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功元年(697年)十月,武则天将狄仁杰召回朝中,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这就恢复了狄仁杰的宰相职务。此时的狄仁杰已经成为辅佐武则天的重要大臣,狄仁杰深感个人责任的重大,因而尽心竭力地关心国家的前途。他提出很多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建议,在以后几年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他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在今天看来仍具有进步意义。
狄仁杰认为对待少数民族应该以德使之安定,他曾上书说:“天生四夷,自古以来都在先王疆界之外,所以东边抵达沧海,西边阻隔流沙,北边横着大沙漠,南边阻隔着五岭。这是上天用以限制夷狄而隔开中原和外地。从典籍记载看,国家声威教化已至三代时不能到的地方国。古时候,周宣王北伐至太原,文王将美好的教化推行于江汉流域。如今,三代边远之处,都已经成为我国的内地了,如果还对边远地区动用武力,在离国极远之处求取功利,就会使我国府库耗尽财粮,而又不能对那些人民征收赋税,土地也不能耕种纺织,如果只求取远夷臣服的称誉,而不致力于巩固根本、安抚百姓,这样根本不会定国安邦。前代的秦始皇和汉武帝已经是我们的前车之鉴,秦始皇为了扩充天下,不惜滥用武力,征集民力,使得天下百姓忍无可忍,以致于被人推翻。汉武帝也是极力追求扩大疆土、征伐天下,使人民不堪重负,很多人饿死,很多人为了生存只好做了强盗,因此当时人民贫困,盗贼四起。幸好,汉武帝在晚年时悔悟,停止了征战,减免赋税,才使国家安定下来。如今陛下每年都征兵出战,耗费大量的财物。为了巩固西边的四镇与东面的安东,军事开支日益增大。百姓空虚贫乏、不堪负重。如今潼关以东地区大闹饥荒,蜀汉地区的百姓颠沛流离,江淮以南征税不停,使百姓不得不离开土地,为了生存做了盗贼。这样一来,国家富强的根本已经动摇,这使我国的忧患加重。为了争夺蛮夷的荒凉之地,我们没有能力去安抚百姓。昔日汉元帝听从贾损之的建议而废掉了朱崖郡。汉宣帝任用魏相的计谋而放弃了车师屯田。他们不仅仅是不慕虚名,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愿意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加重百姓的负担去舍本逐末,这正是亡国之策啊。近世贞观年间,平定了突厥国,任命李思摩为可汗让他来统治突厥诸部,这正是为了避免因戍守边疆而征民远去。夷狄反叛时去讨伐他们,降服后再安抚,这真是推倒灭亡,巩固存在的道理啊。如今,臣以为应该委任阿史那斛瑟多为高丽国的可汗,委托他治理四镇,镇守安东。这样我们可以节省戍守安东的军费,集中兵力于边塞上,只要他们侵犯我边疆,就不必追究他们的责任,何必到其巢穴,与其计较长短呢?如果夷狄有冒犯之举就让他们还击,如果没有侵犯之意,就让他们勤加防范,这种以逸待劳的作战方式不是更加有利于边疆的安定吗?这样一来,夷狄是客我方为主,他们疲惫而来,我军正是养精蓄锐,哪有不胜之道理,吐蕃、突厥等辈也是如此,他们如果深入我军,则必会被颠覆;如果冒犯,也不会得到什么好处。这样,数年之后他们必将臣服于我国,我们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安定。”这个建议对于定国安邦很有好处,许多有识之士都很赞同,但是武则天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圣历元年(698年),此时武则天年事已高,所以需要定立继承人,这时武承嗣、武三思,多次劝说武则天立自己为太子,武则天犹豫不决。但是,狄仁杰以国家的江山社稷为重,深知如果将国家交予武氏后人定会给百姓带来灾难,并且会引起暴动,他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应该顺应民心,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但是武则天也没有同意。当时,大臣李昭德等也曾劝武则天还政于李显,但是也没有什么结果。狄仁杰明白武则天想让周朝能够长存,怕还政于李,使自己的心血化为泡影,而自己的侄子的确是不成器,让天下人担忧,她并不想违背民意。狄仁杰了解了其中的原因后,从母子亲情的角度劝说武则天:“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说:“此朕家事,卿勿预知。”狄仁杰听后,郑重地说:“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位备宰相,岂得不预知乎?”武则天听完有所感悟,于是便采纳了狄仁杰的意见,亲自将庐陵王李显迎接回宫,立为皇嗣。狄仁杰知道尽管李显并不是贤主的最佳人选,但是因为武氏夺政已经在朝野上下引起了不满,如果不在立太子这件大事上做出顺应民意的决定,定会天下大乱的。此举也让狄仁杰成为了再造唐政的第一大功臣。
圣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侵犯河北,河北受到威胁。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元帅平定此乱。突厥默啜可汗烧杀抢掠无所不做,掳掠赵、定等州青年男女万余人,然后退至漠北,狄仁杰无力追击,于是武则天改任他为河北道安抚大使。狄仁杰查清情况后,上书武则天,他说:“许多百姓因曾被突厥俘虏、被其驱使做事,在突厥撤退之后,他们害怕被杀,很多人都逃跑躲藏,朝廷中很多人主张惩罚他们,虽然他们行为不同,但是都是投降了敌人,应该受到惩罚。崤山以东的调取征伐,过于严重,有很多百姓因此家破人亡,加上地方官吏敛财,加大了对百姓的剥削力度。想想这种情形,他们还会考虑遵循礼仪吗?在困难之中没有办法,为了生存只好投降外夷,这种行径不为君子所赞同。但是,小民哪有那么高的境界呢?还有一些人是被突厥所逼,只好暂时投降他们,等待官府军队的到来,可是官兵来了之后,却将一些降服之人杀掉以取得所谓的战功。并且他们还要对那些被俘的百姓进行烧杀抢掠、肆意凌辱。当时,敌人在时对他们还丝毫无犯,而我们的官兵到了却如此残害,真是让人心寒呀!人像水一样,如果堵塞他,定会爆发洪水,不如疏导它,让它成为河流为我所用。如今那些逃走的人,一定会躲在山上。为了生存,他们也许会落草为寇,这样会使局面更加混乱,崤山以东的匪盗就是这样形成的,臣以为边疆不安定是暂时的,不是大患。然而,内地不安才是大事,必须要加以制止。因此,臣请陛下宽恕戴罪之人,让他们内心安定,这样他们就会安定下来不会作乱,请陛下三思,特赦这些罪民,一律不予追究,让他们回到家乡好好生活,安定民心才是治国大略啊。”武则天同意按此行事以定民心。狄仁杰将这些百姓赦免,并且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以安抚民心,还命令地方官员修建驿路以济旋师。这样也可使军队能够休养生息。同时他严禁部下侵扰百姓,违令犯法者当斩。经过狄仁杰的治理,战乱后的河北很快恢复了安定。
对国内外形势有如此精湛的分析,表明狄仁杰是一位定国安邦之才,面对历代以来的边疆问题,他找到了有效的防范措施,他所主张的“主客之说”,的确是高明的办法,这是一个既能够使内不会因负担沉重而怨声载道,对外又能够有效防范的措施。真是一举两得的办法。这说明狄仁杰考虑问题很深远,而且处处为国为民,丝毫没有自私之心,他之所以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因为他有如此宽容的心胸,“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战略看似被动,但是绝对是一个治国安邦必要的政策。让国家以德来安抚四夷,以气势来制敌,同时又能够安民,真是一个万全之策。
在应对战争残局时,狄仁杰能够分析出事情的缘由始末,表现了他杰出的智慧。他能够体恤民情,以此来安抚百姓,不但为朝廷处理了日益混乱的战局,也保全了无辜的百姓,让他们能够安身立命。狄仁杰真可谓是功劳盖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