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的概念本来很小,商周时期,人们聚居的地方叫邑,《说文解字》中解释说:“邑,国也。”邑就是小村庄,小村庄就是国。那时表示“国家”这个概念用的是“邦”,如果说俄国,那就是俄罗斯邦;中国就是中邦;美国就是美邦。《史记·殷本纪》:“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也就是说,周武王伐商纣时,有八百多诸侯会盟于孟津,即八百多个国会盟。经过春秋到了战国,各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形成七个大国,即齐楚燕韩赵魏秦,国的概念变大了。秦统一六国,国才基本具备了今天的概念。
所以,文中说的“其国大旱”就是一个村庄发生大旱。
又北五十里,曰北单之山,无草木,多葱韭。
再往北五十里是北单山,山上没有草木,却生长着茂盛的野葱和野韭菜。
从古到今,此处的“葱韭”都被译为野葱和野韭菜。《现代汉语词典》把草解释为:高等植物中,除栽培植物以外的草本植物的统称。按此说法,如果葱和韭菜是野生的,那就是草;如果是人工栽培的,就不是草。显然,《山海经》作者没把北单山的“葱韭”当成是野生的。既然不是野生的,当然就是人工种植的。如果是人工种植的,会是谁种的呢?是地球人还是外星人?莫不是外星人把草铲了,把木伐了,再教地球人种菜?
又北百里,曰罴差之山,无草木,多马。
又北百八十里,曰北鲜之山,是多马。鲜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涂吾之水。
再往北一百里是罴差山,这座山没有草木,却有很多马。
再往北一百八十里是北鲜山,这里有很多马。鲜水发源于此,向西北流入涂吾水。
罴差山没有草木,却有很多马。我们不禁要问,这里的马吃什么?吃石头?你还别说,没准就是吃石头,因为此处的马是机械“马”,是类似三国时期的木牛流马,它们在为外星人运送矿石。
北鲜山的马也与之类似。
又北百七十里,曰堤山,多马。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首,名曰狕(yǎo)。堤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泰泽,其中多龙龟。
再往北一百七十里是堤山,山中有许多马,还有一种动物,外形如同豹子,只是脑袋上长有斑纹,名叫狕。堤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泰泽,水中有很多龙龟。
狕长的什么模样,我不知道,生物学家也不知道,《山海经》中的动物绝大多数都是如此,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如果书中对这种“莫须有”的动物只记载一两种,我们说是作者误记;三种五种,我们说是水怪山妖。然而,书中竟有怪兽145种,怪鸟85种,怪鱼51种,怪蛇9种,怪虫7种,总共297种!此外还有怪国93个。怪国里生活的都是怪人,要么一只眼,要么一只脚、一条胳膊,有的连肠子也没有……其实并不奇怪,它们是外星人实验出的残次品,生理上存在很大缺陷,物竞天择,被自然所淘汰。
我们是外星人实验出的灵性动物,是外星人的杰作,他们通过我们进行生物遗传工程实验,当然,也有一部分被带上了“天国”。由于我们生理机能稳定,繁殖能力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绝大多数地球人留了下来。所以,外星人一直在监视我们,这就是UFO经常光顾地球的原因。
龙龟到底是什么动物呢?相传龙生九子,龙龟是其中之一。民间对龙生九子说法不尽相同,流传最广的是下面这种:
长子囚牛,喜音乐,立于琴头。一些琴上至今仍刻有龙头,俗称“龙头胡琴”。
次子睚眦(yázì),样子像长了龙角的豺狼,怒目而视,双角向后紧贴背部。嗜杀喜斗,通常刻于刀环、剑柄等兵器或仪仗上,起威慑作用。
三子嘲风,样子像狗,平生好险,皇宫大殿上较为常见,不仅象征吉祥、美观和威严,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寓意。
四子蒲牢,形状像龙,比龙小,喜音乐和鸣叫。据说蒲牢生活在海边,最怕鲸鱼。每每遇到鲸鱼时,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们就将其形象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以求其声大而洪亮。
五子狻猊(suānní),狻猊是狮子的别名,喜烟好坐,倚立于香炉腿上,是随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将其安排佛的座下,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享用香火。狻猊也是文殊菩萨的坐骑。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狮子像更显威严。
六子赑屃(bìxì),即“龙龟”。龙龟喜欢负重,一些石碑下的神兽就是龙龟。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兴风作浪,后被大禹收服,在大禹治水期间立下汗马功劳。龙龟和龟十分相似,不同的是龙龟有一排牙齿,龟却没有。龙龟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
七子狴犴(bìàn),样子像虎,好狱讼,人们将其刻铸在监狱门上,故民间有虎头牢的说法。相传它主持正义,明辨是非,因此也被安放在衙门大堂两侧,古代官员出巡的回避牌上画的也是狴犴。
八子负屃(xì),身似龙,庄重斯文,盘绕在石碑顶上或两侧。
九子螭(chī)吻,鱼形的龙,像剪了尾巴的蜥蜴,喜四处眺望。在佛经中,螭吻是雨神的坐骑,能灭火,所以把它安在屋脊两头,以示消灾。
凡北山经之首,自单狐之山至于堤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鸡彘瘗(yì),吉玉用一珪,瘗而不糈。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
总计北方第一列山系,自单狐山到堤山,共二十五座,绵延五千四百九十里,诸山山神都是人的面孔蛇的身子。祭祀山神的方式是:选一只公鸡和一头猪,玉器用的是一块玉珪,将禽畜和玉器埋入地下,不用精糯米祭祀。住在诸山北面的人,吃的都是不经火烧煮的生食。
相传,中国人的始祖伏羲和女娲是一对兄妹,两个人都是人面蛇身,直到汉代,画像上的女娲和伏羲还是蛇体交缠的图案。
这是古人对蛇的崇拜,崇拜蛇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蛇繁殖能力很强,这是对于女性繁殖能力的崇拜,世界各地都有多子多福的观念。二是人类天性怕蛇,古人以蛇来树立部落首领的权威。
当然这是指动物中的蛇,如果是蛇型飞船——飞棍,地球人经常看到外星人驾驶飞棍,像鹰一样在天空中翱翔,他们无比羡慕,从而形成了对蛇的崇拜。
(第二节)北次二经
马根本就不吃草,更不吃肉,而是吃石头。对了,马根本就不是什么马,而是采矿机之类的机械。
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cén)之山。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又北二百五十里,曰少阳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a。酸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汾水,其中多美赭b(zhě)。
北方第二列山系的第一座山在黄河之东,头枕汾水,名叫管涔山。山上没有树木,草的种类很多,山下玉石丰富。汾水发源于此,向西流入黄河。
再往北二百五十里是少阳山,山上盛产玉石,山下赤银矿藏丰富。酸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汾水,水中有很多优质赭石。
两座山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玉石丰富。我们不禁要问,玉是什么?汉语大字典上称:“玉”的本义是王者腰部佩挂的美石。甲骨文“玉”字的写法很多,具有代表性是,专家认为,“玉”就像一根绳子串着一串玉石,其本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说文解字》上称:玉,石之美者。综合起来说,玉就是漂亮的石头。在矿物学上,玉分为硬玉和软玉,硬玉也称翡翠;软玉种类较多,按颜色可分为白玉、黄玉、青玉、碧玉、墨玉和糖玉。
《山海经》中关于玉的记载多达224处。如果把书中的“玉”字全算在内,达300多个,几乎占到全书总字数的百分之一。我们的祖先不厌其烦地记载玉,难道“玉”中有什么秘密?
玉的主要成分是钠、铝、硅、钙、镁、铁等金属元素。如果是天然的玉矿石,含有金属元素的种类就更多了。
少阳山不但有玉,还有优质的银矿和铁矿,更为奇特的是居然有酸水!学过冶炼金属的人都知道,冶炼金属必不可少的原料是酸,硫酸、盐酸,包括醋酸。真相大白了——外星人用玉冶炼金属,把大量的废酸倾倒水中,形成了酸水。
一批外星人提炼金属制造武器,与另一批外星人发生了惨烈的战争。这种武器是什么?其威力到底如何?战争的结果如何呢?请看一下段文字。
又北五十里,曰县雍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a(lǔ)麋,其鸟多白翟白(yóu)。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鮆(cǐ)鱼,其状如鯈(tiáo)而赤麟,其音如叱,食之不骄。
再往北五十里是县雍山,山上蕴藏着丰富的玉石,山下蕴藏着丰富的铜矿,山中的动物多是山驴和麋鹿;鸟类以白色的野鸡和白翰鸟居多。晋水发源于此,向东南流入汾水。水中生长很多鮆鱼,形似小鯈鱼却长着红鳞,叫声如同人在斥责,食用可治狐臭。
我看的《山海经》有3个版本,此处的“食之不骄”都译为“吃了它的肉就不得狐臭”之类。如此一来,“骄”便是“狐臭”。可查遍《辞海》和《中华大词典》,也没找到“骄”有“狐臭”的意思。《说文解字》称:“骄,马高六尺为骄。”噢,“骄”原是六尺高的马,引申为自满,自高自大,放纵。
在战争中,如果一方失去首都,失去军队,就会像老鼠一样四处躲藏,他们就“骄”不起来了。外星人之间的战争也是这样,外星人A骄横无比,外星人B给外星人A吃了一通核武器,外星人A一下子成了霜打的茄子——蔫了。这对于外星人A来说不就是“食之不骄”嘛!
说到这,聪明的读者已经明白了,鮆鱼就是外星人的大规模杀伤武器,白翟、白是常规武器,但没有使外星人A屈服,于是外星人B动用了“鮆鱼”。“闾麋”应是为外星人B运送武器的交通工具。
这场惨烈的战争使4座山寸草不生,这就是下文的狐岐山、白沙山、尔是山和狂山。
又北二百里,曰狐岐之山,无草木,多青碧。胜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苍玉。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白沙山,广员三百里,尽沙也,无草木鸟兽。鲔(wěi)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白玉。
又北四百里,曰尔是之山,无草木,无水。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狂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狂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浮水,其中多美玉。
再往北二百里是狐岐山,山上没有草木,到处是青石碧玉。胜水发源于此,向东北流入汾水,水中有很多苍玉。
再往北三百五十里是白沙山,白沙山方圆三百里,全是个大沙丘,没有草木和飞禽走兽。鲔水发源于这座山的上半部,由石下潜流到山下,水中有很多白玉。
再往北四百里是尔是山,没有草木,也没有水。
再往北三百八十里是狂山,没有草木。这座山冬天夏天都有雪。狂水发源于此,向西流入浮水,水中有很多漂亮的玉石。
因为战争极端惨烈,致使4座山方圆1330里成了焦土,虽然其中3座山有水,但草木数年无法生长。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诸余之山,其上多铜玉,其下多松柏。诸余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旄水。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敦头之山,其上多金玉,无草木。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印泽。其中多(bó)马,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
再往北三百八十里是诸余山,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铜矿和玉石,山下松柏树茂密。诸余水从发源于此,向东流入旄水。
再往北三百五十里是敦头山,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和玉石,但没有草木。旄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印泽。山中有很多马,这种动物白毛,独角,牛尾,发出的声音如同人在呼唤。
终于看到树木了,这就是诸余山。然而,350里外的敦头山却又没草木了,可是,没有草木马吃什么?没有吃的,马必然饿死。如果你要这么想就错了,马根本就不吃草,更不吃肉,而是吃石头。对了,马根本就不是什么马,而是采矿机之类的机械。由于外星人大规模采矿,这座山的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钩(gōu)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páoxiāo),是食人。
再往北三百五十里是钩吾山,山上玉石丰富,山下铜矿丰富。山中有一种动物,羊的身子,人的面孔,眼睛长在腋窝下,有老虎一样的牙齿和人一样的脚趾,叫声如婴儿哭啼,这种动物叫狍鸮,吃人。
东晋着名学者郭璞点注了许多古书,《山海经》是其中之一,他在这段文字中注道:“为物贪惏,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大意是说,狍鸮这种动物十分贪婪,它不但吃人,而且吃不完时还要把人身体咬碎,夏鼎上有这种动物的像,它就是《左传》里说的饕餮。饕餮常见于古代的祭器上,以示威严、不可触犯。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把人、虎、狗、牛、羊的基因组合在一起,造出的会是个什么怪物?会不会是人首、虎齿、牛角呢?生物学家认为,这样的实验不难,但谁也不敢进行这样的实验,都怕实验出的动物真如饕餮一般,那天下人就离倒霉不远了。
又北三百里,曰北嚻之山,无石,其阳多碧,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白身犬首,马尾彘鬣,名曰独(gú)。有鸟焉,其状如乌,人面,名曰(bànmào),宵飞而昼伏,食之已暍(yē)。涔(cén)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邛(qióng)泽。
往北三百里是北嚻山,山中没有石头,山南碧玉丰富,山北普玉丰富。山中有一种动物,外形像老虎,白色的皮毛,狗一样的脑袋,马一样的尾巴,猪一样的鬣毛,这种动物叫独。山中有一种鸟,外形像乌鸦,却长着人的面孔,这种鸟叫,它夜里飞行,白天睡觉,食用可以治疗中暑。涔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邛泽。
独、是怎样造出来的无须多说了。外星人以及为他们服务的地球人经常在野外工作,风吹日晒在所难免,尤其是炎热的夏天,中暑是常见病,恰好有这种功能。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玉。修(xiū)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雁门。其兽多居暨,其状如汇a(huì)而赤毛,其音如豚。有鸟焉,其状如夸父b,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嚻,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c(tòng)。
再往北三百五十里是梁渠山,此山没有草木,有丰富的金属矿和玉石矿。修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雁门河。山中最多的动物是居暨,居暨兽外形像汇,浑身红色,叫声跟猪相似。山中还有一种鸟,外形像举父鸟,四只翅膀,一只眼睛,狗一样的尾巴,名叫嚻。它的叫声与喜鹊相似,这种鸟可以治疗拉肚子。
外星人在地球上进行物种实验时,对动物的基因或增或减,使动物的DNA发生突变,于是一种又一种怪物横空出世,如,把猪的基因注入到刺猬的DNA中,居暨兽出现了;把猴子和鸟的基因注入至狗的DNA中,嚻出现了。如此等等。我们的祖先不知其中的奥妙,但他们还是用手中的刀笔,把这些奇形怪状的动物记录下来。外星人造出这些怪物后,又开发其药用价值,他们因地制宜,利用这些动物的药理为他们和地球人治疗疾病,嚻就是外星人实验出的又一种对人类有益的动物。
又北四百里,曰姑灌之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湖灌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碧,多马。湖灌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其中多(shàn)。有木焉,其叶如柳而赤理。
再往北四百里是姑灌山,这里没有草木,姑灌山常年积雪。
再往北三百八十里是湖灌山,山南盛产玉石,山北盛产碧玉,这一带常有野马出没。湖灌水发源于此,东流入海,水中有很多鳝鱼。山里长着一种树,叶子像柳树,木纹却是红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