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意思是说,只有圣人才具有敏感性和预见性,善于发现客体的矛盾与危险的存在,并能利用和对付它。
②秋毫之末:指秋季动物出生的细毛。比喻事物的微末。
③兆萌牙孽:新出现的尚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
④抵巇隙,为道术:意思是说,抵巇作为一种策略手段加以运用。
【译文】
当事情刚刚出现危险的迹象时,圣人就能发现,并能做到明哲保身。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辨别事物的道理,并且能制订可行的计谋,以此来辩识事物的细微征兆。事情开始露出危险迹象时,就像秋天鸟兽的毛一样细微,但任其发展下去,也能动摇大山的枴基。
圣人对付外界变化,防患于未然的谋略,都是从堵塞漏洞这个道理中得出来的。因此从堵塞缝隙入手解决问题,是治道处世的实用大法。
一、介子推的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酾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二、沙丘之变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李斯由廷尉升为丞相,官职越来越高,权势越来越重,名声也越来越大。在统一战争和巩固中央集权制的过程中,李斯是秦始皇的左右手,他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做了大量的工作,就连秦始皇东巡郡县,也多由李斯随行,记载秦始皇历史功绩的不少刻石的文辞,也是由李斯执笔的。这一方面说明,当时李斯是坚决执行秦始皇的法家路线的;另一方面也说明,秦始皇对李斯是十分信任和重用的。李斯的儿子都娶了秦始皇的公主为妻,女儿也都嫁给秦公子,李斯真是“富贵极矣”。
秦始皇死后,以赵高为代表的旧贵族便蠢蠢欲动。地主阶级中央集权面临着一场严重的威胁。赵高原是赵国的旧贵族,他对秦始皇灭掉赵国怀恨在心,发誓要报仇,伺机复辟。秦始皇死时,赵高正做中车府令,同时兼管皇帝的玉玺印信。他故意扣留了秦始皇给扶苏的诏书,准备立胡亥当皇帝。胡亥是秦始皇的第十八个儿子,赵高曾当过胡亥的法律教师,胡亥也把赵高视为心腹。赵高立胡亥,实际上是要立一个年幼无知的傀儡,自己好篡夺最高权力,为所欲为。
为了让胡亥上台,赵高就去劝诱李斯。他首先编造谎言,对李斯说:“诏书和玉玺都在胡亥手里,确定谁当太子都在你我一张嘴。”李斯表示拒绝,骂赵高说的是“亡国之言”。接着赵高就挑拨李斯同蒙恬的关系,威胁李斯,说李斯处处不如蒙恬,如果立了扶苏,扶苏就一定让蒙恬当丞相。到那时,扶苏是不会让你带着封爵告老还乡的。随后,赵高又抓住李斯的弱点,用高官厚禄引诱李斯。赵高对李斯说:“如果你照我的话办,立胡亥为太子,就会永远封侯。否则就要祸及子孙,令人寒心!希望你早拿主意,转祸为福。”
赵高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说得李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仰天长叹”。李斯本来就贪恋“富贵极矣”的社会地位,总想保全已经到手的既得利益,所以面对着赵高的威胁,一再妥协退让,终于听信了赵高。对赵高的复辟阴谋,李斯缺乏认识,丧失警惕。这充分暴露了李斯作为地主阶级政治家的严重局限性。然而,李斯的妥协,只不过是赵高复辟的开始。
不久,赵高毁掉了秦始皇的遗诏,逼死了扶苏,杀害了蒙恬,立胡亥为二世皇帝。赵高当上了郎中令。在宫中左右秦二世,操纵政权。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各地的六国旧势力也趁机纷纷叛秦,拥兵自立。当时,陈胜派吴广率军西进,围困荥[xing形]阳(今河南荥阳)袭击三川郡。李由无法抵御,只好全力固守。与此同时,由周文率领的另一路起义军数十万人,一直打到咸阳附近的戏水。后来秦朝派大将章邯击败起义军,暂时解除了威胁。但是,起义的烈火已烧逼全国。秦朝的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当时,秦二世昏庸无能,被赵高玩得团团转。他不可能领会李斯的良苦用心,也没有采纳李斯维护中央集权、防止赵高复辟的进步主张。他看了李斯的《劝行督责书》很高兴,果然刑法更严,凡是征税多的,他就认为是好官;杀人多的他就认为是忠臣。当时,路上的行人有一半是受过刑的,死人更是堆积如山。秦二世认为这就算是能“督责”了。李斯的《劝行督责书》虽然保全了自己,但是秦王朝的危机却日甚一日。
赵高因为杀人过多,唯恐朝中大臣在秦二世面前揭发他,便劝秦二世深居宫中,不要跟大臣们见面。秦二世一味追求声色酒肉,再次听信了赵高。结果,秦二世被架空,一切政事都由赵高一人决定。
对此,李斯当然不满,希望能进见秦二世,但又苦于没有机会。赵高知道后,假惺惺地对李斯说:“你如果能劝戒皇帝,我一定为你留意。有机会,就来通知你。”
赵高是有阴谋的。过了几天,赵高趁秦二世跟宫女们饮酒作乐玩得正开心的时候,派人去通知李斯说:“这会儿皇帝有空,请赶快去上奏。”李斯信以为真,赶忙到宫门求见。秦二世正玩在兴头上,哪里肯接见李斯呢?李斯一连碰了几次钉子。
秦二世认为李斯是故意打扰他,跟他为难,很生气。他对赵高说:“我平时经常有空,李斯不来。偏偏我正玩的时候,李斯就来捣乱。这不是看不起我,故意跟我做对吗?”赵高趁机对秦二世说:“这太危险了!沙丘之谋,李斯是参与的。现在陛下做了皇帝,李斯还只是个丞相,没有再高升。我看呀!他是想‘裂地而王况且,李斯的长子李由是三川郡守,陈胜这帮人都是李斯家乡附近的人,所以这帮盗贼才敢如此横行。他们经过三川郡时,郡守李由不肯派兵出击。我早就听说李斯父子跟陈胜等人书来信往,勾勾搭搭。因为我不知详情,所以没敢向陛下报告。再说丞相在外边,权力比陛下还要大哩!”秦二世信以为真,准备查办李斯,并派人到三川郡去调查李由勾结陈胜的罪状。
李斯碰壁以后,知道上了赵高的当。后来又听说秦二世在调查李由私通起义军,心里才恍然大悟。
李斯非常气愤,又无法见到秦二世,便给秦二世上书,揭发赵高的罪行。奏说赵高弄权,“擅利擅害,与陛下无异”,指出赵高有奸邪之心,叛逆之行,如不及时防范,赵高就会作乱。但是,秦二世受赵高蒙蔽已深,不但不听李斯劝告,反而认为赵高对自己一片忠心,说赵高精明强干,既了解地方的人情,又能顺迎自己的意志,是不容怀疑的。他对赵高不但没有警惕,反而害怕李斯害掉赵高,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赵高。赵高便进一步诋毁李斯说:“李斯最忌恨的就是我赵高。我一死,他就可以杀君谋反了!”秦二世一听,勃然大怒,立刻把李斯逮捕入狱,并派赵高亲自负责审讯。
李斯给秦二世上书,陈述了自己追随秦始皇三十多年立下的功绩,用满腔血泪歌颂了法家路线的正确,表明自己忠心耿耿,决无反意。想以此感动秦二世。可是,赵高这时党羽成群,一手遮天,李斯的上书,落到了赵高手里,被甩在一边。赵高骂道:“囚犯哪能上书!”
秦二世派去调查李由罪状的使者到达三川郡时,李由已被起义军杀死。赵高便编造了许多由李由谋反的罪状,以此陷害李斯。后来,李斯被判处了死刑。
李斯死后,赵高做了丞相。事无大小,都决定于赵高。权势极重,他给秦二世献上一只鹿,硬说这是马。秦二世的亲信也都慑于赵高的权势,随声附和,说是马,没有一个敢说这是鹿的。指鹿为马的故事,说明了当时的形势,以李斯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没有能制止复辟势力的反扑,使赵高更加飞扬跋扈,为所欲为。第二年,赵高便逼死了秦二世,立子婴为秦王。
这时秦末农民大起义风起云涌,所向披靡。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率领农民起义军直捣咸阳,子婴无力抵抗,不得不向刘邦投降,维持了十五年的秦朝,终于被农民起义的革命洪流所推翻。猖獗一时的赵高复辟势力并不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赵高政权仅仅维持了三年,就被农民起义的浪潮击得粉碎。秦朝兴亡的历史又一次证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三、蔺相如避见廉颇
秦赵渑池之会结束,赵王回国,蔺相如因为功劳最大,被赵王拜为上卿,地位处于廉颇之上。廉颇说:“我作为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是动动口舌,立了点功劳,却竟然位居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出身微贱,我感到很羞耻,无法忍受地位处在他的下面。”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
相如听说后,就不肯与廉颇会面。相如每到上朝的时候,就常称病告假,不想与廉颇争高下。一次,相如外出,远远地望见了廉颇,赶紧调转车头躲避。于是,相如的一些门客联合起来,进谏说:“我们之所以离亲别故来追随你,只是因为仰慕你的高风亮节。现在你与廉颇同朝为官,廉颇口出恶言,而你却胆小躲避。害怕得不得了,普通的人尚且会感到羞耻,何况是位居将相之列的你呢;我们平庸无能,请允许我们走吧。”蔺相如坚决劝阻他们,说道:“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一个更厉害?”众门客回答说:“廉将军当然不如秦王厉害。”相如说:“以秦王那样的威严,我却敢在殿堂之上呵叱他,侮辱他手下的群臣,我相如虽然无德无能,难道还会惧怕一个廉将军吗?我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攻打赵国,只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两个人在。如今,倘若二虎相斗,势必不能同时并存。我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啊。”廉颇听说后,很惭愧,就脱去上衣,露出胳膊,背上荆条,由宾客陪着到相如家门前请罪。廉颇说:“我是个庸俗鄙贱的人,不知道将军的胸怀竟然宽广到这样的程度啊。”两人终于和好,结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
四、苏代见相国公仲
楚军围攻韩国的别邑雍氏。韩国向西周借兵借粮。周君为此很发愁,便将此事告诉了苏代。苏代说:“这有什么可愁的呢?我可以为您让韩国不向周借军队和粮食,又能为您取得韩国的高都。”周君听后大喜,说:“您若能办成,我的国家大事将全听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