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069300000013

第13章 附录:忍与人际关系

中国文化强调群体的重要性,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在于人能“群”,也就是说人能组成社会,过社会群体生活。因此“乐群贵和”,提倡人应处理好朋友、邻里、群己的关系,以求社会的和谐和凝聚。要求君则敬,臣则忠,君臣要团结,现在说来就是搞好上下级的人际关系。“乐群贵和”还要求人们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个生活于社会群体中的人应当具有的起码的道德情感和所必须践履的行为准则。

要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贵在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亲仁善邻,讲德求睦,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精神纽带。倡导“忍为高,和为贵”,弘扬传统的人和精神,是社会长治久安的保证,对于社会发展和进步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君臣之忍:君忍是表率,臣忍是气节

君臣关系犹如身与影,影要正身必正

君君、臣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关系。历史上君臣之间发生矛盾,相互猜疑引发的悲剧数不胜数。只要有一方产生了怀疑,就会影响到君臣关系。即便是臣子之间,也会因相互猜忌而失和,小则丢失国家的栋梁之才,大则会酿成亡国大祸。

《周书·苏绰传》中说:“凡人君之身者,乃百姓之表,一国之的也。表不正,不可求直影;的不明,不可责射中,今君身不能自治,而望治百姓,是犹曲表而直影也;君行不能自修,而欲百姓修行者,是犹无的而责射中也。”这段话的意思说,国君本身,就是老百姓的表率,就是一个国家的根本目标。如果“表”树立得不正,怎么可能要求有笔直的影子?“的”不明确又怎么可能要求别人射中目标?如果君王自己不能自我约束,而希望能够治理好百姓,就如同“表”歪而要求影正。如果作为一国之主,自己没有良好的修养,而要求百姓修养好,就如同要求别人在没有“的”的情况下射中目标。

一代明君唐太宗就认识到:“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作为臣子,则有做臣子的本分。范仲淹曾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名言。古人对于一个做人臣的人应该如何忍耐修身这一点,曾经写道:“子路问事君于孔子,孔子教以勿欺而犯。唐有魏征,汉有汲黯。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张禹而愧于帝师之称,李勋何颜于废后之对?俯拾怒视之奏札,力救就戮之绯祥。忠不避死,主而忘身,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若景公之有晏子,乃是社稷之臣。噫,可不忍欤!

“事君尽忠,人臣大节;苟利社稷,死生不夺。杲卿之骂禄山,痛不知于断舌;张巡之守睢阳,烹不怜于爱妆。养子环刃而侮骂,真卿誓死于希烈,忠肝义胆,千古不灭。在地则为河岳,在天则为日月。高爵重禄,世受国恩。一朝难作卖国图身,何面目以对天地,终受罚于鬼神。昭昭信史,书日叛臣。噫,可不忍欤!”

这两段文字的大意是讲:子路向孔子打听如何侍奉君主的道理,孔子回答他说:“不要欺骗君主,要敢于冒犯他。”唐代有魏征,汉代有汲黯,都是敢于犯颜直谏的臣子。助长君主的过失罪过小,而逢迎诱导君主从恶罪过大。历史上张禹有愧于皇帝老师的称呼,而李勋又有何脸面去见被废的太后?赵普俯身拾起引起皇帝怒气的奏札等等。尽忠不怕死,为主忘自身。以一心可以服事于一百个君主,但有百心却不能服事于一个君主。如果像齐景公有晏子那样,就可以说是社稷之幸了。唉,怎么能不忍呢!

事奉君主应该竭尽忠心,这是臣子的大节;如果对国家有利,便把个人生命交给它。唐代颜杲卿大骂安禄山,直到被割断舌头也不知道痛苦;张巡守卫睢阳,把爱妆煮给士兵吃也不哀怜。面对李希烈养子的举刀辱骂,颜真卿对李希烈表示了誓死的决心。他的忠义气节,永远不会磨灭,在地上就变为山河,在天上就变为日月。有人享受高官厚禄,世代受到国家的恩德,可一旦大祸临头,便出卖国家以保全自己。这种人有什么面目来面对天地呢?他们最终会受到鬼神的惩罚。正史中明白写着叛臣的名字。唉,怎么能不忍呢!

中国古代《孝经》里说:“做臣子的,服事皇上,要经常想着对皇上忠心。”今天看来这是过于狭隘了,但在中国的封建社会,这是为臣最重要的节操了。

苏轼在写《韩文公庙碑》时说:“那些忠勇之士在天上变做星辰,在地上变成山河。”他们虽死犹生,精神永存。颜氏兄弟的忠实气节,张巡、许远的英勇就义,把他们记在史册上,长久不会被磨灭,等到这些英灵升到天上,化作日月,就会永远明亮而不会变暗;降落在地上,化作山川河流,就会滚滚流淌,长久屹立,不会停息。而那些不守臣子之道,不能精忠报国,反而行叛逆的人,不能忍住自己的一己私利,结果最后留下骂名。

一旦有大难临头,出卖国家以求保全自己并从中谋取私利的,像宋朝的秦桧,就无忠可言。秦桧当时是宋朝的右相,多次暗地里与金人勾结。正值金兵分四路侵略南方,宋将岳飞在郾城打败了金军,几乎抓住金兀术时,秦桧急忙启奏皇上,召岳飞回朝。金兀术给秦桧写信说:“你必须杀了岳飞才行。”于是秦桧给皇上上书,杀了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所以吕中说:“秦桧卖国求荣,千年过后,说到秦桧,人人都想吃他的肉,以泄天下人和鬼神的憎恨之情。”

五代王彦章对庄宗说:“我受梁国的恩德,到死都不能报答。又怎么能先侍奉梁国,后又侍奉晋国,这样朝三暮四,我又以什么面目来见天下之人呢?”

忠臣人人赞叹,叛臣人人厌恶。作为一个臣子应该有很高的气节,忍受住自己一时的损失,成全自己高贵的名誉。

忠君是气节,也是一门关系学

作为臣子,忠君爱国是他的职责,为了自己的职责,也为了保持自己的气节,苏武在北海忍受住了十几年的艰苦生活的磨难,终于等到了回汉的那一天。

苏武字子卿,西汉武帝时中郎将。公元前100年,汉武帝任苏武为汉朝正使,护送匈奴使节回国,到达匈奴后,已完成皇命,正准备起程回汉时,发生了一次意外事件。匈奴缑王和汉朝叛使卫律手下的虞常正在策划叛乱,准备联络卫律投降匈奴时所带来的原汉朝兵将,劫持匈奴单于的母亲,逃回汉朝。虞常十分忠心于汉朝,痛恨卫律叛国求荣的可耻行径,苏武和张胜出使匈奴,虞常很高兴,虞常在汉朝时就和张胜经常来往。虞常秘密地找到张胜说:“听说汉武帝十分痛恨叛国的:卫律,我可以暗地里埋伏人除掉他。我的母亲和弟弟都在汉朝,万一我出现不测,希望你回汉后能够照顾他们。”张胜同意了虞常的计谋,并给了虞常一些钱物,支持虞常的行动。不料虞常被人告发,单于发兵追捕,缑王等人被杀,虞常被活捉。

事情败露后,张胜恐怕与虞常密谈的话泄露,受到牵连,就将与虞常的事情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已经到了这般时候,你才告诉我,看来我也难免受到连累,我是代表汉朝出使匈奴的,如果我受到了凌辱,就等于是汉朝的耻辱,辜负了皇帝对我的信任,不如早些死了好。”说完拔剑刺向颈部。常惠等人急忙拉住苏武,抢下佩剑。虞常在受审时,经受不住卫律的酷刑,不得已说出了张胜。单于听到汉使张胜参与刺杀活动,大怒,准备杀死张胜和苏武。匈奴左伊秩訾劝阻说:“处死汉使未免过分了,他们不过是想谋杀卫律,应该让他们全部投降。”单于命令卫律召见苏武,说明了单于的旨意,等待苏武的回答。苏武说:“我出使匈奴,是为了汉匈和好,如今让我投降,玷污了使命,纵然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国呢?”说完拔出佩剑向胸膛刺去。卫律大惊失色,急忙上前抱住苏武。见苏武已经身受重伤,赶快召来巫医,进行一番救治。过了很长时间,苏武才苏醒过来。常惠等人痛哭着将苏武抬回营帐。

苏武忠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气概,单于深感钦佩,更希望能劝降苏武,为匈奴效命,早晚都让人去问候,以此软化苏武。

苏武恢复健康后,单于命令卫律审问虞常和张胜,并将苏武带去听审,想借机逼降苏武。在审问中,卫律将虞常当堂杀死,苏武镇定自若地说:“只要你有胆量杀汉朝正使,我并不怕死,请杀吧。”卫律见以死相胁,并未奏效,于是换上一副笑脸说:“你如果知趣的话,我劝你还是早些投降吧。你看我自从弃汉归顺匈奴后,不但得到了单于的重用,被封为王,手下有了几万人马,而且牛羊遍山,过着富贵的生活。你如果今天归顺了匈奴,明天就会和我一样富贵荣华。不然的话,白白死在这草莽荒野,有谁知道你的忠心呢?”听完卫律的一派胡言,苏武怒骂道:“你身为汉朝使臣,却忘恩负义,背叛君王和国家,像你这种无耻之徒,我再也不想见你!你依仗单于的信任,随意杀人,从中拨弄事非,挑唆汉朝和匈奴相斗,却幸灾乐祸,真是无耻之极。”

苏武面对威胁利诱,始终恪守为臣之道,忠君爱国,保持自己高尚的气节。所以尽管卫律使尽了各种手段,终未能使苏武有丝毫动摇,无奈,只好回报单于。单于听说苏武如此坚贞不屈,就越想得到苏武,于是命人将苏武关到一个大地窖里,不给饮食,想以肉体的折磨迫使苏武屈服。匈奴所在地的气候很寒冷,北风夹着大雪呼啸不止。苏武躺在地窖里,渴了吃把雪,饿了就吞吃毡毛,居然活了几天没有死。苏武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没有饮食,还能活下来,使匈奴人感到很惊奇,以为苏武是神派来的。单于对苏武无可奈何,于是将苏武流放到北海牧羊,并对苏武说:“等到公羊下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苏武十分明白,单于的用意是决不会放自己回汉朝的。

北海是一片原始大地,千里没有人烟,气候异常寒冷,积雪常年覆盖,鸟兽罕至。苏武来到北海后,没有粮食,没有饮水,饿急了就挖鼠洞,将洞中的草根、野果取出充饥。苏武手持节杖放羊,昼夜不肯放下象征汉使身份的节杖。时间长了,节杖上的旄毛全部脱落,苏武仍然不肯丢掉。就这样,苏武伴着节杖和羊群,在这荒无人烟,与世隔绝的北海,度过了艰难漫长的岁月。

苏武在北海期间,曾经和苏武在一起做过汉武帝侍中的李陵,投降了匈奴。李陵很想去探望苏武,又怕单于怪罪,后来单于听说李陵和苏武有过交情,就派李陵去北海劝降苏武。李陵来到北海后,对苏武说:“单于一直在等待你回心转意,今生今世你恐怕再难回到汉朝了,在这万里荒原之中白白受苦,又有谁知道你的忠义呢?近些年来,皇帝年事已高,总是做出反复无常的事来,大臣中没有什么过错就被灭族的有几十人,您还为谁效忠呢?希望你能听我的劝说,不要再推辞了。”苏武说:“我甘心情愿以身报国,如果单于一定要我投降,那么,我只有一死示忠心了。”最后,李陵没有办法说服苏武,只好告别了他,离开北海。

此后,李陵让妻子给苏武送去过几十头牛羊,表示与苏武的旧情不忘。李陵再次到北海看望苏武时告诉他皇帝死了,苏武听后,面向南方大声痛哭,一连哭了几个月。

汉昭帝即位后又过了几年,匈奴又向汉朝表示希望恢复和亲,汉朝要求匈奴放回苏武等人,匈奴谎称苏武已经死了。后来,汉朝又派使者去匈奴,常惠设法买通了看守他的匈奴兵,趁着黑夜去会见了汉朝使者,将苏武被流放的全部情况告诉了使者,并献计如何揭穿单于的骗局。

第二天,汉朝使者面见单于,又提出了放回苏武的要求。单于说,这件事早已经告诉过你们,苏武已经死了。汉使者说:“你分明是在欺骗我们,我们皇帝在打猎的时候,射中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系有一条绫绸,是苏武写给皇帝的信,信中说被囚在北海牧羊,怎么说死了呢?”单于听后,大吃一惊,只好说实话,并立即派人去北海将苏武接回来,送苏武回汉朝。

公元前81年春天,苏武带着剩下的9个人回到了汉朝京城长安。汉昭帝下令,为苏武准备了牛、羊等祭物,拜祭了汉武帝的灵位,将节杖交还到汉武帝灵前。

苏武出使匈奴时,年龄不过四十几岁,经过19年的磨难,头发已经全白了。苏武忍屈受辱,忠贞不屈,永不失节的感人事迹,震撼了朝野,汉朝的百姓、官员,提起苏武都敬佩之至。忠臣之道,传颂千年。

君巨之间,忍和则兴邦,猜疑则亡国

君臣相互猜疑不和,对于国家而言,大难也就要来临了。作为臣子,应该怎么去处理这个问题?是借机挑拨,以便自己飞黄腾达?还是以自己的努力去尽力弥补君臣之间的嫌隙?桓伊从大局出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桓伊是东晋孝武帝时期最出色的音乐家,他尤其擅长演奏竹笛,被称为“江南第一竹笛演奏家”。

当时,宰相谢安由于功劳和名声都特别大,引起了朝廷中一些小人的妒嫉。他们恶意造谣中伤,在皇帝面前说谢安的坏话。于是,孝武帝与谢安之间便产生了矛盾。

有一天,孝武帝邀请桓伊去参加一个宴会,谢安也去陪同。桓伊想利用这个机会调解他们的矛盾,因为皇帝和宰相之间不和,对国家和人民是大为不利的,何况,孝武帝是受了坏人的挑拨和蒙蔽,更不应该冤枉了德才兼备、忠心耿耿的谢安。

孝武帝命令桓伊吹笛子,他吹奏一曲之后,便放下竹笛说:“我对筝的演奏虽然比不上吹笛子,但还勉强可以边弹边唱,我想为大家演唱一曲助助兴,还想请一个会吹笛子的人来帮我伴奏。”

孝武帝便命令宫廷中的一名乐妓为桓伊伴奏。桓伊又说:“宫廷中的乐师与我可能配合不好,我有一个奴仆,很会与我配合。”孝武帝便同意了桓伊的要求。

那位奴仆吹笛,桓伊便一边弹筝一边唱道:“当皇帝真不容易,当臣子也很难,忠诚老实的没好处,反而有被怀疑的祸患,周公旦一心辅助周文王和周武王,管叔和蔡叔反而对他散布流言蜚语。”桓伊唱得声情并茂,真挚诚恳,谢安听着听着,禁不住泪如雨下,沾湿了衣袖。一曲唱完,谢安离开座位来到桓伊身边,抚摸着他的胡须说:“您太出色了!”孝武帝听了这首歌曲之后,也显露出十分有愧的神色。后来,君臣之间便消除了误会,两人和好如初。

桓伊在适当的场合,运用自己的音乐特长来劝谏皇帝,收到了用语言所难以达到的效果,不愧为高明之举。他深知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君臣不睦,尤其是君臣相互猜疑,那国家的灾难也就要来临了。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君臣各方面都要忍。尤其是为人君者,更应不受蒙蔽,要心中有数,善于用人才行。

二、亲子之忍:家和,方能万事兴

和谐的亲情就是贤父慈母忠孝儿郎

康有为在《礼运注叙》中说:“父母固人所至亲,子者固人所至爱,然但自亲其亲,自爱其子,而不爱人之亲,不爱人之子,则天下人之贫贱愚不育者,老幼矜寡孤独废疾者,皆困苦颠连,失所教养矣……故公世人人分其仰事倪畜之物产财力,以为公产,以养老慈幼,恤贫医疾,惟用壮者,则人人无复有老病孤贫之忧。俗点种良,进化益上,此父子之公理也。”

梁启超在他的《新民说·论公德》中讲:“父母之于子也,生之,育之,保之,教之,故为子者有报父母恩之义务。”也是提倡父慈子孝。

一个人一生下来,首先受到来自家庭的影响和教育。中国古代《小儿语》中有:“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就如父母;却教惹怒生嗔,只是我不成人。儿小任情娇惯,大来负了亲心;费尽千辛万苦,分明养个仇人。自打一下偏疼,人说一句偏怒;口噙一个娇儿,断送坏了乾坤。”是说任什么人,也比不上父母对我的疼爱,如果惹他们生气,那就太不像话了。做父母的,孩子小的时候放纵他、娇惯他,大了以后他就会违背父母的心愿,费尽了千辛万苦,最后养了一个不孝的子孙,如同仇人一般。对孩子自己舍不得打,表现不好,还不愿意别人说他不好,恨不能用嘴把他含起来,最后反而把孩子的一生断送了。这是不明智的家长。家长要忍住对孩子过份的溺爱,教育他成才。

《尚书·大禹谟》上记载:“舜帝从前在历山负罪隐居,他见到父亲时,总是倍加谦恭。父亲也接受他的侍候。”这是说舜从前侍奉父亲十分恭敬,就是像瞽叟那样顽劣的性格,也能被舜感化。

《诗经·小雅·蓼莪》说:“父亲生了我,母亲哺育了我,出去回来都让我肚子饱饱的,我想报答他们的恩德,但这恩德比天还大,没有极限。”所以朱熹说:“父母的恩德到了如此地步,只有用德来回报;而他们的恩德比天还大,又不知如何来报答了。”父母本应是给予子女恩德最大的人,正像《孝经》里说的那样:“父子之间的礼义,是人的天性。”这些都是说父亲慈祥,儿子孝敬,乃是出自人的天性,是自然之理,并不是矫揉造作才这样。可是有些父母的做法却实在让人难以接受,正像舜的遭遇那样。《大禹谟》记载了舜受到这种不仁的待遇后,只能到田里去耕种,天天对着天空哭泣、号叫,表示父母的罪行可由自己承担。

有父母不慈的,就有子女不孝的。据《续夷坚志》记载:“有两个坏小子想出去作案,但各有母亲活着,他们想借同谋者的手杀了彼此的母亲,然后一起作案。他们的主谋是一个名叫陈伍四的。一天,他正站在锅灶后面烧火做饭,这时有一个牧童忽然看见一个纹身的人携带着锦皮本子进了店门,隐隐约约看见他把一个人带出门外。接着一声霹雳,陈伍四头巾被穿破,头顶上露出一个穿透的小孔,他靠着墙壁死了。所以道家有句话:“一声霹雳震荡在天地间,专门打不孝敬双亲的凡人。”这虽然有一点封建迷信的色彩,但是人们对不忠不孝的人,自古都是厌恶、鄙视的。中国古人提倡对父母要有礼貌,要孝顺。《礼记》中说:“孩子侍奉父母,媳妇到了公婆住的地方,要轻声细语,悦耳动听。”还有:凡是做孩子的,冬天要让父母暖和,夏天要让父母清凉;黄昏时让父母安定下来,早晨则应该去向他们问安。

这是古人对子女的要求,同时对于父母,古人也认为他们有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例如,《孟子》中记载:公孙丑问孟子道:“君子为什么不亲自教育儿子呢?”孟子答道:“由于情势行不通。教育儿子一定要他走正道。他不走正道,君子便要发怒。一发怒,反而伤感情了。儿子会说:‘您拿正理正道教我,您的所作所为却不符合正理正道。’那么父子之间就互相伤害对方了。父子间的感情受到伤害自然不好。父子之间不要因求好而相互责备,如果只是为了求其好而互相责备,那么就会使父子之间产生隔阂。父子间有了隔阂,那必定是件最最糟糕的事。”又说:“因求好而互相责备,那是朋友之间应遵循的准则。父子之间为求好而互相责备,就会严重伤害父子之情。”父亲教导儿子,其目的本来是为了爱护儿子,可是教育达不到目的,所以就以嗔怒来对待儿子,这就伤害了儿子;儿子反过来责备父亲,又伤害了父亲,所以父子相互责备。父子应该以恩情相亲,一旦相互责备就背离了父子天性,没有比伤害父子关系更糟糕的了。

历史上有多少贤父慈母,又有多少忠孝儿郎!人亲不过父子、母子,所以父要严,母要慈,子要孝,才能使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

皇室里不被人知的亲子内情

天下亲情之中,最亲不过父子,但由于权力的关系,皇室中父不能慈,而子则整日疑惧不定,父子猜疑的事几乎代代都有,还不如平常百姓家幸福、和谐,这都是不知父子之情。

曹睿是魏文帝曹丕的大儿子,也是曹操的长孙。他很小的时候,就很聪明,曹操很喜欢他,常把他带在身边。他的母亲甄氏,也是个聪慧的美人儿,很有风度,也善于体贴人,做事沉稳,更是疼爱曹睿,母子情深。起初甄氏在曹府很得丈夫的宠爱。可是后来曹丕不知是受了谁的挑拨,还是喜新厌旧,渐渐地不爱甄氏了。其实不宠爱也罢,他竟于公元221年下令要甄氏自杀,然后把儿子曹睿交给他宠爱的郭皇后抚养。当时,曹睿已十四五岁,生身母亲这样地惨死,他心里自然是疙疙瘩瘩的,很不痛快。但是他后来到底想通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于是,他把仇恨埋在心底,并装作很高兴的样子,认郭皇后做母亲,早晚通过年长的妃嫔给郭皇后请安,问候饮食起居。这郭皇后没有亲生儿子,也还算疼爱他。

魏文帝曹丕因曹睿对他有怨气,曾打算立另一个宠姬生的儿子为太子,但又觉得不合道理,所以迟迟没有立曹睿做太子。这曹睿心里明白,自己是长子,按常理是应该立自己做太子的,如果父亲不疼他,不立他做太子,失去继承权不说,以后也就只能任人宰割,说不定还性命难保呢!

有一天,曹睿跟父亲一起去打猎,看到一对子母鹿。曹丕一箭射去,把母鹿射死了,接着要曹睿射那小鹿。曹睿不肯,说:“父皇您已经射杀了小鹿的母亲,我不忍心再杀它的孩子。”接着,他向着父亲,眼泪双流。曹丕随即收起弓箭,罢猎回宫。他仔细琢磨着儿子的话。他知道儿子语带双关,不杀小鹿,也是在替自己请求呢!是啊!已经杀了这孩子的母亲,难道再忍心让别人来杀这孩子吗?想到此,他打定主意,立曹睿为太子。

不久,曹睿继承皇位。他一上台,就为母亲恢复荣誉,追认为文昭皇后。

忍一时之气,以平和化矛盾,这是为人父母的学问

无论是平民百姓,亦或是贵族皇室,哪里有不闹矛盾的?问题是产生了矛盾,各方面都要克制一下,这样才有利于家庭矛盾的解决。尤其是做长辈的,不要耍家长的威风,要忍住一时的气愤,心平气和地面对。

唐代武将郭子仪,因屡立战功,唐代宗李豫很器重他,并把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他的儿子郭暧。

一天,郭暧不知为什么事同公主吵起嘴来。郭暖这个人性子很直,火气也大,便没好气地数落了公主几句:“你以为你父亲是皇帝就了不起吗?我父亲是因为瞧不起皇帝这个职位才不做的呢!”公主从小娇生惯养,父母什么事情都得依着她,更没尝过委屈是啥滋味。因此,她听了丈夫的话后,很伤心,一气之下坐着车子跑回娘家“告状”去了。皇上看到女儿回来了,很高兴,老远就起身迎接。这回可不同以前,公主见到父亲,脸上并没有笑容。皇上问她为何不高兴,公主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把丈夫说的话抖了出来。皇上听完后,哈哈大笑道:“郭暖讲话的意思你不明白,如果他父亲真的做了皇帝,天下岂不就是你家所有了吗?”安慰一番后,皇上劝女儿回家,可身为金枝玉叶的公主哪里肯干?唐代宗也一点办法没有。

郭子仪得知儿子与公主吵架并说了些有辱皇上的话后,很恼怒,立即派人把郭暧囚禁起来,带回宫中等候判罪。代宗听说女婿被他父亲拘了起来,心里也急了,连忙前去圆场。代宗说:“儿女们的事,父母何必那么认真?民间有句俗话:‘不装聋卖傻,不假装糊涂,是不能当好家长的。’儿女们闺房中的话,怎么值得相信呢?”于是放了郭暧,劝和了他们小夫妻。

夫妻吵嘴,这是常事,做父母的不仅不要介入,而且要想办法化解,使之和好。聪明的代宗假装糊涂,简单几句话便巧妙化解了一场家庭纠纷。看来,做父母也有学问。

三、兄弟之忍:为兄之道在于诚,为弟之道在于义

手足之情贵在和睦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兄友弟恭,体现了兄弟间的骨肉之情。《左传》中有“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的论断,提倡的是“兄弟同胞一体,弟敬兄爱殷勤;须是同心竭力,毋分尔我才真”的兄弟情。同胞问的情义体现为互敬互爱,相互扶持,恭谨谦慎,和睦共处,荣辱与共,尤其是有外侮来临,则更应齐心协力,团结一致,这样才能家庭昌盛,事业兴旺。

颜之推在他的《颜氏家训·兄弟》篇中,曾记录下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江陵人王玄绍和弟弟孝英、子敏三个人,感情非常好。平时互相关心、爱护,手足情长。如果有什么甘美新鲜的珍奇食物,不是三个人都到齐了,谁也不会先去品尝。三个人都殷勤不怠,虽然经常相处在一起,仍然感到不满足。梁朝灭亡的时候,王玄绍因为身材很魁梧,被许多官兵围住,要杀死他,他的两个弟弟争着冲上前去,一起把哥哥围抱在中间,都要求替哥哥一死,分也分不开,结果三兄弟一起死难。人生能有这样的兄弟,也是一生的大福。

另有李稹,本姓徐,名世祯,字懋功。隋末举义后,追随李世民征战,战功卓著,唐时封英国公,守并州16年。到唐高宗时,官至司空。当他官至仆射时(唐代不设尚书令,仆射即为尚书省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同为宰相),有一次,他的姐姐病了,想吃粥,李稹亲自下厨为姐姐煮粥,恰巧此时风向回吹,火一下子把他的胡子、鬓发都燎了,他也不在乎。他姐姐知道了,心疼地劝他说:“家里的佣人那么多,你何必自己去受这份罪?一碗粥,让她们去做就是了。”李稹则说:“不是没有人使唤,实在是念及姐姐上了年纪,我也老了,就是想多为姐姐煮几回粥,又能煮几回呢?”姐弟之情,溢于言表,手足之情,让人心动。所以古人云:

“哥哥友爱,弟弟恭顺,是为人的重要伦理,即使有一点小的矛盾,也不能丢掉了骨肉的亲情而相互争斗。舜对待他的弟弟象,心中没有一点怨恨;庄公和段叔不能和睦相处,便处心积虑地互相争战。许武分割家产,是为了帮助弟弟成名;薛包分家,则把老朽荒败的部分留给自己。周凯含笑承受弟弟的火攻;牛弘的弟弟因醉酒而杀牛,牛弘不听妻子的唠叨。近世以来礼俗败坏,兄弟之间都搞不好关系,不念及一母所生,自己兄弟之间争斗不止。唉,怎么能不忍呢!”

古人认为兄弟之间,犹如人的手足,故称兄弟为手足之情。手足之情贵在和睦,不应该因为一点小事,或是一点小利益,而伤了兄弟情谊。

兄弟之间的关系如上文所讲,兄应该友,弟应该恭,尤其是那些胸怀大志、虚怀若谷的人,无论是处于兄长的地位,还是在弟弟的地位,都会以自己的道德风貌令对方倾倒。

《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武公娶了武姜,生下长子庄公与次子共叔段。武姜溺爱叔段,想立他为继承人,武公不答应。等到庄公即位以后,武姜让共叔段居于京地,这是一座较大的城。叔段在这里修建城郭,召集军队,铸造武器、车辆,准备袭取郑国国都。郑庄公因此命令自己的儿子率战车200辆,讨伐京地,共叔段失败,逃入鄢地;庄公再攻打鄢地,叔段逃到共地。正要消灭他时,庄公忽生感叹说:“我虽然有兄弟,却不能和他和睦相处。”后来将共叔段流放,使他靠乞讨为生。

作为兄长,能容忍弟弟的不是,这还不够,还要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兄弟。东汉时的许武,是会稽阳羡人。明帝时,太守第五次推举他做孝廉。许武因两个弟弟许晏、许普没有成名,想使他们成名,于是对他们说:“《礼》中有关于兄弟必须分家的说法,就家而言,也必须分开来居住为好。”这样,将家中的财产划为三份,许武将肥沃的田地、宽敞的房子及能干的奴婢都归自己,两个弟弟所得既不好又少。乡里的人都称赞许晏、许普二人谦和,二人都得以被推举。不久,许武请来亲戚及家人,边流泪边说道:“我作为兄长,做得很不够,空担得兄长之名和国家给的职位。两个弟弟没有显贵,不享受奉禄时,我与他们划分财产,自己取最大的一份。现在我将原来资产的三倍奉还给他们。”郡里的人因此又称赞不已。这样的哥哥可谓用心良苦,哪怕自己担当了恶名,也要成全弟弟,是知道为兄之忍的人啊。

赵宋陈襄,字述古,他在治理仙居时,颁布了法令,并告诫老百姓说:“只要是我县的属民,都应做到父亲仁义,母亲慈善,哥哥友爱,弟弟谦恭。”这是最早用法令来约定兄弟关系的例子。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入急

为了争夺权利,置兄弟手足之情于不顾的曹丕,让弟弟七步成诗。曹丕不知兄长之责,反而猜忌自己的兄弟,曹植一首发自肺腑的诗教育了他。

曹植从小聪明过人,才十来岁,《诗经》、《论语》以及楚辞、汉赋等几十万字的作品,他都能朗读,甚至背诵,又很会写文章。曹操曾看了曹植写的文章,问他说:“你这是请人写的吧?”曹植跪着回答说:“出口成文,下笔成章,您只管当面考试,怎么要请人代写呢?”当时邺城铜雀台刚好落成,曹操带着他的儿子们一起登台,让他们每人写一篇铜雀台赋。曹植拿起笔就写,一气呵成,文采华美,曹操很惊奇。平常时候,曹操每次问什么,曹植随即就能答上来,所以曹操特别宠爱他,好几次动心,想立他做太子。可是他的哥哥曹丕玩了些手段,假装很谦虚、恭谨,王宫中的人以及曹操身边的一些谋臣,都替曹丕说话,于是他被立为太子。

曹丕刚当上魏王,就把拥护曹植的丁仪兄弟俩杀了。后来,又不断地迫害亲弟弟曹植。有一次,曹丕对曹植说,你以前夸口说你出口成文,下笔成章,我现在让你走七步写出一首诗来。写出来了就罢,如果写不出,证明你早先的话全是蒙骗别人的,就要处死。曹丕的话音刚落,曹植就随口吟出一首五言古诗: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用比拟的手法说:煮了豆子用做羹汤,滤出豆豉熬成浓汁。豆茎在釜下熊熊燃烧,豆粒在釜中声声哭泣:我和你,本是同根生来同根长,你熬煎我,为什么如此急迫!

曹丕听了,很是羞惭,脸色红一阵,白一阵。

四、夫妇之忍:夫忍以义,妇忍以德,这是家庭和谐关系的精华

人生幸福,实在于夫妇好合之间

现代大教育家蔡元培说:“夫妇者,本非骨肉之亲,而配合以后,苦乐与共,休戚相关,遂为终身不可离之伴侣。而人生幸福,实在于夫妇好合之间。然则夫爱其妇,妇顺其夫,而互维其亲密之情义者,分也。夫妇之道苦,则一家之道德失其本,所谓孝悌忠信者,亦无复可望,而一国之道德,亦由是而颓废矣。”这段话告诉我们,夫妇之道,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和睦,而且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风尚的建立。

夫妇虽不像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那样的骨肉之情,却是人一生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所以夫道以义,妇道以德,只有苦乐与共,休戚相关,才能成为好的夫妇,也才有人生的真正幸福。所以男子选择妻子的时候,应该选择贤淑、贞静有德的女子,而不应只重其貌。女子在选择丈夫的时候,应该选择那些明事理、有才学、真诚而老实的人,而不应看重他的名位。只有这样,才能互相尊重、信任,才能结成一个美好和谐的家庭。

夫妻关系是组成家庭的基础,夫妻和睦是家庭和睦的核心。古有梁鸿孟光举案齐眉的故事,体现了夫妻恩爱、相敬如宾的美好感情。而宋弘所说的“糟糠之妻不下堂”,已成为千百年来表达爱情忠贞不渝的名言。可以说夫妻之间的恩爱是身心的契合,它不止是卿卿我我,也绝非是条件的相互交换,更不应由于一方的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变化。夫妻恩爱应该是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相互砥砺,成就一番事业,这是中国传统夫妻关系的民族特色和精华之所在。

在封建的伦理道德中,“三纲五常”中有一条是“夫为妻纲”。表现在家庭关系中,做丈夫的可以对妻子为所欲为,可以三妻六妾,也可以说休妻便休妻,而妻子只要有一点反抗便被扣上“妒妇”的帽子。这是糟粕的东西,也是我们所要抛弃的东西。在现代社会中,男女平等,但是一个家庭能否和谐,充满温馨,也有待于夫妻双方的努力。要想拥有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忍住自己的气性,宽待对方可谓是良策。

对于夫妻之忍,古人认为:

“正家之道,始于夫妇。上承祭祀,下养父母。唯夫义而妇顺,乃起家而裕厚。《诗》有仳离之戒,《易》有反目之悔。鹿车共挽,桓氏不恃富而凌鲍宣;卖薪行歌,朱氏乃厌贫而弃买臣。茂弘忍于曹夫人之妒,夷甫忍于郭夫人之悍。不谓两相之贤,有此二妻之叹。噫,可不忍欤!”

这段话的意思是:振兴家庭之道始于夫妇。对上承担祭祀祖先之责,对下承担奉养父母之劳。只有丈夫仁义,妻子柔顺,才能振起家风,生活富裕。《诗经》中有夫妻仳离的告诫,《易经》中有夫妻反目的悔恨。共同拉车,桓氏不依恃家中富有而凌辱鲍宣;卖柴路上边走边读书,朱买臣的妻子为贫穷而感到耻辱,离开了丈夫。王导能忍受曹夫人的妒嫉,王衍能忍受郭夫人的凶悍。这里不说他们两位的贤能,只是为他们两个人的妻子而叹息。唉,怎么能不忍呢!

《易经·家人篇》中说道:“夫夫,妇妇,而家道正,家正而天下定矣。”

《礼记·祭统》中也有:“婚姻之礼,是将两姓结合起来,对上则祭祀祖先宗庙,对下则延续后代。”

《礼记·内则》中进一步解释道:“礼,开始于夫妻之间,后在祖先宗庙里进行祭奠,使其固定下来。婚姻,是其后千秋万代的开端。”

可见在婚姻的基础之上,家庭建立了,礼仪产生了。

聪慧明理的妻子星文夫事业上最好的贤内助

古语有“妻贤何必夫向前”的说法。贤慧明理的妻子是丈夫事业上最好的帮手。每个做妻子的,应该在丈夫困难时帮他一把,在他迷惑时,为他点明事理。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忍耐一时的虚荣,做好丈夫的参谋。

西晋永嘉四年,刘渊病死,他的次子刘聪杀死哥哥,自立为帝,将“汉”改为“赵”,历史上称作“前赵”。刘聪的结发妻子叫刘丽华,是太保(三公之一,相当于丞相)刘殷的女儿。丽华自小就很聪明,白天学习女工,夜里研读书籍,十分辛勤。辅导她学习的保姆常常劝她适当地休息,丽华并不因此松懈,甚至更加勤奋。她经常与弟兄们讨论儒家经典的含义,她的见解远远超过弟兄们,使他们叹服不止。嫁给刘聪以后,她对长辈能尽孝道,对同辈极为友善,平时举止端庄,风度娴雅,做事得当,深受刘聪的宠爱。

为兴建凰仪殿,廷尉陈元达腰缠一根上锁的钱链,在逍遥园李中堂上谏劝,阻止兴建。刘聪很不高兴地说:“我是皇帝,只是营建一座殿宇,竟然也要你们这些家伙来干涉!今天如果不杀你陈元达,我的殿宇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建成!”于是传令把陈元达和他的妻子、儿女一齐押到东市去斩首示众。陈元达不服,抱着堂下的一棵大树喊道:“臣的谏劝是为陛下的江山着想。今天陛下杀了臣,如果臣的魂灵还在,也就心满意足了。将来历史不知道怎样评论陛下呢!”陈元达一面说,一面解开钱链围在树上,把自己紧紧锁在那里。武士们上前拖陈元达不动,刘聪的怒火也越来越旺。

正相持间,在后堂的刘丽华听到这个消息,觉得陈元达的谏劝是正确的,但刘聪正在火头上,也难以要他立即当众改变决定,就悄悄地派了两个中常侍暗示武士们暂时停止对陈元达用刑;同时迅速地亲手写了一纸奏疏,呈献给刘聪。疏上这样写道:

“听说将军为妾营建殿宇,妾十分感激。实际上现有的昭德殿已经足够居住了,并不急于使用新的殿宇。当前陛下的江山还没有统一,国家的困难还很多,这样大量地动用人力、资财,确是必须谨慎对待的事。今天,廷尉陈元达的谏劝不是没有道理的。自古以来,忠臣们大胆地给帝王提意见,并非为他个人打算;当然,帝王们拒绝接受意见,有时也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妾希望陛下仿效古代英明君主善于接纳臣下谏劝的美德,以那些昏庸君主们拒谏招祸的经历为教训,应该奖赏给陈元达以很高的爵位,用封土酬谢他。怎么能不但不接受他的意见,反而要杀他呢?陛下今天的不愉快,是由妾引起的;陈元达惹下这样的大祸,也是由妾引起的。如果大兴土木,造成民众不满,国家财力亏乏,是妾的责任;陛下杀了陈元达,落下一个拒绝良言、杀害忠臣的话柄,更是妾的责任。自古国破家亡,常常是由妇人挑起,妾每次在史书上看到这些记载,心中都很不好受,甚至恨得饭也吃不下去,想不到今天竟然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岂不是让后人评价我,也像我现在评价前人一样吗?妾还有什么面目再侍奉在陛下左右呢!妾决心死在李中堂内,以杜绝陛下因一时考虑不周而造成的错误。”

刘聪看完奏疏以后,大惊失色,立即对在场的大臣们说:“朕最近偶感寒热,情绪很不稳定。陈元达实在是大忠臣,我这样做,深感惭愧!”说罢,伸手把皇后的奏疏递给陈元达,说:“你看看,朕外有你这样的辅臣,内有这样的皇后,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并且立即下令,把“逍遥园”改为“纳贤园”,把“李中堂”改为“愧贤堂”,以纪念这件给人教益很深的事。

什么样的伴侣能托付终身

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自己的生活伴侣,也是一件很有学问的事。有的人只看中对方的权势、地位、金钱,这样的生活未必会幸福。红拂女慧眼识英雄,她看中了对方什么?

隋朝末年,宗室大臣、楚国公杨素镇守西京长安,李靖以平民身份去见他。杨素边看歌舞,边喝酒,十分无礼地叉开双腿,坐在床上,接见李靖。

李靖行礼后,立即毫不客气地批评杨素:“如今天下动乱,英雄豪杰在四方举事,您身为朝廷重臣,应为国家举荐人才,而不该如此傲慢失礼。”

杨素听了赶紧起身,下令撤下歌舞、酒宴,认真地向李靖道歉。然后以礼相待,与他会谈。

李靖虽是一个寒士,却有着修长的身材、清秀的面貌,举止潇洒,谈吐不凡,很有才学。当时,在杨素身边的一群歌舞妓中,有个手执红拂的美丽女子,眼睛不停地看着李靖。

李靖刚告辞出门,那位红拂女就走到长廊,对一个小吏说:你去问问刚才过去的那位先生的姓名,此时前往何处,住在哪里。

小吏追上去询问李靖,然后告诉了红拂女,红拂女默诵了儿遍,才回到杨素的身边。

李靖回到驿馆,睡到次日五更时,忽然听到有叩门声和低声的呼唤。李靖开门一看,一个穿紫衣戴纱帽的人,背着一个行囊,站在门前。李靖问是谁,那人低声回答说:“我是杨素家的红拂女。”

李靖吃了一惊,但还是请她进屋来。红拂女大方地向李靖行了礼。李靖答了礼,问她的来意。

红拂女说:“我侍奉杨素已有几年了,天下的人才也见得多了,但还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先生您,所以,我特来投奔您。”

李靖一向以豪放不羁自许,但乍闻红拂女这番话,还是有些震惊,他忙问:“那杨素知道了怎么办?”

红拂女坦然地说:“杨素只是个比死人还多口气的老朽,何足为惧?歌舞妓中有眼光的人都知道杨素成不了气候,已有好几个偷偷跑掉了。跑多了,杨素也不那么用心追寻了。这些我已前后考虑过了,我认为先生是个干大事的英雄,所以来投奔您。我一介女流且敢冒死逃亡,难道大英雄行事还要瞻前顾后吗?”

李靖被她一席话激起了胸中的万丈豪气,畏惧心理一扫而空。再细细一一看红拂女,容颜秀丽,仪态端庄,真如天仙一般,爱怜之心油然升起。于是,李靖就把红拂女留了下来。

红拂女在那班歌舞妓中是佼佼者。她逃亡后,杨素十分生气,下令四处追查。几天后,李靖听到了这一消息,就告诉了红拂女。红拂女镇定自若,女扮男装,与李靖各乘一骑,冲出了长安城。

红拂女果然没有看错人,李靖后来追隋唐太宗李世民打天下,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英雄事业,官至尚书右仆射,爵封卫国公。

五、长幼之忍:忍长幼,就要有“张良替人拾履”的精神

长幼之间只有取长补短才能共同做好事情

程门立雪的故事,可谓人人皆知,它是遵师敬长的范例。程颢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他们都是著名的学者,同学于周敦颐,为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宋神宗年间,他们在河南讲授孔孟儒学,黄河、洛河一带的年轻学子都欣然相聚在他们门下求学。杨时,字中立,是南剑保乐人氏,也是著名的学者,世称他为龟山先生,官至龙图阁直学士,曾就学于程门,与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正当二程讲学之际,杨时被调任到其他地方去,他为了能向二程学习没有去赴任。在颖昌和程颐相见,以师生的礼节相待,彼此很谈得来,颇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等到杨时要回南方去的时候,程颐不舍学生的离去,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远方,欣慰地叹道:“我的主张、学说就会传遍江南了。”又过了几年再次见到程颐的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一天他去拜见程颐,程颐正坐在那里打盹,杨时和游酢两个人恭敬地站在一边等候,不忍打扰老师休息。等到程颐发觉他们俩人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有一尺深了。古人敬师尊长到了这一步,实在是不容易。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弟子应尊师敬长,知长幼之序。要尊长爱幼,要尊老敬贤。

尊老爱幼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历来为我们中华民族所高度重视。早期儒家所追求的大同社会理想中,就己经有“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废、疾者皆有所养”的重要内容。年以齿尊,贤以德叙,家有老,世有贤,被看作是国家的祥瑞。尊老爱幼对于老者、长者,必养、必敬、必让、必安;对于幼者、弱者,则必育、必教、必扶、必济,这样社会才能安定。孟子则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作仁政的基本内容和要求。长幼有序,提倡尊老爱幼,在于安天下父母之心,使天下幼弱残孤有所依靠,从而形成厚重亲和的社会氛围和有序的社会伦理关系。

“父母之友,皆为尊长,有法有德,亦称乡长。授吾以业,育吾以德,是吾师长,成吾人格。”前人周秉清给我们把长的含义界定清楚了,那就是年长于我的人和教育我成长的人。对于青年人而言则应该待长以敬,敬长以礼,多听听师长的意见,毕竟他们有更多的人生经验。而长者也应诲人不倦,对青年人循循善诱,使他们尽快地成长起来。

长幼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处理更好呢?《劝忍百箴》中说:“人之年少,譬如阳春;莺花明媚,不过九旬;夏热秋凄,如环斯循。人寿几何,自轻身命;贪酒好色,博奕驰骋。狎侮老成,党邪疾正;弃掷诗书,教之不听。玄鬓易白,红颜早衰;老之将至,时不再来。不学无术,悔何及哉!父生师教,然后成人;事师之道,同乎事亲。德公进粥林宗,三呵而不敢怒;定夫立侍伊川,雪深而不敢去。膏粱子弟,闾阎小儿,或恃父兄世禄之贵,或恃家有百金之资,万声作色,辄谩其师。弟子之傲如此,其家之败可期,故张角以走教蔡京之子,此乃忠爱而报之。噫,可不忍欤!”

人生一世,即使你能活100岁,那又有多长呢?人的少年与壮年,像春天一样明媚。但是春天也不过才3个月,一转眼便到了炎热的夏季。秋天来了,万物凋谢零落,树木枯萎;春天哪能长久不去呢?四季循环往复,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有些人却不知道珍惜时光,年轻的时候沉溺于酒色、赌博、下棋、游玩以消磨时光,老了以后怎么办?而与坏人交朋友,与好人结仇,甚至侮辱、怠慢老人之人,不读圣贤的书,反而把它抛弃在一边,最终不过是一个鲁莽的人。红颜变成白发,想追回以前失去的时光,怎么也不能做到了,虽然也感到后悔,可又能有什么办法补救呢?这不就是虚度一生吗?真是可悲啊!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古人认为,作为年轻人应该忍住自己轻狂的性子,不贪图生活享受,珍惜青春,珍惜时间,努力向前,尊师敬长,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所以年轻人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人生天地之间,依靠三种力量,但却要用同一种态度来对待。一是父母生育了我们每一个人,没有父母的生育、培养,你无法生存下去,所以要尊敬孝顺父母。二是老师的教导。没有教育,人就无法成才,也就不可能立于社会之上,所以应该尊师重教。三是社会的培养、锻炼和造就。没有社会的扶助,一个人难以成气候,所以应该把自己的才华反过来贡献于社会,多为社会、为民众做有益的事。

长者应不以自己的经验丰富而轻视年轻人,年轻人也不应以有魄力、能闯、血气方刚而忽视长者的规劝。其实长幼之间只有取长补短才能共同做好事情。

张良“替人拾履”而得“太公兵法”

年轻人热血沸腾,老年人深沉、老练,双方取长补短,才是最有利于事业发展的。“汉代三杰之一”的张良,年轻时曾壮士一怒,要刺杀秦始皇,后来没有成功。他在圮桥遇到了一位老者,由于张良能够忍住年轻人的狂傲,不欺老,在为老人从桥下捡鞋的同时,自己也“拾”到了一生用之不尽的财富。

张良的祖先都是宰相,前后侍奉了五代韩王,自己稍大时,韩被秦所灭,因此立志要报仇。公元前218年,秦始皇路过博浪沙时,张良聘请大力士用重120斤的铁槌袭击秦始皇,但未能成功。

张良逃到南方,来到徐州以东的下邳。就在他要通过人烟稀少的一座桥时,一位老人站在前面,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年轻人,到桥下帮我捡鞋子。”张良对他的无礼非常生气,但念他是一个老人,生气也没有用,只得默默帮他捡起鞋子。

老人接着伸出双脚说:“给我穿上。”

张良此时虽然生气,却注意到这个老人似乎是在有意考验自己,于是弯下腰,为老人穿上鞋子。

“年轻人,你是个很有前途的人,5天后再到这里相见。”老人说完后就离去了。

5天后张良依约前往,但老人已经在桥上等候了。

“与长者相约,怎可迟到?”老人大声叱责他。张良没有生气,而是向老人道歉。老人说:“5天后再来。”

5天过后张良到时,老人又早已在那里等着,他再次遭到老人的责骂,又约5天后再来。张良第三次半夜就到桥上等着,不久,老人也来了。

“嗯,今天你终于先到了,真是好个性。”老人从怀中拿出一本书交给张良。

“这本书给你,仔细研读后,你必能成为帝王的军师。”

“能让我知道你的大名吗?”

“我没有问你的名字,也没有问的必要。如果你想知道我是谁,日后在经过济北谷城山麓时会看到一块黄石,就把它当作是我吧!”老人说完就走了。

东方天空渐渐露出曙光,张良看见这本书封面上写着“太公望兵书”几个字。

张良日夜研习此书,探讨兵法的奥秘。

张良后来有机会到谷城山上去,果然看到一块黄石,张良于是建庙供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自杀身亡,幼子胡亥即位。二世胡亥只是个傀儡皇帝,赵高以先皇帝的宠臣自居,杀了始皇帝的皇子12人,皇女10人,秦王朝陷于混乱之中。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领农民900人在蕲县起义,以此为契机,各地相继起兵。楚将军项燕之子项梁,以兄之子项羽为副将军,在会稽郡兴兵,由吴中北进,渡过淮水,拥兵7万。泗水亭长刘邦,在江苏徐州的沛地以红旗为旗帜,集结3000人起兵。天下遂陷于混乱之中。

“到底要帮助谁灭秦成为新帝王呢?”张良一边收集各地的情报,一边悄悄地等待机会。得知刘邦军队驻扎在下邳西边近郊后,张良去见了刘邦。他震慑于刘邦的帝王之相,于是决心要帮助刘邦。

张良追随刘邦西进,大破秦军,进入函谷关,直捣灞上。秦三世子婴只好投降,始皇帝所建立的秦国终于灭亡。

随后张良又助刘邦脱险鸿门宴,退守汉中烧毁栈道,可以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都得益于那位老人赠送他的太公兵法。

在秦时张良曾因不满秦始皇的统治,而逞一时之勇去刺杀始皇,结果失败了。血气方刚的他,要不是能尊老敬贤,又怎么能忍受别人的训斥,替别人拾履?没有圮桥拾履,他又从哪里能获得太公兵法研读,又怎么可能成为一个有大智慧的谋略家呢?

六、尊卑之忍:尊者有尊者的品贵,卑者有卑者的尊严

自尊是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确认

《荀子·王制》中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有自尊,知自爱,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奴婢佣人,虽然社会地位不同,但是都有自己的尊严。

自尊是人们对自我价值的确认,是对自己人格的自我尊重。无论社会地位高低,从事职业贵贱,人都必须首先树立自尊。只有自尊,才能建立自信,激发自强精神,奋发向上,有所作为。宋代名将狄青,年轻时生活艰苦、贫困,从一个低级士兵一步步登上高级将领的位置。从军10多年之后,狄青因军功显著,历任延州指挥使、荆湖南北路宣抚使等要职。但他当士兵时因过而刺在脸上的字一直不肯除去,他认为自己脸上的刺字,留着可以激励军中的士兵,不以身微而不自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只有看重自己的尊严,其行为才不至于苟且,进而养成高尚的品德节操。

中国封建社会人被分为三六九等,遵从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但孟子也早已提出“人皆可为尧舜”的思想,也就是地位低下的人只要自尊、自信、自强,忍自弃,忍自轻,忍自贱,一样能够建立丰功伟绩,留名于史册。

当然,由于社会地位不同,帝王有帝王的尊严,百姓有百姓的尊严,这也是常理。就今天我们的社会而言,也是上级有上级的威望,下级有下级的自尊,人人都应该自尊,然后尊人,自敬然后才能让别人敬你。

古人论及这个问题时认为:人分为10等,都是以低贱的侍奉高贵的。种田打柴的就是奴,织布做饭的就是婢。奴婢也是父母所生,都是有血气的人,如果对他们太苛刻了,他们就怨恨而咒骂。陶潜嘱咐儿子要好好对待家奴;阳城不责怪以米换酒醉倒的奴隶;房文烈不责怪借买米之机外逃的婢女。阳城、房文烈的宽厚,今人难以学到,但陶潜的敦厚之风今人是可以继承的。古人曾说过:能用鼻子吸人三斗醇醋的人能够当宰相。能够担任重要职务的人在于他们的才能,而能够担任朝廷大臣的则在于他们有博大的器量。丙吉不怪罪吐脏了车垫的车夫,张安世不责问尿在殿堂上的郎官,都是有器量的表现。周公能够忍受召公的不满,娄师德能够包容、举荐狄仁杰,文彦博不因唐介弹劾他造灯笼锦而记恨唐介,王旦不因为枢密院开除中书省盗用印者而仇恨寇准。这样的人国家倚为重臣,自己的身名也可以得到完美。

常说的“人争一口气”,其实就是人们最在乎的尊严。

据《尚书·无逸篇》写道:“有人告诉你说:有人怨恨你,骂你,你自己应修炼自己的德操。自己的德操修炼好了,别人就再也不会骂你了。”这是周公告诫周成王的话。

别人骂你,是损害了你的名誉、尊严,如果只是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而去与人相争、相斗是不明智的,能够换回自己尊严最好的办法,是忍受别人的骂,认真检讨自己,按照周公告诫周成王的话去做。

地位尊贵的人有自己的尊严,同样,地位低下的人,他们没有权,没有势,没有财,唯一有的也就是尊严,看重的也就是别人对他的尊重。很多人只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懂得也应尊重他人。

尊重别人的做法很多,不过分地责备他人,不损害别人的自尊心,是最重要的一点。

忍尊贵才能慧眼识人才

贵为丞相,却能平等地对待一个平民百姓的孩子,不自以为是,不妄自尊大,希尹是个能放下官架子的人。

纥石烈良弼是金世宗时当政20多年的丞相,他辅助金世宗开创了金王朝的新局面,因此,被誉为贤相。他在少年时代就处处显露出过人的机敏与颖悟。

发祥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本来没有文字,为适应建国的需要,学者希尹等人参照汉字创制了女真文字。为建立强有力的知识分子队伍,尽快地推广使用女真文字,金政府规定,各地每年都要推举一些学习女真文字成绩优异的少年,送至京城进一步培养。

纥石烈良弼由于天资过人,又聪明好学,成绩非常出色,被宣宁(今内蒙曲镇)地方官推荐至京师深造。当时,一起被推荐的十几个学生中,纥石烈良弼年纪最小,不足10岁。

金太宗天会年问,纥石烈良弼一行赶赴京师上京。一天,他们走在大道上,正巧遇到丞相希尹到外郡巡视。纥石烈良弼一行恭敬地垂手侍立于道旁,满怀羡慕地看着以丞相为首的一行人,威风凛凛地从身边一闪而过,进入前面的郡城。

这时的纥石烈良弼扎着两根牛角小辫,眉宇间透出一股聪颖、文雅之气。他对同学们说:“坐在车上的当朝丞相希尹就是女真文字的创制人,我们就是因为女真文字学得好,才被推荐至京师的。今天他从我们身边经过,我们却无缘见到他的容貌,我们何不跟进郡城后,设法见见他呢?”这批学生很快进了城,并且安顿下来。纥石烈良弼催着大家快去看看丞相,但几个大一点的同学却动摇了:“人家希尹是大名鼎鼎的当朝丞相,我们还只是些未出茅庐的小学生,他肯见我们吗?”经这么一说,几个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刚才的热情一下子冷了许多。

纥石烈良弼听了,却不以为然,他独自一人快步走出,去见希尹丞相。纥石烈良弼寻访到丞相下榻的官邸后,大大方方地走上前去,向丞相的随员提出要晋见丞相的要求。随员见这个小孩,个头不大却神态自若,年纪小小却出言不俗,弄不清是什么来历,也不敢随便拒绝,只得马上进去通报。听到报告的希尹,一下子想不出是怎样的一个小孩要见他,感到很惊奇,于是传令接见。纥石烈良弼喜出望外,用手挥挥身上的灰尘,昂着头,步履从容地走进重门迭屋、戒备森严的丞相官邸。

希尹看着一个颇为清秀的小孩,煞有介事地走了过来,很亲切地问道:“你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要见我啊?”

纥石烈良弼稚气而又从容不迫地说:“女真文字是由您创制的,我是因为学了您创制的文字,被推荐至京师深造的。今天正巧碰到您在此巡视,因此萌发了想亲睹一下您风姿的愿望。感谢您成全了我的心愿,我感到万分荣幸。”

创制女真文字被希尹视为平生得意之事,现在眼前这个小孩不只是积极地学习着他的创制成果,而且又慕名前来拜访,希尹心里非常高兴。于是他故意考查似地向纥石烈良弼问道:“一般老百姓和地方官,见到我这当朝丞相,都唯恐避之不及,而你却敢独自一人来见我,这是为什么啊?”

纥石烈良弼大大方方地说:“老百姓们把您当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看待,地方官把你当作威严的顶头上司看待,所以他们不敢随便接触您。我是把您当作知名当世的大学者来看待的,所以不必有什么顾忌。再说,我年龄还小,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希尹见他口齿伶俐,对答如流,从心里喜欢上这个少年了。

两人经过一番攀谈,希尹摸着纥石烈良弼的头,热情地赞扬他说:“你这个小孩子,胆识过人,好聪明噢。希望你进一步认真学习,将来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希尹把他留在官邸里,一连住了好几天。希尹不因为自己是当朝权臣,又是女真文字的发明者,而自恃地位显贵,拒绝会见一个平民小孩,才又发现和造就了一个女真族的优秀人才纥石烈良弼。

七、宾主之忍:宾有宾的礼仪,主有主的职责

宾垦之怒就在于以礼相交,以诚相待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宾主关系也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客来要以礼待之,不能疏慢、简略。作为客人则应尊重主人,“恭主客,敬主事……恭形于外,敬主于中”(朱熹《朱子语类》),客随主便,人乡随俗。对此,古人有言:“为主为宾,无骄无谄;以礼始终,相孚肝胆。小夫量浅,挟财傲客;单食豆羹,即见颜色。毛遂为下客,坐于十九人之末,而不知为耻;鹏举为贱官,馆于马坊,教诸奴子而不以为愧。广阳岂识其文章,平原不拟其成事。孙丞相筵宾,而关东阁;郑司农爰客,而戒留门。醉烧列船,而无怒于羊侃;收债焚券,而无恨于田文。杨政之劝马武,赵壹之哭羊陟。居今之世,此未有闻。”

这段话的意思是讲:无论是主人,还是宾客,都应不骄不谄;始终以礼相交,以减相待。普通的人器量狭小,倚仗自己的财富而傲对客人;见别人怠慢了自己,便在脸色上表现出来。

宾要敬主,主也要敬宾,宾有宾的礼仪,主有主的职责,双方都要按照自己的规范行事。有时候主对宾不周,宾要忍;有时候宾对主不敬,主也要忍,这样才能搞好宾主之间的关系。

战国时的毛遂,赵国人。秦国攻打赵的邯郸城时,赵国派平原君求救于楚。平原君欲择门下文武食客20人一同前往,最后只得到19人。毛遂自己推荐自己,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处在世上,如锥子装在口袋之中,锥尖很快就露出来。现在您在我的门下已经3年,从未听过您的名字。”毛遂说:“如将我装在口袋中,就会连锥子把都露出来,不仅仅是露出锥尖而已。”其余19人听了他的话都相互看看,不禁笑起来。到了楚国,平原君与楚王讨论,始终决定不下是否派兵救赵国。于是,毛遂手按剑柄,走上台阶,说:“是否派兵救赵,两句话就可以定下来。今天日出时你们开始讨论,现在已是中午,为什么还不决定呢?”楚王很恼火,喝斥道:“你为什么不下去!我与你的主人商量,你掺和什么!”毛遂手按着剑,又向前走了几步,说道:“大王您之所以敢指斥我毛遂,难道是仗着楚国的强大吗?现在,您我在十步之内,倚仗楚的强大是没有用的,您大王的性命就掌握在我的手中。以楚国的强大,天下没有能抵挡的。白起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子罢了,他率领秦兵第一仗就取了鄢地,接着又烧毁了夷陵,第三仗羞辱了大王的先人。这个百世大仇,赵国都感到羞愧,我们联合抵抗秦国,实在是为了楚国,而不是为赵国。”楚王说:“是,是,正如先生所说,我准备率领国内全部兵力去救赵国。”毛遂说:“取鸡狗的血来。”然后亲自捧着铜盆,跪着行到楚王面前说:“大王应当喝下这盆血,以表明出兵救赵国的决心。接下去是平原君,再接下去是我毛遂。”最后他左手提着血盆,右手招呼其余19人在堂下喝下了这些血,说:“你们这些人碌碌无为,都是些靠别人才能成事的人。”签定协议回到赵国后,平原君说:“毛遂先生出使楚国一次,使赵国的威望大增。”于是,将毛遂提升为赵国上卿。后来,楚国的将军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都率兵前来救赵,在邯郸大败秦军。

这位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客人,3年的时间中都没有引起主人的注意,但作为一个宾客,毛遂忍耐下来,不去计较,一有时机,便脱颖而出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曾经派自己门下的食客冯瑗去薛邑收债。冯瑗临走之前问孟尝君:“收完债以后,买些什么回来呢?”孟尝君回答说:“看看我家中少些什么,就买一些吧!”冯瑗到了薛邑,发现许多人因贫苦而还不起债,就将他们的债券都取出来烧掉了。等到回来以后,孟尝君问:“你买了些什么呢?”冯瑗回答说:“买了仁义回来了。您的仓库中堆满了金银,外面的畜厩中养满了狗、马,屋子里又有许多美人,所少的只有仁义了。我将债券集中起来烧掉了,也就买回了仁义,以便让薛邑的老百姓都尊敬您。”后来,齐王听信秦国和赵国的谗言,废除了孟尝君的爵位,门下的宾客都离去了,唯有冯瑗劝说齐王,使孟尝君得以复位。

客人替主人做主,买了“义”回来,确实令主人哭笑不得,多亏孟尝君能容忍,度量大,不计较,才为自己留下了退路,并从中发现了一个人才。

自古有许多智谋家在宾主问题上做出了大手笔。看似无礼,实际上是宾主都尽了最大的力量去克制自己,才获得了让人不可思议的成效。

诸葛亮是玩活宾主关系的高手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率重兵南抵荆州,孙权在曹操的诱降下举棋不定。为了联吴抗曹,承受着强大军事压力的刘备,派诸葛亮到东吴面见孙权,施加影响。这对诸葛亮的才智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他反客为主,摆出了一副强硬的姿态,硬是激怒了周瑜,又激发了孙权的自尊心。

东吴的头号谋士张昭,料定诸葛亮必是前来鼓动吴侯抗曹,便向诸葛亮挑战道:“我张昭只是江东的一个微小人物,早已听说先生隐居隆中,就自比管仲与乐毅,真有这样的话吗?”

诸葛亮不很在意地回答说:“有。这不过是我的一个简单的譬喻罢了!”张昭接着进攻:“我听说刘备三次到草庐里去邀请你。他想要凭借先生的计谋,一下子把荆襄地区夺取过来,不料日前却被曹操所占领,不知先生怎么解释这个问题?”

诸葛亮一听,张昭的话是在讽刺自己无能,决定先把这个孙权手下的第一谋士驳倒,为进一步说服孙权铺路。诸葛亮从容地说:“我看要夺取汉水流域的这一片土地,也不过就像翻一翻手掌那么容易。我主刘皇叔心怀仁义,不忍心夺取同宗弟兄刘表留下的土地,所以刘表临去世时要把荆州交付给他,他坚决推辞。刘琮这个不懂事的孩子,听信奸人的话,暗地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狂一时。现在我们驻军江夏,别有打算,不是一般庸人所能知道的。”

张昭受到这狠狠的一刺,毫不客气地大肆反击:“哼,照这样看,先生是言行不一·了。想当年管仲辅助齐桓公在诸侯中称霸,天下诸侯都归附他;乐毅扶助弱小的燕国,一口气攻下了齐国70多个城市,这两位才是治理国家的杰出人才哩!哪像先生闲住在草庐里,仅仅知道观风赏月,一个人抱着膝盖坐在那里,自以为了不起!如果先生真有能耐的话,现在跟随了刘备,就应该为老百姓做好事,除坏人,消灭国家的乱臣贼子。我觉得刘备在没有得到先生之前,还能够率领军队到处转战,后来得到先生,人人都寄托很高的希望,即使是3尺高的小孩,都觉得刘备如同猛虎插上翅膀,很快就能看到汉朝再次兴起,曹操指日可亡。谁知自从先生到了刘备帐下,曹操的军队一到,刘备的兵士马上丢下武器,四处奔逃,造成刘备上不能对刘表有所交代,使荆州的民众生活安定;下不能帮助遗孤刘琮,使他保存土地,乃至失去新野,奔到樊城,在当阳又吃了败仗,最后流落到夏口,几乎没有容身之地,这说明刘备得到先生之后,反不如原来的情况顺利。难道管仲和乐毅也是这样的吗?”

诸葛亮听完这一番讽刺挖苦的话,不觉一声冷笑,说:“大鹏鸟飞翔万里,他的抱负哪里是平凡的小麻雀所能了解的呢?譬如一个人得了重病,只能先给他喝一点流汁,服一点药性温和的汤药;等到他五脏六腑调和了,体质慢慢硬朗了,才能给他吃用肉食,服强有力的药剂,这样,就能除去病根,恢复强健的体魄。如果不等气脉和缓,就让他服用重剂和肉食,要想把病治好,那是不可能的。刘皇叔,过去在汝南吃了败仗,跑到刘表那里依附,士兵不足1000人,将领只有关羽、张飞、赵云等几个人,这就好比足一个人病得身体很衰弱。那时刘表把新野借给他暂时容身。新野是个偏僻的山区小县,人少粮缺,士兵装备很差,城池的防卫措施也不够,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我还能在博望地区火烧曹兵,引白河水淹没敌人,使曹操手下的大将曹仁之流心惊胆裂。我个人认为过去管仲和乐毅指挥战争,不一定能超出这个水平。至于刘琮投降,刘皇叔事前确实一点都不晓得;况且即使晓得,他也不会忍心乘乱去夺取同宗的土地,这是一位大大义的人。在当阳之所以战败,是因为刘皇叔带着几十万愿意跟随他的老百姓,不忍心抛弃他们。这些人扶老携幼,每天只能走10里左右的路,刘皇叔不能攻取江陵,甘心与老百姓一起共患难,这也是一种大仁大义的行为。寡不敌众,胜败乃是兵家常事。当年高祖刘邦多次败在项羽手里,后来在垓下一战成功,这难道不是因为韩信高明的谋略吗?带兵多多益善的韩信,他长期在高祖手下,也不是每次都打胜仗。大凡制定国家的重大方针,引导社会止向安定,要看政治家和军事家们的主要谋略,不能像一些专靠耍嘴皮的人,仗着虚名,招摇撞骗。有的人坐着说几句风凉话,站着乱吹一通,别人似乎都不如他;可是,到了需要临机应变的时候,却什么本事也没有,这样的人,才真的会被天下人耻笑哩!”

诸葛亮最后这句话,又准又狠地击中了张昭面对曹操南下的众兵不敢抵抗,只得劝说孙权投降的要害,使他再也说不出话来。

舌战斗败了张昭,诸葛亮又面见孙权。当时,东吴孙权自恃拥有江东全土和10万精兵,又有长江天堑作为天然屏障,大有坐观江北各路诸侯恶斗的态势。他断定诸葛亮此来是做说客,采取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等待着诸葛亮的哀求。

不想诸葛亮见到孙权后,开门见山地说道:“现在正值天下大乱之际,将军你举兵江东,我主刘备募兵汉南,同时和曹操争夺天下。但是,曹操几乎已经将天下大乱完全平定了,现在正进军荆州,名震天下,各路英雄尽被其所网罗,因而造成我主刘备今日之败退,将军你是否也要权衡自己的力量,以处置目前的情势?如果贵国的军势足以与曹军相抗衡,则应尽快与曹军断交才好。若是无法与曹军相抗,则应尽快解除武装,臣服于曹操才是上策。将军你的心里是否已定好方针,决定臣服于曹操?时间剩下不多,再不做决定就来不及了。”

诸葛亮只字不提联吴抗曹的请求,好像专门为东吴的利益来点破迷津的。其时孙权只有26岁,是位血气方刚的青年,诸葛亮明知他不会轻易投降,屈居曹操之下,只是采用反客为主的策略,激发孙权的自尊心。孙权听完诸葛亮一席话,虽然不高兴,但不露声色,反问道:“照你的说法,刘备为何不向曹操投降呢?”诸葛亮答道:“你知道田横的故事吗?他是位齐国的壮士,忠义可嘉,为了不服侍二主,在汉高祖招降时不屈而自我了断,更何况我主刘备乃堂堂汉室之后,钦慕刘皇叔之英迈资质而投到他旗下的优秀人才不计其数,不论事成或不成,都只能说是天意,怎可向曹贼投降?”

这一激,直激得孙权怒火中烧,激动地说:“我拥有江东全土以及10万精兵,岂能受人支配?我已决定抗曹。”于是诸葛亮的游说首战告捷。

八、邻里之忍:鸡毛蒜皮,就一个“忍”字了得

邻里之间要相互团结,忍小隙,存大同

邻里关系也是中国社会人际关系中相当重要的一层。邻里和睦,小则利家,大则利国。邻里相和,生活安定,相互照应,无后顾之忧,正是应了“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邻里不和,争执不断,或者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遇事则无人相助。

孟母三迁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孟子名轲,儒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鲁公族孟氏之后,受业于子思门下,游说于齐、梁之间,上继孔子,兼倡仁义、仁政,主性善,尚气节,重修养,对中国古代道德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著有《孟子》一书,传于后世。孟子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成为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和其母的教育分不开的。而贤良的孟母深谙邻里之道,为此,不惜几迁其居。一开始孟子的家居住在墓地附近,儿时的孟子还不太懂事,不知什么是该学的,什么是不该学的。看到邻居们都以替人办丧事谋生,他觉得有趣,每日里和一群小孩子在一起,嬉戏玩闹,也学着吹吹打打,打幡送丧,挖坑埋棺。孟母看在眼中,她知道不能责怪邻里,他们就是以此为生,而如果长久住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孩子能学到什么呢?长大了又能有什么作为呢?她深深感到,这里绝非是自己想让儿子生活下去的合适的地方,于是就搬家住到一个集市旁边。

集市之中每天都热闹非凡,各种叫卖之声不绝于耳,小小的孟子又开始学着大人的样子,玩着沿街叫卖的游戏。孟母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她深知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不能让自己的儿子从小就在这种地方成长。她叹息道:“这里也不是我理想中要让孩子生活的地方。”于是她又一次带着孟子搬了家。这一次搬到了一所学校旁边,孩子们则学着大人的样子,学习效法各种礼仪,孟母这才长舒了口气,感到这次的选择才是对儿子有利的选择,从此在这里居住下来,而后又多方教诲,才使孟轲成才。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邻里相处和睦可以相互帮助,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和邻国和睦相处,也可以互惠互利。

对一个国家而言,也同样存在着邻里和睦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以华夏为主体,各民族团结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创造、携手发展的历史。“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是我国古代人民用来处理对内对外民族关系的价值取向。

中华民族崇尚和睦相处、四海一家的伦理美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兄弟民族的关系一直以和睦相处为主流。“各安其所,我尔不侵”、“不贪其功,不贪其利”,数千年来成为各族人民的共识。历史证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一次次地衰而复振,转危为安,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完全是同各族人民和睦相处、患难与共的精神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各族人民携手共进,取长补短,互相关心,互相扶持,才能建立亲如兄弟的深厚情谊。通过彼此之间的通婚和亲,有力地加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通过互市通商,发展民间贸易,加强了经济技术交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邻里和睦还要协和万邦,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与世界各民族友好往来,和平共处。这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安定的内部环境和良好的国际环境,又怎么进行国家自身的建设?邻里之间要相互团结,忍小隙,存大同。

搞好邻里关系,全靠宽容、忍耐

邻里之间和睦团结的途径是宽容、忍耐。如果危害了他人的利益,要承认错误,被别人误解了,要冷静、忍耐,气度要大,不要因为一点小事纠缠没完没了。搞好邻里关系,全靠一个“忍”字。

一个人在生活中,总免不了要碰上一些麻烦事,如果气量小了,就往往增添许多忧愁。而气量大的人不仅可以省去很多烦恼,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朱冲就是一个胸怀豁达、气度宏阔的大丈夫。他从不在小事上与人计较,反而使那些爱计较的人也不得不改邪归正了。晋朝的朱冲家里比较穷,以耕田种地为生。有一次,邻居家里丢失了一头小牛,就到处去找,结果找到的是朱冲家的小牛,邻居以为牛是自己家的就牵了回去,朱冲也不与他争吵。后来,邻居在一片树林里找到了自己的小牛,才发现原来牵回的牛是朱冲的,他惭愧极了,便主动把小牛还给了朱冲。

村子里还有一户人家,平时逞强称霸,蛮横无理。有一次,他的牛跑出来,吃了朱冲田里的庄稼。朱冲发现后,牵着牛,拿着草,把牛送还给他,既不生气也不责骂,只是劝他把牛关好。但过了几天,那头牛又跑出来,吃了朱冲家的禾苗,朱冲又像上次一样把牛还给他。后来,又反反复复出现好几次类似的情况,朱冲同样和气地把牛还给他。结果,这位平时爱与人家争吵扯皮的“强人”,被朱冲的豁达大度所感化,深深地自责起来。从此以后,他再也不在村里做蛮横无理的事了。

近邻也有近的“度”

远亲不如近邻。有了困难,临时缺少些什么生活用品,到邻居家一借,确实很方便。但有时候,邻里之间,由于一方的不忍,贪欲过重,可能会由此引发不小的麻烦。

唐懿宗咸通初年(公元860年),楚州(今江苏徐州一带)淮阴县内,发生了一桩邻居为借钱而扯皮的事儿,官司惊动了县城。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天,邻居甲因需一笔钱做生意,当时自己手头很紧,便向邻居乙谈了借钱的想法。邻居乙满口答应借1000缗钱给他。当晚,邻居甲便把自己的一张大商号的契约抵押给乙,把钱借走了,并答应借期满后连本带息一同付还,到时再赎回契约。

转眼之间,还钱的日期到了。那天,邻居甲先还了邻居乙800缗钱,其余部分第二天全部还清,契约也等到第二天再取回。邻居甲的家人建议甲先要回800缗钱的收据,邻居甲怕因此伤害邻里关系,没有照办。甲这样做,并不是没有道理:两笔钱还的时间只相差一天,邻居乙绝对不会忘记;加之两邻居平时关系又相当不错,估计绝对不会出现扯皮的情况。可第二天,当邻居甲带着其余的钱还邻居乙时,乙竟拒不承认头一天收了800缗钱。甲好说歹说,乙一口否认。甲一气之下跑到县衙门去告状,县令借口没有证据,不肯受理。甲只好忍气吞声回到家里。

邻居甲的一个朋友得知这事后,连忙跑来向甲出了个主意:相邻的江阴县县令赵和断案如神,且乐于为民请命,不妨去他那儿试试。邻居甲觉得这主意不错,随即便带着状纸日夜赶路找到了赵和。

赵和看过状纸后,觉得邻居乙太不讲义气,当即答应替甲出口气。但考虑到如直接审问邻居乙,他绝不会承认,赵和于是决定采用牵连法,从侧面查实。一天,他找来几个捉贼行家,授意他们带上公文,并谎称已在江阴县侦破了一桩抢劫案,被抓获的案犯已招供此案与淮阴县的某人(指邻居乙)有关,要求淮阴县将邻居乙送交江阴县处理,以便早日将案情查个水落石出。

淮阴县令信以为真,果真派人将邻居乙送到赵和手下。邻居乙自以为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平生又没干过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就是赖钱之事也无把柄可抓,因此应对起来不慌不忙,矢口否认自己参加了抢劫。赵和见用软的不行,便使出硬招。他对着邻居乙威胁道:“再不如实招供,就要施刑。”乙被吓得虚汗直冒,只好连连求饶,愿意交代。赵和见乙被吓得失去了理智,便因势利导地引诱道:“至于是否参加了抢劫案,还说不准,你只要把家里的财产如实相告,并逐一注明其来源,等查实后,证明你确实与抢劫案无关,到时一定放你出去。”乙听这么一说,便定下神来,一一交代了家里的财产及其来源,其中就有邻居甲还的800缗钱。赵和看了清单后,笑着说:“你果然不是抢劫团伙的成员,但你为什么不承认邻居甲还的800缗钱呢?”乙这才意识到赵和抓他是为了查他赖账之事,顿时惭愧地低下了头,乖乖地承认了邻居甲还的800缗钱。

为了一点金钱,而损害了邻里关系,同时也贬低了自己的人格,这么不能忍耐小利的引诱,失去的实际上更多。

九、群己之忍:君子之交淡而能成功,小人之交甜却坏大事

个人和群体相比较,群体要比个人重要,个人服从群体,是根本的原则。一个人一旦离开了社会群体,失去众人的帮助,则将一事无成。所以生活在群体之中,要明白合群、爱群、利群、乐群的道理。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既要安享本群权利,又要有应尽义务,这才是正确的群己关系。

《荀子》有“人之生,不能无群”的话,是说人不能脱离群体而独自生存,能群者才能生存下去。严复在其著作《天演论·制私》中说:“能群者存,不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也是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群己关系。

群己关系,也就是社会和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人一旦离开了社会群体,失去了众人的帮助,则将一事无成,即使是英雄豪杰也不例外。正如《韩非子·观行》中所说的那样:“虽有老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民间谚语中也有“浑身是铁,不能打几个铆钉”的话,也体现了群己关系的重要性。一个人生活在群体之中就要爱群利群,要明白这样的道理:“身与群较,群大身小,绌身伸群,人治之大经也。当其二者不兼之际,往往不爱己、不利己、不乐己,以达其爱群、利群、乐群之实者有焉矣。”这是告诉我们,个人和群体相比较,群体要比个人重要,个人服从群体,是根本的原则。当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他人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应该克己以利群。一个真正的君子在和他人交往的时候,应该是“一人死而万人寿,一人痛而万人愈,一人忧而万人乐,一人劳而万人逸。君子不惜身以殉天下,但欲天下有利于我之殉耳。”

人在交往过程中,要交友,要合群,但也不应失去自己的独立意识。生息于群体中,每天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既要安享本群的权利,也有应尽的义务,这才是正确的群己关系。人要在群体中生活,自然离不开交友。交友是人生处世的必然,也是人生进取的必需。“千金易得,知己难求”,朋友之间贵在知心。朋友之间应是君子之交淡如水,重神交,重道合,这样才能彼此切磋、规劝、勉励,否则小人之交甘若醴,却不会长久。

交友之中还应注意友分损益,交友的损益对于人生极其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交友应结有德之友,绝无义之朋,这才是交友相益,才能同舟共济,患难相救。《论语》中有“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的论断。

朋友之交是信义之交,忠实于友谊。对朋友要重诺言,讲信用。古人对于朋友之间的交往,有这样的看法。一般地说来,君子与君子之间的交往,就如水一样的清淡;小人与小人的交情就像酒一样浓醇。然而,君子之交淡而能成功;小人之交甜,却很容易毁坏。

人世间朋友的种类很多,南朝人刘孝标写了《广绝交论》,文章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将人们之间可绝的交情分成以权势交、以贿赂交、以善谈交、以贫穷交、以予求交五种,分别加以叙述。对于这个问题,《文中子·礼乐篇》上也说过:“因为权势而结为朋友的,他的势力没有了,交情也就断绝了;因为利益而结为朋友的,利益没有了,朋友也就散伙了。君子是不和这类人交往的。”

今天就朋友关系而言,如果朋友中的某一方不能对对方尽一个朋友的义务,与其说是强迫他履行必要的责任,从而保持一种虚假的朋友关系,还不如暂时加以容忍和接受,并及时采取措施,断绝过去的那种朋友关系,这样,反而对自己有好处。尽管这样一种处理方式并不能说是最好的、最完满的,但对在压力之下如何保持朋友往来来说,仍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方式。

这里,值得注意的两个问题是:第一,这种容忍并不是一种终结性的行为,它并不是要允许一种危害性和不和谐的因素永远存在下去,相反,它只是第一步,继之而来的是及时地不再与某人保持一定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也就是说,对方不能履行一定的义务,自己也同样可以不对其尽一定的义务,因为,过去那种权利义务的相互关系已经不存在了。在这个意义上,忍只是不去强迫对方尽义务,而不是继续容忍这种负义行为的再发生。第二,要冷静地分析对方的“负义”行为。在某种情况下,对方很可能由于某些困难和内在的原因,而不能履行自己的义务,而不是其本心不愿意尽自己的义务。此时,切不可匆匆下结论,而可以通过忍的方式,了解其中原委,从而正确地决定自己的反应。

朋友之交,有忠诚信义的,自然也有背信弃义的,面对这样的事,我们又该怎么处理呢?

古时的义士就是死也毫不畏避。栾布祭祠彭越,郭亮吊唁李固都是如此。王修请求埋葬袁谭,曹操赞美他的忠义。杨晦送别杨凭,被官升一级,这是因为他们的用心完全合乎天理。后代的人都为利欲而奔走,把礼义看得很淡薄,朋友处有利可图就出卖朋友,国家事有利可图就出卖国家,这样的人对照古人还有何脸面活在世上呢?赵岐碰到孙嵩,张俭碰到李笃,他们非亲非故,却情同骨肉,坚守大义,甘愿承受被杀的危险。唉,怎么能不忍呢!

为朋友之谊,不惜生命也要为朋友尽一点力,不肯背负朋友的信任,不忍心看着朋友遭到大难而袖手旁观,这样的例子真是太多了。中国古人,看人首先看他有没有义气,所以以义气为重的人是深受人尊敬的。

朋友之间,还有一个知恩图报,不背义的问题。

另外,从一个人对待朋友的态度,能够看到这个人的本质。

在社会关系中,除了亲人、朋友之外,群己关系中同事之间的关系也十分重要。同事,这里指的是在一块儿工作的人们,它既包括长期在一个部门共事的人,也包括由于某一件事而短时期在一块儿合作的人;它包括在一定职位上共同进行管理或负责的官员们,也指在一般基层岗位上彼此配合、相互联系的人们。也正是由于在一定的时间内,或一定的空间内彼此之间为某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因而双方之间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种种联系,也不可避免地会形成某些利害冲突和矛盾。很显然,在这种矛盾和冲突之中,如果两虎相争,必有一败,而从实质上看,又常常是两败俱伤,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因此,明智的人,懂得人生的人,或者说真正会合作或共事的人们,常常在同事之间采取一种忍的合作态度,从而获得一个比较轻松、和谐的合作与共事环境,以便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追求。相反,不会忍的人则是处处针锋相对,寸土不让,其结果往往是丢得更多,输得更惨。因此,掌握同事关系中的各种忍,对于自己,对于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中国古代,对于同事这种关系也是十分重视的,所以《劝忍百箴》中指出:“在一起做官的称为同僚,这是《春秋》告诉我们的;同僚之间协力合作,相互尊重,这是《虞书》规定的。虽然出生的地方相距很远,但在一起为官同事,就要像兄弟一样,有事互相商量决定。为国而忘家,为公而忘私。没有贪心、争胜之心,互相之间没有猜疑。”

在《吕氏童蒙训》上有这样的话:“侍奉君王应该像侍奉父母一样,对待同僚应该像对待兄弟一样;同僚之间应该像一家人一样。”又说:“同僚之间亲密无间的友谊,其中本来就有兄弟般的情义。”可见古人对于同事之间的关系看得很重要,甚而等同于兄弟之情。所以我们今天的人也应该珍惜与他人在一起共事所建立起来的友谊。作为同事,就应该是有困难互相帮助,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大家共同解决,千万不能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妒嫉他人,甚至是贬低、攻击他人,这是不能团结他人、心胸狭隘的表现。古人很重视同事之间的友谊,他们常常互相提醒、告诫。处理好同事关系,对个人、对工作都有好处。

群己关系是影响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大事

群己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层,如何处理好,是关系到你事业成功的大事。遇事要忍让、团结才能有所作为。如果群己关系处理不当,每日冲突不断,哪还有心去做事?

人在社会上总是要与别人交往,怎样处理人际交往中的一些事情,往往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水平、处事能力和道德品质。

晋代皇甫谧虽出身于官宦世家,但到了他这一代,家道已经衰落了。他亲自耕田种地,过着清贫的生活。他除了种地,就是读书写作。他读起书来,常常废寝忘食。

他有一个表兄名叫梁柳,家庭条件很一般。但梁柳也同皇甫谧一样,勤奋好学,努力上进。由于家境和志趣的相近,梁柳和皇甫谧的关系一直很好,两人经常来往,互相交流和学习。梁柳每次到皇甫谧家里来,皇甫谧都用粗茶淡饭招待他,梁柳走了,他也从不远送,显得十分随便。

后来,梁柳升官了,被朝廷任命为城阳(今山东省鄄县)太守,皇甫谧自然非常高兴。在梁柳上任之前,有人劝皇甫谧说:“梁柳既是你的表兄,又是你的好朋友,他现在就要去做官了,你就办一桌好酒席来为他送行嘛,按说这也是应该的。”

皇甫谧摇摇头,笑着回答说:“梁柳过去在贫寒时,每次来访问我,我接送他都不出门口,招待他不过是些粗茶淡饭。我们贫穷人交往从来不用好酒好肉来作为礼节。现在他当郡太守了,我如果办一桌好的酒宴送他上任,这是太看重了城阳太守的官职,这样做反而看轻了梁柳本人,哪里符合我们交友的原则?也不符合古人的规矩,这也不是我心中所想的。”于是他还像过去那样对待梁柳,依旧是粗茶淡饭,两个人促膝而谈。这样一来,梁柳反而更加敬重皇甫谧,十分珍视他们之间自然纯真的友情。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极品之封魔戒

    极品之封魔戒

    每隔千年便会出现一次的灾难,就会出现戴着戒指的人与之抗衡,世代相承;当灾难出现千百年后的现代之中,历经红尘俗世的他们又该如何抉择,是选择背负起责任继续抗争,还是选择袖手旁观……
  • 女神的贴身狂医

    女神的贴身狂医

    他没上过一天学,却让金融系学霸甘拜下风!他没杀过一个人,却能让一代杀手落荒而逃!他没医治过任何病人,却一出手就让整个医学界震动不已!因为,他有着三个貌美如花的师父。初次下山的江小白,身怀一身绝技,带着特殊的任务,究竟会在灯红酒绿的花花都市掀起怎样的波澜?校花,总裁,警花,医生,空姐……当各式女神围绕在身边,江小白又是否初心未改?
  • 上善一书言

    上善一书言

    盘古懵懂一斧,原始星破碎,碎片四散飞射,化为漫天星辰,是为宇宙之始。盘古、夸父、女娲悔恨交加,开始漫漫搜寻碎片之路。在搜寻碎片的过程中,女娲以无上智慧创造无上阵法将宇宙碎片相对固定下来,整个阵法合称《补天图》。奈何三人俱无法力挽狂澜,补天图也有所残缺……宇宙崩溃之际,魔族复活之时,女娲创造的第一百个生命体终于大功告成,完美融合四大本源。于是花小明以高于所有人辈分的身份,肩负着拯人类、拯救宇宙的使命……仙凡种种恩怨,花小明以至真、真诚、至善、至美一路走来……一番风顺之际,花小明又何以沦为整个修仙界的公敌?朋友、亲人、爱人,你们又在哪里?面对整个修仙界的追杀,花小明又是如何一步步向着目标前进……
  • 恶魔,姐姐看上你了

    恶魔,姐姐看上你了

    前世女主好事做尽,老天爷仁慈之心给女主机会让她再活一次。遇见生命中的他——恶魔,展开一场好笑故事
  • 嫡女不为妾

    嫡女不为妾

    她是家族嫡女,却爱上了不该爱的男人。一碗鹤顶红,她看着妹妹将毒药灌入自己口中。想笑,却勾不起唇角。上天垂怜,再睁眼,她竟重生回到十三年前。凤凰欲火,重生于天,她展露锋芒,只为改变当年命运。(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生活

    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生活

    我不是什么主人公,也不是什么…只是一个平凡的满大街都能看见的初中生…但如果以我为主角写一部作品的话,那一定,是一个悲剧…
  • 三国红颜乱弹篇之貂婵

    三国红颜乱弹篇之貂婵

    在这之前,貂婵一直不知自己是穿越而来.在古代,她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美人儿,在现代,她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
  • 唐帝

    唐帝

    在人生最得意的时候,遭遇滑铁卢,所幸天无绝人之路,林萧在杀死背叛自己的女友之后,成功穿越到唐朝,称为李建成的二儿子安陆王李承道。不甘心再次死去的林萧为了活下去,奋起反抗。只是天不随人愿,本想做一个逍遥王爷的林萧不仅没有做成,还背负起了开创贞观盛世的重大责任。且看一个现代人成为大唐储君之后如何收复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程咬金、尉迟敬德、李靖、张公瑾、牛进达这些牛掰人物。大唐的历史将会在林萧手中被改写,大唐的荣耀将会在林萧手中光照四海,大唐的盛世,将会在林萧手中更上一层楼。他是西方国家的上帝,更是亿万百姓心中至高无上的《唐帝》。
  • TFBOYS之我的千面公主

    TFBOYS之我的千面公主

    『甜宠』她是商界暗帝最宠爱的妹妹,一朝相遇,她愿意为他做任何事。他是TFBOYS的队长,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喜欢上什么人,却因为她,甘愿付出一切。王俊凯:“莫兮寒,我喜欢你,所以你必须喜欢我!”莫兮寒一笑:“看你表现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