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晚上,一杯突然来电,告诉我他有一本民间故事集即将出版,邀我作序。一杯又要出书了,可喜可贺,虽然我自知不善于写序跋类的文字,但对一杯的要求,我还是当即在电话中答应了下来。
一杯,是鲍宜龙的网名,其实他网名的全称叫“想喝一杯”,也许是嫌四个字太长,大家都将他叫作“一杯”。我更是如此,网上网下都这么叫,甚至连他的电话号码,我储存的名字也是“一杯”。
认识一杯,是2005年的事了,那年6月,我所办的故事网校招收第十二期学员,一杯也来报名了,当时我要求报名者要交两篇故事,一杯交的稿子类似新闻报道,根本不是故事。但也许是我也好杯中之物的缘故,看到“想喝一杯”这个名字,感觉特别亲切,想也没多想,就把他收了进来。
开学之后,通过在网上的交谈,我知道一杯原来是在乡镇写新闻的报道员。我一直认为,搞新闻报道的人接触面广,素材来源多,如果能掌握些写故事的技巧,写起故事来会源源不断,远比独坐家中拍脑袋要好。于是,我私下不断鼓励他,帮他描绘前景。记得他在网校所交的第一篇作业,是写农民工进城打工的故事,写成了一篇流水帐,出于鼓励,我挖空心思点出了些优点,然后指出了不足,让他修改。他每改出一稿,我又是先表扬为主后提不足,让他再改……一直改了十余稿,我还是不满意。此时,有朋友和我说,要我就此打住,别让一杯再写故事了,写故事要有点天赋的,一杯没这天赋,他太老实,只有种毅力,你这样老鼓励他,他只会一条道走到底,到头来还是害了他。朋友的话使我沉思良久。对于写故事,大家都觉得要有天赋,但我却认为后天的努力比天赋更重要。回想我的第一篇故事,也是改了十二稿还不行,最后是靠别人改出来的,之后,屡写屡败,屡败屡写,终于闯了出来。从一杯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我当年的影子……当天晚上,我通过QQ与一杯长谈,告诉了他我当年的处境,继续对他进行鼓励……
不久,一杯的故事一篇比一篇像样了,再不久,一杯的故事一篇接一篇在故事刊物亮相了,更可喜的是一杯的故事不断获奖,应邀参加一次次故事活动,我们一次一次地相聚在故事活动中,网络的交流上演了现实版,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在现实生活中“一杯”又“一杯”了……
年纪大了,记性不是太好,大约是在三四年前吧,一杯出了他第一本故事集,让我给写了个序。这次又要出书了,他还是让我写序。仔细看完了他的书稿,我首先在脑海中跳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一词,一杯有长进了,一杯在趋向成熟……
一杯的这本新书,是一本民间故事集,民间故事过去都是收集整理的历代流传下来的故事和传说。现在由于传统的民间故事收集得差不多了,出现了一种新创作的但故事背景发生在古代的新民间故事。一杯的这本新书虽有一部分收集整理的故事,但大多数是新创作的民间故事。看完了整部书稿,有一点感觉十分明显,与上一本集子相比,深深感到一杯的故事已有了质的飞跃,不少作品,我看后拍案叫绝。作为一个写了几十年故事的老作者,我一直认为:故事是一件事、三两个人、拐几个弯。故事的精彩,就在于后半部的拐弯,在于尾巴是不是能翘起来。故事是情节文学,情节生动曲折,不时地出现一个个意想不到,最后再来个意想不到,但又在情理之中,那你这篇故事就能算基本完美。这部集子的大部分故事都达到了这一要求,这使我感到十分欣喜。我在网校教学时曾经说过,看故事时,读者的思路是超前,一边看,他一边在猜故事的结尾,如果故事的结尾让他猜到了,他会觉得这个故事不过如此,如果猜不到,而细想一下这结果又合情合理,那他就会觉得这个故事很好。我们的故事作者在编故事时,就是要和读者斗智斗勇,不时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杯的这本新书,绝大部分作品都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很不容易,可喜可贺。
如好故事信手拣来:《人不贪心山不死》、《状告城隍爷》、《孤胆神投手》、《王八抗金军》等都是故事中的上品,具体作品,在此我不展开点评,是好是坏最有发言权的还是读者。但有一点我要说,在个别作品中,一杯过分地追求多拐几个弯和尾巴翘起来,至使拐得不太合理,翘得不多自然,这点有待于一杯在今后的创作过程中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的精品!
为一杯喝彩!
是为序。
丰国需
2012年4月11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