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读唐史,见高宗幸张公艺家,问其九世不分之状,书忍字百余以对,于是兴感。嗟乎,人为血气所使,至于凶于而身害于而家何限?昔成王之命君陈曰:“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叔孙豹之慨季孙,其御者曰:“鲁以相忍为国。“赵襄子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平驭吏醉污丞相车茵当斥,丙吉曰:“西曹第忍之。“柳玭《家训》曰:“肥家以忍顺。“杜牧之《遗兴诗》曰:“忍过事堪喜。“司空图曰:“忍字敌灾星。“《说苑丛谈》云:“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吕存仁亦云:“忍诟二字,古之格言,学者可以详思而致力。“然则忍之一字,自宰相至于士庶,人皆当以此为药石。予自壮至老,以贱且贫,故受侮于人屡矣。复思前哲有“德量自隐忍中大之语,益自勉励,逆来顺受,不与物竞,因作《劝忍百箴》,愿与天下共之。每箴皆事为之句,入经出史,各有考据。公卿大夫四民十等,家置一本,朝夕看阅,亦足少补德量之万一,毋忽幸甚!
时至大三年良月吉旦四明梓碧山人许名奎叙
《劝忍百箴》劝世贤文,元许名奎著。
一
《易·损卦》云:君子以惩忿窒欲。
译文:《易经·损卦》说:“君子自己抑制愤怒,控制情欲。
《论语》:“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论语》孔子说:小的事情不忍让,就会破坏大的计划。
又曰:君子无所争。
译文:孔子又说:“君子不想与人争什么。
戒子路曰:“齿刚则折,舌柔则存。柔必胜刚,弱必胜强。好斗必伤,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为上。
译文:孔子告诫子路说:“牙齿刚硬就容易折断,舌头柔软才能完好保存。柔一定能胜过刚,弱小最终能战胜强大。好斗一定会受到伤害,好勇一定会导致灭亡。百行的根本是忍让为先。
又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老子又说:“至高的品德像水一样,善利于万物而不争斗。
又曰:“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译文:老子又说:“符合自然规律的事物,虽然不与别物相争,却能取胜;虽然不说话,却善于应答。
范纯仁尝曰:“我平生所学,唯得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又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尔曹但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
译文:范纯仁曾说:“我一生学习,所得到的只有忠、恕二字,这两个字一生也用不完,以至于在朝做官侍奉君王,接待同事和朋友,与亲戚宗族的人和睦相处,从来没有一刻离开这两个字。又告诫子弟说:“一个人即使最笨,他在指责别人时总是很聪明;一个人即使最聪明,宽恕自己时总是显得很糊涂。你们应当用指责别人的心情来指责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情来宽恕别人。这样,不怕不具有圣贤的地位。
吕正献公著,平生未尝较曲直;闻谤,未尝辨也。少时书于座右曰:“不善加己,直为受之。盖其初自惩艾也如此。
译文:吕公著一生从来不与人计较是非曲直,听到别人诽谤他,也从不申辩。年少时写了一副这样的座右铭:“别人对你做了不好的事,你只管承受下来。他当初警励自己是如此严厉。
韩魏公器量过人,性浑厚,不为畦畛峭堑。功盖天下,位冠人臣,不见其喜;任莫大之责,蹈不测之祸,身危于累卵,不见其忧。怡然有常,未尝为事物迁动,平生无伪饰其语言。其行事,进,立于朝与士大夫语;退,息于室与家人言,一出于诚。人或从公数十年,记公言行,相与反复考究,表里皆合,无一不相符。
译文:韩琦度量过人,性情浑厚纯朴,从不崖岸自高,与人过不去。他功盖天下,位居大臣之首,但没见他高兴;担负巨大的责任,濒临难以预料的祸事,生命面临危险的边缘,也从未见他忧愁。怡然自乐,从来没有因为事物而迁动,一生说话毫不伪饰。他做事为人,上朝以后站着与其他官员说话,回来以后,休息时与家里人说话,都是出于诚心。有一个跟他几十年的人,记下了他的言行,反复对照,其言行一致,没有不相应的地方。
二
韩魏公因谕君子小人之际,皆应以诚待之。但知其为小人,则浅与之接耳。凡人之于小人欺己处,觉必露其明以破之,公独不然。明足以照小人之欺,然每受之,未尝形色也。
译文:韩琦说,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应当以诚相待。只要知道他是小人,与他交往浅一点就行了。一般人遇到小人欺负自己的时候,察觉了就一定要揭露他,而韩琦却不是这样。他的贤明足可以认清小人的欺人行为,但是他每每遇到小人的欺负,却接受下来,从不形之于色。
韩琦是宋朝人,天资朴忠,识量英伟,与范仲淹在兵间,决大策,安社稷,人心归之,朝廷倚以为重。先生每与司马君实说话,不曾放过。如范尧夫,十件只争得三四件便已。先生曰:“君实只能受,尽人忤逆终无怒,便是好处。
译文:先生与司马光说话,不曾放弃过自己的看法。而与范尧夫,十件事情中往往只争得其中的三、四件事便算了。先生说:“只是因为司马光能够忍受,即使别人顶撞,也始终不生气变脸,这便是好的地方。
清河百姓乙普明兄弟,争田积年不断。太守苏琼谕之曰:天下难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假令得田地,失兄弟心如何?普明兄弟叩头乞外更思,分异十年,遂还同往。
译文:清河老百姓乙普明兄弟两人,为一块田地相争了多年。太守苏琼教导他们说:普天之下,难得的是兄弟,而容易得到的是田地。如果你得到田地,却失去了兄弟的情义,又有什么意思呢?普明兄弟两人叩头,请求去外面想一想,这样分开了十年的两位兄弟一同回家了。
吕正献公自少讲学,明以治心养性为本,寡嗜欲,薄滋味,无疾言,无剧色,无窘步,无惰容,笑俚近之语,未尝出诸口。于世利纷华、声伎游宴以至于博弈奇玩,淡然无所好。
译文:吕蒙正少年时期讲求学问,明晓人应当以修身养性为根本,清净寡欲,没有严厉的语言,没有愤怒的脸色,没有慌张的脚步,没有疲倦的神情,笑话、粗俗的话不曾出之于口。对那些世俗的繁华、声色犬马、宴会乃至赌博、下棋等娱乐活动都看得很平淡而不去爱好。
温公曰:国家公卿能导先法久而不衰者,唯故相李昉家,子孙数世至二百余口,犹同居共爨,田园邸舍收收及有官者俸禄,皆聚之一库,计口日给饷。婚姻丧葬,所费皆有常数,分命子弟掌其事。
译文:司马光说:国家的公卿官吏中,能够继承前辈的礼法,而长久昌盛不衰的,只有已故的丞相李昉家。李昉一家子孙几代,共二百余人,至今仍住在一起,共同生活。田地、菜园中所收成的东西以及官人的俸禄,都集中放在一座仓库里,按人口计划开支每日的生活费用。婚丧嫁娶的开支都有规定的数额,由儿孙们分别掌管。
范忠宣公亲族有子弟请教于公,公曰:唯俭可以助廉,唯恕可以成德。其人书于座隅,终身佩服。自平生自养无重肉,不择滋味粗粝。每退自公,易衣短褐,率以为常。自少至老,自小官至达官,终始如一。
译文:范纯仁亲属中有一位子弟,向他请教。他说:只有俭朴可以助人廉洁,唯有宽恕忍让可以助人成就道德。这位子弟将这句话写在自己的书桌旁,终身奉为格言。范纯仁自己,平生修身养性,对于饮食从不挑剔。从官府回来以后,立即换上粗布衣服,习以为常。从小到老,从小官到大官,始终如此。
王公存极宽厚,仪状伟然。平居恂恂,不为诡激之行;至有所守,确不可夺。议论平恕,无所向背。司马温公尝曰:并驰万马中能驻足者,其王存乎?自束鬓起家,以至大耋,历事五世而所持一心,屡更变故,而其守如一。
译文:王存为人极为宽容,外表伟岸。平时很诚实,没有偏激的行为。而他所坚持的事情,却从不让步。平时评论人事,中正平和,无所偏袒。司马光曾说:万马奔腾中能够停下来立住脚的只有王存了。从成年入仕,到老之将至,一生共侍奉过五代皇帝,忠贞不改。中间屡经变故,但是他却始终如一。
三
患难,即理也。随患难之中而为之计,何有不可?文王囚羑里而演:易,若无羑里也;孔子围陈蔡而弦歌,若无陈蔡也。颜子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原宪衣敝履穿而声满天地。至夏侯胜居桎梏而谈《尚书》,陆宣公谪忠州而作集。验此无他,若素生患难而安之也!《中庸》曰:“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是之谓乎?
译文:人生患难,也是常理。处在患难中却能做自己的事,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周文王被关在羑里时而演绎《周易》,好像没有羑里这块地方;孔子被围在陈国和蔡国,却弹琴唱歌,好像没有什么陈国和蔡国。颜回用竹筐吃饭,木瓢喝水,却仍然保持快乐;原宪衣衫鞋子破旧,却能声誉满天下。夏侯胜在监狱中却谈论:尚书,陆贽被贬到忠州却作诗文集。对照这些,好像他们是一直处在患难之境才能安之若素。《中庸》说:“君子在任何地方都能自得其乐。就是说这个道理吧?
缪彤少孤,兄弟四人皆同财业。及各人娶妻,诸妇分异,又数有斗争之言。彤深怀愤,乃掩户自挝,曰:“缪彤,汝修身谨行,学圣人之法,将以齐整风俗,奈何不能正其家乎?弟及诸妇闻之,悉叩头谢罪,遂更相敦睦。
译文:缪彤从小父母双亡,兄弟四个一直住在一起。等到各个娶妻,妻子之间不和,又多次有纷争言语。缪彤很气愤,于是掩上门,自己打自己说:“缪彤,你自己修身养性,做事谨慎,学圣人礼法,希望将来能够整顿天下风俗,却怎么不能教育好家人呢?兄弟妯娌们听到这些话,都跪下来向他请罪,于是家人更加和睦地相处了。
韩魏公在政府时,极有难处置事,尝言天下事无有尽如意,须是要忍,不然,不可一日处矣。公言往日同列二三公不相下,语常至相击。待其气定,每与平之,以理使归,于是虽胜者亦自然不争也。
译文:韩琦在官府时,常有很难处理的事。曾说,世上没有尽如人意的事情,必须要忍让,不然,就一天也呆不下去。他还说过,从前二三个同僚,相互瞧不起,说话相争以至于互相攻击。等到他们气消了,他就上前为他们评理,一切以公事为宗旨。于是,即使获胜的人也不再争了。
赵清献公座右铭:待则甚喜,任他怎奈何,休理会。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盛怒中勿答人简,既形纸笔,溢流难收。
译文:赵抃的座右铭:对待别人要和气,随便他怎么办,不要去理会。别人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要从情义的角度宽恕他,不是有意气作对,可以用道理来教育他。人在愤怒之时,不要给人写信,既然形诸文字,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难以收回!
程子曰:“愤欲忍与不忍,便见有德无德。
译文:程颐说:“能不能忍耐愤怒与欲望,便可以判断他有德无德。
《吕氏童蒙训》云:“当官处事,务合人情。忠恕违道不远,未有舍此二字而能有济者。前辈当官处事,常思有恩以及人,而以方便为上。如差科之行,既不能免,即就其间求所以便民省力者,不使骚扰重为民害,其益多矣。
译文:《吕氏童蒙训》说:“当官处事,一定要符合人情。忠恕与道德接近,没有放弃忠恕两字而能做成事情的。前辈做事,往往考虑使别人受到恩惠,而以给人带来方便为好办法。例如派差收租,这事既然不能避免,那么就在其中力求使老百姓方便省力,不要使百姓负担太重,以至于伤害百姓。这样做的好处很多。
张无垢云:“快意事孰不喜为?往往事过不能无悔者,于他人有甚不快存焉,岂得不动于心?君子所以隐忍详复,不敢轻易者,以彼此两得也。
译文:张无垢说:“痛快的事情谁不喜欢做呢?但是事情过去以后自己往往后悔,对其他人来说有没有什么不愉快呢?怎么能不想一想呢?君子之所以再三容忍,不敢轻意改变,就是从彼此两个方面都能满意来考虑。
或问张无垢:仓卒中、患难中处事不乱,是其才耶?是其识耶?先生曰:“未必才识了得,必其胸中器局不凡,素有定力。不然,恐胸中先乱,何以临事?古人平日欲涵养器局者,此也。
译文:有人问张无垢:“仓促之中和处在危难之时,却能有条不紊地处理事情,这是才能呢,还是胆识呢?张无垢回答说:“这恐怕不是才能和胆识所能做到的。一定是他气量过人,一向就有镇定从容的素质。否则,恐怕自己心中先乱了,怎么还能处理事情呢?古代的人平时培养自己的度量与情操,就是为了这个。
四
苏子曰:“高帝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项籍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译文:苏轼说:“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胜利,项羽之所以失败,其区别就在于能忍与不能忍。项羽不能忍耐,所以百战百胜以后而轻举妄动;刘邦能忍耐,养精蓄税,磨砺锋芒,等待着项羽的弊病出现。
孝友先生朱仁轨,隐居养亲,常诲子弟曰:“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
译文:朱仁轨隐居乡下,侍奉父母,常常教导子弟说:“一生都给别人让路,也就不过冤枉了几百步路;终身让给别人田界,也不会失去一块田。
吴凑,僚吏非大过不榜责,召至廷诘,厚去之。其下传相训勉,举无稽事。
译文:吴凑,下属没有大过错,从不张榜斥责。将僚属召到厅堂上追问明白,然后送给他一笔厚礼,让他离开。他的下属都互相警戒勉励,再没有违法的行为。
韩魏公语录曰:“欲成大节,不免小忍。
译文:韩琦《语录》说:“想培养成自己高尚的节操,就要在小事上忍让。
《和靖语录》:“人有愤争者,和靖尹公曰:“莫大之祸,起于须臾不忍,不可不谨。
译文:《和靖语录》:“人们有愤怒相争时,尹焞说:‘弥天大祸,缘于一时的不忍让,不可以不谨慎呀!’
省心子曰:“屈己者能处众
译文:省心子说:“能够委屈自己的人,就能与其他人相处。
《童蒙训》:“当官以忍为先,忍字一字,众妙之门,当官处事,尤是先务。若能清勤之外,更行一忍,何事不办?
译文:《童蒙训》:“当官应以忍为先。一个‘忍’字是一切好处的关键所在,当官处理事情,尤其要重视‘忍’。如果在保持廉洁勤劳之外,又能忍让,什么事情办不成呢?
当官不能自忍,必败。当官处事,不与人争利者,常得利多;退一步者,常进百步。取之廉者,得之常过其初;约于今者,必有重报于后。不可不思也。唯不能少自忍者,必败,实未知利害之分、贤愚之别也。
译文:当官不能自我忍耐,一定会失败。做官的人处理事情,不与别人争夺利益,得到的利益常更多;能够首先退一步的,往往能进一百步。不求多得,所得利益,往往超过当初所想要的;现在克制,将来必然有所回报。不能不认真考虑啊!只有那些不能自我忍耐的,一定会失败,这实际上是不知道利害的不同和聪明、愚笨的区别呀!
五
当官者先以暴怒为戒,事有不可,当详处之,必无不中。若先暴怒,只能自害,岂能害人?前辈尝言,凡事只怕待,待者详处之谓也。盖详处之,则思虑自出,人不能中伤。
译文:当官的人,首先应当戒除暴怒。事情不能办的时候,应当慎重周详地处理,没有处理不好的。如果首先就发怒,只能害了自己,怎么会害到别人呢?前辈曾经说过:“处理任何事时,只怕一个‘待’字,待,就是指周详慎重。如果周详慎重,就会想出办法,别人也就不能中伤你了。
《师友杂记》云:“或问荥阳公,为小言所詈骂,当何以处之,公曰‘上焉者,知人与己本一,何者为詈,何者为辱。自然无愤怒心。下焉者,且自思曰:我是何等人,彼为何等人,若是答他,却与他一等也。以此自比,愤心亦自消也。”
译文:《师友杂记》载:有人问荥阳公,被人流言辱骂,应当怎么对待他。他说:‘上策是,明白别人与自己本来都是人,什么叫骂,什么叫辱,自然就没有愤怒的心情了。下策是,自己想一想,我是什么人,他是什么人,如果要回应他,那不就成了他一类人吗?用这个办法来克制自己,气愤之心就可以消除。’
唐充之云:“前辈说后生不能忍诟,不足为人;闻人密论不能容受,而轻泄之,不足以为人。
译文:唐充之说:“前辈人认为年轻人不能忍辱负重,就不能成为完善的人;听到别人私下交谈而不能容。
《袁氏世范》曰:“人言居家久和者,本于能忍。然知忍而不知处忍之道,其失尤多。盖忍或有藏蓄之意,人之犯我,藏蓄而忍,不过一再而已。积之逾多,其发也如洪流之决,不可遏矣。不若随而解之,不置胸次,曰此其不思尔,曰此其无知尔,曰此其失误尔,曰此所见者小耳,曰此其利害宁几何?不使之人于吾心,虽日犯我者十数,亦不至于形于言而见于色,然后见忍之功效为甚大。此所谓善处忍者。
译文:《袁氏世范》说:“人们说家庭能够长久和睦的,其根本做法就是忍。但是知道忍却不知道怎样忍,其失误就更多。同样是忍,有人是要记在心中,别人触犯我,我就把愤怒藏起来而不说,这样只不过一两次而已。如果积累的愤怒很多,那么一旦暴发起来,就像洪水决堤一样,不可阻挡了。这样还不如随时消解,不留在心中。说这人是无心的啦,说这个人无知啊,说这大概是他弄错了,说他只看到小利,说这有多大利害关系呢?不把那个人放在自己的心中,即使他一天冒犯我十次,我也不会在言语上表现出气愤,神色间流露出不快,这样忍的效果才明显。这就是所说的善于忍耐。
自古人伦贤否相杂,或父子不能皆贤,或兄弟不能皆令,或夫流荡,或妻悍暴,少有一家之中无此患者。虽圣贤亦无如何。譬如身有疮痍疣赘,虽甚可恶,不可决去,唯当宽怀处之。若人能知此理,则胸中泰然矣。古人所谓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人所难言者,如此。
译文:自古以来,人类就是贤人和愚人混杂在一起的,有的父亲和儿子不可能都成为好人,有的兄弟们也不能都成为人才,或者是丈夫在外游荡,或者是妻子凶悍,很少有一家中没有这种毛病的。即使是圣贤之人,对这些也无可奈何。这就如同身上长了疮疣,虽然十分可恶,但总不能剐掉吧,只有放宽心思。如果人们能够知道这层道理,那么胸中就坦然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人们难以说清的事。
人生世间,自有知识以来,即有忧患不如意事。小儿叫号,其意有不平。自幼至少,自壮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虽大富贵之人,天下之所仰慕以为神仙,而其不如意事处,各自有之,与贫贱人无特异,所忧虑之事异耳,故谓之缺陷世界。以人生世间无足心满意者,能达此理而顺受之,则可少安矣。
译文:人生在世,自从产生智慧以来,就有了忧虑和不如意的事。小孩也会哭叫,就是因为感到不如意。从幼年到少年,从壮年到老年,如意的事情总是很少,不如意的事情总是很多。即使是大富大贵之人,天下人仰慕他们,像神仙一样,而不如意的事一样有,与贫贱的人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所忧虑的事情不同罢了。所以说世界是有缺陷的。明白人生在世不可能心满意足的人,能够理解这个道理而坦然接受,就可以心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