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寄往天国的信竟然收到了逝者的回信,是不舍的亡魂,还是同名同姓的巧合?小说《情书》揭开了埋藏多年未被揭穿的一段至死不渝的恋情。两个相貌一模一样的女子,在不一样的故事与回忆中,都暗念着一个相同的名字——藤井树……
博子住在神户,两年前,她的丈夫藤井树在登山时遇难身亡。博子在他的中学名册里找到他在北海道小樽市念书时的地址,情不自禁地写了一封信给他,不料竟收到了他的回信!一个缠绵双城、缱绻一生的爱情故事就这样发生了。小樽市是一座远离神户的北方小城镇,几天后,一个同样名叫藤井树,但相貌却酷似博子的姑娘收到了这封神户来的信。阿树对信中的问候关怀感到奇怪,却没有拒绝,把自己近来患感冒的情况写信告诉了博子。博子真以为男友病了,马上寄去了感冒药。从此,两位女性开始了书信来往。秋叶从事玻璃工艺制品,早就暗恋着博子,只因羞于启齿,被好朋友藤井树捷足先登了。爱好登山的秋叶自从藤井树遇难后,一直没再去登山。对于博子,他仍然一如既往地爱着,而且更加执著强烈,更加直截了当。
“你好,渡边博子,你究竟是谁?”阿树的回信使博子真的相信藤井树确实活在小樽市这座天堂里。她把信带给秋叶看,秋叶也百思不得其解。为了解开这一谜团,秋叶按照来信地址,发了一封信:“我的信是给藤井树的,如果你就是,你必须立即拿出证据来。”这封语气生硬的信虽说激怒了阿树,但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假冒,她把户口本复印件寄去了。秋叶收到信后,发现这个藤井树是一位眉清目秀的姑娘,终于宽心地笑了。博子像是刚从梦中醒来,她相信藤井树真的死了。秋叶得知藤井树在小樽市长大的消息后,很想去那儿看看,去追忆好友的童年时代。正巧朋友吉田邀请秋叶去看他的作品展览会,秋叶接受邀请带着博子一同前往。找到了他们寄信的地址,敲开了藤井家的门。
小说就这样继续下去,叙述了一个接近于天方夜谭的神话:一个男人,同时遇上、爱过、失去这两个女孩,最后他黯然地、悄悄地去了天国,带走了关于这两个女孩子的回忆,只是在失去和发现的过程中,他还是把回忆的蛛丝马迹秘密地留下。凭着一封寄去天国的情书,两个女孩在文字上结缘,一切从回忆开始,于是所有的回忆被逐渐还原、重组和分享。两个叫同样名字的男孩和女孩,一个藤井树(男)总是无缘无故地在借书卡上写对方的名字;另一个藤井树(女)则可以为一张测验卷等对方至夜深……两个相貌相同的女孩,藤井树(女)和博子,她们各自存在于世界的一角,本来是毫不相关地生活着,如果不是因为共同爱过一个人也被这个人爱过,可能这辈子也无从知晓彼此。藤井树(男)生命的结束,让这两个女孩的关系得以开始,更被一封封情书联系起来,使她们各自的人生轨迹有了交错。
就好像多年以前那张亲手放回书里的卡片,在经历了怎样世事的变迁,再次拿回手上,却赫然发现卡片背面用铅笔勾勒的素描是怎样一张与自己依稀相似的容颜,卡片上与自己相同的名字又是怎样一种亲切的呼唤。藤井树(女)望着手里当年藤井树(男)曾经夹在书里亲自交还给她的最后一本书的借书卡,也是第八十七张写有他们共同名字的借书卡,感慨万千,虽然迟了很多年,但终于翻到了背面,那远在天国的爱人也会因此而盈泪含笑吧。也许爱,用最简单的形式来表达,也就是一张小小借书卡背面淡淡的素描。
这部小说始终在回忆与现实中交织,让两个女孩子在不同的命运中奔走。两个有着同样容颜的女孩,素昧平生,仅仅因为拥有通向同一个逝者的记忆,就开始了一段神交。起因是离奇的,而女孩子微妙的心思与梦想、浪漫与憧憬,被作者娓娓道来,就像那封寄往已经不复存在的地址的信,仿佛漂流瓶,博子以为它会漂流到天堂吧。爱的唯一定义——让对方心无挂碍没有恐怖地幸福地活下去。女人有时候需要这样小小地自欺欺人一下来安慰自己。虽然明知道这份问候不会得到回答,可是真的好想得到来自最爱的人的回答,哪怕是简单的、短短的一句“我很好”。
8.充满暗礁的爱情海洋——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世界上没有比爱更艰难的事情了。”
1985年,马尔克斯以其“化腐朽为神奇”的雄健笔触和于世俗生活中留有的一颗勃勃而动的平常之心,公然将被人唱了无数遍的“爱情”老调作为自己小说的题目和主题,从狭窄坎坷的人性通道中穿过,发现了充满暗礁、充满风浪但又壮阔、浪漫的“爱情”海洋,奉献给世人一部非常之作——《霍乱时期的爱情》。
小说以阿里萨和费尔米纳之间持续了半个世纪的爱情作为主线,不失时机地将其他多种爱情磨炼成珠,穿缀于这条主线上,暗恋、初恋、失恋、单恋、等待、殉情、丧偶、偷情、婚外恋、夫妻亲情、露水姻缘、黄昏暮情、老少畸爱……“野心勃勃”的马尔克斯恨不能将人世间的种种爱情“一网打尽”。这里有阿莫乌尔的隐蔽的爱情,但却“不止一次体验到了刹那间爆发的幸福”;有阿里萨父亲那石破天惊的宣言,“我对死亡感到的唯一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有阿里萨许许多多的朝露之情;有乌尔比诺和林奇小姐之间羞涩而大胆的爱……如此这般,不一而足,但形态各异、“真挚火热”的情感内核却都是一样的。有评论家精辟地说:“它堪称是一部充满啼哭、叹息、渴望、挫折、不幸、欢乐和极度兴奋的爱情教科书。”
小说不仅仅是让我们看到爱情的多种可能性,真正让人叹为观止的还在于:涉言不多,而“爱情”的诸般特色轻易皆呈。此种本领在描绘阿里萨与费尔米纳、乌尔比诺与费尔米纳的爱情时尤其发挥得淋漓尽致。
阿里萨与费尔米纳的爱情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小说中的费尔米纳美丽、自负而又自尊,被称为“戴王冠的仙女”。费尔米纳无疑是幸运的,因为阿里萨和乌尔比诺两个男人都追求、崇拜她,而且都是在第一次见面时就爱上了她。对阿里萨来说,“那偶然的一瞥,引起了一场爱情大灾难,持续了半个世纪尚未结束”。十七岁时,在阿里萨狂热激情的席卷之下,费尔米纳也狂热起来。但由于她父亲的阻挠,二人的感情受到了重创。不过,两人没能结合的根源并不在此:它或许缘自费尔米纳热情冷却之后的一种远距离静观,或许缘自生命之本能,或许缘自人性的弱点,或许缘自世俗的诱惑……总之,费尔米纳只以一句“不必了,忘了吧”就轻易地将阿里萨送入到爱情旋涡里达五十年之久。出人意料而又相当真实,干脆利落而又余味悠长。
在半个世纪的漫长光阴里,阿里萨在数不清的女性肉体上寻找和迷失,尽管他在内心说“心房比婊子旅店里的房间更多”,但那些心房的墙壁可以轻易坍塌,于是那阔大的心房里装着的又只是“戴王冠的仙女”——费尔米纳了。他固执地以为他最终能与她结合。可是,对阿里萨来说,那难以实现的爱情又并非牢笼,他的意志在爱情的苦海中自由戏耍,甚至没有顾及到可能沉没的危险。
费尔米纳与乌尔比诺之间又是另一类的爱情,它如溪水般平静、迟缓却偶有跌宕。相对费尔米纳与阿里萨的爱情,或许我们可以在其中找到更多的世俗的东西。马尔克斯甚至把“幸福”这样的字眼用到了上面。一辈子都和费尔米纳别别扭扭的乌尔比诺医生,在临死前才突然像有了新发现似的向她表白:“只有上帝知道我是多么爱你。”
乌尔比诺医生死后,费尔米纳与阿里萨终于在半个世纪后走到了一起。表面上看起来两人仍不太可能结合,但费尔米纳早已枯萎的爱情又被激活,且渐渐灼热起来。当“新忠诚号”在热带河流上昂然而行时,两位老人如同患上“霍乱”一般迷醉,他们的爱情似乎冒出了腾腾的蒸气。这简直就是爱情挑战死亡、青春活力冲击生命极限的神话。我们在不期然中听到作家的宣告:爱情的最高境界正在于其形而上的永恒品格,舍此,人类所谓的“高尚”“伟大”必将大打折扣。我们被这个“永恒”所迷惑,恰如被小说结尾阿里萨说出的那句话所震动一样:船长迷惑地问他来来回回航行要到几时才停,他用“在五十三年零十一个日日夜夜前就准备好的答案”来回答船长,这个答案便是——“永生永世!”
爱情几乎和生老病死一样,是最日常、最悠久、和每个人最密切相关的主题,但它常常化装成琐碎或高尚、变幻或永恒、平淡或传奇、肉欲或灵欲、理智或激情……让女人分不清究竟哪种才是真正的爱情。那些永恒经典的爱情在霍乱这样特殊的时刻完成了它的回归,是真爱;而那些看似普通的爱情也在日常生活中完成了洗礼,同样也是真爱。不是唯一,不是永恒,无论碰见哪一种,都当做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经历。在顺其自然间,完成一生与爱情的相依相伴。
9.爱情终究成了一种传说——阿兰·德波顿《爱情笔记》
“然而我们只有在不了解心仪之人时才会跌入爱河,最初的行动必然建立在茫无所知的基础上。”
“一旦开始寻找相互吸引的种种迹象,心上人的每句话、每一动作都会被视为饱含深意。”
“爱情迫使我以心上人的眼光来观察自己。”
一个古老的话题,一些独特的视角,一部充满创意的文学小品,一本融合理性与感性、细腻生动的恋爱手记。作者阿兰·德波顿围绕着美丽的爱情展开诉说,俨然当代的蒙田、罗兰或是普鲁斯特的文学回归。
它几乎没有情节,更像是随笔。小说的情节只是一个好读的普通故事:一对青年结识于巴黎至伦敦的客机上,随后便是交往、同居、分手。结构很完整:浪漫邂逅、热度升至顶峰、后犹如花香渐淡开去、熟悉后的倦怠、女友移情别恋、挽回无望、自杀、醒悟,以至一段情完全成为过去,又一段爱情拉开序幕。他认真思辨自己的感觉,忠实记下与女友交往中的各个细节,文字生动,然而作品的魅力与风格就在于德波顿、用理性触摸到了爱情的心脏,其中充满了思考性段落,而在这关于爱情的诸多思考段落中,有一种明慧而清晰的辩证联结。
以章节为单元,以西方文化悠久的历史为底蕴,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霍布斯到尼采,从司汤达到普鲁斯特,从乔瓦尼到科比西埃,广泛涉猎西方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文学、宗教、美术、建筑,旁征博引,而这一切都用现代人的目光采撷精华,善于解析、探索一个中心:人类的爱情。其中蕴藏的诗意、幽默、哲思,如行在繁花似锦的花园中,让人目不暇接。
在书中,作者悟到了诸如爱情恐怖主义,禁欲主义,理性、非理性的欲望等因素对爱情的影响。作者最后不无调侃地让男主人公粉碎了爱情神话,让活生生的情欲代替了关于爱情的种种玄想。或许,这就是作者最想告诉读者的:在泛爱的背景下,真正的爱却是迷惑的;爱情没有唯一的模式,只要你愿意,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关于爱情的笔记版本。
德波顿笔下的爱情属于哪一类?是激情之爱、趣味之爱、虚荣之爱,还是肉体之爱?可能都不是。事实上,把爱情分类不过是一个更易于理解的表达而已。德波顿的爱情故事中,更可能是爱情类别的混合体。它们有趣味之爱、虚荣之爱、肉体之爱以及那么一点点激情之爱的混杂。文中有很多关于“爱情宿命论”的思考非常有趣且深刻:当我们身陷爱情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所爱的对象是如此特殊,以至我们认为冥冥之中一定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安排我们的相遇。情人之邂逅,完全出于偶然,并没有什么命定的因素在那里;可是人总喜欢自欺欺人,认为是命中注定;而当爱情消失时,又把原先有关姻缘注定的种种胡思乱想忘于脑后。作者清醒地认识到现代的爱情不再是浪漫主义,而是“我们先有爱的需要,然后再爱一个特定的人”。
这一爱的数轴让男人、女人成为横坐标、纵坐标,描出了爱的曲线:邂逅的神奇,吸引的惶惑,爱和自由的平衡,爱创造的亲密空间,熟悉后的倦意与重新发现,担心幸福流逝的恐惧……
于围城中人言,《爱情笔记》不妨一看,也许它正讲述你的故事。于围城外人言,《爱情笔记》也不妨一看,也许你即将演绎其中的故事。
10.温柔而坚强——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你以为我贫穷、卑微、不漂亮,就可以嘲笑我的感情吗?不,你错了!假如上帝多赐给我一些财富和美貌,我一定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就像我们穿过死亡的坟墓,将同样平等地站在上帝的面前。”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将要永垂不朽,《简·爱》就是其中的一部,它深深地嵌入人们的灵魂,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简·爱》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简·爱——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但社会地位卑微的女子的思索和抗争,并通过简·爱曲折丰富的情感经历,体味简·爱对爱情、友情以及独立、平等、自信等的理解和实践。
两性之间是平等的,爱情须得以平等和互相独立作为基础。女人必须有独立的人格,自尊自爱,不依附于其他人才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热爱,才会有真正的幸福。简·爱是一代又一代的女性心中最平易近人的偶像,她不会高大到难以靠近,她的形象就飘散在我们的周围。简·爱这个艺术形象之所以能够震撼和感染一代又一代各国读者,正是她以自爱和自尊为人生的支柱,才使得自己的人格魅力得以充分展现。
《简·爱》描写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英国乡村。女主人公简·爱从小失去父母,寄养在舅母里德太太家里,深受虐待,后被送进洛伍德慈善学校。那里实行所谓惩罚肉体、拯救灵魂的残酷教育,这使简·爱不停地遭受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她在那里学习了六年,并做了两年教师。为了追求独立自由的生活,她用登广告的办法,应聘到桑菲尔德府庄园当家庭教师。简·爱与庄园主罗切斯特先生精神境界一致,情趣爱好相投,两人互相爱慕,决定结为夫妻。但在教堂举行婚礼时,有人揭发罗切斯特在十五年前已经结过婚,疯癫的妻子一直关在他家的一间密室里。简·爱离开桑菲尔德出走,后来被里弗斯兄妹收留,担任了乡村小学教师。后来,简·爱的叔父去世,她得到了一笔遗产,同时得知里弗斯兄妹原来是她的表亲。简·爱的表兄圣·约翰为了寻找到印度传教的助手,要与简·爱结婚,她拒绝了这个把感情献给了上帝的人。爱情的力量使简·爱重新返回桑菲尔德庄园,却见昔日的豪华府邸已变成焦黑的废墟。罗切斯特双目失明,单手残废,蛰居乡间。小说的最后,简·爱和罗切斯特结了婚。小说告诉我们,人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和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