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2月9日,井植薰出生于日本淡路岛一个船夫家庭。未满4岁,撑船运货的父亲就因病去世。母亲带着8个儿女饱受生活的煎熬,艰难度日。井植薰14岁高小毕业的第二天,就离开家乡来到大阪,他在姐夫松下幸之助的“松下电器制作所”当学徒。
小学老师浜野先生说过:“今后要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学习。”所以,工作再苦再累,井植薰从未放松过学习。他先后坚持读了8年夜校,前4年学机械制造,后4年学商业会计。机械加算盘,培养了他用数字来考察事物的习惯,也为他涉足电器制造行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从学徒到三等职员,从分厂厂长到公司常务董事兼制造部长,成了松下公司内举足轻重的人物。但是,他遏制不住埋在内心多年的欲望,一心想追求属于他自己的事业。1949年12月30日,他终于向老板松下幸之助提出了辞呈。这对姐夫松下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一再挽留,反复询问辞职的原因,并动员几批说客对井植薰做工作。
尽管井植薰也不愿意离开用全部青春年华奉献过的这块“故土”,但既然决心已定,就难以改变,他要从零开始,自己去闯一番事业。况且,他的心中多年来的那个“白日梦”,已经苦苦等待了这么多年,到了让“白日梦”实现的时候了。
1950年春节,井植薰到大哥井植岁男家拜年。大哥问他:“你今后想干什么?”井植薰胸有成竹地说:“我想造收音机。”说完,他将早已酝酿的计划和盘托出。兄弟俩一拍即合,决定合作创业。
1950年4月,资金为2000万日元的三洋电机公司宣告成立。井植薰崭新的“三洋生涯”开始了。
一切,都是从“造收音机”开始的。
可是在当时,收音机已有普及的趋势,前景十分广阔。但由于政府对收音机征收30%的高税,售价偏高,老百姓宁愿自己买零件装配,也不买成品,从而形成收音机销售数量下降的奇怪现象。所以,白手起家的井植薰想要“造收音机”,想要在收音机市场上开拓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想要利用收音机来打开门路,倒真的好像是一场难于实现的、渺茫的“白日梦”。
但是,井植薰是打定了主意,“白日梦”,总会实现的。
首先,井植薰制定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年产量为7.8万台。而当时生产收音机的头号厂商松下公司,普及型收音机的年产量也不到5000台,一般厂家更在3000台以下。如果这个大批量生产的计划能够成功,那么生产成本就能大幅度降低,价格便具有竞争力。
其次,真空管是收音机的心脏,它的价格要占收音机出厂价的8%左右。如能争取到真空管专业厂家的理想价格,收音机成本下降也就有了保证。井植薰找了几家厂商,结果都碰了壁。他决定改变谈判策略,采取迂回作战的技巧。
“我们三洋公司打算生产收音机,问题是真空管的价格,你能否按我收音机的出厂价的10%卖给我?”井植薰找到新日本电气公司的片冈总裁。
“那么你的收音机打算卖多少钱呢?”
井植薰笑着说:“这是企业秘密,我将在收音机首批销售日前一天晚上告诉你。”
“什么?”片冈被弄糊涂了,“这样的生意我可从未做过。”但他当然知道真空管的售价一般是整机的8%,而井植薰出的是10%。他盘算后,说:“按出厂价10%定价这个条件我答应,只是你不能把收音机价格定得太低。”
井植薰大笑起来:“这是收音机嘛,价格哪能太低呢?太低了我赚什么钱?我有钱赚的话,你不也有10%的份额吗?”
片冈在考虑再三后,报出了价格的下限,不低于600元。这是接近成本550元的极限价,如果井植薰一开始就明说出600元的买入价,那么谈判十有八九要破裂。当然,井植薰这时心中盘算出厂价已是7000元左右,这个价格既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也不会辜负片冈的大力协助。于是,真空管价格的谈判已圆满解决。
这时恰逢塑料工业在日本突然间崛起,井植薰灵机一动,用塑料做外壳,岂不是又漂亮又便宜吗?经过多次试制,第一台用塑料外壳装配的收音机终于制造出来了。
1952年3月,三洋公司生产的SS-52型收音机上市了,商店的零售价为8950元,大大低于日本国内同类型收音机的价格,而且塑料外壳非常新潮。这种“价廉物美”的收音机很快就赢得顾客的青睐,三洋电机由此也声誉鹊起,全国的老百姓都知道了三洋的大名。三洋新型收音机的销售直线上升,当年就达7.7万台,第二年又猛增一倍,达15.8万台,市场占有率跃居日本第二,仅次于松下公司。
1953年8月26日,日本第一台喷流式洗衣机在三洋公司诞生了。到1954年4月,SW-53型洗衣机月产量已超过1万台。人们把三洋洗衣机面世且畅销的1953年称作为“电气化元年”,这给三洋电机带来了莫大的荣耀。从此,每年的8月26日这一天,三洋公司都要举行纪念仪式,来庆祝公司的“电气化之日”。
1955年三洋公司的14英寸电视机问世,同样是以价格便宜大受顾客的欢迎。当时,日本电视机价格一般为每英寸1万日元,三洋14英寸电视机以不到10万日元的价格出售,售价下降133之多,很快便占领了市场。
1959年7月,井植薰到美国去考察,他发现美国有一种奇特的现象:所到之处,幢幢大楼的窗户从早到晚都紧闭着。他一打听,原来美国已经完全普及了空调机。而在日本,一台小型空调机的售价就高达30万日元,一般老百姓都望而生畏,远远未到普及的程度。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生产出优质低价的空调机来,让它进入普通老百姓的家中。
1961年夏天,日本掀起了一股空调机热。三洋公司及时推出了独创的分体式空调。
一切都源于梦想,有梦想的人才是有创造力的人。培养有梦想的人才,就是井植薰最大的目标。“24-16-8”工作制,是他喊出的又一个口号。他认为,董事以上的干部要具备24小时都为公司工作着想的觉悟,对工作一定要“走火入魔”,时时刻刻为公司操心,甚至晚上做梦也要做公司的梦。对一般管理干部,则要求每天为公司干16小时,除了晚上睡觉做梦可以悉听尊便外,其他时间都必须思考公司的工作。至于一般职工,则要求工作8小时,只要上班时间考虑工作就可以了。
在庆祝三洋电机创立30周年的日子里,井植薰没有举行招待会,也没有做广告大肆庆祝,而是投资30亿日元,在神户市盐屋建立了一座三洋电机教育训练中心,作为培训干部的基地。
三洋公司名称的原意,是要发展成为一家面向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大型国际性公司。创始人井植薰及其大哥井植岁男当年的这个设想,后来真的实现了。
当三洋公司的产品铺天盖地,大大小小,林林总总,遍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还有没有人能够记起当年那第一台漂亮的小收音机,消除了多少人的寂寞,带来了快乐的电波里的声音?
1987年8月13日,年已77岁的井植薰在认真处理完一件三洋产品的质量问题之后,骤然去世。没有痛苦,也没有预兆。当年的“白日梦”,早就在近半个世纪的奋斗中,变成了一件一件的三洋制品。但是,这一切,真的都是从那一句“我要造收音机”开始的。
6.“我做我的飞机”——航空实业家威廉·利尔的梦想
威廉·利尔只受过小学教育,但他从小对机器就有一种特殊的兴趣,喜欢摆弄,喜欢拆开来研究。
这个孩子,就是有那么一点点与众不同。
20世纪初,他在芝加哥读书时,学习成绩仍不是很好,经常上课时间溜出去,骑着辆自行车到处闲逛。看见路边有汽车抛锚,他就会凑上去帮忙。大部分汽车故障都出在电气系统上,经常是配电盘上炭刷子坏了,遇到这种情况,他就从口袋里掏出一支从旧电池上拆下来的炭芯,锯下一小截来,给人家换上。
小学毕业后,因家境困难,利尔不再读书,在一家汽车修理行找了个周薪6美元的工作。但他没干多久,又改去芝加哥飞机场给机械工做帮手。干这份活没有报酬,不过他有兴趣,这样他有机会坐飞机。不料第一次跟机飞行就出了事故,摔了个头破血流,留下一脸疤痕。
飞机似乎给利尔带来了一种恐惧和畏难,第一次上飞机就遇上了这样的事情……但是,这次惊险的飞行却成就了利尔的一个“白日梦”——做出自己的飞机!
如果把这个梦想与后来人们熟悉的那个了不起的威廉·利尔联系在一起,可能就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当威廉·利尔还是周薪6美元的小职员威廉·利尔的时候,你会相信吗?
后来,利尔又当了一名无线电修理员。当时无线电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一般美国家庭还没有收音机。干了几年后,他基本上可以算是一个专家了。有一天,他产生了利用强力扬声器生产一种新型收音机的构想,向公司领导谈了他的想法后,被采纳了。之后这家公司生产出上百万台“皇威”牌收音机,使之普及于美国的家庭。
不久后,利尔又发明了一种体积很小的无线电线圈;接着,又做出一种可以利用汽车电瓶的电源、安置在汽车上的收音机。他把这个专利卖给一家公司,得到一笔不薄的收入。这家公司将汽车收音机命名为摩托罗拉。
创造发明真的成了威廉·利尔成功的首要因素。
1993年,利尔和几个朋友合伙到纽约成立了一家公司,从事飞机用无线电的研究和生产。然而,开业不久就遇到许多困难,关键是资金的问题。利尔在纽约举目无亲,他知道银行绝不会贷款给他,怎么办呢?惟一可靠的是自己的智慧,他想出一种可以用简便的方法生产多波段无线电的办法,并将这个构想顺利地以25万美元的价格卖给RCA公司,从而渡过了难关。
1949年,利尔为美国空军喷射机设计并制造了F-5自动驾驶装置。在此以前,虽然也有自动驾驶装置被广泛应用于轰炸机上,但那种装置安装在战斗机上就显得太笨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战斗机在归途中都因气候恶劣,迷失航向而失事。
利尔的自动驾驶装置比一个面包大不了多少,它不但能使飞机飞回目的地,并且能在地面能见度为零时,让飞机安全地降落在跑道上。因为这一了不起的发明,利尔获得了1950年美国政府颁发的“柯叶儿”奖杯——这种奖杯是颁发给为航空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的。与此同时,利尔还得到政府的一份合同,请他专门生产这种装置。
到20世纪50年代末,利尔的企业已成为美国生产航空电子仪器的主要厂家之一。尽管他已经相当富有,但他并不在乎金钱,设计是他的乐趣,他要另找施展自己才干的天地。
1960年初,利尔到欧洲去推销产品,并打算在那里投资建厂。偶然听说,一种瑞士设计的代号为P-16的小型喷射式飞机,因两次试飞都失败,研制计划被放弃了。利尔决定接过手来继续干。
他把负责这种飞机设计工作的工程师们聘请过来,跟他们一起探讨修改方案。他想办一家飞机制造公司的计划遭到董事们一致的反对,认为这种做法太冒险。利尔决定单独干,他转让了自己在公司里的全部股份,将私人财产1100万美元全都投入到喷射机的事业中去。可是钱还是不够。因为他从未制造过飞机,银行也不敢贷款给他。他只好以家族的名义向私人借贷,甚至典卖了自己的飞机,总算凑足了所需的钱。
曾经被飞机摔下来的利尔,终于到了实现“白日梦”的时候。
按照常规,飞机制造厂在制造第一架原型飞机时,都是手工制造。在完成试飞证明设计没有什么不妥之前,才可能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准备。而威廉·利尔却充满了自信,他一反常规,在威奇塔建立飞机制造厂时,就把所有的生产机器和工具都准备好了,并在没有得到联邦民航局批准生产的执照之前,就投入了生产。
1963年10月,第一架喷射机制造出来了,但在试飞时,因民航局的检查官员操作失误,飞机坠毁了。
民航局认为是飞机性能有问题,利尔却坚持认为是操作失误,双方相持不下。如果没有第二架飞机及时地生产出来,这件事就很难说得清。幸亏利尔早就做好了准备,第二次试飞成功了。联邦民航局这才无话可说,批准他投入生产。
飞机,终于制造出来了。这真的是利尔“自己的飞机”。
与那些豪华飞机相比,利尔的喷射机的确显得太小,设备也简单。但它的最大优势在于速度和价格:它的巡航速度高达每小时570英里,下滑速度能达到630英里,比一般飞机快得多;它的爬高速度在1万英尺以下比F-100超军刀式战斗机还快。就价格而言,能与之竞争的同类飞机售价一般都在百万美元以上,利尔的喷射机售价却不到60万美元。所以他成功了,订货单像雪片一样向他飞来。
当初,许多人都认为这种小飞机只有8个座位,是供私人使用的。而买得起飞机的那些大老板们一般都比较奢侈,他们要的是豪华。
利尔却自信地说:“我可不想制造那种皇族飞机。飞机就是飞机,要的是速度。什么酒吧台、卧式沙发、冷热水浴盆之类的东西毫无意义。坐飞机就是为了快点到达目的地。坐我的飞机,从底特律到纽约只要2小时,从纽约到迈阿密也只需要2小时。”
利尔要造的是“自己的飞机”,自己的理念,自己的设计,自己的对于飞行的理解,自己的成果与杰作。
美国政府官员中有人说:“如果有一天,利尔的汽车公司成为通用汽车公司的竞争对手,我绝不会感到惊讶。”
凡是了解利尔的人都相信,他能够创造奇迹,因为他是个敢于做“白日梦”的人。
7.“人生和世界都应该美好”——牧师约翰·皮尔彭特的梦想
19世纪,当美国人约翰·皮尔彭特从著名学府耶鲁大学毕业时,他遵照祖父的愿望,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他的生活看上去充满希望。
这是他最初的选择,显然不完全是出于他的本心。
然而,命运似乎有意捉弄他。皮尔彭特对学生总是爱心有余而严厉不足。温厚的老师并不能为当时保守的教育界所容,结果很快就结束了教师生涯。
但他并不在意,依然信心十足。不久当上了律师,准备为维护法律的公正而努力。这个选择是美好而前景光明的。但他没想到,正是他的这一美好愿望,最终毁掉了他的律师事业。作为一个律师,他似乎一点也不理解当时流行美国的“谁有钱就为谁服务”的原则,他会因为当事人是坏人而推掉找上门来的生意,结果把优厚的酬金让给了别人。相反,如果是好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又不计报酬地为之奔忙。
这样一个人,律师界感到难以容忍,皮尔彭特只好又离去。
这一次,皮尔彭特选择成为一名纺织品推销商。然而,他好像没有从过去的挫折中汲取教训,看不到竞争的残酷,在谈判中总让对手大获其利,而自己只落得个吃亏的份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