且尊重孩子狂野的天性,努力培养珠儿成人。但她的丈夫齐灵渥斯的突然归来改变了这一切。齐灵渥斯并不揭穿他们,而是要像撒旦的影子般追随着他们,让他们永远生活在噩梦之中。终于,丁梅斯代尔牧师垮掉了,这个男人最终死在海丝特的怀里,并且永世沉沦,万劫不复,他用自己的死亡来忏悔所有的过往。
在所有的婚外恋小说中,《红字》恐怕是最坦坦荡荡的了。海丝特虽然形式上接受了惩罚——在胸前佩带红色A字,可是在思想上却“没有接受惩罚她的那些社会道德规范”,她的坦荡在于她将“善”与“恶”摆正,在秩序之外构建了自己内心的天平。婚外情是个敏感而特别的问题,除了爱情,没有任何标准来评价是与非,不合理的婚姻、道德、法律、亲情等等都不能去品评对与错。作为女人,我们遵循爱情的原则本是人类的天性,但能否平衡好你的天平,请时刻选择反省和勇敢,因为它让你对爱情的认识更明晰,让明晰后的爱情更坚决。
6.被枝丫割破喉咙后的哀鸣——考琳·麦卡洛《荆棘鸟》
“一道深渊在她的脚下裂开。下沉,下沉;它在往下沉,无边无底。梅吉滑进了这个深渊,感到它的边缘在她的头顶上合拢,并且明白,只要她活在世上,就永远不会再出来了。”
《荆棘鸟》,被誉为澳大利亚的《飘》,与《教父》《爱情故事》《穷人、富人》《洪堡的礼物》等作品一起,被《时代》杂志列为十大现代经典作品。作者麦卡洛作为一位女作家,对女人爱情心态的探索,十分细腻感人,并且在描写荒蛮广漠的澳大利亚风光时,颇有苍凉悲壮之美,故本书自1977年在美国出版后,印数超过了八百万册,成为“爱的现代圣经”。
这本书是一部澳大利亚的家世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与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展开了克利里家族十余名成员各自的人生悲欢离合;尤其是小说的时间跨度恰好横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因而两代人之间截然不同的人生观所产生的冲突,更是引人注目。
拉尔夫神父一心向往罗马教廷的权力,却爱上了牧主克利里的女儿——美艳绝伦的少女梅吉,内心处于权力与爱情的深刻矛盾之中。梅吉的姑母是德罗海达最富有的孤孀,看到教父拉尔夫对待梅吉的特殊态度,十分记恨,决定寻机报复。她在临死前将所有的遗产交给拉尔夫神父,让他献给天主教会以步步高升,拉尔夫最终向自己的野心投降,离开了梅吉。而梅吉则嫁给了一个叫卢克的剪毛工,只因卢克的相貌酷似拉尔夫神父,但卢克并不爱梅吉,甚至在她生第一个孩子时,他也拒绝回来看梅吉。
而此时拉尔夫却来到梅吉身边,他对梅吉的感情始终不渝,这剪不断的情感时时让他感到痛苦,他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带着梅吉来到一个孤岛,一起度过了他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并让梅吉怀上了他的孩子,取名戴恩,但他们始终没有在一起生活。此时“二战”爆发了,拉尔夫也已晋升为红衣主教,他在战争中运用宗教的影响保全了罗马,受到了人们的赞誉。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牵挂着梅吉。
梅吉的女儿长大后当了演员,活跃于澳大利亚和英国话剧舞台,并最后嫁给了德国的一位内阁大臣。而戴恩却提出要当教士。这对梅吉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思虑再三,她把戴恩送到罗马的神学院,让拉尔夫照顾他。拉尔夫和戴恩相处融洽,梅吉沉浸于浓浓的亲情当中。但好景不长,在一次游泳中,戴恩因心脏病突然发作,溺死在海里。
惨痛的悲剧使梅吉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一切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谁都不怨恨,我不能有片刻的追悔。”爱情有时就是这样,尤其对于女人,它诱使我们动用一次空前绝后的痛苦,为的就是换得一生中最壮丽的时刻。有人认为考琳·麦卡洛“将人生全部的方方面面都浓缩进了一本杰出的书里”。她试图通过这个沧桑的感情历程告诉所有的女人: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是需要用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的。正如小说的结尾所写的那样:“鸟儿胸前带着棘刺,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它被不知其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这不仅仅是一种生的态度,更是一种感天动地的爱的方式。”
7.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曹禺《雷雨》
“太空黑漆漆地布满了恶相的黑云,人们都像晒在太阳下的小草,虽然半夜里沾了点露水,心里还是热燥燥的,期望着再来一次的雷雨。”
一部纠缠着复杂的血缘关系和纠集着许多的巧合,但却透露着许多必然的悲剧。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理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
《雷雨》塑造人物最深刻、最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性格冲突,有力地凸现人物的本质特征。周朴园作为人,他也有其个人的爱情向往和追求,并且得到了它们,他很满意;但当这种所得影响到他获得更多的钱财权势时,他便凶残地置爱情于不顾,置道德人性于不顾。他自私贪婪地追求个人的情爱,但那段温馨的爱情已不复存在,他没能在新的女性那里获得这种温馨,所以他只能在记忆中去寻找,靠怀念来填补他心中的欲壑。这种怀念的实质是一种极端自私和贪婪。为了私欲,他没有任何道德良心仁慈可言,所以,三十多年后,当又穷又老的鲁侍萍已根本不能满足他自私贪婪的情欲追求标准时,他就又用赶走的方法来再次冷酷残忍地对待曾经爱过他的女人,给过他无限温馨的情人。隐忍退让的鲁侍萍无时无刻不在恐惧的煎熬中希冀逃脱命运的惩罚;自大蛮横的周朴园对于前半生的罪恶可能带来的灾难也同样有着深沉的焦虑,他害怕与鲁侍萍曾经的瓜葛令他失去现有的一切,他担心命运将无情地剥夺自己已经拥有的财富与名誉……
对于命运的极端恐惧折磨着每一个强烈欲望中的灵魂,他们焦灼的心情恰似雷雨前沉闷压抑的天空。然而这种恐惧本身就是个诱惑,恰如欣赏恐怖片时欲看又怕,越怕又越想看的情绪体验。
不得不提的是剧中繁漪这一人物形象。在物欲纵横的世界,谁会固守着一分浪漫,残抱着一分真情?现实世界使得人们正步步跌入都市的暗角并日益远离真爱。像繁漪这样的爱,遗世独立,至净至美,淡雅清芬,永远令人迷醉神往。正如曹老先生在他的《雷雨》序中所言,“我喜欢看繁漪这样的女人”。
在剧中,繁漪是一个旧式妇女,是家庭主人周朴园的妻子,周萍的后母,“一个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的女人,终日压抑在一个庭院深深、孤立无助的家庭中,她“守着一个阎王十八年”,周朴园把她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在苍白的情感中,周萍走进了繁漪的心,这让她重新看到了生活的色彩,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她爱上了周萍。能和相知相爱的人厮守一生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现代文明的发展渐渐失落了人类祖先最热烈的原始激情。繁漪正如混沌中的一泓清流,给人以清新之感,她具有人类特有的原始野性美,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人,一个唯美并且桀骜不驯的女人。
8.值得一生的等待——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
“为了他,自己什么都可以克制。爱吧,爱他吧,我绝不嫉妒你对他的情感,我不会妨碍你。”
《日瓦戈医生》在艺术上颇有特色。小说尽管在宏大的背景下展开,但是作者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历史事件的描述上,而更多的是展示主人公对那个时代和那些时间的感受和思索。作品对事件的描述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自然现象的抒情描写中象征的意味较浓,它们往往和人物的命运相连。小说有一种诗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