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建立宋朝,做皇帝不到3年就病死了,他的长子刘义符继位。刘义符年轻贪玩,不会管理国家大事,没到两年,被大臣徐羡之等人杀了,徐羡之勾结另一个大臣傅亮,拥立刘义符的弟弟刘义隆做皇帝,就是宋文帝。
宋文帝刘义隆是精明能干的人。他14岁被封为宜都王,住在江陵,把封地内的大小事情都管理得井井有条,因此很有声望。他做皇帝那年,只有18岁,已经懂得如何治理国家了。他下定决心,有朝一日,非除掉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个大臣不可,为两个哥哥报仇。表面上,宋文帝却给这三位大臣加官晋爵,充分信任,大事小情,同他们商量。
三位大臣对宋文帝开始就存在戒心,怕他为死去的义符、义真复仇,也是处处留神,并做好了精神准备和军事准备。他们密谋让谢晦坐镇荆州,一旦京城有变,马上发兵进京。但后来三位大臣没能看出新皇帝对他们有半点加害之心,反而觉得皇帝信任他们,于是渐渐放了心。一天早朝,傅亮要求宋文帝纳自己的女儿淑垦进宫为妃,义隆欣然同意,表示选个黄道吉日进宫,封为贵嫔。傅亮与皇帝有了亲戚关系,不由得免除了后顾之忧。
义隆小皇帝,表面很信任三臣,暗中却积极地调兵遣将,做扫除他们三人的准备。他先把亲信王华、王昙调任侍中(皇帝近侍宫),又调亲信道彦之从襄阳到京都任中领军(掌管宫中禁军),并且让道彦之与谢晦结交成朋友。谢晦不知小皇帝的用意,真的与道彦之做了朋友,并且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朝中两位高官,这样,他在京都有了耳目,扩展了势力。小皇帝又把谢晦的大儿子世休封为秘书郎,留在皇宫之中,谢晦非常高兴。
三位重臣傅亮、徐羡之、谢晦,现在对小皇帝彻底放心了,傅亮和徐羡之因年龄过大,没有精力掌管朝中大事,便上表宋文帝,要求辞官司回家,义隆不知两位老臣是真心隐退还是假意试探,便表示不同意辞官司。傅亮、徐羡之再三上表,小皇帝见他俩是真心,便答应了。两位老臣辞辞官司回家,小皇帝义隆,三位重臣的行动。
一天深夜,傅亮正在睡梦中,忽然有人在窗外告诉他,如果皇帝诏请入宫,不要去,说完迅速离开。天亮以后,果然传来皇帝请傅亮、徐羡之人入宫的手谕,傅亮即刻派人通知徐羡之他自己骑着马逃出城去。傅亮跑出城100多里,来到一座山前,下了马,让马跑走,他自己钻进草丛,走到一座坟前,挪开墓碑,钻进坟冢里。这是两件前傅亮为去世的二哥傅迪修造的坟冢,修建时,便设下暗道机关,还储存着衣物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以防日后不测。小皇帝义隆闻听傅亮下落不明,便给屯骑校慰熟泓下了死命令。熟泓只好再次来到傅亮府上,将家人全部严刑拷打,一位老家人被迫说出了坟冢的秘密。熟泓领兵追到傅迪墓前,让士兵挪开墓碑,不料从墓内射出一箭,正中士兵胸部。熟泓让士兵弄干草点火,往墓穴中放烟,傅亮无擒,第二天便被克头处死,并且暴尸三天,下场很惨。当初他投机钻营,全力支持刘裕称帝,得到了高官司厚禄,却想不到死在刘裕的儿子手中,而这刘义隆也是他一手推上帝位的。
徐羡之得到傅亮的家人告密,匆匆骑着马往城外中,跑到郊外的树林时,发现后面来了追兵,知道逃不掉了,便停了马,解下采带,在一棵树上吊死了,这位帮助诬蔑刘裕打天下的开国元勋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在江陵握有兵权的谢晦,听到噩耗,勃然大怒,忙给好友檀道济和道彦之送信,让他们起兵配合,一起讨伐义隆小皇帝,檀道济和道彦之复信,表示同意做内应,谢晦很高兴,亲自率领3万水军,从江陵出发,往建康进军。
谢晦统领战船来到彭城洲(今湖南湘县西北长江南岸)时,远远看见朝廷船队迎了上来,吃了一惊,又得知宋军先锋是他的新朋友道彦之,统帅是老朋友檀道济,此时才明白中了小皇帝义隆的计。谢晦不敢硬拼,无奈之下,充船逃走,他的江陵军队群龙无首,不战而败。原来,檀道济曾是谢晦的心腹,一并参与了诛杀刘义符、刘义真的行动,宋文帝见檀道济是个人才,便委以重任,主管军事,把他从谢晦身边拉拢过来,谢晦不知其中的奥秘。道彦之与谢晦结成新朋友,这不过是义隆皇帝的一步棋而已,谢晦自然蒙在鼓里。几天之后,谢晦也被抓住处死,只有37岁。
了却了三位重臣的性命,宋文帝掌握了国家大权。他认为,国家稳定的关键,是让农民有地种,有饭吃,这样他们才不会起来造反,自己的皇位才能坐得稳。当时农民很穷,欠的官债不少,连种子也买不起。宋文帝宣布,农民欠政府的租税一律减半,等秋后收了粮食再交。到了秋天,他看到农民交了欠租以后,第二年播种又要发生困难,就再次宣布所欠的租税一概免除,但以后要好好生产,不许继续欠账。
农民听到减免租税的命令,高兴极了,生产的劲头更足了。接着,宋文帝又下令给全国官吏,叫他们带领农民好好耕种。农民缺少种子的,政府要借给他们。如果哪里生产搞得不好,就要处分官吏。宋文帝还亲自带领文武大臣去京郊耕田锄地,给大家做出榜样。农民看皇帝这样重视农业,都努力开荒种地,战乱中被破坏的农业生产,很快得到了恢复。
农业生产虽然恢复了,可有的地方也还免不了要闹灾荒。宋文帝对救灾的事情很关心。有一年,江南闹旱灾,水稻种不上,宋文帝下令改种比较耐旱的麦子。又有一年,丹阳、淮南、吴兴、义兴一带闹水灾,田地被洪水淹没,农民没有饭吃。宋文帝下令从政府的粮仓里拨出几百万斛米(斛hú),用船运到灾区,救济灾民。
当时很多地主常常利用灾荒吞并农民的土地,使农民成为他们庄园里的农奴。于是,宋文帝又经常下令清查户口,把农民和他们的土地登记在政府的户籍册上,防止大地主侵吞。同时,土地多的,要向政府多交租税,这不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也使租税不至于平均摊给土地少的农民,相对地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要实行上面说的这些政策,光靠皇帝一个人是不行的,所以宋文帝很重视官员的选拔。他派有能力的人到地方上去做官,对于贪官污吏严加处分。
宋文帝对贪官污吏毫不客气地予以惩办。南梁郡太守(管理今河南省汝南一带的地方官)刘遵考,是宋文帝的堂叔,贪财好利。他在南梁郡做太守的时候,当地发生特大旱灾。他不但没有采取措施拯救灾民,还乘机侵吞朝廷拨来的救灾粮。宋文帝得知刘遵考这种不法行为以后,不徇私情,果断地免去了他的官职,给了他应得的处分。
宋文帝的举措,使得社会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当时有人记载说:宋文帝在位期间,天下太平,老百姓不用负担繁重的徭役,租税也很轻,粮食年年丰收。穷人也娶上了老婆,生了孩子。整个国家出现了人丁兴旺的景象。收割后的粮食垛在地里,没有人去偷,居民晚上睡觉,不用关门闭户。这种记载可能有夸大成分,但是也说明当时的形势比以前好。宋文帝在位的30年用“元嘉”作年号,历史上就把他在位时候的太平景象称为“元嘉治世”。