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豫南大别山区。家乡的节日之多,犹如秀美的大别山水,极具特色。
在所有节日当中,除了过春节,就要数过中秋节最为隆重了。尤其家乡的游子最重乡情,哪怕是远行万里,不管是穷是富,是得意是落魄,只要可能,总要回乡过中秋节与故土重聚。今年中秋节,我们各处谋生的五兄弟都携妻带子回到家中。一时南腔北调,济济一堂,老父老母忙前忙后还一个劲地乐。中秋晚上,父亲在小院的桂花树下摆上两张方桌,摆上我从广东特意带回去的佛山月饼和家乡的鸡公山啤酒。一家人围桌而坐,尽享丹桂的幽香,翘望东山尖,等待着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
终于中秋圆月如一位端庄的少妇,大方地从东山后走了出来。整个山乡瞬间明亮,沐浴在柔柔的清辉里。一时鞭炮齐鸣,欢声笑语,一片欢腾。
父亲燃放着鞭炮迎接月神。母亲烧着黄裱纸,带领孙子们对月神礼拜,祈求风调雨顺,老少平安。兄弟、妯娌间推杯换盏,话说各自的境况。刚上初一的大侄子从座位上站起来,举起酒杯高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赢得一阵掌声。
这时,堂弟国走了过来:“走,成哥,打秋去!”
“打秋!”我心里一动,忙问去谁家。国说后冲龙的老婆结婚两年还没生小龙呢,我便跟在国和另外两位兄弟后面。
首先准备打秋的用具。以籽实多的作物最吉利。我们去地里扯了黄豆和芝麻,摘了架子上的丝瓜。都是不老不嫩的。这样用起来才不致伤人。路上不时遇到打秋人的身影。
走到龙家的时候,龙的一家正在临池赏月。国走过去不由分说,拉起龙的媳妇,我们几个便挥动手中的用具对准其肥臀一阵抽打。一边打一边问:“你生儿不生儿?你生儿不生儿?……”龙的媳妇受国的钳制逃脱不得,开始只是吃吃地笑,终拗不过皮肉之痛,哎哟哟叫着:“我生儿呀,我生儿呀……”此时芝麻掉出芝麻,豆豆掉出黄豆,丝瓜掉出瓜子,我们方才住手。龙的媳妇捂着屁股嗔骂着回房去了。龙的母亲早已进厨房准备酒菜,而龙则侍立一边嘿嘿傻笑,把我们请进堂屋,安排席位,敬烟敬茶,还说些承蒙看得起一类的好话。
一会儿酒菜端上来了,我们齐向龙母道喜,说您老明年一定能抱上孙子。老人家喜不自禁,说要是明年能抱上孙子,是你们哥儿几个的功劳。我们开怀畅饮。在“五子登料”“四季发财”的酒令声中,尽享节日的欢乐和浓浓的乡情。一直喝得月亮对着我们直晃脑袋才蹒跚回家。
打秋,作为家乡一种古老的风俗,它的初衷怕是早已没有多少人相信了,能够流传不衰的原因,是作为活跃节日的一种方式吧。
桑儿的日记
田小玉/山西大学
一月一日,星期六,阴
元旦,妈妈走了,走出这个家,头也不回。我还能记得前天法庭上的情景:法官叔叔和蔼地问我:廖桑儿,从今以后你只能跟爸爸妈妈中的一个人生活在一起,你已长大,是跟爸爸还是跟妈妈,你自己选择吧……”我还未从事实中回过神来,就听见爸爸妈妈几乎哭泣的声音:“桑儿,选妈妈吧,妈妈永远爱你……”“桑儿,跟爸爸在一起吧……”我的头要炸了,泪水夺眶而出,法官继续在强调“肃静!要由她自己作出选择”,爸爸妈妈继续在向我哀求。我的脑里混沌一片,我爱他们每一个,我怎能挨过没有任何一个的日子?我哭着叫着:“不知道——”飞奔出了拥挤的法庭。法庭乱了,我分明感到有无数双同情的目光在追寻着我,有无数声男女老幼的抽泣在陪伴着我。
我被判给了爸爸,妈妈离开的时候窗外很冷很冷,我没有去送她。直到她把所有的行李都装进那只黑皮箱,闪闪烁烁终于毅然决然地消失在风雪中时,我才无助地冲向阳台,眼睁睁地搜索茫茫人海中她那凄凉的背影。突然,所有的孤独涌上心头,泪便对着无边的空空荡荡哗哗流淌……
一月二日,星期日,阴
一夜失眠,早上醒来太阳已照到屁股了,仍不想起床,斜眼看一下闹钟,才发现闹钟旁多了一张纸条,是爸留的:
桑儿:
爸去一趟四川,好好照顾自己。
爸
即日
爸永远都是忙碌的,为了生计,他像候鸟一般往返于川晋之间,就算风尘仆仆赶回家小憩一会,BP机也还响个不停。而妈妈却是忧郁的,她努力几次劝爸离开那令人担惊受怕的商场,都被爸婉言拒绝了,爸说:“我要拼命挣钱,你要安心治家”,于是,家里便多了几分宁静,宁静中更多憋闷,可爸爸妈妈都像爱他们的生命一样爱我:妈每天守着我,为我起早贪黑,缝鞋补袜,望眼欲穿;爸每次回来不管多短一会也不管夜多深,总忘不了到我的房间里来,轻轻地吻一下我的额头。他们都这样爱我,我怎能怨恨他们?他们为了我,无奈地僵持了这么些年,就像江南的梅雨,阴沉而没有生机。如果我逼着他们凑合下去,岂不太残忍?妈,你现在怎么样?风雪中可有人与你共撑一把小伞?爸,你昵?谁来为你抚平风雪飘乱的发梢?你们是否忘了祝福自己?
一月三日,星期一,晴
他来了电话,显然我们家的事他都已知道了。他讲了无穷无尽的安慰的话,临了叮嘱了好几遍“有事就打电话给我”。那阵子大家都在忙着准备期末考试,他是惯于打突击战的人,只要考前10天争分夺秒抓紧复习,拿个一等奖没有问题,我怎好在这会儿打扰他。
一月四日,星期二,晴
自己也该好好复习复习了,虽然平日里从未放松过。《现当代文学》有两大本笔记,外国人名一连串,虽说全是“斯基”也该一一分清的,古文字得认清,象形字与会意字总也搞得人头昏脑胀……美学呢?还有美学,纵然不考试,也要交篇论文,“美的本质”、“美的本质”,何谓“美的本质”?老师讲的时候明明弄懂了,怎么一要写就没了词儿?见鬼!
妈妈在家的日子天天盼着有机会下厨房大显身手一番,如今家里只剩我一个人,却连饭也懒得做,什么时候饿了,煮包方便面得了,只有现在,我才敢如此奢侈地咀嚼“自由”。
楼上的阳哥通过了托福,要去加拿大,全家人欢天喜地地送,没一点离别的忧伤,好令人羡慕!
一月五日,星期三,晴
他到底还是来了,他说:“复习累了,帮个忙,陪我出去换换新鲜空气,清醒清醒大脑,好不好?”我知道,他其实一点也不“累”,也没有“清醒”的必要。他总这样,总是把自己对别人的关怀看成是别人对自己的“恩惠”。
我们骑着自行车沿小径环城一周。一路上,他净是讲些与考试与我父母的离婚无关的事。他说伊丽莎白多么坚韧、阿甘多么诚实厚道、贫嘴张大民多么乐观,他说他羡慕死了三毛,撒哈拉沙漠到处都留有她的足迹,他也对琼瑶深感疑惑,那颗善良纯真的心仿佛永远也不会走,笔下的那些俊男靓女、痴男怨女永远勾得你魂不守合。他说真奇怪,一过二十岁,时间就像脱了缰的野马飞速向前,也不跟我打声招呼就到了二十二岁,真是岂有此理!如果它是个人的话,我还定要跟它理论一番。
我“噗嗤”笑了,他便说:“谢谢,你笑了我就不累了!”
晚上回来,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一月六日,星期四,晴
收到爸的电报:“桑儿,别忘了为自己祝福!”捧着电报,一个人埋在沙发里,心里好痛!
把我和妈妈的一张合影放大了,镶在崭新的相框里,锁在抽屉里。爸爸不在的时候,想妈妈的时候,就去看看它。妈妈也真是,去哪儿了也不告诉一声,打个电话也好呀,叫人好生牵挂!盯着电话机,侧耳听着敲门声,总希望有信送来上面赫然印着妈妈的字迹,可惜没用!十分钟过去了,没有声音,二十分钟过去了,没有,三十分钟,也没有……,一个小时……
两个小时……我彻底绝望了,也幡然醒悟了,难道妈,离开这个家就真是连她这个女儿都忘了吗?不是,妈妈比我更爱我,她只是不想打扰我和爸爸,想我自己学会长大,其实,无论走到哪,她和我之间都有根线牵着,那便是“母爱”!哦,感谢你,妈妈!我会过得很好,也希望您快乐!
一月七日,星期五,晴
他又打来了电话,说向我请教一道题:“周朴园这个人物该怎么认识?”我一下便识破了他的“歹”意,便说:“放心,这道题没有考的可能性。”他说:“怎么会这么肯定?纵然肯定不考,互相交流交流也不错呀!”于是,他便自顾自煞有介事地说到周朴园多坏,坏到连他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个坏人的地步,他……”我不忍拂了他的好意,便附和下去:“其实你只抓住了他性格的一个方面,他也是个人,首先他在婚姻上是个失败者……”于是他又抓紧时机,扯到了曾老太爷(北京人)身上。我知道他仍旧对我不放心,只是希望借此让我不再去想那不快的事情,终于逮着一个空隙,我说:“放心吧,我会照顾好自己,好,复习吧,小心我会超过你。”电话那边便传来了胜利的笑声,“那么,打个赌吧,怎么样?”他穷追不合,“谁输了就请对方去一趟九寨沟。”九寨沟——世界水景之王,那儿冬季不封山,往日的诺日朗、珍珠滩还有熊猫海瀑布都会结成巨大的冰瀑,盈盈冰川,银光四射,高山上的大熊猫会到沟中来觅食,幸运的话也许还会撞上,这是我们早已倾心之所在。
“一言为定——”
一月九日,星期日,晴
这两天忙着复习,没有人来打扰,也不再想那件不可改变的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钻教科书”,感觉不错!
一月十五日,星期六,晴
考完试,整个人像被谁抽去了筋骨,睡了两天两夜,懒洋洋地起来,收拾收拾,下了楼梯才发现原来他已等了许久。
相伴一块去了学校,今天是公布成绩的日子,还未赶到就听见小灵通在人头攒动的成绩公布栏前念着:“……二等奖:王源、郭凯凯、霍美玲……一等奖:廖桑儿、刘敏轩,哇!好捧啊!”我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小灵通已一双锐眼穿过人群,扬起手臂冲着我来了一个大大的“OK”,又意味深长地瞟了我身边的他一眼,叫声“比翼双飞哟——”周围的人都应声将目光转向我俩,我第一次感到了一种不自在,转身推车,穿过人流驰向郊外,外面的景色好迷人!他也来了,含蓄地笑笑,我们不约而同地互道一声“谢谢”,随着九寨沟之约的即将实现,便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
少年壮志不言“穷”
胡南舂/湖南武冈师专
我痴爱文学。初冬的一天,我去拜访市文联唐谟金主席。在他并不宽敞的书房里,我看到了这样一幅座右铭:少年“穷”,人生辉煌的基点!看着看着,我似乎悟出一些什么了。
眼下,某些稚气未脱的少男少女,或飘逸在繁华的大街小巷,“大手笔”一掷千金;或牵手于卡拉OK舞厅神采飞扬;或整日沉浸在电子游戏厅“嘀嗒”不休专心致志;更有甚者,将弃学经商、弃学“下海”权当臻美的“时尚”。
在纷纷攘攘的今天,面对这么一种“风景”,你会有什么感觉?
“幸运固然令人羡慕,但战胜逆境则令人惊佩。”这是塞涅卡模仿斯多葛派哲学里讲的一句名言。确实如此。我邻居生于农村,是一个在偏僻山村长大的孩子,18岁那年考取了某职业中专畜牧专业。在我忽明忽暗的记忆中,他的家庭应算是不幸的,母亲一直胃病缠身,父亲则患了严重的气管炎。因为这,“喂鸡为零钱,养猪为过年”的确成了他家的真实写照。生活的窘迫可想而知。但在他,每个日子都排得满满的。学习起来刻苦至极,尤其对专业技术的实践,可谓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了。他咬着牙倔强地度过那段苦涩的岁月,毕业后,没有像水随波逐流,没有像鸟思慕远方,他毅然决然留在了家乡。没有气馁、没有浮躁、没有退缩,用知识的“猎枪”防卫着农家的畜禽。在他无偿指导农户们养殖时,一个个饲养专业户便像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自然,他和大伙均获取了可观的收入。从此,村里就传出感慨:“这娃子,有种!”
还记得一位名家说过“知识即幸福的源泉。”由此便想,摆脱穷的困惑,“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善哉斯言!此刻,我领悟了:那少年之“穷”,便很有它的妙处了。于是更醒悟,那亮丽多姿的洋玩意儿,便不必太奢望,亦不必因缺少而怨天尤人,更不必因此而误入歧途。尽管,我也艳羡一溜烟儿的“奔驰”、“嘀嘀”叫的“大哥大”、及开怀畅饮的“人头马”。但每每此时,我却甘愿尽情享受少年“穷”的纯粹与本真,深深玩味沧桑日子给我无尽的鞭策。要知道,少年“穷”,心不“穷”,心灵却是一方永远的睛空。
当然,我并不是奉劝大家穷,穷得赤身裸体回归原始社会,也不是说穷就是富的必经驿站,更不是说越穷越受人青睐越出人头地。拿我而言,“穷”,最可立一种倔强不垮的心志;“穷”是一种至高至雅的美德,“穷”,是世间绝妙的一道风景线……
“千金难换少年穷”,以及“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都是古人借以育人的名言,其深远的意蕴,很值得诸君玩味。而在我,每当秉持着它,总有一种美丽的心境弥漫在生命的荒原,就像绯红的晨曦自东方冉冉上升,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